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中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是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为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注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力、情操、理想、价值观等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力求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高中生。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强调,人是现实社会中的人,是整体的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杰出代表马斯洛把人的本质需要看成一个多层次、多水平的系统,另一位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理论系统,这一理论形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和基础。他冲破传统教育模式和传统教育制度对人观念的束缚,把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提到了教育的第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它让人们看到只有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给予学生实现自我、挖掘潜能的机会,才能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教法探讨。
一、阅读初始期的教学方式:内化式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包括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内化两个方面,其中的内化是教育的核心,如果缺少了学生的内化,人格教育就缺乏实效。道德内化是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将社会道德目标、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自身稳定的道德人格特质和道德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同时又是道德知识逐步转化为个人内心信念的过程。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格内化包括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两个阶段。理性认同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人格教育因素进行学习、思考、反省,形成主体的自觉。情感认同就是道德主体在情感上对善与义的爱和对恶与不义的厌恶。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阅读初始期教师要帮助学生"入乎其内",指导学生通过文本,挖掘文字背后的内涵。
(一)挖掘教材中意志类人格因素提升学生人格品质
现实对人的影响常常会受到我们结构化的、整合良好的人格的制约,是人的意志决定了人的存在,而不是环境。道德品质是人们在处理人我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利己或利他的品质。主要表现为一个人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着个人与社会、与集体、与他人的关系。理想的道德品质表现为:热爱集体、无私奉献、关爱他人、诚实守信、克己忍让、顾全大局等。与之相反的不良道德品质主要表现为:自私自利、不负责任、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好逸恶劳、蛮横无理、缺乏信用等。
(二)运用教材中道德类人格因素健全学生人格
道德品质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培养。"人们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模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在这种人我比较中,人们反躬自省,逐步修正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富含道德因素的文本也是一种道德品质教育的凭借和依托,利用比较阅读的方式,从正反两方面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完善学生人格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阅读推进期的教学方式:对话式教学
阅读推进期教师要运用对话式教学指导学生"出乎其外"。"对话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目的在于通过这种交流和沟通达到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其功能和特点主要是:第一,诱发学生参与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第二,提供练习和反馈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也为教师针对教学实际情况做出行为调整提供线索;第三,有助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迁移,培养学生的能力;第四,活跃课堂气氛。"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
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一是发问策略。要根据教材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话题。话题可以是关于作品主题的、表现手法的、人物形象的、环境解读的、审美情趣的等等,要尽可能确定最有价值的话题进行对话。提问时,问题要清晰,措辞要精练。二是互动策略。鼓励学生针对话题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见解,交流各自的心得体验。包括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交流的内容,可以是背景知识,阅读感受,也可以是阅读的方法与困惑等。交流中要帮助学生积累正确的知识,补充丰富个体自我阅读时所未完成的认知图式。三是理答策略。要保证每个学生有均等的回答机会。可以分组,也可以随机抽答,或由学生毛遂自荐来回答。学生的阅读体验不同,对同一话题的回答也会不同,因此,教师的理答策略也要不同。对学生的回答,应以鼓励为主。对学生迅速回答正确的问题,及时给予表扬肯定,并追问一个需深入思考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对学生回答不出的问题,要充分了解学情,弄清学生的认知障碍所在,再采取适当措施引导学生探寻到问题的答案。
对话教学实施的关键点是有效设疑。在讨论中辨别美与丑、善与恶,在思考中去感受理想人格的力量。
三、阅读提升期的教学方式:顿悟式教学
顿悟在心理学中的解释是一种突然的颖悟。人类所有的创造性思维都带有突发性,因此凡创造性思维都可以称之为顿悟,比如灵感、直觉等等。
19世纪末构造主义心理学,提出了"格式塔理论",揭示了顿悟是思维中的旧的格式塔(即旧的逻辑)被打破和新的格式塔(新的逻辑)被创建的过程。科勒指出,"真正的解决行为,通常采取畅快的、一下子解决的过程,具有与前面发生的行为截然区分开来而突然出现的特征"。同时,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任何顿悟必须有明确的思考问题为大前提,同时,顿悟必然对此问题经过长期、认真、甚至艰苦的思考才可能出现。正如阿基米德在浴缸里发现浮力定理、牛顿因苹果落地发现地球引力定律一样。
阅读教学重在主客体的共鸣。阅读教学中,如果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的消弭有时需要一定的条件,这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领会并运用自己与文本对话中所获得的种种体验和感悟,使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借鉴与启示。提升学生的文本感悟能力,使学生能在自我对文本的正确解读中汲取精神营养,建构自身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
[2]《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3]《尤立增讲语文》,尤立增著,语文出版社出版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强调,人是现实社会中的人,是整体的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杰出代表马斯洛把人的本质需要看成一个多层次、多水平的系统,另一位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理论系统,这一理论形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和基础。他冲破传统教育模式和传统教育制度对人观念的束缚,把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提到了教育的第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它让人们看到只有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给予学生实现自我、挖掘潜能的机会,才能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教法探讨。
一、阅读初始期的教学方式:内化式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包括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内化两个方面,其中的内化是教育的核心,如果缺少了学生的内化,人格教育就缺乏实效。道德内化是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将社会道德目标、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自身稳定的道德人格特质和道德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同时又是道德知识逐步转化为个人内心信念的过程。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格内化包括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两个阶段。理性认同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人格教育因素进行学习、思考、反省,形成主体的自觉。情感认同就是道德主体在情感上对善与义的爱和对恶与不义的厌恶。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阅读初始期教师要帮助学生"入乎其内",指导学生通过文本,挖掘文字背后的内涵。
(一)挖掘教材中意志类人格因素提升学生人格品质
现实对人的影响常常会受到我们结构化的、整合良好的人格的制约,是人的意志决定了人的存在,而不是环境。道德品质是人们在处理人我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利己或利他的品质。主要表现为一个人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着个人与社会、与集体、与他人的关系。理想的道德品质表现为:热爱集体、无私奉献、关爱他人、诚实守信、克己忍让、顾全大局等。与之相反的不良道德品质主要表现为:自私自利、不负责任、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好逸恶劳、蛮横无理、缺乏信用等。
(二)运用教材中道德类人格因素健全学生人格
道德品质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培养。"人们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模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在这种人我比较中,人们反躬自省,逐步修正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富含道德因素的文本也是一种道德品质教育的凭借和依托,利用比较阅读的方式,从正反两方面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完善学生人格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阅读推进期的教学方式:对话式教学
阅读推进期教师要运用对话式教学指导学生"出乎其外"。"对话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目的在于通过这种交流和沟通达到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其功能和特点主要是:第一,诱发学生参与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第二,提供练习和反馈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也为教师针对教学实际情况做出行为调整提供线索;第三,有助于学生学习结果的迁移,培养学生的能力;第四,活跃课堂气氛。"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
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一是发问策略。要根据教材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话题。话题可以是关于作品主题的、表现手法的、人物形象的、环境解读的、审美情趣的等等,要尽可能确定最有价值的话题进行对话。提问时,问题要清晰,措辞要精练。二是互动策略。鼓励学生针对话题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见解,交流各自的心得体验。包括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交流的内容,可以是背景知识,阅读感受,也可以是阅读的方法与困惑等。交流中要帮助学生积累正确的知识,补充丰富个体自我阅读时所未完成的认知图式。三是理答策略。要保证每个学生有均等的回答机会。可以分组,也可以随机抽答,或由学生毛遂自荐来回答。学生的阅读体验不同,对同一话题的回答也会不同,因此,教师的理答策略也要不同。对学生的回答,应以鼓励为主。对学生迅速回答正确的问题,及时给予表扬肯定,并追问一个需深入思考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对学生回答不出的问题,要充分了解学情,弄清学生的认知障碍所在,再采取适当措施引导学生探寻到问题的答案。
对话教学实施的关键点是有效设疑。在讨论中辨别美与丑、善与恶,在思考中去感受理想人格的力量。
三、阅读提升期的教学方式:顿悟式教学
顿悟在心理学中的解释是一种突然的颖悟。人类所有的创造性思维都带有突发性,因此凡创造性思维都可以称之为顿悟,比如灵感、直觉等等。
19世纪末构造主义心理学,提出了"格式塔理论",揭示了顿悟是思维中的旧的格式塔(即旧的逻辑)被打破和新的格式塔(新的逻辑)被创建的过程。科勒指出,"真正的解决行为,通常采取畅快的、一下子解决的过程,具有与前面发生的行为截然区分开来而突然出现的特征"。同时,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任何顿悟必须有明确的思考问题为大前提,同时,顿悟必然对此问题经过长期、认真、甚至艰苦的思考才可能出现。正如阿基米德在浴缸里发现浮力定理、牛顿因苹果落地发现地球引力定律一样。
阅读教学重在主客体的共鸣。阅读教学中,如果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的消弭有时需要一定的条件,这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领会并运用自己与文本对话中所获得的种种体验和感悟,使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借鉴与启示。提升学生的文本感悟能力,使学生能在自我对文本的正确解读中汲取精神营养,建构自身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
[2]《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3]《尤立增讲语文》,尤立增著,语文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