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儿童;过敏性紫癜;临床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16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281-01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其主要病变为小血管炎,是由各种致敏性原因引起的机体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和出血,其特征为皮肤紫癜,可以伴有消化道、关节和肾脏等组织器官的病变。过敏性紫癜常发于儿童,发作具有季节性,且首发症状多种多样,容易造成误诊。为增加对该疾病临床表现、首发症状等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减少误诊,现对收集的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我院61例儿童过敏性紫癜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①发病:发病呈季节性,61例患儿中,男38例,女23例,男孩多于女孩。年龄4-14岁,其中5-10岁的53例,全年均有散发,冬春季发病呈现高峰,共54例:病程长短与肾脏损害有关,短者2周至2个月,长者近1年:单纯紫癜为主要首发症状,以胃肠道症状为首发症状易误诊:②诱因:上呼吸道感染36例,疫苗接种l例,食物过敏5例,无明显诱因19例。
1.2 临床表现 出现皮肤症状的小儿过敏陛紫癜患儿占100%,其中典型的紫癜性皮疹最多;出现消化道症状的29例,占47.54%,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和呕吐等;出现肾脏症状者有20例,占32.78%,多数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伴血压增高及浮肿;出现关节症状的有12例,占l9.67%,表现为不同部位的关节肿痛,主要累及膝、踝、肘、腕等大关节,伴有活动受限[2]。
1.3 实验室检查 41例血白细胞(10-15)×109/L,血小板计数正常、甚至升高,出血和凝血时间正常。13例尿常规潜血、尿蛋白阳性,肾功能正常,双肾B超正常。
1.4 治疗方法 急性期予以卧床休息,祛除诱因,避免过敏原,有明显感染者给予有效抗生素,消化道出血者予禁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营养物质摄入,所有患儿给予抗过敏、钙剂、H受体阻滞剂西咪替丁、维生素c及芦丁,腹痛时给予解痉药,对严重消化道症状或关节肿痛者均加用糖皮质激素,对所有肾脏损害者均使用激素加抗凝治疗,用潘生丁、阿司匹林及小剂量肝素[3]。
1.5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2个月内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好转。无效:治疗后自觉症状、体征未减轻或加重[4]。
2 结 果
本组61例患儿,显效34例(55.56%),有效20例(33.33%),无效7例(11.11%),总有效率88.89%。
3 讨 论
过敏性紫癜是患者的机体对致敏性的物质发生了某种变态性反应,导致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脆性增高引起出血,临床除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外,同时伴有关节痛、腹痛及血尿、便血等症状,治疗后部分患儿有复发情况[5]。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小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目前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其是一种免疫复合物病。好发于冬春季节,7-13岁男性儿童常见。近年来发病有增高趋势:过敏性紫癜临床表现复杂,前驱呼吸道感染是过敏性紫癜发病最常见的诱因,心、肝、肺、脑等器官受累的发生率不高。
过敏性紫癜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主要以去除病因、抗过敏及解痉、止痛等对症处理,减轻患儿痛苦,缓解症状。近年来发现过敏性紫癜患儿存在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紊乱,主要表现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糖皮质激素主要具有抗炎、抗毒、抗过敏和抗休克四大作用,它直接减少免疫球蛋白的合成,或通过改变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减少免疫球蛋白的生成,从而抑制抗原-抗体反应,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血管炎症和组织水肿,改善腹痛和关节痛。甲基强的松龙静脉注射后迅速达到血药浓度,具有较强的抗炎、免疫抑制及抗过敏作用,快速阻断抗原-抗体反应。糖皮质激素对腹型、关节型过敏性紫癜效果佳,但不能防止病情反复及肾损害的发生[6]。
综合上述治疗,过敏性紫癜患儿预后良好,多数4-6周痊愈,肾脏受累的有无及其严重程度确定为远期预后的主要因素,有些患儿尿常规异常可持续数年,故预防感染、减少病情反复,有利于肾损害的好转,对预后都起到决定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雅彬.116例儿童过敏性紫癜临床分析[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23(1):9.
[2] 孙越英.儿童过敏性紫癜61例临床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3,29(3):171.
[3] 楼方.小儿过敏性紫癜89例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13,34(2):199.
[4] 何明清.大连翘汤合清营汤加减治疗过敏性紫癜36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3,21(3):42.
[5] 林庆秋.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70例分析[J].右江医学,2013,41(l):69.
[6] 王蓓,曾华松,熊小燕,等.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免疫功能的变化[J].广东医学,2006,27(7):1002-1003.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16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281-01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其主要病变为小血管炎,是由各种致敏性原因引起的机体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和出血,其特征为皮肤紫癜,可以伴有消化道、关节和肾脏等组织器官的病变。过敏性紫癜常发于儿童,发作具有季节性,且首发症状多种多样,容易造成误诊。为增加对该疾病临床表现、首发症状等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减少误诊,现对收集的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我院61例儿童过敏性紫癜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①发病:发病呈季节性,61例患儿中,男38例,女23例,男孩多于女孩。年龄4-14岁,其中5-10岁的53例,全年均有散发,冬春季发病呈现高峰,共54例:病程长短与肾脏损害有关,短者2周至2个月,长者近1年:单纯紫癜为主要首发症状,以胃肠道症状为首发症状易误诊:②诱因:上呼吸道感染36例,疫苗接种l例,食物过敏5例,无明显诱因19例。
1.2 临床表现 出现皮肤症状的小儿过敏陛紫癜患儿占100%,其中典型的紫癜性皮疹最多;出现消化道症状的29例,占47.54%,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和呕吐等;出现肾脏症状者有20例,占32.78%,多数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伴血压增高及浮肿;出现关节症状的有12例,占l9.67%,表现为不同部位的关节肿痛,主要累及膝、踝、肘、腕等大关节,伴有活动受限[2]。
1.3 实验室检查 41例血白细胞(10-15)×109/L,血小板计数正常、甚至升高,出血和凝血时间正常。13例尿常规潜血、尿蛋白阳性,肾功能正常,双肾B超正常。
1.4 治疗方法 急性期予以卧床休息,祛除诱因,避免过敏原,有明显感染者给予有效抗生素,消化道出血者予禁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营养物质摄入,所有患儿给予抗过敏、钙剂、H受体阻滞剂西咪替丁、维生素c及芦丁,腹痛时给予解痉药,对严重消化道症状或关节肿痛者均加用糖皮质激素,对所有肾脏损害者均使用激素加抗凝治疗,用潘生丁、阿司匹林及小剂量肝素[3]。
1.5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2个月内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好转。无效:治疗后自觉症状、体征未减轻或加重[4]。
2 结 果
本组61例患儿,显效34例(55.56%),有效20例(33.33%),无效7例(11.11%),总有效率88.89%。
3 讨 论
过敏性紫癜是患者的机体对致敏性的物质发生了某种变态性反应,导致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脆性增高引起出血,临床除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外,同时伴有关节痛、腹痛及血尿、便血等症状,治疗后部分患儿有复发情况[5]。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小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目前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其是一种免疫复合物病。好发于冬春季节,7-13岁男性儿童常见。近年来发病有增高趋势:过敏性紫癜临床表现复杂,前驱呼吸道感染是过敏性紫癜发病最常见的诱因,心、肝、肺、脑等器官受累的发生率不高。
过敏性紫癜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主要以去除病因、抗过敏及解痉、止痛等对症处理,减轻患儿痛苦,缓解症状。近年来发现过敏性紫癜患儿存在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紊乱,主要表现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糖皮质激素主要具有抗炎、抗毒、抗过敏和抗休克四大作用,它直接减少免疫球蛋白的合成,或通过改变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减少免疫球蛋白的生成,从而抑制抗原-抗体反应,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血管炎症和组织水肿,改善腹痛和关节痛。甲基强的松龙静脉注射后迅速达到血药浓度,具有较强的抗炎、免疫抑制及抗过敏作用,快速阻断抗原-抗体反应。糖皮质激素对腹型、关节型过敏性紫癜效果佳,但不能防止病情反复及肾损害的发生[6]。
综合上述治疗,过敏性紫癜患儿预后良好,多数4-6周痊愈,肾脏受累的有无及其严重程度确定为远期预后的主要因素,有些患儿尿常规异常可持续数年,故预防感染、减少病情反复,有利于肾损害的好转,对预后都起到决定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雅彬.116例儿童过敏性紫癜临床分析[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23(1):9.
[2] 孙越英.儿童过敏性紫癜61例临床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3,29(3):171.
[3] 楼方.小儿过敏性紫癜89例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13,34(2):199.
[4] 何明清.大连翘汤合清营汤加减治疗过敏性紫癜36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3,21(3):42.
[5] 林庆秋.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70例分析[J].右江医学,2013,41(l):69.
[6] 王蓓,曾华松,熊小燕,等.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免疫功能的变化[J].广东医学,2006,27(7):100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