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九四一年美国南方作家尤多拉·韦尔蒂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绿色的帷幕》时,另一位前辈南方女作家凯塞琳·安·波特曾为这位青年女作家的成名作写过序,她谈到韦尔蒂谦虚地“认为自己的个人经历不值得一提。”但是二十余年后,韦尔蒂再次受传记作家的请求提供其本人的历史,她的回答依旧是“除却个人身边琐事,实无可称道;因为这些日常琐屑对广大世界来说,既不动人又缺乏戏剧性。”实际上,她源源问世的创作,早已使她成为美国重要作家之一,不能再保持缄默。哈佛大学出了一个高招,一面邀请韦尔蒂女士主持系列讲座,所讲主题即为韦尔蒂本人的创作事迹及经历;一面则把这些讲稿辑成专集,名为《一个作家的起点》。
此书以三分之二的篇幅描述作者自十岁开始的生活,余下的篇幅则讲一个作家的起始和她在艺术上的成长。她的讲课谦和随散,信口道来,可是字里行间又不乏真知灼见,不仅妙语如珠,且言多警句,如说,“小孩子犹如小动物爱凭感官来发掘周遭世界,”“所谓艺术家也不过随同样方式再次发掘世界而已。”她幼年时就爱夹在成人中参预他们的高谈阔论。她总在听了故事很久以后才执笔写述下来。她说,“光听还不够,要集中注意追踪一件事的始末。”以她的短篇《我为什么住在P.O.》为例,虽以独白的形式来表达,但大量的故事却使用生动的对话来进行。而叙述中又在情节上作了多方面开展,特别在采用叙述体时,她善于集中使用某一具体时间和地点,不但有根有据,所用语言也是令人信服和习惯的。
韦尔蒂的故事多半取材于密西西比河流全程中的某一特定地段。她一辈子几乎没有离开过杰克逊县,而且六岁以后一直住在同一座房屋里。在美国密西西比州是一个贫乏的州,学校教育也被全国视为程度最低劣的,可又出了为数众多的卓越作家包括马克·吐温等。许多第一流作家还偏爱逗留在这贫瘠之地而从事长期的创作生涯,因此文坛上有些人把韦尔蒂列入所谓密西西比派或南方作家派。其实当地并无这些派系,即使有这些人为的存在,韦尔蒂也是独具一格,而无法归入任何派系之中的。
根据批评家艾伦·泰特的权威区分,所谓“具有强烈特殊历史意识的南方作家,创造了一种寓过去历史于当今题材的文学。”简而言之,他所指的过去历史乃是狭义的美国南方历史,而今日的南方作家则把它视作一种“债务的继承”,有必要重现于现代文学之中,特别对南方的奴隶制,南北战争中十一州退出联邦,内战及其败北,战后重建家园,旧传统的衰落,北方美国佬化等等问题,在不少文学作品中都予以重新的估价。
凡此种种,唯独在韦尔蒂的作品中找不出丝毫痕迹。她这本自传性的集子,颇能说明她虽出生于南方,而不继承南方文学传统的原因。她的父母是出生在中西部俄亥俄州和东弗吉尼亚州的,所以都是“外来户”,在韦尔蒂出生前几年才迁到南方定居。尤其韦尔蒂孩提时,经常在夏季跟随父母去北方走亲访友。外祖父家在西弗吉尼亚州,当地居民善谈爱笑,又喜欢音乐舞蹈,终日闹哄哄。可是位于中西部农村的祖父家恰恰与之相反,平时既无掌故可听,所居又和所有的穷乡僻壤一样独守一隅,无亲无邻,昼夜静悄悄。但在韦尔蒂的小说中,却不时出现这些散居在边远地区的乖僻亲属和人物。
她笔下的人物几乎都是南方人,而且是密西西比一带的南部居民,满口的俚语方言,特有的姿态,怪诞的情调,甚至近乎疯癫痴傻等等,都是属于这一带南方人所专有的。她的题材以白人为多数,她的故事淡漠而又不乏人情味,并不象其他南方作家之爱选畸零人,或为祖先幽灵所纠缠不清的人,以及身患不治之症的英雄超人等等。她从不使人物以定型出现,即使偶尔有类福克纳故事中如施努泼塞斯(snopeses)的角色,亦属少数客观的存在,而非作者有意加以虚构的。韦尔蒂的人物并不代表作者一己的思想情感,读者也无从辨认其原来模型,因此可以说她没有为自己创造某一个代言人。她在这本自传中说,“我并不为泄愤复仇而写作,我不过以一个第三者的见证人身份从事小说创作,而且前无对手后无敌人。”总之,韦尔蒂女士可以说是一位非政治性的,无专一思想意识,甚至不顾史实漠视传统的独特作家。
可是这些都不能说她对历史无动于衷,她的小说意境贯穿了纳吉兹(Natcheg)印第安人(历史上曾散居于密西西比下游地带,十八世纪的法国殖民者所征服,今已灭种),和印第安人少数流浪者的遗踪。她也运用过历史人物,如在想象中会见美国鸟类,博物学家奥都邦(J.J.Audubon),传道师以及绿林好汉等等,只要一读她的《静穆的瞬间》(A StillMoment)便能体味她特别的风姿。韦尔蒂不爱把她的故事牵入说今道古中去。亲属相聚时既不悲天悯人,也不诅咒先天性灾祸和前辈遗传的缺陷,没有必要忧思悔过,或牵入家庭纠纷,以及唯恐伤及彼此之间的自尊与荣誉等等问题中。故事中的人物在特定的空间与时间中自然出现,绝不以历史性或社会性的风俗牺牲品来处理。这就是韦尔蒂式的性格,她欣赏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但不随波逐流。
韦尔蒂在南方作家中既然别具一格,就无法把她归入任何一种传统类型中去。她的小说情节精简从不平铺直叙;许多实情只能在字里行间去理会或按叙述者的口气来捉摸其含意。因此对一般读者来说,有时是难以理解的。她在表达人物的爱憎、悲观、无邪或内疚之时,成败苦乐之间,都无明显的分界线;甚至连现实生活与梦境也给读者一种朦胧的感觉。她素以大自然的记录者自居,对事物又不加可否,这便是她不同于众的风格。
韦尔蒂笔下的人物多种多样。如果具体分析这些人物,左右不过是日常生活中的法官、美容师、家庭主妇、忘了自己生日的老妪、早熟的青少年、音乐老师、长工和临时帮手等等。在一次长途跋涉中,两头毛驴尚能前呼后应相得无间,而两个旅人却因无共同语言,而相互缄默度过一日。但是这样的人物在她的故事中,却能各得其所;谁也别想去主宰全局,而只居身于恰如其分的地位。
可是她的故事背景,多取材于家属大聚会、重逢、婚丧喜事、教堂礼拜等大场面。如《失败的战争》一书中的喧闹和各大家族间的纠纷。有条不紊地掺和喜剧、讽刺、悲剧、病态、幽默、俏皮和闹剧于一炉,正如她在讲课时谈到一己艺术的成长,“愈是错综复杂难以驾御自如的题材,愈给作者带来最大的愉悦和欣慰。”
从尤多拉·韦尔蒂这本《一个作家的起点》,我们可以作一明显的对比:在动荡不安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终身不嫁、生活在平静的小镇市上的女作家却能细察人世的悲喜,擅长掌握其规律,并以高超的艺术手法重现于小说创作中,的是难能可贵。怪不得许多评论家爱把她的生平与十八世纪英国女作家《傲慢与偏见》的作者奥斯丁(JaneAustin)相比拟,后者发表过六部长篇小说,塑造人物和语多机智及颂扬正直公义,深得读者的喜爱。而今日美国,在如林的作家之中,尤多拉·韦尔蒂的作品不同凡响受到读者的欣赏,也决不是偶然的。
(EudoraWelty:OneWriter’sBeginning,HarvardUniversityPress,104pp.)
此书以三分之二的篇幅描述作者自十岁开始的生活,余下的篇幅则讲一个作家的起始和她在艺术上的成长。她的讲课谦和随散,信口道来,可是字里行间又不乏真知灼见,不仅妙语如珠,且言多警句,如说,“小孩子犹如小动物爱凭感官来发掘周遭世界,”“所谓艺术家也不过随同样方式再次发掘世界而已。”她幼年时就爱夹在成人中参预他们的高谈阔论。她总在听了故事很久以后才执笔写述下来。她说,“光听还不够,要集中注意追踪一件事的始末。”以她的短篇《我为什么住在P.O.》为例,虽以独白的形式来表达,但大量的故事却使用生动的对话来进行。而叙述中又在情节上作了多方面开展,特别在采用叙述体时,她善于集中使用某一具体时间和地点,不但有根有据,所用语言也是令人信服和习惯的。
韦尔蒂的故事多半取材于密西西比河流全程中的某一特定地段。她一辈子几乎没有离开过杰克逊县,而且六岁以后一直住在同一座房屋里。在美国密西西比州是一个贫乏的州,学校教育也被全国视为程度最低劣的,可又出了为数众多的卓越作家包括马克·吐温等。许多第一流作家还偏爱逗留在这贫瘠之地而从事长期的创作生涯,因此文坛上有些人把韦尔蒂列入所谓密西西比派或南方作家派。其实当地并无这些派系,即使有这些人为的存在,韦尔蒂也是独具一格,而无法归入任何派系之中的。
根据批评家艾伦·泰特的权威区分,所谓“具有强烈特殊历史意识的南方作家,创造了一种寓过去历史于当今题材的文学。”简而言之,他所指的过去历史乃是狭义的美国南方历史,而今日的南方作家则把它视作一种“债务的继承”,有必要重现于现代文学之中,特别对南方的奴隶制,南北战争中十一州退出联邦,内战及其败北,战后重建家园,旧传统的衰落,北方美国佬化等等问题,在不少文学作品中都予以重新的估价。
凡此种种,唯独在韦尔蒂的作品中找不出丝毫痕迹。她这本自传性的集子,颇能说明她虽出生于南方,而不继承南方文学传统的原因。她的父母是出生在中西部俄亥俄州和东弗吉尼亚州的,所以都是“外来户”,在韦尔蒂出生前几年才迁到南方定居。尤其韦尔蒂孩提时,经常在夏季跟随父母去北方走亲访友。外祖父家在西弗吉尼亚州,当地居民善谈爱笑,又喜欢音乐舞蹈,终日闹哄哄。可是位于中西部农村的祖父家恰恰与之相反,平时既无掌故可听,所居又和所有的穷乡僻壤一样独守一隅,无亲无邻,昼夜静悄悄。但在韦尔蒂的小说中,却不时出现这些散居在边远地区的乖僻亲属和人物。
她笔下的人物几乎都是南方人,而且是密西西比一带的南部居民,满口的俚语方言,特有的姿态,怪诞的情调,甚至近乎疯癫痴傻等等,都是属于这一带南方人所专有的。她的题材以白人为多数,她的故事淡漠而又不乏人情味,并不象其他南方作家之爱选畸零人,或为祖先幽灵所纠缠不清的人,以及身患不治之症的英雄超人等等。她从不使人物以定型出现,即使偶尔有类福克纳故事中如施努泼塞斯(snopeses)的角色,亦属少数客观的存在,而非作者有意加以虚构的。韦尔蒂的人物并不代表作者一己的思想情感,读者也无从辨认其原来模型,因此可以说她没有为自己创造某一个代言人。她在这本自传中说,“我并不为泄愤复仇而写作,我不过以一个第三者的见证人身份从事小说创作,而且前无对手后无敌人。”总之,韦尔蒂女士可以说是一位非政治性的,无专一思想意识,甚至不顾史实漠视传统的独特作家。
可是这些都不能说她对历史无动于衷,她的小说意境贯穿了纳吉兹(Natcheg)印第安人(历史上曾散居于密西西比下游地带,十八世纪的法国殖民者所征服,今已灭种),和印第安人少数流浪者的遗踪。她也运用过历史人物,如在想象中会见美国鸟类,博物学家奥都邦(J.J.Audubon),传道师以及绿林好汉等等,只要一读她的《静穆的瞬间》(A StillMoment)便能体味她特别的风姿。韦尔蒂不爱把她的故事牵入说今道古中去。亲属相聚时既不悲天悯人,也不诅咒先天性灾祸和前辈遗传的缺陷,没有必要忧思悔过,或牵入家庭纠纷,以及唯恐伤及彼此之间的自尊与荣誉等等问题中。故事中的人物在特定的空间与时间中自然出现,绝不以历史性或社会性的风俗牺牲品来处理。这就是韦尔蒂式的性格,她欣赏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但不随波逐流。
韦尔蒂在南方作家中既然别具一格,就无法把她归入任何一种传统类型中去。她的小说情节精简从不平铺直叙;许多实情只能在字里行间去理会或按叙述者的口气来捉摸其含意。因此对一般读者来说,有时是难以理解的。她在表达人物的爱憎、悲观、无邪或内疚之时,成败苦乐之间,都无明显的分界线;甚至连现实生活与梦境也给读者一种朦胧的感觉。她素以大自然的记录者自居,对事物又不加可否,这便是她不同于众的风格。
韦尔蒂笔下的人物多种多样。如果具体分析这些人物,左右不过是日常生活中的法官、美容师、家庭主妇、忘了自己生日的老妪、早熟的青少年、音乐老师、长工和临时帮手等等。在一次长途跋涉中,两头毛驴尚能前呼后应相得无间,而两个旅人却因无共同语言,而相互缄默度过一日。但是这样的人物在她的故事中,却能各得其所;谁也别想去主宰全局,而只居身于恰如其分的地位。
可是她的故事背景,多取材于家属大聚会、重逢、婚丧喜事、教堂礼拜等大场面。如《失败的战争》一书中的喧闹和各大家族间的纠纷。有条不紊地掺和喜剧、讽刺、悲剧、病态、幽默、俏皮和闹剧于一炉,正如她在讲课时谈到一己艺术的成长,“愈是错综复杂难以驾御自如的题材,愈给作者带来最大的愉悦和欣慰。”
从尤多拉·韦尔蒂这本《一个作家的起点》,我们可以作一明显的对比:在动荡不安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终身不嫁、生活在平静的小镇市上的女作家却能细察人世的悲喜,擅长掌握其规律,并以高超的艺术手法重现于小说创作中,的是难能可贵。怪不得许多评论家爱把她的生平与十八世纪英国女作家《傲慢与偏见》的作者奥斯丁(JaneAustin)相比拟,后者发表过六部长篇小说,塑造人物和语多机智及颂扬正直公义,深得读者的喜爱。而今日美国,在如林的作家之中,尤多拉·韦尔蒂的作品不同凡响受到读者的欣赏,也决不是偶然的。
(EudoraWelty:OneWriter’sBeginning,HarvardUniversityPress,104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