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金属,也是人类发现最早的金属之一,如地道的老北京涮羊肉用的就是铜锅,铜脸盆、铜锁、铜炉等都是老百姓生活中常用的。但是近些年来,这些铜制品也难以见到了,一个很大原因就是中国是一个缺铜的国家。
我国每年需要大约130万吨铜,其中50万吨需要从国外进口,也就是说五分之二靠进口。而从国际上看,全球铜资源保证年限也不过几十年。当新疆东天山哈密发现特大型铜矿、铜矿资源量有望超过1000万吨的消息传来,东天山成为世人、尤其是矿业界和新闻界关注的焦点。
这处大型铜矿有个很朴实的名字——土屋,包括两座铜矿,土屋铜矿和土屋东铜矿,两个矿相距不过2公里,一前一后发现,可以说是一对双胞胎。细說来,土屋东铜矿一开始叫做土屋铜矿,后来在它附近又发现了一个铜矿,铜储量又大又丰。新铜矿便将“土屋”的名字“抢”了过来,叫做土屋铜矿,而原来的土屋铜矿改为土屋东铜矿。
这两处铜矿是如何发现的,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1993年,新疆地矿局为了加强天山区域的地质工作,决定在东天山地区的夹白山开展8幅l:50000区调联测项目,面积达3040平方公里。当时已经进入市场经济,这个项目要招标,各地质队都可应标,竞争很激烈,但最终这个标落在新疆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手里。
说起新疆一队,背后大有渊源。一队是从遥远的云南搬迁到新疆来的,据说当时为一队选队部时不是局里,而是地质部的领导亲自定的。一队怎么有这么大的面子?她的前身是云南省第九地质队,简称云九队,参加过四川宝鼎煤矿大会战,曾在云南新平大洪山矿区大会战中立下汗马功劳。当年,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在地质系统就是学云九队!
8副联测的任务落在一队手里,更具体的说是落在一队第七分队的手里。一队是地质系统里的典型,出了大门就不忘找矿,不要说地质技术人员,就是炊事员、驾驶员到了山上,一讲起找矿也能说出个子丑演卯来。而七分队又是一队里找矿最积极的,找矿效果最好的。“找矿时要把眼睛瞪出血来”,这是一队内部讲七分队的。
七分队只是在做8副联测的地图,按理说只要把地图绘制完就算完成任务。但正是七分队“一出大门不忘找矿”的精神,才得以让哈密铜矿展现在世人面前。
1994年5月19日,这是一个令一队七分队难忘的日子。5月13日离开大队部时,还是阳光灿烂,没有一丝风的好天气。刚到工地,背包还没解开,迎接他们的是上不见地下不见路的大风。大风一连刮了6天,七分队自出了大队部的门,连地质锤都还没摸过呢。风口的风就像江南人春的连绵雨,下起来一个星期半个月也没有个准,这次的大风如果也没有个准,所有的任务都要往后延,秋天的日子就没法过了。
“明天,5月19日,有风也好,无风也好,咱们要上马,给老天来个上马威!”七分队队长姜立丰对队友们这样说。
5月19日的夜里,风小了一点,而且越来越小。天亮后,七分队坐上两部仪征车向大漠腹地出发。来到一处特大的平台,大到几十辆车可以并排跑而且可以闭着眼睛无需转向、无需刹车、无需减速。前天趁沙尘暴小一点的时候,他们来这里踏勘过。踏勘是区调工作要做的第一项基础性工作,为选路线、选剖面图做好一切准备。但是当天没有选到一条合适的地质剖面图,沙尘暴又发威,他们只能收队。
这里来过不少考察队,也做过剖面,但地质勘探就如梳头一样,每人都有不同的梳法;矿,各有各的找法。一队找到的许多矿就是在别人梳过的地方找到的。
七分队对这个地方的认识也与别人不一样。他们认为,这个决定基础性工作的地质剖面有的不准确,尤其是区域可比性差。剖面一定要选择有代表性、出露地质条件全面的地方,要地层清楚,构造简单。医院里的CT,就是作剖面用的,虽然是平面的却反映了立体的物体。而地质上的剖面是纵剖面。一旦剖面确定后,那么所作的地质图就要依照这个剖面为基准进行填图。就如一本书,如果以10页为基准,上一页就是9页,下一页就是11页,以此类推。
仪征车向东南跑了两个多小时,地形发生了一些改变,一条南北的大沟出现在面前。从沟口向纵深进入,在一面刀劈似的横断面上,岩石裸露十分清楚,大家不约而同地确定了这个剖面。
七分队走了近一个小时,来到一面暗青色的山坡上,这儿的石头有点泛绿!几个声音同时响起:孔雀石?孔雀石!孔雀石是找铜矿的标志,有孔雀石就有可能有铜矿!
没有人烟的地方有座土屋
孔雀石,一个美丽的名字,不过它只是普通的石头,只不过含有氧化铜,铜被氧化后生成铜绿,绿色在石头上放射开来,绿黄相间,如孔雀尾巴一样,这也是孔雀石名字的由来。
七分队找到孔雀石后,心情很平静,像戈壁滩一样沉静。找到孔雀石有可能找到铜矿,但孔雀石离铜矿还有十万八千里,还要看孔雀石含铜品位的高低。
一个星期后,分析结果出来了,铜品位在0.2%~0.4%之间,一个不太理想的结果,甚至还偏低,如果能达到1%就比较有前景了。
是继续探查,还是扔掉不管?这样不高的品位,扔掉也无可非议。十几年来,那么多地质人员在这里筛过,梳过,极可能也发现过孔雀石,也许就是因为品位太低被扔掉了。
是扔还是留?七分队异口同声:继续,不到黄河不死心,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做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地表上的品位低,那么地下呢?搞清楚了再扔,扔也无憾。
一个月后,大队从其他矿区调来技术力量,在发现孔雀石的地方,进行地表揭露——挖槽探。通俗一点说,就是挖沟。一层层挖去表土,才能见到表土下面的基岩,基岩才是真面目。有时要挖到几米以下才能探查到地质状况。
时值7月底,在内地是最热的季节,在戈壁滩上给人的感觉只有一个字:烫!从空气到沙子,从坐的凳子到穿的衣服,全是滚烫的。
哈密南部的戈壁实际上是戈壁高原,七分队所在的这个矿区位置又是戈壁高原上的一个小盆地。背上是火毒的太阳,烤得脊梁和脖子发疼,身上不停地流汗,衣服却一直是干的,都被蒸发了。衣服上一圈又一圈的汗碱贴到被太阳烤得发紫的皮肤上,里里外外都像被烙铁烙过一样。 有的人实在热得受不了,脱得赤条条的,被队长姜立丰喝住,经验告诉他们,脱了衣服绝对会被烤破皮,溃烂发炎,在大漠里可不是闹着玩的。
此时的地表温度是78摄氏度,只要几分钟就能把鸡蛋晒熟。槽子越挖越深,人全在槽子里,上面晒,下边四壁不通气,和在电烤箱里没什么两样。一天下来,一个个手上全都磨出了血泡,血泡被汗水一浸,疼痛难忍。
两个多月,多有的人都变紫了。到了9月底,6条槽子被他们抢挖出来,最长的有50多米。七分队越挖越兴奋,地下现象和地上的明显不一样,地下的矿化程度比地表上的要强得多,用眼睛已经能观察出来,并发现了与矿化关系密切的斑岩体。
20世纪70年代后在江西发现的特大型铜矿,成为亚洲第一铜矿,就是斑岩型的。在国外,大型、超大型的铜矿都是斑岩型。也就是说,斑岩体的铜矿有可能就是大型的超大型的铜矿!
队长姜立丰布置了1:2000的草测,并圈定了矿化体的范围,初步估计铜金属量为15万吨。这个地方要成为矿区了,叫什么名字呢?通常给矿区取名都是以当地的地名为参考,可这里是无人区,根本没有人家。姜立丰拿起1:50000的地图,地图上找不出任何地名,最后把1:500000的卫星图片找出来,上面有了名字,往西有个土窖,这里还有个土屋。
这一带还在鼎盛的时候,也没有人烟,何以叫土屋呢?其实说的是地貌。强大的风和突发的山洪,把地表切割的有棱有角,浮土层削去,只剩下方方正正的胶结的硬土或者石基,远远地看去,极像房屋。
土屋,一个土得掉渣的名字。东天山上的土屋,在没有人烟的地方有一座土屋,土屋里有什么呢?姜立丰摊开地质图,用仿宋体字毕恭毕敬、郑重其事地在图上写上:土屋铜矿。双胞胎之喜
1995年,七分队为土屋铜矿写了地质报告,长达48万字。在地质报告中,有这样的结论:土屋铜矿规模巨大。信心、希望、憧憬、向往,凝结在这八个字中。
对于土屋,用腿、用手、用眼,凡是靠人本身的能力来完成的工作量,全部已完成。下一步的工作,靠人本身的能力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要上钻,只有上了钻机,才能把几百米以下的谜揭开来,才能拿上来一个明明白白的答案。
但上钻机要钱,要钱就要立项。立项要专家和有关部门通过才能有经费。没立上项就没有钱,大队垫不起,甚至连自治区地矿局也垫不起。
土屋是否上钻,意见并不是百分之百的一致。由于当时受找黄金的影响,金才是第一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土屋的铜品位太低,充其量是一颗小星星,成不了月亮。还是集中力量找“月亮”为宜,土屋先放一放吧。
等待。1995年过去了。
等待。1996年又过去了。
直到1997年9月,土屋迎来了一次机会:新疆地矿局决定土屋铜矿带钻普查。带钻普查就是在地质填图、物探测量的基础上,再往地层深处钻一个数百米深的窟窿,把地下的岩石取上来,看一看深部到底含多少矿。在所有找矿的手殴中,这是硬打硬,实打实的手段。
但这个窟窿不是那么好打的。土屋铜矿发现后,专家学者们都已确定这是座斑岩体铜矿。这是可喜的一而,也有让人为难的一面。这种类型的铜矿,不仅在新疆从来没发现过,就是在整个大西北也没有发现过。茫茫戈壁,第一个孔在哪里打?
哪里异常最明显,就往哪里打!
这是最终确定的上钻方案。
1997年9月18同,土屋要上钻了。
9月是土屋最好的季节。钻工们每天都在紧张地平地基,安装机器。七分队也没闲着,在开钻之前又顺着异常往西追。他们每个人都扛着镐头和铁锹,边走边挖,像技术人员那样找矿,又像民工那样干体力活。
好消息从土屋以西2公里的地方传出。这片地方的地形地貌与土屋相似,裸露出一片一片的黑黄色岩石,岩石与岩石之间填满了沙子,探测到这里,异常很强烈。七分队用地质锤不停地敲打着岩石,岩石的旷化程度很高,不用放大镜,就是用目测也能看出来。前景比土屋要好得多。
送测后,返同的信息令人震惊,铜品位比七屋还要富得多,规模也大得多。两个矿点的距离只有2公里,真是一对双胞胎!钻机的工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加快了安装速度。他高兴地说:“我们笫一个矿点还没开始施工呢,你们不声不响地又找一个,我們加班加点也赶不上啊。”
因为两个矿点距离很近,而第二个矿点又富又大,就把第二个矿点叫土屋,而原来的土屋叫土屋东铜矿。老大的名字让给了老二。
我国每年需要大约130万吨铜,其中50万吨需要从国外进口,也就是说五分之二靠进口。而从国际上看,全球铜资源保证年限也不过几十年。当新疆东天山哈密发现特大型铜矿、铜矿资源量有望超过1000万吨的消息传来,东天山成为世人、尤其是矿业界和新闻界关注的焦点。
这处大型铜矿有个很朴实的名字——土屋,包括两座铜矿,土屋铜矿和土屋东铜矿,两个矿相距不过2公里,一前一后发现,可以说是一对双胞胎。细說来,土屋东铜矿一开始叫做土屋铜矿,后来在它附近又发现了一个铜矿,铜储量又大又丰。新铜矿便将“土屋”的名字“抢”了过来,叫做土屋铜矿,而原来的土屋铜矿改为土屋东铜矿。
这两处铜矿是如何发现的,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1993年,新疆地矿局为了加强天山区域的地质工作,决定在东天山地区的夹白山开展8幅l:50000区调联测项目,面积达3040平方公里。当时已经进入市场经济,这个项目要招标,各地质队都可应标,竞争很激烈,但最终这个标落在新疆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手里。
说起新疆一队,背后大有渊源。一队是从遥远的云南搬迁到新疆来的,据说当时为一队选队部时不是局里,而是地质部的领导亲自定的。一队怎么有这么大的面子?她的前身是云南省第九地质队,简称云九队,参加过四川宝鼎煤矿大会战,曾在云南新平大洪山矿区大会战中立下汗马功劳。当年,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在地质系统就是学云九队!
8副联测的任务落在一队手里,更具体的说是落在一队第七分队的手里。一队是地质系统里的典型,出了大门就不忘找矿,不要说地质技术人员,就是炊事员、驾驶员到了山上,一讲起找矿也能说出个子丑演卯来。而七分队又是一队里找矿最积极的,找矿效果最好的。“找矿时要把眼睛瞪出血来”,这是一队内部讲七分队的。
七分队只是在做8副联测的地图,按理说只要把地图绘制完就算完成任务。但正是七分队“一出大门不忘找矿”的精神,才得以让哈密铜矿展现在世人面前。
1994年5月19日,这是一个令一队七分队难忘的日子。5月13日离开大队部时,还是阳光灿烂,没有一丝风的好天气。刚到工地,背包还没解开,迎接他们的是上不见地下不见路的大风。大风一连刮了6天,七分队自出了大队部的门,连地质锤都还没摸过呢。风口的风就像江南人春的连绵雨,下起来一个星期半个月也没有个准,这次的大风如果也没有个准,所有的任务都要往后延,秋天的日子就没法过了。
“明天,5月19日,有风也好,无风也好,咱们要上马,给老天来个上马威!”七分队队长姜立丰对队友们这样说。
5月19日的夜里,风小了一点,而且越来越小。天亮后,七分队坐上两部仪征车向大漠腹地出发。来到一处特大的平台,大到几十辆车可以并排跑而且可以闭着眼睛无需转向、无需刹车、无需减速。前天趁沙尘暴小一点的时候,他们来这里踏勘过。踏勘是区调工作要做的第一项基础性工作,为选路线、选剖面图做好一切准备。但是当天没有选到一条合适的地质剖面图,沙尘暴又发威,他们只能收队。
这里来过不少考察队,也做过剖面,但地质勘探就如梳头一样,每人都有不同的梳法;矿,各有各的找法。一队找到的许多矿就是在别人梳过的地方找到的。
七分队对这个地方的认识也与别人不一样。他们认为,这个决定基础性工作的地质剖面有的不准确,尤其是区域可比性差。剖面一定要选择有代表性、出露地质条件全面的地方,要地层清楚,构造简单。医院里的CT,就是作剖面用的,虽然是平面的却反映了立体的物体。而地质上的剖面是纵剖面。一旦剖面确定后,那么所作的地质图就要依照这个剖面为基准进行填图。就如一本书,如果以10页为基准,上一页就是9页,下一页就是11页,以此类推。
仪征车向东南跑了两个多小时,地形发生了一些改变,一条南北的大沟出现在面前。从沟口向纵深进入,在一面刀劈似的横断面上,岩石裸露十分清楚,大家不约而同地确定了这个剖面。
七分队走了近一个小时,来到一面暗青色的山坡上,这儿的石头有点泛绿!几个声音同时响起:孔雀石?孔雀石!孔雀石是找铜矿的标志,有孔雀石就有可能有铜矿!
没有人烟的地方有座土屋
孔雀石,一个美丽的名字,不过它只是普通的石头,只不过含有氧化铜,铜被氧化后生成铜绿,绿色在石头上放射开来,绿黄相间,如孔雀尾巴一样,这也是孔雀石名字的由来。
七分队找到孔雀石后,心情很平静,像戈壁滩一样沉静。找到孔雀石有可能找到铜矿,但孔雀石离铜矿还有十万八千里,还要看孔雀石含铜品位的高低。
一个星期后,分析结果出来了,铜品位在0.2%~0.4%之间,一个不太理想的结果,甚至还偏低,如果能达到1%就比较有前景了。
是继续探查,还是扔掉不管?这样不高的品位,扔掉也无可非议。十几年来,那么多地质人员在这里筛过,梳过,极可能也发现过孔雀石,也许就是因为品位太低被扔掉了。
是扔还是留?七分队异口同声:继续,不到黄河不死心,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做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地表上的品位低,那么地下呢?搞清楚了再扔,扔也无憾。
一个月后,大队从其他矿区调来技术力量,在发现孔雀石的地方,进行地表揭露——挖槽探。通俗一点说,就是挖沟。一层层挖去表土,才能见到表土下面的基岩,基岩才是真面目。有时要挖到几米以下才能探查到地质状况。
时值7月底,在内地是最热的季节,在戈壁滩上给人的感觉只有一个字:烫!从空气到沙子,从坐的凳子到穿的衣服,全是滚烫的。
哈密南部的戈壁实际上是戈壁高原,七分队所在的这个矿区位置又是戈壁高原上的一个小盆地。背上是火毒的太阳,烤得脊梁和脖子发疼,身上不停地流汗,衣服却一直是干的,都被蒸发了。衣服上一圈又一圈的汗碱贴到被太阳烤得发紫的皮肤上,里里外外都像被烙铁烙过一样。 有的人实在热得受不了,脱得赤条条的,被队长姜立丰喝住,经验告诉他们,脱了衣服绝对会被烤破皮,溃烂发炎,在大漠里可不是闹着玩的。
此时的地表温度是78摄氏度,只要几分钟就能把鸡蛋晒熟。槽子越挖越深,人全在槽子里,上面晒,下边四壁不通气,和在电烤箱里没什么两样。一天下来,一个个手上全都磨出了血泡,血泡被汗水一浸,疼痛难忍。
两个多月,多有的人都变紫了。到了9月底,6条槽子被他们抢挖出来,最长的有50多米。七分队越挖越兴奋,地下现象和地上的明显不一样,地下的矿化程度比地表上的要强得多,用眼睛已经能观察出来,并发现了与矿化关系密切的斑岩体。
20世纪70年代后在江西发现的特大型铜矿,成为亚洲第一铜矿,就是斑岩型的。在国外,大型、超大型的铜矿都是斑岩型。也就是说,斑岩体的铜矿有可能就是大型的超大型的铜矿!
队长姜立丰布置了1:2000的草测,并圈定了矿化体的范围,初步估计铜金属量为15万吨。这个地方要成为矿区了,叫什么名字呢?通常给矿区取名都是以当地的地名为参考,可这里是无人区,根本没有人家。姜立丰拿起1:50000的地图,地图上找不出任何地名,最后把1:500000的卫星图片找出来,上面有了名字,往西有个土窖,这里还有个土屋。
这一带还在鼎盛的时候,也没有人烟,何以叫土屋呢?其实说的是地貌。强大的风和突发的山洪,把地表切割的有棱有角,浮土层削去,只剩下方方正正的胶结的硬土或者石基,远远地看去,极像房屋。
土屋,一个土得掉渣的名字。东天山上的土屋,在没有人烟的地方有一座土屋,土屋里有什么呢?姜立丰摊开地质图,用仿宋体字毕恭毕敬、郑重其事地在图上写上:土屋铜矿。双胞胎之喜
1995年,七分队为土屋铜矿写了地质报告,长达48万字。在地质报告中,有这样的结论:土屋铜矿规模巨大。信心、希望、憧憬、向往,凝结在这八个字中。
对于土屋,用腿、用手、用眼,凡是靠人本身的能力来完成的工作量,全部已完成。下一步的工作,靠人本身的能力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要上钻,只有上了钻机,才能把几百米以下的谜揭开来,才能拿上来一个明明白白的答案。
但上钻机要钱,要钱就要立项。立项要专家和有关部门通过才能有经费。没立上项就没有钱,大队垫不起,甚至连自治区地矿局也垫不起。
土屋是否上钻,意见并不是百分之百的一致。由于当时受找黄金的影响,金才是第一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土屋的铜品位太低,充其量是一颗小星星,成不了月亮。还是集中力量找“月亮”为宜,土屋先放一放吧。
等待。1995年过去了。
等待。1996年又过去了。
直到1997年9月,土屋迎来了一次机会:新疆地矿局决定土屋铜矿带钻普查。带钻普查就是在地质填图、物探测量的基础上,再往地层深处钻一个数百米深的窟窿,把地下的岩石取上来,看一看深部到底含多少矿。在所有找矿的手殴中,这是硬打硬,实打实的手段。
但这个窟窿不是那么好打的。土屋铜矿发现后,专家学者们都已确定这是座斑岩体铜矿。这是可喜的一而,也有让人为难的一面。这种类型的铜矿,不仅在新疆从来没发现过,就是在整个大西北也没有发现过。茫茫戈壁,第一个孔在哪里打?
哪里异常最明显,就往哪里打!
这是最终确定的上钻方案。
1997年9月18同,土屋要上钻了。
9月是土屋最好的季节。钻工们每天都在紧张地平地基,安装机器。七分队也没闲着,在开钻之前又顺着异常往西追。他们每个人都扛着镐头和铁锹,边走边挖,像技术人员那样找矿,又像民工那样干体力活。
好消息从土屋以西2公里的地方传出。这片地方的地形地貌与土屋相似,裸露出一片一片的黑黄色岩石,岩石与岩石之间填满了沙子,探测到这里,异常很强烈。七分队用地质锤不停地敲打着岩石,岩石的旷化程度很高,不用放大镜,就是用目测也能看出来。前景比土屋要好得多。
送测后,返同的信息令人震惊,铜品位比七屋还要富得多,规模也大得多。两个矿点的距离只有2公里,真是一对双胞胎!钻机的工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加快了安装速度。他高兴地说:“我们笫一个矿点还没开始施工呢,你们不声不响地又找一个,我們加班加点也赶不上啊。”
因为两个矿点距离很近,而第二个矿点又富又大,就把第二个矿点叫土屋,而原来的土屋叫土屋东铜矿。老大的名字让给了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