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理在初中这些学科当中,属于一门重要学科,学好它显得非常重要。但是在日常教学中,却有不少同学觉得这一学科很难,甚至谈之而色变,对物理兴趣缺乏,甚至有的同学还心生厌恶。面对这一现状,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我在研究教材的同时,不断探究学生特点,发现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生没能够很好的把握物理规律。因而,进行规律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初中;物理;规律;教学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对于有些学生来说,物理成了“老大难”。对于身为物理教师的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我不断探索,以期使自己的教学走出这一困境。
我发现,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是好多学生对于物理规律学的不透彻造成的。针对这一现象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让学生建立物理知识体系,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物理学就是研究物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因此,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必须将原来分散学习的有关概念综合起来。只有用联系的观点来引导学生研究新课题,提出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与新的兴趣。另一方面,物理规律本身,总是以一定的物理事实为依据的。因此,学生学习物理规律,也必须在认识、分析和研究有关的物理事实的基础上来进行。 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更需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为基础。
二、让初中生理解物理规律的意义
每一个物理规律,都有其一定的物理意义。初中阶段所研究的物理规律,一般着重于用文字语言加以表达,即用一段话把某一规律的物理意义表述出来,有些规律还用公式加以表达。对于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要认真加以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它的含义,而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结论。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这一理想规律的教学,就可采用“合理推理法”即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推理想象,由有摩擦的情况推想到无摩擦时的运动情况,最后把这一规律的内容表述出来。在理解时,要弄清定律的条件是“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还要正确理解“或”这个字的含义“, 或”不是指物体有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有时保持静止状态,而是指如果物体原来是静止,它就保持静止状态;如果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它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许多理论物理规律的内容可以用数学形式表达出来,就是公式。要使学生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加以理解。例如:对于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应当使学生理解,这一公式表达了电流的强弱决定于加在导体两端电压的大小和导体本身电阻的大小,即某段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电路中的电阻成反比,公式中的 I、U、R 三个物理量是对同一段电路而言的。把公式进行变换,得到电阻的定义式 R=U/I。 如果不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就可能得出“电阻与电压成正比”这一错误的结论。
三、让学生会选择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源于生活,学习他也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因此,每一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也是一定的。 学生只有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才能正确地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才能避免乱用规律、乱套公式的现象。
四、厘清相关物理规律之间及与之相关的物理概念的关系
物理之所以让初中生觉得难学,就是因为物理规律总是与许多物理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某些物理规律也是互相关联的。因而,应当使学生把物理规律与同它相关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搞清楚。 如:牛顿第一定律与物体的惯性虽有联系,但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把惯性与运动状态等同起来,把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说成是“保持物体的惯性”。
五、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物理规律
让初中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并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新的教学要求中,不要求学生能解决复杂问题,但是,应当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去说明和解释有关的现象、解决一些有关简单的实际問题。 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巩固和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学到处理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学好物理规律。 我们还必须认清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初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的感性知识不多。初中物理规律的教学,多数是从事实出发经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他们在学习规律时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作为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感性材料,必然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2)相关知识的准备不足。物理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前面学习的知识要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后面的学习要充分利用前面的准备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物理规律的教学必然联系到以前学过的物理知识,如果前面的知识准备不够,就会给物理规律的学习带来困难。如在研究“物体浮沉条件”时,就要有密度的概念、重力的概念、二力平衡的条件、压力和压强、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等,如果在某一环节上准备不足,就会对这一规律的学习产生困难。
(3)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错误观念的干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一些问题形成了某些观念,有的是正确的,但有一定的片面性;还有的在生活中形成了一些错误的观念,对规律的学习有一定的干扰作用。 如学生在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上会有“物体受力才能运动,不受力就不会运动”这样的错误,这就给学生正确地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带来较大的困难。
总而言之,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以上措施进行物理规律教学,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也深知物理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创造性艺术,我们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敢于试验,大胆改革,才能进一步提高物理规律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初中;物理;规律;教学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对于有些学生来说,物理成了“老大难”。对于身为物理教师的我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我不断探索,以期使自己的教学走出这一困境。
我发现,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是好多学生对于物理规律学的不透彻造成的。针对这一现象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让学生建立物理知识体系,掌握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物理学就是研究物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因此,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必须将原来分散学习的有关概念综合起来。只有用联系的观点来引导学生研究新课题,提出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与新的兴趣。另一方面,物理规律本身,总是以一定的物理事实为依据的。因此,学生学习物理规律,也必须在认识、分析和研究有关的物理事实的基础上来进行。 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更需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为基础。
二、让初中生理解物理规律的意义
每一个物理规律,都有其一定的物理意义。初中阶段所研究的物理规律,一般着重于用文字语言加以表达,即用一段话把某一规律的物理意义表述出来,有些规律还用公式加以表达。对于物理规律的文字表述,要认真加以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它的含义,而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结论。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这一理想规律的教学,就可采用“合理推理法”即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推理想象,由有摩擦的情况推想到无摩擦时的运动情况,最后把这一规律的内容表述出来。在理解时,要弄清定律的条件是“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还要正确理解“或”这个字的含义“, 或”不是指物体有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有时保持静止状态,而是指如果物体原来是静止,它就保持静止状态;如果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它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许多理论物理规律的内容可以用数学形式表达出来,就是公式。要使学生从物理意义上去理解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不能从纯数学的角度加以理解。例如:对于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应当使学生理解,这一公式表达了电流的强弱决定于加在导体两端电压的大小和导体本身电阻的大小,即某段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电路中的电阻成反比,公式中的 I、U、R 三个物理量是对同一段电路而言的。把公式进行变换,得到电阻的定义式 R=U/I。 如果不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就可能得出“电阻与电压成正比”这一错误的结论。
三、让学生会选择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源于生活,学习他也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因此,每一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也是一定的。 学生只有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才能正确地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才能避免乱用规律、乱套公式的现象。
四、厘清相关物理规律之间及与之相关的物理概念的关系
物理之所以让初中生觉得难学,就是因为物理规律总是与许多物理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某些物理规律也是互相关联的。因而,应当使学生把物理规律与同它相关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搞清楚。 如:牛顿第一定律与物体的惯性虽有联系,但二者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把惯性与运动状态等同起来,把物体不受外力作用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说成是“保持物体的惯性”。
五、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物理规律
让初中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并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新的教学要求中,不要求学生能解决复杂问题,但是,应当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物理规律去说明和解释有关的现象、解决一些有关简单的实际問题。 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巩固和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学到处理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学好物理规律。 我们还必须认清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初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的感性知识不多。初中物理规律的教学,多数是从事实出发经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他们在学习规律时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作为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感性材料,必然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2)相关知识的准备不足。物理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前面学习的知识要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后面的学习要充分利用前面的准备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物理规律的教学必然联系到以前学过的物理知识,如果前面的知识准备不够,就会给物理规律的学习带来困难。如在研究“物体浮沉条件”时,就要有密度的概念、重力的概念、二力平衡的条件、压力和压强、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等,如果在某一环节上准备不足,就会对这一规律的学习产生困难。
(3)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错误观念的干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一些问题形成了某些观念,有的是正确的,但有一定的片面性;还有的在生活中形成了一些错误的观念,对规律的学习有一定的干扰作用。 如学生在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上会有“物体受力才能运动,不受力就不会运动”这样的错误,这就给学生正确地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带来较大的困难。
总而言之,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以上措施进行物理规律教学,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也深知物理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创造性艺术,我们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敢于试验,大胆改革,才能进一步提高物理规律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