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妨碍人思考的,往往是知识。
思考与知识,如水与油般不相溶。思考,是自行创造出什么;而知识,则是一股脑儿地搜集他人的产出。仅仅是搜集信息而让知识丰富,你不能就此认为这些是“自己想出来的”。明明借用了他人的知识,却误以为是“自己的点子”,这就大错特错了。
我一直认为,人一旦变得习惯依赖搜索引擎,不假思索便可获得答案,长此以往将渐渐丧失生而为人的某种重要的功能。
查询之路虽然比思考之路好走得多,但是无论走得多么快,始终抵达不了终点。在寻找“为什么”“是什么”的时候,如果运用搜索引擎,会立刻搜出无数看似答案的结果。但这些并不是答案,充其量只是“看似答案的东西”。当你因此而感到满足,认为“不知道的事,通过网络查询就能解决”时,你就再也不会花心思去思考了。如此一来,你将渐渐习惯身处舒适的“知识小屋”,待在里面就能获得本来应该历经冒险才能寻得的宝藏。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尽可能地提醒自己有意识地屏蔽信息。虽然“知道”并不容易,但是“思考”更加费力、更加困难。即便如此,我依然期许自己是一个“会思考”的人。当被要求“拿出点子来”的时候,你可能会精明地通过自己以外的媒介找到它,或者再附上自己的分析意见。但这样的工作态度,不可能变成你的愿景,也不可能获得社会好评。
工作经验越丰富,思考就越困难。因为就算你不主动去检索,你所储备的知识还是会与日俱增。然而,知识有时候是助力,有时候则会成为阻力。
“这种事,我早就知道了。”“你说的,我听过了。”拥有知识的人在看待事情的时候容易自行选择,省略思考的麻烦,掌握诀窍准备答案。在任何领域,都存在着依循程序做事的老手。但是,我总觉得没有什么比“知道”一件事更悲哀的了。
不论多么年长,都不应该忘记一无所知时的自己,随时让自己保持白纸状态。当我感觉知识增加过多的时候,我便会进行删减,主动忘记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我也会聆听最新的信息,但尽可能听过就忘掉。
乍看之下,这样的行为好像与时代趋势背道而驰,但是只要再往前行,“感觉”和“思考”这未经使用的道路就是一条康庄大道。而思考的第二步,便是踏上這样的道路。“不知道”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编辑:关晓星)
评点:“‘不知道’是一件很棒的事情”既是文章的标题,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这种观点很有启发性,也很具有现实意义。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百度”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和工作习惯的背景下,提出这种观点,真的是振聋发聩。为了论证这一观点,作者层层深入地分析了“思考与知识”的不同,依赖搜索查询的危害,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对思考的阻碍,提倡人们保有思考的习惯。逻辑严密的理性分析,为观点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文章闪烁着理性光辉。
思考与知识,如水与油般不相溶。思考,是自行创造出什么;而知识,则是一股脑儿地搜集他人的产出。仅仅是搜集信息而让知识丰富,你不能就此认为这些是“自己想出来的”。明明借用了他人的知识,却误以为是“自己的点子”,这就大错特错了。
我一直认为,人一旦变得习惯依赖搜索引擎,不假思索便可获得答案,长此以往将渐渐丧失生而为人的某种重要的功能。
查询之路虽然比思考之路好走得多,但是无论走得多么快,始终抵达不了终点。在寻找“为什么”“是什么”的时候,如果运用搜索引擎,会立刻搜出无数看似答案的结果。但这些并不是答案,充其量只是“看似答案的东西”。当你因此而感到满足,认为“不知道的事,通过网络查询就能解决”时,你就再也不会花心思去思考了。如此一来,你将渐渐习惯身处舒适的“知识小屋”,待在里面就能获得本来应该历经冒险才能寻得的宝藏。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尽可能地提醒自己有意识地屏蔽信息。虽然“知道”并不容易,但是“思考”更加费力、更加困难。即便如此,我依然期许自己是一个“会思考”的人。当被要求“拿出点子来”的时候,你可能会精明地通过自己以外的媒介找到它,或者再附上自己的分析意见。但这样的工作态度,不可能变成你的愿景,也不可能获得社会好评。
工作经验越丰富,思考就越困难。因为就算你不主动去检索,你所储备的知识还是会与日俱增。然而,知识有时候是助力,有时候则会成为阻力。
“这种事,我早就知道了。”“你说的,我听过了。”拥有知识的人在看待事情的时候容易自行选择,省略思考的麻烦,掌握诀窍准备答案。在任何领域,都存在着依循程序做事的老手。但是,我总觉得没有什么比“知道”一件事更悲哀的了。
不论多么年长,都不应该忘记一无所知时的自己,随时让自己保持白纸状态。当我感觉知识增加过多的时候,我便会进行删减,主动忘记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我也会聆听最新的信息,但尽可能听过就忘掉。
乍看之下,这样的行为好像与时代趋势背道而驰,但是只要再往前行,“感觉”和“思考”这未经使用的道路就是一条康庄大道。而思考的第二步,便是踏上這样的道路。“不知道”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编辑:关晓星)
评点:“‘不知道’是一件很棒的事情”既是文章的标题,也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这种观点很有启发性,也很具有现实意义。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百度”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和工作习惯的背景下,提出这种观点,真的是振聋发聩。为了论证这一观点,作者层层深入地分析了“思考与知识”的不同,依赖搜索查询的危害,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对思考的阻碍,提倡人们保有思考的习惯。逻辑严密的理性分析,为观点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文章闪烁着理性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