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转变学生与教师的教学角色,在教师的主导主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体作用。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同学们在讨论中掌握知识,在探究中增强能力,进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让有限的40分钟发挥最佳教学效率?下面就日常教学中的点滴做分享。
关键词:历史教学 高效 策略
“有效教学”是指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45分钟中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有效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信息进行加工,通过积极的探索获得新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不应该是被动、消极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一、正确看待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讲《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课,我在前几轮课堂教学中用过多种方法,如讲授法、自学阅读法、图示法(结合多媒体幻灯片对图片的展示)等,但总觉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不少学生还是单纯的学习课本知识,一点也没意识到自己正处在这种变迁的潮流之中,这不就成了“读死书,死读书”了吗?不行,得让他们“动”起来,得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于是这次我便将社会调查法应用到这节课中。
首先,新课的前三天,我把调查任务布置下去,让每组学生利用周末回家之机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请自己的爷爷、奶奶讲一讲,他们生活中所经历的衣、食、住、行的变化,他们的婚礼是怎样举行的?他们参加过什么样的葬礼?
其次,我向学生讲述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的环节和注意事项,还特别强调小组长领导组织能力的发挥和小组每个成员积极参与的精神。
最后,我让学生将调查来的资料整理,以备课堂教学之需。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敢于向既定规律挑战,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历史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最本质的体现。
教学方式:从“以教定学”到“以学定教”;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完成的事,教师绝不代替;要让学生使劲学,不能老是自己使劲教!等都值得借鉴。案例一:历史人物法。最近,我备课组的陈老师讲的是文化史《新文化运动》一课,我们先让他准备,然后试讲。试讲的效果并不理想,教学任务没完成,而且方式较传统,学生仍是被动接受学习,这作为一节参赛课是不行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课程设计从形式到内容都存在问题。如果好好分析就会发现,这一课存在另外一条线索,即三个主要人物:袁世凯(背景)、陈独秀(前期主要代表)、李大钊(后期主要代表),以这三个人物来串讲新文化运动,把整节课设计成具体问题要求(如下)。
时间:1915—1917年
概况:标志、阵地、基地、人物
人物:袁世凯(背景),陈独秀(前期),李大钊(后期)
思想:尊孔复古,四提倡,四反对,社会主义
原因:
评价:
通过此设计,教师就从繁琐的讲解中解放出来了,主要是让学生看书填表、探究合作来解决问题,而且形式新颖,既没有“三照”: “照本宣科”,“照纲(考纲)宣科”、“照标(课标)宣科”,又把“本、纲、标”融于其中,重点、难点也非常突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
教师要在有限的45分钟内,讲“活”历史,做到举重以明轻,难度大的问题能深入浅出的讲出来,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教改课题。我以讲《汉代思想大一统》这节课为例,阐述一下如何把握重难点的。此节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而课本中的子目录是西汉初的黄老之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此我在备这节课时确定的主题是董仲舒新儒学,围绕此主题我又设计了几个子问题:
1、董仲舒新儒学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成为正统思想的?
2、董仲舒新儒学新在何处?
3、董仲舒新儒学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今天看来有哪些积极可取的?哪些应当摈除?
我把黄老之学纳入了时代背景中,不详细展开,让学生了解即可。经过此设计,既确定了主题,又深化了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是第2个子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董仲舒儒学的新来源,接着推理出来源新,内容就新,让学生随之概括出董仲舒儒学的新内容。內容新了特点就新,最后让学生进一步推理出董仲舒儒学的新特点。
四、适当采用多媒体网络资源
历史教材跨越时空之宽,信息量之大是众所周知的,教材中绝大部分内容中学生来说并没有生活经历或生活体验。而且教科书所选的历史资料非常有限,不可能全面生动地反映历史的原来面貌,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历史的求知欲望。网络走进课堂,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能够直接阅读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学生可根据本人的学习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全班学生都只能听什么,课本里有什么,学生只能看什么的被动学习局面。通过网络教学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使历史课更富有吸引力,学生们也乐在其中。
五、角色换位,情景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课程标准》要求“创设历史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上出现的矛盾、纠纷,从而产生了解历史和探寻历史的愿望”。巧设历史问题情境,能激活学生积极、深刻的思考,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课堂真正短时高效,把历史课打造成“学生探索的乐园”。
在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中,多角度、全方位看问题始终是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学科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并不是一朝一昔的事,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形成。如在讲《王安石变法》一课“关于变法的评价”是,我就用“角色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
教师:假如你是北宋时期的一个农民、士兵、财政官员、官僚地主、读书人,王安石变法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
农民?士兵?财政官员?官僚地主?读书人?
通过以上分组合作探究,学生养成了全面、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这比单纯的强调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要好得多。
诚然,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是当前众多历史教学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今后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真实的才是有效的,有效的也才会是真实的。
参考文献:
[1]郑宝华. 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J]. 考试周刊, 2018(28).
[2] 刘向东. 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策略分析[J]. 中学教学参考, 2010(12):48-49.
[3]韩雪涛.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J]. 学周刊, 2016(28):72-73.
关键词:历史教学 高效 策略
“有效教学”是指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45分钟中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有效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信息进行加工,通过积极的探索获得新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不应该是被动、消极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一、正确看待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讲《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课,我在前几轮课堂教学中用过多种方法,如讲授法、自学阅读法、图示法(结合多媒体幻灯片对图片的展示)等,但总觉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不少学生还是单纯的学习课本知识,一点也没意识到自己正处在这种变迁的潮流之中,这不就成了“读死书,死读书”了吗?不行,得让他们“动”起来,得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于是这次我便将社会调查法应用到这节课中。
首先,新课的前三天,我把调查任务布置下去,让每组学生利用周末回家之机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请自己的爷爷、奶奶讲一讲,他们生活中所经历的衣、食、住、行的变化,他们的婚礼是怎样举行的?他们参加过什么样的葬礼?
其次,我向学生讲述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的环节和注意事项,还特别强调小组长领导组织能力的发挥和小组每个成员积极参与的精神。
最后,我让学生将调查来的资料整理,以备课堂教学之需。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敢于向既定规律挑战,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历史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最本质的体现。
教学方式:从“以教定学”到“以学定教”;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完成的事,教师绝不代替;要让学生使劲学,不能老是自己使劲教!等都值得借鉴。案例一:历史人物法。最近,我备课组的陈老师讲的是文化史《新文化运动》一课,我们先让他准备,然后试讲。试讲的效果并不理想,教学任务没完成,而且方式较传统,学生仍是被动接受学习,这作为一节参赛课是不行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课程设计从形式到内容都存在问题。如果好好分析就会发现,这一课存在另外一条线索,即三个主要人物:袁世凯(背景)、陈独秀(前期主要代表)、李大钊(后期主要代表),以这三个人物来串讲新文化运动,把整节课设计成具体问题要求(如下)。
时间:1915—1917年
概况:标志、阵地、基地、人物
人物:袁世凯(背景),陈独秀(前期),李大钊(后期)
思想:尊孔复古,四提倡,四反对,社会主义
原因:
评价:
通过此设计,教师就从繁琐的讲解中解放出来了,主要是让学生看书填表、探究合作来解决问题,而且形式新颖,既没有“三照”: “照本宣科”,“照纲(考纲)宣科”、“照标(课标)宣科”,又把“本、纲、标”融于其中,重点、难点也非常突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
教师要在有限的45分钟内,讲“活”历史,做到举重以明轻,难度大的问题能深入浅出的讲出来,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我们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探索的教改课题。我以讲《汉代思想大一统》这节课为例,阐述一下如何把握重难点的。此节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而课本中的子目录是西汉初的黄老之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此我在备这节课时确定的主题是董仲舒新儒学,围绕此主题我又设计了几个子问题:
1、董仲舒新儒学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成为正统思想的?
2、董仲舒新儒学新在何处?
3、董仲舒新儒学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今天看来有哪些积极可取的?哪些应当摈除?
我把黄老之学纳入了时代背景中,不详细展开,让学生了解即可。经过此设计,既确定了主题,又深化了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是第2个子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董仲舒儒学的新来源,接着推理出来源新,内容就新,让学生随之概括出董仲舒儒学的新内容。內容新了特点就新,最后让学生进一步推理出董仲舒儒学的新特点。
四、适当采用多媒体网络资源
历史教材跨越时空之宽,信息量之大是众所周知的,教材中绝大部分内容中学生来说并没有生活经历或生活体验。而且教科书所选的历史资料非常有限,不可能全面生动地反映历史的原来面貌,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历史的求知欲望。网络走进课堂,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能够直接阅读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学生可根据本人的学习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全班学生都只能听什么,课本里有什么,学生只能看什么的被动学习局面。通过网络教学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使历史课更富有吸引力,学生们也乐在其中。
五、角色换位,情景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课程标准》要求“创设历史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上出现的矛盾、纠纷,从而产生了解历史和探寻历史的愿望”。巧设历史问题情境,能激活学生积极、深刻的思考,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课堂真正短时高效,把历史课打造成“学生探索的乐园”。
在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中,多角度、全方位看问题始终是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学科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并不是一朝一昔的事,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形成。如在讲《王安石变法》一课“关于变法的评价”是,我就用“角色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
教师:假如你是北宋时期的一个农民、士兵、财政官员、官僚地主、读书人,王安石变法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
农民?士兵?财政官员?官僚地主?读书人?
通过以上分组合作探究,学生养成了全面、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这比单纯的强调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要好得多。
诚然,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是当前众多历史教学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今后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真实的才是有效的,有效的也才会是真实的。
参考文献:
[1]郑宝华. 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J]. 考试周刊, 2018(28).
[2] 刘向东. 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策略分析[J]. 中学教学参考, 2010(12):48-49.
[3]韩雪涛.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J]. 学周刊, 2016(28):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