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乡者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ancom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岁那年,一个极好的朋友突然搬家了,全家搬到南洋去了,说是那边的亲戚有好门路,南洋多远,远在我的想象之外,对我们来说相当于虚无飘缈之地,我再没见过那个朋友,她似乎凭空消失了,她家老木门就那么锁着,再没有打开。那时候,我才懂得家是可以搬的,而且可以搬得那么远,在那之前,我以为家在某个地方就会永远在的。一个学期之后,我们家也搬了,搬至我从未去过的小县城,父亲母亲相信我们在县城会有更好的日子和前景。我立在自家竹篱笆围成的小院前,久久看着两间瓦房,瓦房中间没有盖顶的客厅,院里那棵高过屋子的木兰,篱笆边的花草,院右侧那片竹林,我们的日子变成某种气息,沾附在这一切东西上面,我们要走了,要把某些日子丢掉了,我有某种说不清的恐慌感。但对县城的向往很快掩盖了恐慌,我们相信会有更美的新家,有更好的日子。在县城里的日子一直有某种飘浮感,似乎被抽掉了重点,回乡乡已破败,寨里寨外一遍遍绕走,老屋里长时间地静坐,捕捉不到原先日子的半点气息。不知什么时候起,在故乡也找不到故乡了。
  二十岁那年一个晚上,我和妹妹躺在大城市一个狭小的租房内,听她讲她曾怎样渴望一张床一场深沉的睡眠。失掉工作的她怎样在路边摊被骗去最后几百块钱,拉着箱子在城市的大街上无目的地走,在某个24小时超市找一张可以混过夜的桌子,在公园、绿化带找一个可以隐藏的角落,靠着箱子想象床的安宁。后来,妹妹自己开店,开了一家又一家,因为各种原因,不停地换店面,也不停地换住处,每换一家店面都想着怎样经营成属于自己事业,每换一个住处都用了心思去布置,似乎家终于扎下来了,但搬仍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如海的大城市中,妹妹有很多像她一样的朋友,或打工或开店或上班,顶着蓝领、白领、员工、主管、老板等各种身份,但似乎都走着同一条路,在不停地搬动中寻找稳定,在寻找中不停地失望着与希望着。
  这样的寻找永远无法到达彼岸,便开始寻找某种落实点,房子是落实点最直接的物化形式,房子不是家,但安稳的家需要房子,我们追逐房子像夸父追逐太阳,可以用生活去交换,可以牺牲日子。“有能力”者将这种追逐发挥到极致,真正的房子仍要留在故乡的,在我们的认知里,故乡的房子最有资格担负起“家”这个称呼。老家偏僻的山区里有片别墅,修建得洋气甚至是豪华,配套齐全,错落在穷贫的山区中,显眼得有些怪异。山区赤贫,逼得人往外寻路求生,跑向遥远的城市甚至是国家,出息了,俗世里取得“成功”了,回乡建下这些豪华的房子,房子建了是不住的,俗世的东西还得在外面争取,只逢年过节回来,平日请个人做些清扫工作,偌大的房子由请来的工人享受着,似乎荒谬,但这房子很重要,证明与炫耀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对家的确认,那房子成为某种力量,遥遥支撑着远方的游子,或许在赶路极累时,在梦中回到这故乡房中绕一绕,再醒来又有了往前的力气。
  我们离开了乡村,因为很多乡村安不住我们的身也安不住我们的心,我们进入了城市,或许是逃离或许是期待,城带着我们跑,将我们带进更深的迷茫。这里的乡村与城市不单是客观意义上的,更是心灵意义上的,我们心灵属于乡村或属于城市,成为某种个人气息,不管走到何方,这种气息如影随形,这种气息或让我们自卑或让我们狂妄,自卑和狂妄都不是日子该有的面目,都让人失去安宁。
  这是一个自由时代,无数的交通工具,对速度的追求没有止境,时间空间似乎被压缩了,我们可以用越来越少的时间穿越过越来越辽远的空间,但时间空间也越来越碎片化,我们没法真切地感受它们、把握它们,越行走越迷惑,行动的自由换来的似乎是心灵的禁锢。
  我们走了那么多地方,看到碰到感受到那么多,但我们似乎在某种模板中行走,大同小异的城市样貌,相似的灯火辉煌,相似的拥挤匆忙,相似的生活方式,甚至有着相似的欲望与追求,那么多地方都有种熟悉感,可以那么迅速地走进去消失掉,但所有的熟悉都是陌生的,走进去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空间。
  这是一个寄居时代,我们拥有更多的去处,但兜兜转转找不到心安处,我们很多人失去了邮票大的故乡,虽然出生地、成长地就在那个地方,但不是故乡。以往那种舒缓的、安然的自在消失了,我们很难再相信永恒,我们坐拥从未有过的丰厚物质供给,莫名地焦虑着。我经常立在城市的喧嚣中心发呆,想象穿越至远古时代,人类那段孩童时期,我們的祖先在大地上奔跑,无所安居但处处是安处,他们将自己放得那么低,低至尘埃,对万物皆敬畏,他们将自己抬到那么高,高到成为万物之一。
  或许是我过分悲观了,或许这是人类的进步,将来的某一天我们可以没有故乡,或是说我们对故乡的感受与定义正在改变,人类将更为强大,有更为安然的支撑点与心灵依归处,如今这种寄居的迷茫只是前进中的不适应与阵痛,悲观的我愿意抱着这样的乐观。
其他文献
面的精神  多年前读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其中有一篇谈到吃面,忘记了具体是何种面,但对其中的一个细节却记忆犹新。大概是做苦力的北方汉子吧,蹲在长条板凳上埋头吃着一大海碗的面条,热气腾腾,红光满面,如长鲸吸虹,偌大的一碗面条一眨眼工夫就吞到了肚里。这样快乐的食量不但他吃起来很过瘾,我们看了也觉得惬意。大概世上没有比一个劳动者自食其力享受自己简单的午餐更快乐的事了。  南谷北面,生长在江南的我自幼不甚
期刊
在衢州,兹被三爿石游走  万古名山,山中生石  石破天惊,窟引龙潭、泉流虎跑  江郎山巅,三兄弟暴走苍穹  江南柴门,三才子结庐人寰  一爿,石通天象,金石为开  二爿,石通地府,滴水穿岩  三爿,石通人性,灵峰甲东南  三石为磊,为盛名  为门第之欢,为朝野之人  石乃五行属金,肺金可克肝木,  可药引《黄帝内经》下水  兹,問天亭?问郎峰顶?  俯瞰连绵起伏之苍山  风涌云卷时,远眺连缀成块 
期刊
七 月  生活在七月呈流水状  地面潮湿得孤独  发亮的湖抬高了内心的水位  月光漂浮在湖面上  终于熬到开闸泄洪的日子  时间的堤坝  形同虚设  秋 分  我们在秋分这天一起喝酒  并无什么特别用意  就是大家有许久没在一起聚了  也不知道彼此都在忙些什么  忽然有些惦记和想念……  日子过得太快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车轱辘一样轮番转  有时感受到春风袭面  有时又困顿于秋风秋雨  谁使得
期刊
黄 昏  黄昏,一个诗意的时刻  意味着我们可以挽手  去超市,去菜场  去河边,去旷野  意味着此刻可以一个人  面对夕阳,背对整个世界  风  一天之内  若无风吹  我会死于焦虑。  活着的第一个理由  水,布道的异教徒  我想要的身体是风。  一只陌生的鸟  我确定那是一只陌生的鸟  正对着我喊话  一边逃离我的视线  沿着法桐高大的枝丫向上迅速爬行  人行道上落满枯枝和新鲜的绿叶  哦,
期刊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诗经》被认为是汉语诗歌的源头。《诗经》之伟大,在于其无比高超的艺术性,真实、浪漫、简朴、深切。因为《诗经》,汉语在其早期时候,就拥有了独特的多义性和多维度,使之成为世界上最为宽泛而又歧义、指向驳杂、内蕴丰富的一种语言艺术。《诗经》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之间创作和流传于古中国各地的诗歌作品,其作者大都不详,有赖于西周名臣尹吉甫的收集,经孔子编订之后,于汉武帝时期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期刊
半 场  一九七九年的早春,还是那么冷。太阳出来后,姚桂娟还坐在被窝里,不敢出来。她喘得紧。身子已瘦得没有一点肉,只有一层皮松塌塌地贴着骨头。  这些年来,三天两头盗汗。不盗汗的时候,失眠,两眼鳏鳏,直到天亮。若是睡着了,就做梦。梦里,是无数穿着绿军装、红袖罩的小将,把她押送到车上,游街。太阳炙烤着,蝉声响到让人失聪。有时,是站在台上,下面是一操场的人头,愤怒地呐喊着,声讨自己。她垂着头,脖子上挂
期刊
面的精神  多年前读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其中有一篇谈到吃面,忘记了具体是何种面,但对其中的一个细节却记忆犹新。大概是做苦力的北方汉子吧,蹲在长条板凳上埋头吃着一大海碗的面条,热气腾腾,红光满面,如长鲸吸虹,偌大的一碗面条一眨眼工夫就吞到了肚里。这样快乐的食量不但他吃起来很过瘾,我们看了也觉得惬意。大概世上没有比一个劳动者自食其力享受自己简单的午餐更快乐的事了。  南谷北面,生长在江南的我自幼不甚
期刊
我曾在河上四处漫游  阳光好得令人窒息,想起很久  以前做下的错事。  好得想起她,十多年前  再没有接听你的电话。  好得脸庞微微发烫  感冒发烧,打针吃药  再没有人在心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好得令人忘记悲苦,一切的  一切飞快地,幸福流逝。  阳光如此充分的尘世,没有永恒。  如此焦灼,不再有等待。  如此黯淡,穿过老年大学去见  已经放下的不朽。  纪 念  四月六日,每个省份看起来  都
期刊
那年10月,我的心走过了千山万水。诗人巫蓉(本名俞凌)的死,直击我的心,那些天总是恍惚,她的影子老在我脑子里打转转,百转千回,直搅得心神不安。每当夜晚来临,就会莫名地担心,一想到她,我就会哭。夜深人静时,我从悲伤中惊醒,浑身颤抖、满身大汗。  1981年9月,安徽大学207幢女生楼三楼的一间房门上贴了八个同学的名字。我们俩是挨一块的:俞凌,凌晓军。她名字的字和我的姓是同一个字。第一次相见,冥冥之中
期刊
伞  伞呵,人们生活中的亲密伙伴。收拢,一柄护身的剑;撑开,一片温馨的天。  伞的历史悠久,是谁发明,众说纷纭。一说四千年前,一个偶然的发现启迪了中国人发明伞。在倾盆大雨中,有个孩子顶着一张荷叶挡雨。可是,凹面向上的荷叶积了不少雨水,渐渐顶不住了。孩子灵机一动,把荷叶翻过来扣在头上。一顶凸面朝上的伞形帽出现了。人们发现,伞形的东西有挡雨的作用,于是伞便应运而生。  另说,《诗人玉屑》记述:两千多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