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要求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创设自主学习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练中悟”。做教学的有心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导入是进入新课题时建立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它有明确要求:时间合理,一般以课前5分钟为宜;目的明确,明确学习任务和调动学习积极性;富有启发性,导入的问题情境要求是学生能部分了解又不完全理解的材料,使学生处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比如在讲三角形全等的第一课时(角边角公理)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某科技小组的同学们在活动中,不小心将一块三角形形状的玻璃摔成三块。他们决定到市场去配一块同样形状和大小的玻璃,应该怎么办呢?
问题:你觉得带哪块玻璃?说说你的想法和理由。
第Ⅲ块玻璃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由这三个元素决定的三角形是不是所要配的三角形呢?问题的提出立刻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交流,气氛热烈,不一会儿有的同学举手回答带第三块玻璃, 因为它包含了原三角形的三个元素,从而引出这节课所要讲的判定公理。一般情况下,给了公理,下面就是学生按公理的条件进行应用训练,但为了同学们对公理的条件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我设计了一个添加条件的变式训练,所有的同学都积极的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意培養并增进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并增进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地学习,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不断地进行“再创造”。例如:在“勾股定理”教学中,可给出一套拼板(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让学生选出几个,拼成组合图形,设法利用组合图形的面积来证明。设计环节完成之后,告诉学生他们的证法和公元前3、4世纪的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不谋而合,或是与美国第二十任总统菲尔德证法一致,学生会有多么愉悦的感受。而如果再告诉他们,还有诸如中国古代数学家商高、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德、印度国王帕斯卡拉二世都与同学们一样进行过“勾股定理”的研究,学生又会对这节课、这一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合作交流中掌握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掌握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比如,在学习“平面镶嵌”这一节内容时,先让学生观察周围地面砖的铺设情况,总结出平面镶嵌的概念,在探究平面镶嵌的条件时,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1)剪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中的一种正多边形镶嵌,哪个图形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2)剪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中其中两种正多边形镶嵌,哪两种正多边形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3)剪一些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纸板,拼起来能否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4)剪一些形状、大小相同的四边形纸板,拼起来能否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观察探究实验的结果,得出多边形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的条件:①拼接在同一个点的各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度。②相邻的多边形有公共边。
最后,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运用。这样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亲自参与、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发展数学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四、分层设置课后思考问题,温故而知新,全面提高
布置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也不容忽视:恰当的作业不仅能起到理解、掌握和巩固课堂内容的作用,而且可以为下一节的课堂教学内容埋下铺垫,引发新一轮的数学问题。课后思考问题一般难度应大一点点,对不同的学生我设置了不同的思考问题,使学生通过自学后都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解决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生物、物理、化学、数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
总之,作为“导演”的教师,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归属感的获得,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制订和课堂纪律自治,同时优化课堂,避免形式主义,激发兴趣,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善于利用情境、问题和评价等多种激励方式,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梯度,使得课堂提问形成一个问题连续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给学生足够的灵活度和空间,使每个学生都取得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2]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3)
[3]孙传远.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J].教育科学论坛.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6)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县文明中学)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导入是进入新课题时建立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它有明确要求:时间合理,一般以课前5分钟为宜;目的明确,明确学习任务和调动学习积极性;富有启发性,导入的问题情境要求是学生能部分了解又不完全理解的材料,使学生处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比如在讲三角形全等的第一课时(角边角公理)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某科技小组的同学们在活动中,不小心将一块三角形形状的玻璃摔成三块。他们决定到市场去配一块同样形状和大小的玻璃,应该怎么办呢?
问题:你觉得带哪块玻璃?说说你的想法和理由。
第Ⅲ块玻璃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由这三个元素决定的三角形是不是所要配的三角形呢?问题的提出立刻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交流,气氛热烈,不一会儿有的同学举手回答带第三块玻璃, 因为它包含了原三角形的三个元素,从而引出这节课所要讲的判定公理。一般情况下,给了公理,下面就是学生按公理的条件进行应用训练,但为了同学们对公理的条件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我设计了一个添加条件的变式训练,所有的同学都积极的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意培養并增进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并增进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地学习,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不断地进行“再创造”。例如:在“勾股定理”教学中,可给出一套拼板(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让学生选出几个,拼成组合图形,设法利用组合图形的面积来证明。设计环节完成之后,告诉学生他们的证法和公元前3、4世纪的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不谋而合,或是与美国第二十任总统菲尔德证法一致,学生会有多么愉悦的感受。而如果再告诉他们,还有诸如中国古代数学家商高、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德、印度国王帕斯卡拉二世都与同学们一样进行过“勾股定理”的研究,学生又会对这节课、这一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合作交流中掌握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掌握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比如,在学习“平面镶嵌”这一节内容时,先让学生观察周围地面砖的铺设情况,总结出平面镶嵌的概念,在探究平面镶嵌的条件时,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1)剪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中的一种正多边形镶嵌,哪个图形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2)剪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中其中两种正多边形镶嵌,哪两种正多边形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3)剪一些形状、大小相同的三角形纸板,拼起来能否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4)剪一些形状、大小相同的四边形纸板,拼起来能否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观察探究实验的结果,得出多边形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的条件:①拼接在同一个点的各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度。②相邻的多边形有公共边。
最后,让学生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运用。这样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亲自参与、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发展数学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四、分层设置课后思考问题,温故而知新,全面提高
布置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也不容忽视:恰当的作业不仅能起到理解、掌握和巩固课堂内容的作用,而且可以为下一节的课堂教学内容埋下铺垫,引发新一轮的数学问题。课后思考问题一般难度应大一点点,对不同的学生我设置了不同的思考问题,使学生通过自学后都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解决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生物、物理、化学、数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
总之,作为“导演”的教师,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归属感的获得,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制订和课堂纪律自治,同时优化课堂,避免形式主义,激发兴趣,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善于利用情境、问题和评价等多种激励方式,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梯度,使得课堂提问形成一个问题连续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给学生足够的灵活度和空间,使每个学生都取得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2]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3)
[3]孙传远.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J].教育科学论坛.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6)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县文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