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从诗歌中获得审美意识(包括审美知觉、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感受、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从优秀的诗歌中感受到诗人的审美意识和高尚情操。随着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接轨、普及并不断深化之际,融入诗歌教学,凸显地方人文,是通识教育的瑰宝。
【关键词】:通识教育;职业教育;诗歌教学
一、芳香四溢話诗魂
“伟大的诗,是国家最珍贵的宝石。”(德 贝多芬《书简》)我国优秀的古代诗歌(广义地说,词和曲也是诗歌)犹如永亮的宝石,至今仍放射出奇光异彩。这些诗歌均为名家名作,它们内容十分广泛,有针对剥削阶级的黑暗腐败现象,做深刻的揭露和尖锐的讽刺;有的表现人民群众在黑暗社会中的深重苦难和斗争生活;有的歌颂英雄人物;有的反映了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有的歌颂了大自然的雄伟壮丽,反映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从美好的诗歌中汲取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加强了自己的审美意识,提高了自己的思想境界。如“冰心”(笔名)、王若飞等。诗像种子一样,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我们今天读的古诗词,有的距今几百年,然而诵读咀嚼,仍可闻到其中的芳香。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廖,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表现了一种坚韧、积极、乐观的可贵精神,到今时今日也是催人奋进、引人向上的。
二、腹有诗书气自华
当今社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从诗歌中获得审美意识,从优秀的诗歌中感受到诗人的审美意识和高尚情操。诗,是美的文字,是文字的精华,是高尚情操的伴侣,腹有诗书气自华。
通识教育,是职业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并引领学生走向世界的一种教育,而诗歌教学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把民族的瑰宝—-诗词歌赋传承并教学于课堂中,有着深远的意义。让学生接触诗歌、诵读诗歌,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情,洗涤心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这与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完全吻合的,在校园内、在课堂上让诗歌浸润人生,使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文学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诗歌因其朗朗上口的韵律美,极富画面的意象美更是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人。
三、诗歌教学需技巧
诗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情操和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学习语言艺术和写作技巧起着重要作用。诗歌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及诗歌运用语言的功力技巧,以促进不同文体文章的写作。
1、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教学中应化言简意深为具体明确,紧扣【关键词】语,剖析重要语段,突出诗的形象。针对不同的诗歌,或讲清用典新意、或讲清词类活用、或讲清句子结构、或讲清修辞手法及其意义,进而深入揭示诗句的全部内涵。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要对学生讲透“绿”的活用,才能抓住该诗的精髓和意蕴。
2、诗歌是有意境的,教学中应再现诗歌“意境”,领会诗歌情感。对于诗歌的意境,一要“赏”,二要“析”,首先应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进而体会诗歌之中蕴含的理性因素,推敲语言,琢磨构思,最终带来感情的愉悦。其次,根据诗的描绘,对诗歌的形象进行必要的描绘、渲染和补充,将诗歌具有跳跃性的思维清晰化、完整化,抓住诗歌的结构线索,保持意境的完整性,给学生一个全面、直观的画面。例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前两句多重景物堆叠,勾勒出一幅江南春天的景象。后两句看似仍在写景,实在抒情,抒发兴亡之感,流露忧伤之情。
3、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利用诗人的智力因素去开发学生的智力。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杜甫是一个强烈的爱国主义者,他的诗歌渗透着爱国的血诚,这些在他的诗歌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学生在学习诗歌的同时,必然被诗人宽广的胸怀,乐观的精神所折服,从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4、切实加强诵读训练。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极富韵律美与节奏美,学习诗歌诵读是必不可少。诗歌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读出诗的节奏韵律,体味诗人的情。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多读诗词,可以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提升品位,提高文学素养。
四、星火燎原、诗情满天下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在通识教育方面做了很多扎实而行之有效的尝试,将通识教育与古代诗词,特别是以本土诗词为主的诗墙文化结合起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成才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1开设了全院选修课《常德诗墙文化赏析》。为宣传常德地方文化,我们为学生《常德诗墙文化赏析》开辟了选修课。课堂上,我们的老师选取诗墙文化中具有典型性的诗篇带领学生进行诵读、并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意境和诗歌的思想性。本土的学生学习后,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等有了全面的全新的了解,受常德精神感化,为自己是常德人深深感到自豪,并会默默要求自己向先辈们靠拢,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外地学生则深深被常德这片热土所吸引,有了扎根常德的愿望。这些都是诗歌的力量和魅力影响了学生,净化了他们的心灵,重塑了他们的人格。
2、编写了校本教材《常德诗墙文化赏析》。中国常德诗墙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已成为世界吉尼斯纪录,招引着八方来客。诗墙文化博大精深,学生学习不能面面俱到,为了方便教学,方便学生学习,我们组织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常德诗墙文化赏析》。教材从《百代沧桑》、《名贤题咏》、《武陵佳致》、《兰芷风华》、《华夏新声》、《五洲撷英》、《时代风采》、《千古绝唱》八大篇章中,选取典型诗词,重点剖析,既让学生体会诗歌精髓,又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
3、定期举行常德地方文化讲座。为了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常德文化,我们经常邀请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座。常德诗墙博物馆馆长易蓉老师的《解说-中国常德诗墙》深受学生欢迎。
4、开设了专业必修课。我院在园林专业的学生进行试点,开设了必修课程,两个班级共160课时。课程开设后,反响十分强烈,涌现出了不少优秀学生,感慨常德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纷纷表示学成后,一定要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做贡献,把自己的美好事业栓在常德这块热土上。
5、学校非常注重常德本地文化的宣传教化,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途径展开学习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时间参观常德诗墙,现场零距离感受诗墙的魅力。徜徉在诗墙旁,常德丰富的荆楚文化和湘湖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令人神清气爽。定期举行诗歌经典诵读活动和演讲活动,为诗插上有声的翅膀。
今后,我们将继续走通识教育育人之路,把通识教育的瑰宝--诗歌教学在校园里全面铺开,让我们的校园成为诗的校园,让每一个学生遨游在诗的海洋。
参考文献:
[1]张寿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谢文利、曹长青、诗的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
[3]彭小明.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关键词】:通识教育;职业教育;诗歌教学
一、芳香四溢話诗魂
“伟大的诗,是国家最珍贵的宝石。”(德 贝多芬《书简》)我国优秀的古代诗歌(广义地说,词和曲也是诗歌)犹如永亮的宝石,至今仍放射出奇光异彩。这些诗歌均为名家名作,它们内容十分广泛,有针对剥削阶级的黑暗腐败现象,做深刻的揭露和尖锐的讽刺;有的表现人民群众在黑暗社会中的深重苦难和斗争生活;有的歌颂英雄人物;有的反映了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有的歌颂了大自然的雄伟壮丽,反映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从美好的诗歌中汲取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加强了自己的审美意识,提高了自己的思想境界。如“冰心”(笔名)、王若飞等。诗像种子一样,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我们今天读的古诗词,有的距今几百年,然而诵读咀嚼,仍可闻到其中的芳香。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廖,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表现了一种坚韧、积极、乐观的可贵精神,到今时今日也是催人奋进、引人向上的。
二、腹有诗书气自华
当今社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们的审美能力,从诗歌中获得审美意识,从优秀的诗歌中感受到诗人的审美意识和高尚情操。诗,是美的文字,是文字的精华,是高尚情操的伴侣,腹有诗书气自华。
通识教育,是职业教育与国际教育接轨,并引领学生走向世界的一种教育,而诗歌教学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把民族的瑰宝—-诗词歌赋传承并教学于课堂中,有着深远的意义。让学生接触诗歌、诵读诗歌,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情,洗涤心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这与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完全吻合的,在校园内、在课堂上让诗歌浸润人生,使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文学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诗歌因其朗朗上口的韵律美,极富画面的意象美更是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人。
三、诗歌教学需技巧
诗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情操和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学习语言艺术和写作技巧起着重要作用。诗歌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及诗歌运用语言的功力技巧,以促进不同文体文章的写作。
1、诗歌的语言是精炼的,教学中应化言简意深为具体明确,紧扣【关键词】语,剖析重要语段,突出诗的形象。针对不同的诗歌,或讲清用典新意、或讲清词类活用、或讲清句子结构、或讲清修辞手法及其意义,进而深入揭示诗句的全部内涵。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要对学生讲透“绿”的活用,才能抓住该诗的精髓和意蕴。
2、诗歌是有意境的,教学中应再现诗歌“意境”,领会诗歌情感。对于诗歌的意境,一要“赏”,二要“析”,首先应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进而体会诗歌之中蕴含的理性因素,推敲语言,琢磨构思,最终带来感情的愉悦。其次,根据诗的描绘,对诗歌的形象进行必要的描绘、渲染和补充,将诗歌具有跳跃性的思维清晰化、完整化,抓住诗歌的结构线索,保持意境的完整性,给学生一个全面、直观的画面。例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前两句多重景物堆叠,勾勒出一幅江南春天的景象。后两句看似仍在写景,实在抒情,抒发兴亡之感,流露忧伤之情。
3、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利用诗人的智力因素去开发学生的智力。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杜甫是一个强烈的爱国主义者,他的诗歌渗透着爱国的血诚,这些在他的诗歌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学生在学习诗歌的同时,必然被诗人宽广的胸怀,乐观的精神所折服,从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4、切实加强诵读训练。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极富韵律美与节奏美,学习诗歌诵读是必不可少。诗歌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读出诗的节奏韵律,体味诗人的情。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多读诗词,可以丰富学生业余生活,提升品位,提高文学素养。
四、星火燎原、诗情满天下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在通识教育方面做了很多扎实而行之有效的尝试,将通识教育与古代诗词,特别是以本土诗词为主的诗墙文化结合起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成才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1开设了全院选修课《常德诗墙文化赏析》。为宣传常德地方文化,我们为学生《常德诗墙文化赏析》开辟了选修课。课堂上,我们的老师选取诗墙文化中具有典型性的诗篇带领学生进行诵读、并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意境和诗歌的思想性。本土的学生学习后,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等有了全面的全新的了解,受常德精神感化,为自己是常德人深深感到自豪,并会默默要求自己向先辈们靠拢,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外地学生则深深被常德这片热土所吸引,有了扎根常德的愿望。这些都是诗歌的力量和魅力影响了学生,净化了他们的心灵,重塑了他们的人格。
2、编写了校本教材《常德诗墙文化赏析》。中国常德诗墙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已成为世界吉尼斯纪录,招引着八方来客。诗墙文化博大精深,学生学习不能面面俱到,为了方便教学,方便学生学习,我们组织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常德诗墙文化赏析》。教材从《百代沧桑》、《名贤题咏》、《武陵佳致》、《兰芷风华》、《华夏新声》、《五洲撷英》、《时代风采》、《千古绝唱》八大篇章中,选取典型诗词,重点剖析,既让学生体会诗歌精髓,又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
3、定期举行常德地方文化讲座。为了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常德文化,我们经常邀请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座。常德诗墙博物馆馆长易蓉老师的《解说-中国常德诗墙》深受学生欢迎。
4、开设了专业必修课。我院在园林专业的学生进行试点,开设了必修课程,两个班级共160课时。课程开设后,反响十分强烈,涌现出了不少优秀学生,感慨常德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纷纷表示学成后,一定要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做贡献,把自己的美好事业栓在常德这块热土上。
5、学校非常注重常德本地文化的宣传教化,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途径展开学习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时间参观常德诗墙,现场零距离感受诗墙的魅力。徜徉在诗墙旁,常德丰富的荆楚文化和湘湖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令人神清气爽。定期举行诗歌经典诵读活动和演讲活动,为诗插上有声的翅膀。
今后,我们将继续走通识教育育人之路,把通识教育的瑰宝--诗歌教学在校园里全面铺开,让我们的校园成为诗的校园,让每一个学生遨游在诗的海洋。
参考文献:
[1]张寿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谢文利、曹长青、诗的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
[3]彭小明.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