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是根据舞蹈编创实践过程中从创作动作本身出发,来认识、了解身体深层的内在情感、韵律,通过表层动作,从时、空、力出发以不同的方式、设计出动作独特的“劲”与“味”,并使劲与味符合作品风格的需要,同时注入相应的情感,使整体舞蹈的韵味得以体现。外在动作的内在韵律叫做“劲”;而“味”则是由一连串动作的劲通过节奏对比、呼吸、力度、情绪情感等散发出的韵味。“劲”与“味”在编创中是互相融合体现的,劲在不同作品风格中能体现出不同的韵味。
关键词:舞蹈编创 “劲” “味”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5-0072-03
舞蹈创作是从动作入手,用动作形象来表现内容。若要使编创动作具有独特的个性,需要通过思考,在动作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中不断去开发、挖掘、探索动作本身的性质,赋予动作以性格和相应的外貌。
外在动作都有其内在的韵律,从动作所体现出的质感和人对动作力量的把控度上体现出的形式感,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劲”。劲在舞蹈中会根据作品的内容、人物形象、风格需要,在动作形式上做不同层面的发挥,从而使得作品的韵味得以体现。
“味”就是由编创者通过自身对外部动作的领悟,由此刺激到内心而散发出来的动作韵味和意味。这种发散的过程通常会借助于呼吸、节奏、情绪情感,以及最为重要的力度,即“劲”这一因素。“劲”与“味”在舞蹈编创中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劲”赋予动作以活力,“味”则由一连串“劲”的活力而发散出独特的韵律和情感。
一、何谓舞蹈编创
编创即编织和创造,它无特定规律,根据编者自己的意愿来进行编排和创作。在编创中,强调动作在时、空、力方面的改变和设计,以此呈现作品独特的劲与味。其原因在于,一个作品是通过动作来表现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用动作传达出编者自身对动作的认识,以及对生活环境、周边事物的种种感悟和体会。外在客观事物刺激编创者内在的深刻体会,促使人内心有所表达,并力图运用各种手段、方式来实现这一表达,这些方式包括由时、空、力的改变而带出的独特的作品韵味。作品呈现的独特劲与味,通过时空力而变得多彩和丰富,时间指的是动作从开始至结束之间所用的价值,其中包括动作的速度、节奏;空间是通过动作运动轨迹体现不同层次的空间变化,从而具有起伏感;力,即力量,是感受内在劲儿的过程,指动作的一种情绪爆发,通过力度使动作得以发展,演绎出动作不同的静与动、强与弱、快与慢、大与小等色彩。
二、“劲”——外在动作的内在韵律
一个外在动作演变出一个家族的动作,需要有内在的力量来推动,动作推动的力度也就是动作的劲儿。力度是动作中力量的主要特征,不同的核心动作在某一方面可变的程度不同,通过保留一部分,改变一部分,可以使动作的呈现在观众的视觉中有延续的感觉,动作的内在韵律才得以保持。
不同轻、重的“劲”采用不同的动作速度,会引发动作“质”“度”的变化,产生出意想不到的不同的视觉效果。在速度的引导下,由量变最终导致动作质变,疑结成一个点——爆发出“力”。通过质(即质感)度(力度、速度、幅度)在特定的时间里,形成动作独特的风格特色和韵律感。“劲”也是情感的内在冲动,在舞蹈编创中有的劲力会让人察觉不到,有的劲可激发人本身的冲动,运用呼吸带动身体产生持续不断的动作张弛。编创中,积蓄的劲通常与舞蹈内容和音乐协调,做出具有的突出劲力色彩特征的个性处理。
“劲”能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情感,而每个舞蹈存在着不同的情绪情感,如王玫老师的《雷和雨》中六个人物在静止中制造的是一个压抑、沉闷、极度紧张的场景氛围,持续很长时间,情绪压抑得让人窒息。表面上他们六人是静静的坐于凳子上,但是他们随着舞蹈剧情的推动,内在劲力逐渐凝聚,呼吸越来越急促,弥漫于整个舞台。他们互相之间传达了一种紧张气氛,身体肌肉极度的紧绷,积蓄的劲越来越狂躁不安,仿佛每个人随时会从凳子上弹起。“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突然由繁漪用力摔碎药碗打破了这一氛围,长久压抑的情感出现转折,开始爆发、挣扎、逃脱。就繁漪此人物形象的动作设计,充满对力量的冲破,显示出人物的勇气和胆量,动作劲力不断在重复中得以强化,表达她内心的紧张、反抗、疯狂,转而力量控制状态呈现出强弱、收放的无序,呼吸变的急促。动作或放或内收表现了繁漪在情感上的矛盾;动作力量上的无序缠绕,显示出繁漪生命里爱恨的交织,以及对爱恨情感的不确定和难以把握的内心感觉。身体由呼吸带动的抽搐表示她内心极度痛苦,头发蓬乱的贴在脸上,在周平脚下奋力的爬起跌下,层层的纠缠和矛盾随着剧情情绪的变化,动作幅度的加大、速度加快、劲由集中到爆发这一转变过程,看到的是繁漪疯狂的舞动,想挣脱但又无法挣脱。舞蹈中运用了空间的流动调度,大量动作的重复和力量对比来推动内心的情感。这种氛围的营造通过这些身体动作韧劲的质感、不同力量的有度控制、情感的内在冲劲,体现出了人物情绪的高潮、起伏与跌落。舞蹈演员通过对劲的掌控,在不同力量的指引下,配合动作力量走向了解每一动作的发力点,达到收放自如的动作效果,感受内在劲的韵律来形成动作对比,使动作呈现出在点、线、面等幅度的扩大,并通过力量由紧绷到放松状态的转变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将劲的使用与作品的内容形象紧密结合、合理发展,贯穿于整个作品的动作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和做到有韵味、有旋律。
创作中动作劲这一感觉体验的过程,也是不断识劲、选择劲的过程。“劲”是选择冲击还是漂浮、是稳定还是顿挫、是放射还是内收等,都将通过对劲的体味,而不断做出改变和发挥。“劲”是由内往外体现出“味”的,“味”是由外而内来刺激内心的冲动产生出“劲”,不同情绪中蕴藏和积蓄的内在的劲和动作外形透视所形成出的韵味,他们之间相互渗透,从而服务于整个舞台作品。
三、“味”——对外在动作的体验与发挥
在编创实践中,“味”是从动作的内在形式上借助“劲”而体现的,依编创者对某一动作的最初感觉上意识到的“味道”。这一感觉,就是你对某一动作产生的“敏感”,或你想到某一动作的现象在你记忆中留下的印象,这必须是一种亲身体会。当你意识到这一动作以及由它唤起的感觉时,会对它进行不同方法的尝试并有意识的在编创中运用它,去改变它。身韵是外部身法和内部神韵的合称,唐满城对身韵中神、劲做了独特的阐释。“神”指通过自觉的意识、意念、感觉来支配动作;“劲”主要的是动作内在节奏的层次及力度处理,其重“韵”重“内”是中国古典舞的本质特征掌握舞蹈的韵律感和内在感。“韵律感指处理动作的节奏对比、呼吸力度、情态贯穿。内在感是指内在的素质修养。”这些也是编创技法的只要存在因素。在《柳影轻拂》中笔者依照对中国古典舞内在韵律的把握,将其与自身创作中的习惯动作感觉相结合。呼吸流畅贯通于动作的点、线连接之间,一提一沉都由呼吸带动身体来运作,但不同于一般的身韵训练动作中的提沉,在上提时,将力采用顿劲、集聚气力带动身体上提,在积蓄力量下沉吐气,并持续延续这一下沉動作的力量和幅度,以腰为切入点将力转换,身体用头带动再次向上运行之前的上提线路,此时由于上提的力点改变,原线路也产生了一些上提动作顺序的变化,但动作韵律却持续不断,呈现出动作内在强烈的韧勁。《柳影轻拂》其动作是对古典舞内在韵律的掌握和运用,但将有些动作处理得更小更碎、且顿挫有棱角,赋予了原有身韵动作更多的动作层次和韵律起伏感。与此同时,改变了古典舞身韵中惯用的呼吸运作方式,气的下压有后背发力,通过手接触后背传导力,给予气息的上提,带动脚下做动作,劲是聚集慢放的过程,保留局部动作改变部分动作,从动作感觉意识上与古典身韵区分开来。这种感觉和意识上的东西是可相互变通的,笔者只是借鉴于身韵中的韵律,打破常规动作运作顺序,发现其多变的动作走向,把它变为自己作品风格性动作而存在。在舞蹈中展现的是一个现代青年人的形象,采用的音乐是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诗歌背景乐。编创受音乐和歌词的启发,将情感融合进入舞蹈之中,并把握劲在动作大小、沉浮、强弱上的对比,运用动作发展轨迹中力量的改变制造韵味,通过空间切割和流动调度共同营造、产生出特殊的舞蹈韵味,使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整体统一,在形式上出现有别于其他舞蹈的韵味。 四、“劲”与“味”在编创中的相互融合贯通
在任意编出一段舞蹈动作后,进行拆剪、编排,可以用不同的“劲”跳出异样的“味”来,让一个平凡的动作体现得不平凡,赋予动作以表现。劲能体现出味,味融合劲而产生,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体现,如手慢而舒缓的伸向远方,心里劲牵动身体的是一步一步走向前;如用短促、延伸至末梢带动身体,聚集的劲的释放,牵动的是突发性似跑的动作。同是直线式出手动作,使的力量不同在动作表现力上看出情绪的变化。在进行创作时,抛开惯有的跳舞模式,它可借鉴或模仿别人的动作,但要把别人的东西变化成自己的东西,不断地去强化自己的这种体验,加以总结积累,慢慢成熟,在动作形式上取得整体统一。
“劲”与“味”为作品的形象服务,它们同时在舞蹈中体现,融合贯通,它们使舞蹈在创作中获得形式和内容。在情绪上通过外在动作所呈现表现力、增添色彩性,随着不同作品的主题思想、风格的需要去改变而改变。使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整体统一性。创作随着实践日益积累到成熟,通过劲与味在自身动作上的不断体验,形成一种自我动作记忆框架,一种动作样式烙印。习惯于这一自身动作运用方式,应不受作品风格的限制和制约,能够灵活变通,不断挑战自身编创极限,大膽地去尝试,解放自己的思想、解放肢体,敢想、敢做、敢破,在共性中尋找“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更多个性化动作,使自身习惯的劲与味动作,只存在于自身动作记忆里,能随着不同作品风格的需要而不断得到突破、改变和丰富。
参考文献:
[1][法]卡琳娜·伐纳.舞蹈编创法[M].郑慧慧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4]于平.舞蹈形态学[M].北京:北京舞蹈学院,1998.
[5]孙天路.中国舞蹈编导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张建民.中国双人舞编导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7]王玫.舞蹈调度的王玫研究[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4.
[8]张守和,李玲琰.群舞编导基础理论与技术技法教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
[9]张永庆.独舞编创课堂手记[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关键词:舞蹈编创 “劲” “味”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5-0072-03
舞蹈创作是从动作入手,用动作形象来表现内容。若要使编创动作具有独特的个性,需要通过思考,在动作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中不断去开发、挖掘、探索动作本身的性质,赋予动作以性格和相应的外貌。
外在动作都有其内在的韵律,从动作所体现出的质感和人对动作力量的把控度上体现出的形式感,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劲”。劲在舞蹈中会根据作品的内容、人物形象、风格需要,在动作形式上做不同层面的发挥,从而使得作品的韵味得以体现。
“味”就是由编创者通过自身对外部动作的领悟,由此刺激到内心而散发出来的动作韵味和意味。这种发散的过程通常会借助于呼吸、节奏、情绪情感,以及最为重要的力度,即“劲”这一因素。“劲”与“味”在舞蹈编创中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劲”赋予动作以活力,“味”则由一连串“劲”的活力而发散出独特的韵律和情感。
一、何谓舞蹈编创
编创即编织和创造,它无特定规律,根据编者自己的意愿来进行编排和创作。在编创中,强调动作在时、空、力方面的改变和设计,以此呈现作品独特的劲与味。其原因在于,一个作品是通过动作来表现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用动作传达出编者自身对动作的认识,以及对生活环境、周边事物的种种感悟和体会。外在客观事物刺激编创者内在的深刻体会,促使人内心有所表达,并力图运用各种手段、方式来实现这一表达,这些方式包括由时、空、力的改变而带出的独特的作品韵味。作品呈现的独特劲与味,通过时空力而变得多彩和丰富,时间指的是动作从开始至结束之间所用的价值,其中包括动作的速度、节奏;空间是通过动作运动轨迹体现不同层次的空间变化,从而具有起伏感;力,即力量,是感受内在劲儿的过程,指动作的一种情绪爆发,通过力度使动作得以发展,演绎出动作不同的静与动、强与弱、快与慢、大与小等色彩。
二、“劲”——外在动作的内在韵律
一个外在动作演变出一个家族的动作,需要有内在的力量来推动,动作推动的力度也就是动作的劲儿。力度是动作中力量的主要特征,不同的核心动作在某一方面可变的程度不同,通过保留一部分,改变一部分,可以使动作的呈现在观众的视觉中有延续的感觉,动作的内在韵律才得以保持。
不同轻、重的“劲”采用不同的动作速度,会引发动作“质”“度”的变化,产生出意想不到的不同的视觉效果。在速度的引导下,由量变最终导致动作质变,疑结成一个点——爆发出“力”。通过质(即质感)度(力度、速度、幅度)在特定的时间里,形成动作独特的风格特色和韵律感。“劲”也是情感的内在冲动,在舞蹈编创中有的劲力会让人察觉不到,有的劲可激发人本身的冲动,运用呼吸带动身体产生持续不断的动作张弛。编创中,积蓄的劲通常与舞蹈内容和音乐协调,做出具有的突出劲力色彩特征的个性处理。
“劲”能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情感,而每个舞蹈存在着不同的情绪情感,如王玫老师的《雷和雨》中六个人物在静止中制造的是一个压抑、沉闷、极度紧张的场景氛围,持续很长时间,情绪压抑得让人窒息。表面上他们六人是静静的坐于凳子上,但是他们随着舞蹈剧情的推动,内在劲力逐渐凝聚,呼吸越来越急促,弥漫于整个舞台。他们互相之间传达了一种紧张气氛,身体肌肉极度的紧绷,积蓄的劲越来越狂躁不安,仿佛每个人随时会从凳子上弹起。“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突然由繁漪用力摔碎药碗打破了这一氛围,长久压抑的情感出现转折,开始爆发、挣扎、逃脱。就繁漪此人物形象的动作设计,充满对力量的冲破,显示出人物的勇气和胆量,动作劲力不断在重复中得以强化,表达她内心的紧张、反抗、疯狂,转而力量控制状态呈现出强弱、收放的无序,呼吸变的急促。动作或放或内收表现了繁漪在情感上的矛盾;动作力量上的无序缠绕,显示出繁漪生命里爱恨的交织,以及对爱恨情感的不确定和难以把握的内心感觉。身体由呼吸带动的抽搐表示她内心极度痛苦,头发蓬乱的贴在脸上,在周平脚下奋力的爬起跌下,层层的纠缠和矛盾随着剧情情绪的变化,动作幅度的加大、速度加快、劲由集中到爆发这一转变过程,看到的是繁漪疯狂的舞动,想挣脱但又无法挣脱。舞蹈中运用了空间的流动调度,大量动作的重复和力量对比来推动内心的情感。这种氛围的营造通过这些身体动作韧劲的质感、不同力量的有度控制、情感的内在冲劲,体现出了人物情绪的高潮、起伏与跌落。舞蹈演员通过对劲的掌控,在不同力量的指引下,配合动作力量走向了解每一动作的发力点,达到收放自如的动作效果,感受内在劲的韵律来形成动作对比,使动作呈现出在点、线、面等幅度的扩大,并通过力量由紧绷到放松状态的转变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将劲的使用与作品的内容形象紧密结合、合理发展,贯穿于整个作品的动作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和做到有韵味、有旋律。
创作中动作劲这一感觉体验的过程,也是不断识劲、选择劲的过程。“劲”是选择冲击还是漂浮、是稳定还是顿挫、是放射还是内收等,都将通过对劲的体味,而不断做出改变和发挥。“劲”是由内往外体现出“味”的,“味”是由外而内来刺激内心的冲动产生出“劲”,不同情绪中蕴藏和积蓄的内在的劲和动作外形透视所形成出的韵味,他们之间相互渗透,从而服务于整个舞台作品。
三、“味”——对外在动作的体验与发挥
在编创实践中,“味”是从动作的内在形式上借助“劲”而体现的,依编创者对某一动作的最初感觉上意识到的“味道”。这一感觉,就是你对某一动作产生的“敏感”,或你想到某一动作的现象在你记忆中留下的印象,这必须是一种亲身体会。当你意识到这一动作以及由它唤起的感觉时,会对它进行不同方法的尝试并有意识的在编创中运用它,去改变它。身韵是外部身法和内部神韵的合称,唐满城对身韵中神、劲做了独特的阐释。“神”指通过自觉的意识、意念、感觉来支配动作;“劲”主要的是动作内在节奏的层次及力度处理,其重“韵”重“内”是中国古典舞的本质特征掌握舞蹈的韵律感和内在感。“韵律感指处理动作的节奏对比、呼吸力度、情态贯穿。内在感是指内在的素质修养。”这些也是编创技法的只要存在因素。在《柳影轻拂》中笔者依照对中国古典舞内在韵律的把握,将其与自身创作中的习惯动作感觉相结合。呼吸流畅贯通于动作的点、线连接之间,一提一沉都由呼吸带动身体来运作,但不同于一般的身韵训练动作中的提沉,在上提时,将力采用顿劲、集聚气力带动身体上提,在积蓄力量下沉吐气,并持续延续这一下沉動作的力量和幅度,以腰为切入点将力转换,身体用头带动再次向上运行之前的上提线路,此时由于上提的力点改变,原线路也产生了一些上提动作顺序的变化,但动作韵律却持续不断,呈现出动作内在强烈的韧勁。《柳影轻拂》其动作是对古典舞内在韵律的掌握和运用,但将有些动作处理得更小更碎、且顿挫有棱角,赋予了原有身韵动作更多的动作层次和韵律起伏感。与此同时,改变了古典舞身韵中惯用的呼吸运作方式,气的下压有后背发力,通过手接触后背传导力,给予气息的上提,带动脚下做动作,劲是聚集慢放的过程,保留局部动作改变部分动作,从动作感觉意识上与古典身韵区分开来。这种感觉和意识上的东西是可相互变通的,笔者只是借鉴于身韵中的韵律,打破常规动作运作顺序,发现其多变的动作走向,把它变为自己作品风格性动作而存在。在舞蹈中展现的是一个现代青年人的形象,采用的音乐是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诗歌背景乐。编创受音乐和歌词的启发,将情感融合进入舞蹈之中,并把握劲在动作大小、沉浮、强弱上的对比,运用动作发展轨迹中力量的改变制造韵味,通过空间切割和流动调度共同营造、产生出特殊的舞蹈韵味,使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整体统一,在形式上出现有别于其他舞蹈的韵味。 四、“劲”与“味”在编创中的相互融合贯通
在任意编出一段舞蹈动作后,进行拆剪、编排,可以用不同的“劲”跳出异样的“味”来,让一个平凡的动作体现得不平凡,赋予动作以表现。劲能体现出味,味融合劲而产生,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体现,如手慢而舒缓的伸向远方,心里劲牵动身体的是一步一步走向前;如用短促、延伸至末梢带动身体,聚集的劲的释放,牵动的是突发性似跑的动作。同是直线式出手动作,使的力量不同在动作表现力上看出情绪的变化。在进行创作时,抛开惯有的跳舞模式,它可借鉴或模仿别人的动作,但要把别人的东西变化成自己的东西,不断地去强化自己的这种体验,加以总结积累,慢慢成熟,在动作形式上取得整体统一。
“劲”与“味”为作品的形象服务,它们同时在舞蹈中体现,融合贯通,它们使舞蹈在创作中获得形式和内容。在情绪上通过外在动作所呈现表现力、增添色彩性,随着不同作品的主题思想、风格的需要去改变而改变。使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整体统一性。创作随着实践日益积累到成熟,通过劲与味在自身动作上的不断体验,形成一种自我动作记忆框架,一种动作样式烙印。习惯于这一自身动作运用方式,应不受作品风格的限制和制约,能够灵活变通,不断挑战自身编创极限,大膽地去尝试,解放自己的思想、解放肢体,敢想、敢做、敢破,在共性中尋找“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更多个性化动作,使自身习惯的劲与味动作,只存在于自身动作记忆里,能随着不同作品风格的需要而不断得到突破、改变和丰富。
参考文献:
[1][法]卡琳娜·伐纳.舞蹈编创法[M].郑慧慧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4]于平.舞蹈形态学[M].北京:北京舞蹈学院,1998.
[5]孙天路.中国舞蹈编导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张建民.中国双人舞编导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7]王玫.舞蹈调度的王玫研究[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4.
[8]张守和,李玲琰.群舞编导基础理论与技术技法教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
[9]张永庆.独舞编创课堂手记[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