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过多年的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我国许多古镇面临新经济与原有产业发展的矛盾;城镇化的发展,加剧了土地资源紧张的状况与古镇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该文以常德市桃源县桃花源古镇为例,在突出核心资源与价值、构筑“隐逸、质朴、和谐的心灵家园”型古镇适宜的空间组织模式,培育新农村田园化功能区等方面,探索新形势下古镇空间等级划分与古镇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桃花源古镇;生态旅游;空间等级划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0-158-03
Abstract:After many years of comprehensive protection and regulation,many towns in China faced the contradictions of the new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xisting industries,the intensific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land resources in tense situation intensified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towns. Taking the ancient town of paradise in Taoyuan County,Changde City for example,highlighting the core resources and values,to build "seclusion,pristine,harmonious spiritual home" town suitable patterns of spatial organization,cultivate new rural areas,and explore the town spatial classific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thinking of eco-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town.
Key words:Paradise town;Eco-tourism;Space classific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古鎮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是在千百年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聚居地[1-2]。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古镇生态旅游越来越得到游客的青睐。随着古镇旅游的逐渐升温,所呈现出来的各种问题愈加明显。这些问题给古镇的原始风貌和特色资源带来了严重破坏,也使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3]。虽然桃花源古镇仍在建设中,但随着江南古镇的发展桃花源古镇建成后的问题显而易见,因此,提前为桃花源古镇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探索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桃花源古镇概况
桃花源古镇”位于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湖南常德。古镇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规划设计,建设国家4A级旅游景区。桃花源古镇占地面积约106.67hm2,古镇建筑总面积约70万m2,其中核心景区建筑面积约40万m2,其他景区建筑面积约30万m2,项目以人文主题公园为主,配套住宅为辅,以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和“江南特色”传统建筑文化为载体,展现几千年“陶渊明隐世文化”大型人文主题文化旅游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群。
2 生态旅游景点公共空间等级划分
2.1 公共空间等级划分原则
2.1.1 整体性原则 也称完整性原则,即应有整体性保护观念。既要保护街区的传统格局、街巷肌理、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还应保护其空间环境以及相互依存的自然环境与景观,包括古树、山石、水体等环境要素,同时保证居民利益不受侵害[4]。
2.1.2 原真性原则 除了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应按《文物法》执行外,对历史建筑、历史传统和历史文化名镇古村也应按上述原则进行保护,要尽量展示建筑历史的真实性,尤其是外部风貌与环境应原汁原味地予以保护。
2.1.3 可读性原则 要深入挖掘保护下来的传统建筑与居民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充分展现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揭示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尤其是在这些物质文化遗产中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容,使之能获得社会更广泛的认知和解读。这正是保护所要求的文化遗产特色的展示性和可识别性的具体表现。
2.1.4 可持续性原则 要使保护的物质文化遗产留传后世、永续利用,必须要有科学的保护方法,使之真实地可持续地保护下去,并应加强保护工作的科学管理和经营。
2.2 公共空间等级类型划分 旅游,就其外在形式而言,就是一个和外界交往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发生在家庭和工作场合之外,因而这一行为的发生空间—旅游景点也就是一种公共空间[5]。将旅游景点作为公共空间进行等级划分,对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考虑到小城镇生态旅游景点的特点,一些对旅游景点划分影响较大的指标难以量化或难以获取,因此,对旅游景点分类暂作定性分析。通过定性分析将生态旅游景点的空间等级由高到低划分为Ⅰ、Ⅱ、Ⅲ、Ⅳ级:Ⅰ级为综合型旅游景点,多为国家级保护区,这类旅游景点一般在小城镇经济发展中占据中心地位,规模大、综合性强、建设规划合理,普遍能够贯彻实行整体性、原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4大原则[6];Ⅱ级为市郊型旅游景点,多位于小城镇的边缘地带,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在景观上与镇区连成一片;Ⅲ级为公益型旅游景点,用于免费为为游客提供游憩、休闲的场所。这类旅游景点由于条件、资源的限制而只能就坚持原则中的某一点进行发展;Ⅳ级为经济型旅游景点,以发展小城镇经济,为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表现为正处于发现问题阶段而无法贯彻达到四项原则中的任一点基本标准的旅游景点。 3 桃花源古镇生态旅游景点面临的问题
3.1 居民存在利益分化,未能实现人与景整体发展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景点的开发会给各利益群体带来不同的影响[7]。桃花源古镇的建设使得当地居民面临着利益分化的危机,由此各群体反应并不一致,但大多数人对古镇开发还是持有欢迎和肯定的态度。而对于少数利益受损者,在古镇开发的过程中遭受着失业、经济困难等危机,这就与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的社会发展趋势相违背。
3.2 古镇文化资源未能合理利用,其原真性受到破坏 在城镇化和现代化背景下,古镇原汁原味的氛围随着旅游活动的深入开展正在受到严重威胁。(1)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镇的人文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8]。当地居民作为古镇传统文化的载体受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而大量外迁,导致古镇传统文化的置换,使很多古镇面临着“空心化”[9]的危险。(2)古镇内的民居建筑逐渐老化、年久失修。为了发展旅游,在古民居、古街区改造的过程中,对文物古迹“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的原则把握不够,严重破坏了古镇的原真性和整体美感。(3)古镇的商业气息浓重。古镇旅游的开发带来了大量的游客,随着游客的增加,古镇变成了一个到处充满吆喝声的“卖场”。
3.3 古镇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内容单一、可读性低 古镇的魅力不仅在于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还在于其所承载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目前,我国古镇旅游的开发还处在旅游开发的第一阶段,即以观光旅游为主、少量的休闲游为辅,对古镇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和整合不够,旅游产品不但单一,而且雷同,没有参与性很强的文化旅游产品,使得游客不仅无法读懂古镇的文化内涵,并且使大众旅游很难体验到古镇游的差异性。
3.4 古镇公共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很多古镇为塑造自身特色的旅游形象,投入了大量资本提高其可进入性和接待能力。但是,古镇的整体公共设施仍不齐全,其中排水系统老化、通讯设备陈旧、卫生条件差等问题给游客的旅程带来了很多不便。并且,镇内没有明确地游览路线标识和景区提示,景区缺少专业的管理者和服务人员;购物方面更是落后,旅游纪念品没有特色,很多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无法激起游客的购物欲望。这些不但严重限制了古镇旅游规模的扩大,降低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使旅游这种文化娱乐和享受型的消费活动大打折扣。
桃花源古镇,国家欲将其规划发展为4A级景区。就现状分析来看,桃花源古镇并未能很全面地从整体性、原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四个原则上实现开发建设,由此将它定性为Ⅳ级旅游景点。
4 提升桃花源古镇空间等级的措施
4.1 注重居民的参与和利益,保证古镇整体性发展 古镇非物质文化形态的载体是祖祖辈辈在此生活的居民,居民本身便是古镇特殊的旅游資源,而不是旅游开发的累赘。因此,古镇旅游的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关注他们的利益。一是改善古镇居民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二是鼓励古镇居民参与到古镇旅游发展中来,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保障其得到切切实实的实惠,使居民认识到文物古迹及传统民俗的历史文化价值,从而自觉地保护古镇的风貌和资源,为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此外,政府部门也同样需要关注社区居民的利益。可成立相应的“便民服务中心”,及时解决居民的问题。
4.2 增加强制性内容,避免古镇的原真性遭到破坏 必须做到:(1)禁止现代化交通工具进入景区。保证景区内目之所及,全是久违了的明清小镇民居,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长长的似乎看不到尽头的明清街道、拱桥、流水,走在那整齐而又狭窄的石板铺就的街巷里,穿梭于青瓦白墙、砖木相间的明清民居中,恍然行进在遥远、古老的时光隧道里。一幢幢的房屋、一座座的石桥、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清丽、闲适、宁静、令人流连忘返、大发思古之幽情,营造了一种自成体系而相对独立的远离都是喧嚣的清幽古远氛围、使游客享受明清小镇生活情调。(2)古镇服务管理及经营人员尽量引入本地居民。本地居民是古镇文化的载体,本地居民较高的参与度可以避免古镇空心化,有利于形成较强的地域文化特色。
4.3 发展特色产业,增强古镇文化可读性 桃花源要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品牌,才能吸收独有的高端游客群体,形成独特的品牌效应。乌镇的经营成功对桃花源古镇的经营管理有十分现实的借鉴意义。乌镇的文化内涵与桃花源古镇的文化内涵是高度契合的,乌镇花巨资打造的戏剧文化节同样对桃花源古镇有深刻启示。桃花源古镇也可以邀请专业人员进行深入研究,打造自己独特的文化品牌。
4.4 避免过度商业化、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实现古镇资源可持续发展 避免过度商业化、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是保证桃花源古镇能够“而无车马喧,并怡然自乐”的前提条件,深厚的地域传统文化又是吸引游客进行深度体验的良好诱因。(1)旅游公司组织专业的地域文化表演团队入驻,不定期地进行表演。如:板龙灯、常德丝弦、常德大鼓、常德高腔、虾灯舞、皮影戏等,为桃花源古镇增添独特的人文气息。(2)邀请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书画大家、常德籍名人大家在桃花源古镇定居或开设工作室,不定期开设论坛讲坛等,提高古镇品位。(3)必须要避免过度商业化,不要让古镇沦为商场。而且卖的东西和其他地方一样毫无特色可言,这样会让游客充满反感。(4)完善古镇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古镇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根据Ⅳ级生态旅游景点的特点,以上遵循整体性、原真性、可读性以及可持续性4个原则对桃花源古镇规划提出建设型解决措施,有望将其逐渐提升为Ⅰ级生态旅游景点。
5 结语
对小城镇生态旅游景点分类是认识旅游发展规律的重要步骤,也是对较大区域范围内旅游景点进行规划建设和宏观管理的基本依据。通过对桃花源古镇公共空间等级的划分,不仅从根本上提升了古镇的公共空间等级,又为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大空间。诚然,仅依据古镇特点划分等级、建设并不能完全达到成效,所以,如何对古镇空间等级进行定量分析法、合理规划是有待探讨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黄玮玮,于波.新形势下古镇综合保护与小城镇功能转型[J].杭州市城市规划编制中心,浙江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研究三所,2010(3):42-46.
[2]李倩,吴小根,汤澍.古镇旅游开发及其商业化现象初探[J].旅游学刊,2006(12):52-56.
[3]鲍蕊.关于古镇旅游资源发展的思考[J].绵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2009(3):48-50.
[4]李先逵.巴蜀古镇类型特征及其保护[J].中国名城,2010(5):36-44.
[5]刘高勇.旅游景点—作为公共空间的一点思考[J].韩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学报,2004.25(2):30-33.
[6]李同升,刘笑明,陈大鹏.区域小城镇的空间类型与发展规划的研究[J].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院,2002.26(4):38-41.
[7]高润琛,戴纪瑶.江浙古镇开发对当地居民的影响[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12):98.
[8]熊明均,郭剑英.西部古镇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开发模式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75-78.
[9]王云才.江南古镇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及持续利用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0(1):104-109.
(责编:徐焕斗)
关键词:桃花源古镇;生态旅游;空间等级划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0-158-03
Abstract:After many years of comprehensive protection and regulation,many towns in China faced the contradictions of the new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xisting industries,the intensific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land resources in tense situation intensified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towns. Taking the ancient town of paradise in Taoyuan County,Changde City for example,highlighting the core resources and values,to build "seclusion,pristine,harmonious spiritual home" town suitable patterns of spatial organization,cultivate new rural areas,and explore the town spatial classific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thinking of eco-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town.
Key words:Paradise town;Eco-tourism;Space classific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古鎮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是在千百年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聚居地[1-2]。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古镇生态旅游越来越得到游客的青睐。随着古镇旅游的逐渐升温,所呈现出来的各种问题愈加明显。这些问题给古镇的原始风貌和特色资源带来了严重破坏,也使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3]。虽然桃花源古镇仍在建设中,但随着江南古镇的发展桃花源古镇建成后的问题显而易见,因此,提前为桃花源古镇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探索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桃花源古镇概况
桃花源古镇”位于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湖南常德。古镇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规划设计,建设国家4A级旅游景区。桃花源古镇占地面积约106.67hm2,古镇建筑总面积约70万m2,其中核心景区建筑面积约40万m2,其他景区建筑面积约30万m2,项目以人文主题公园为主,配套住宅为辅,以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和“江南特色”传统建筑文化为载体,展现几千年“陶渊明隐世文化”大型人文主题文化旅游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群。
2 生态旅游景点公共空间等级划分
2.1 公共空间等级划分原则
2.1.1 整体性原则 也称完整性原则,即应有整体性保护观念。既要保护街区的传统格局、街巷肌理、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还应保护其空间环境以及相互依存的自然环境与景观,包括古树、山石、水体等环境要素,同时保证居民利益不受侵害[4]。
2.1.2 原真性原则 除了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应按《文物法》执行外,对历史建筑、历史传统和历史文化名镇古村也应按上述原则进行保护,要尽量展示建筑历史的真实性,尤其是外部风貌与环境应原汁原味地予以保护。
2.1.3 可读性原则 要深入挖掘保护下来的传统建筑与居民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充分展现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揭示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尤其是在这些物质文化遗产中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容,使之能获得社会更广泛的认知和解读。这正是保护所要求的文化遗产特色的展示性和可识别性的具体表现。
2.1.4 可持续性原则 要使保护的物质文化遗产留传后世、永续利用,必须要有科学的保护方法,使之真实地可持续地保护下去,并应加强保护工作的科学管理和经营。
2.2 公共空间等级类型划分 旅游,就其外在形式而言,就是一个和外界交往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发生在家庭和工作场合之外,因而这一行为的发生空间—旅游景点也就是一种公共空间[5]。将旅游景点作为公共空间进行等级划分,对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考虑到小城镇生态旅游景点的特点,一些对旅游景点划分影响较大的指标难以量化或难以获取,因此,对旅游景点分类暂作定性分析。通过定性分析将生态旅游景点的空间等级由高到低划分为Ⅰ、Ⅱ、Ⅲ、Ⅳ级:Ⅰ级为综合型旅游景点,多为国家级保护区,这类旅游景点一般在小城镇经济发展中占据中心地位,规模大、综合性强、建设规划合理,普遍能够贯彻实行整体性、原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4大原则[6];Ⅱ级为市郊型旅游景点,多位于小城镇的边缘地带,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在景观上与镇区连成一片;Ⅲ级为公益型旅游景点,用于免费为为游客提供游憩、休闲的场所。这类旅游景点由于条件、资源的限制而只能就坚持原则中的某一点进行发展;Ⅳ级为经济型旅游景点,以发展小城镇经济,为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表现为正处于发现问题阶段而无法贯彻达到四项原则中的任一点基本标准的旅游景点。 3 桃花源古镇生态旅游景点面临的问题
3.1 居民存在利益分化,未能实现人与景整体发展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景点的开发会给各利益群体带来不同的影响[7]。桃花源古镇的建设使得当地居民面临着利益分化的危机,由此各群体反应并不一致,但大多数人对古镇开发还是持有欢迎和肯定的态度。而对于少数利益受损者,在古镇开发的过程中遭受着失业、经济困难等危机,这就与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的社会发展趋势相违背。
3.2 古镇文化资源未能合理利用,其原真性受到破坏 在城镇化和现代化背景下,古镇原汁原味的氛围随着旅游活动的深入开展正在受到严重威胁。(1)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镇的人文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8]。当地居民作为古镇传统文化的载体受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而大量外迁,导致古镇传统文化的置换,使很多古镇面临着“空心化”[9]的危险。(2)古镇内的民居建筑逐渐老化、年久失修。为了发展旅游,在古民居、古街区改造的过程中,对文物古迹“修旧如旧,以存其真”的原则把握不够,严重破坏了古镇的原真性和整体美感。(3)古镇的商业气息浓重。古镇旅游的开发带来了大量的游客,随着游客的增加,古镇变成了一个到处充满吆喝声的“卖场”。
3.3 古镇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内容单一、可读性低 古镇的魅力不仅在于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还在于其所承载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目前,我国古镇旅游的开发还处在旅游开发的第一阶段,即以观光旅游为主、少量的休闲游为辅,对古镇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和整合不够,旅游产品不但单一,而且雷同,没有参与性很强的文化旅游产品,使得游客不仅无法读懂古镇的文化内涵,并且使大众旅游很难体验到古镇游的差异性。
3.4 古镇公共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很多古镇为塑造自身特色的旅游形象,投入了大量资本提高其可进入性和接待能力。但是,古镇的整体公共设施仍不齐全,其中排水系统老化、通讯设备陈旧、卫生条件差等问题给游客的旅程带来了很多不便。并且,镇内没有明确地游览路线标识和景区提示,景区缺少专业的管理者和服务人员;购物方面更是落后,旅游纪念品没有特色,很多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无法激起游客的购物欲望。这些不但严重限制了古镇旅游规模的扩大,降低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使旅游这种文化娱乐和享受型的消费活动大打折扣。
桃花源古镇,国家欲将其规划发展为4A级景区。就现状分析来看,桃花源古镇并未能很全面地从整体性、原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四个原则上实现开发建设,由此将它定性为Ⅳ级旅游景点。
4 提升桃花源古镇空间等级的措施
4.1 注重居民的参与和利益,保证古镇整体性发展 古镇非物质文化形态的载体是祖祖辈辈在此生活的居民,居民本身便是古镇特殊的旅游資源,而不是旅游开发的累赘。因此,古镇旅游的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关注他们的利益。一是改善古镇居民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二是鼓励古镇居民参与到古镇旅游发展中来,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保障其得到切切实实的实惠,使居民认识到文物古迹及传统民俗的历史文化价值,从而自觉地保护古镇的风貌和资源,为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此外,政府部门也同样需要关注社区居民的利益。可成立相应的“便民服务中心”,及时解决居民的问题。
4.2 增加强制性内容,避免古镇的原真性遭到破坏 必须做到:(1)禁止现代化交通工具进入景区。保证景区内目之所及,全是久违了的明清小镇民居,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长长的似乎看不到尽头的明清街道、拱桥、流水,走在那整齐而又狭窄的石板铺就的街巷里,穿梭于青瓦白墙、砖木相间的明清民居中,恍然行进在遥远、古老的时光隧道里。一幢幢的房屋、一座座的石桥、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清丽、闲适、宁静、令人流连忘返、大发思古之幽情,营造了一种自成体系而相对独立的远离都是喧嚣的清幽古远氛围、使游客享受明清小镇生活情调。(2)古镇服务管理及经营人员尽量引入本地居民。本地居民是古镇文化的载体,本地居民较高的参与度可以避免古镇空心化,有利于形成较强的地域文化特色。
4.3 发展特色产业,增强古镇文化可读性 桃花源要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品牌,才能吸收独有的高端游客群体,形成独特的品牌效应。乌镇的经营成功对桃花源古镇的经营管理有十分现实的借鉴意义。乌镇的文化内涵与桃花源古镇的文化内涵是高度契合的,乌镇花巨资打造的戏剧文化节同样对桃花源古镇有深刻启示。桃花源古镇也可以邀请专业人员进行深入研究,打造自己独特的文化品牌。
4.4 避免过度商业化、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实现古镇资源可持续发展 避免过度商业化、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是保证桃花源古镇能够“而无车马喧,并怡然自乐”的前提条件,深厚的地域传统文化又是吸引游客进行深度体验的良好诱因。(1)旅游公司组织专业的地域文化表演团队入驻,不定期地进行表演。如:板龙灯、常德丝弦、常德大鼓、常德高腔、虾灯舞、皮影戏等,为桃花源古镇增添独特的人文气息。(2)邀请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书画大家、常德籍名人大家在桃花源古镇定居或开设工作室,不定期开设论坛讲坛等,提高古镇品位。(3)必须要避免过度商业化,不要让古镇沦为商场。而且卖的东西和其他地方一样毫无特色可言,这样会让游客充满反感。(4)完善古镇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古镇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根据Ⅳ级生态旅游景点的特点,以上遵循整体性、原真性、可读性以及可持续性4个原则对桃花源古镇规划提出建设型解决措施,有望将其逐渐提升为Ⅰ级生态旅游景点。
5 结语
对小城镇生态旅游景点分类是认识旅游发展规律的重要步骤,也是对较大区域范围内旅游景点进行规划建设和宏观管理的基本依据。通过对桃花源古镇公共空间等级的划分,不仅从根本上提升了古镇的公共空间等级,又为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大空间。诚然,仅依据古镇特点划分等级、建设并不能完全达到成效,所以,如何对古镇空间等级进行定量分析法、合理规划是有待探讨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黄玮玮,于波.新形势下古镇综合保护与小城镇功能转型[J].杭州市城市规划编制中心,浙江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研究三所,2010(3):42-46.
[2]李倩,吴小根,汤澍.古镇旅游开发及其商业化现象初探[J].旅游学刊,2006(12):52-56.
[3]鲍蕊.关于古镇旅游资源发展的思考[J].绵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2009(3):48-50.
[4]李先逵.巴蜀古镇类型特征及其保护[J].中国名城,2010(5):36-44.
[5]刘高勇.旅游景点—作为公共空间的一点思考[J].韩山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学报,2004.25(2):30-33.
[6]李同升,刘笑明,陈大鹏.区域小城镇的空间类型与发展规划的研究[J].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院,2002.26(4):38-41.
[7]高润琛,戴纪瑶.江浙古镇开发对当地居民的影响[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12):98.
[8]熊明均,郭剑英.西部古镇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开发模式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75-78.
[9]王云才.江南古镇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及持续利用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0(1):104-109.
(责编:徐焕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