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头有本《湖北教育·新班主任》,我每次翻阅,都能读出扑面而来的地气,而且每一次都在春天般的气息里被感动。
地气是网络热词,对杂志而言就是普通读者的愿望、诉求与利益期盼。一份杂志接不接地气,就是指它是否关注了一线读者,尤其是粉丝们的心声,是否与他们在情感上打成了一片。
编辑部的几个年轻人,在一份垂髫期的杂志上能营造出如此蓬勃的地气,真让人耳目一新。我每读一篇,都仿佛在咀嚼一颗槟榔,越嚼越有味。
说实话,研究班主任这个群体本就有一本极为老到的《班主任》杂志,而要办出“新”味,一开始我都替他们担心。然而,仅仅三年,新班主任就在这块拥挤的土地上培养出了“近”“小”“亲”“实”的特色,这不得不令我刮目相看。新班主任把根扎在“班上”,不仅吸聚了许多潜在班主任的眼球,还为新手上路提供了许多可口的快餐;不仅为骨干班主任刷新品牌贡献了不少策略,还很善于与专家型班主任切磋教艺,相伴相携一起走出发展的高原。在这本杂志里,不同层面的班主任都能找到自己的钟爱,都能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实在难得。
众所周知,随着新课改渐次进入深蓝,班主任也在不断地翻新,紧紧跟进的班级人格教育时时都有让班主任们“心痒”的地方。之所以心痒,就是因为想说却说不清楚,不说又如鲠在喉。而新班主任恰好把自己的触觉伸到了班主任们的心痒之处,并把他们的“痒”发酵成一勺勺时代的“麻、辣、烫”并呈献出来,让大家各取所需,各扬己长。
而为了这两个“各”,杂志精心设置了栏目之间的梯度,和谐链接起四个读者群的心向。它用“故事”来引出故事,以“修炼”来延伸修炼,借“实践”来深化实践,用“视野”来扩展视野,真可谓匠心独到。聚焦他们采集的棵棵“新芽”,譬如教师该不该随班、怎样与学生零距离接触、班主任能不能“爬窗”、什么叫语言暴力、如何提升老师问候学生的温度……这些极为敏感的教育命题,无一不搔在班主任们的心痒处;譬如能不能下达手机停机令、能不能施展网络苦肉计、怎样签订虚拟的君子协定、什么叫做微班会……这些打上时代烙印的班本问题,个个都仿佛出自邻居亲朋之口,在文字与心灵的相碰中,让人感悟,让职业能力提升。
还记得那一期“心理导航”,就让我以及我的同伴们,二次发现了学生中险些被忽视的人格顽疾。“他为何总想攻击人”,这绝不是班级人格教育中鲜见的“埃博拉”,而是每个班主任都遇到过,都想问、怕说、希冀得到解答的普遍性问题。面对类似于这些班主任们关注的热点、焦点和棘手点,新班主任不仅将它们及时呈现出来,而且极力在寻找专家问诊,探究形成这些顽疾的原因,从一个又一个经典的“案例”入手,经过专家们的“望、闻、问、切”,“与教师一起思考”,给许多班主任指出了一条怎样走出困顿的捷径。正是这些不厌其烦的“叙事”“呈现”“问诊”“解剖”“思考”“引路”……营造出氤氲的地气,并且不断蓬勃。
做一个时代的新班主任首先必须内化班级教育的新理念。更新班主任的教育理念,需要把班主任从“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中解放出来。信息时代的教育,只不过是一群不完美的人引导着另一群更不完美的人逐渐趋向完美的过程。任何班主任都不是完美的,正因为不完美,才需要班主任们在叙事中回望,在回望中警醒,在警醒中提升,在提升中完善。新班主任就因为看到这一点,所以一直在孜孜不倦地经营着草根们的故事,就像帮助希腊神话中的安泰一样帮助班主任,让他们始终接着地气,彰显出蓬勃的朝气。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夏区教科所)
地气是网络热词,对杂志而言就是普通读者的愿望、诉求与利益期盼。一份杂志接不接地气,就是指它是否关注了一线读者,尤其是粉丝们的心声,是否与他们在情感上打成了一片。
编辑部的几个年轻人,在一份垂髫期的杂志上能营造出如此蓬勃的地气,真让人耳目一新。我每读一篇,都仿佛在咀嚼一颗槟榔,越嚼越有味。
说实话,研究班主任这个群体本就有一本极为老到的《班主任》杂志,而要办出“新”味,一开始我都替他们担心。然而,仅仅三年,新班主任就在这块拥挤的土地上培养出了“近”“小”“亲”“实”的特色,这不得不令我刮目相看。新班主任把根扎在“班上”,不仅吸聚了许多潜在班主任的眼球,还为新手上路提供了许多可口的快餐;不仅为骨干班主任刷新品牌贡献了不少策略,还很善于与专家型班主任切磋教艺,相伴相携一起走出发展的高原。在这本杂志里,不同层面的班主任都能找到自己的钟爱,都能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实在难得。
众所周知,随着新课改渐次进入深蓝,班主任也在不断地翻新,紧紧跟进的班级人格教育时时都有让班主任们“心痒”的地方。之所以心痒,就是因为想说却说不清楚,不说又如鲠在喉。而新班主任恰好把自己的触觉伸到了班主任们的心痒之处,并把他们的“痒”发酵成一勺勺时代的“麻、辣、烫”并呈献出来,让大家各取所需,各扬己长。
而为了这两个“各”,杂志精心设置了栏目之间的梯度,和谐链接起四个读者群的心向。它用“故事”来引出故事,以“修炼”来延伸修炼,借“实践”来深化实践,用“视野”来扩展视野,真可谓匠心独到。聚焦他们采集的棵棵“新芽”,譬如教师该不该随班、怎样与学生零距离接触、班主任能不能“爬窗”、什么叫语言暴力、如何提升老师问候学生的温度……这些极为敏感的教育命题,无一不搔在班主任们的心痒处;譬如能不能下达手机停机令、能不能施展网络苦肉计、怎样签订虚拟的君子协定、什么叫做微班会……这些打上时代烙印的班本问题,个个都仿佛出自邻居亲朋之口,在文字与心灵的相碰中,让人感悟,让职业能力提升。
还记得那一期“心理导航”,就让我以及我的同伴们,二次发现了学生中险些被忽视的人格顽疾。“他为何总想攻击人”,这绝不是班级人格教育中鲜见的“埃博拉”,而是每个班主任都遇到过,都想问、怕说、希冀得到解答的普遍性问题。面对类似于这些班主任们关注的热点、焦点和棘手点,新班主任不仅将它们及时呈现出来,而且极力在寻找专家问诊,探究形成这些顽疾的原因,从一个又一个经典的“案例”入手,经过专家们的“望、闻、问、切”,“与教师一起思考”,给许多班主任指出了一条怎样走出困顿的捷径。正是这些不厌其烦的“叙事”“呈现”“问诊”“解剖”“思考”“引路”……营造出氤氲的地气,并且不断蓬勃。
做一个时代的新班主任首先必须内化班级教育的新理念。更新班主任的教育理念,需要把班主任从“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中解放出来。信息时代的教育,只不过是一群不完美的人引导着另一群更不完美的人逐渐趋向完美的过程。任何班主任都不是完美的,正因为不完美,才需要班主任们在叙事中回望,在回望中警醒,在警醒中提升,在提升中完善。新班主任就因为看到这一点,所以一直在孜孜不倦地经营着草根们的故事,就像帮助希腊神话中的安泰一样帮助班主任,让他们始终接着地气,彰显出蓬勃的朝气。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夏区教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