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学倡导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数学教学也要顺应这一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老师传授、学生听记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把更多的时间、更广的空间留给学生去探索,去思维,去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发现者和研究者. 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从如下三方面探讨了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有效策略,以供同行参考.
一、设计思维情境空间,点燃学生探索之火
人们不会无缘无故地去思考和探索的,必然是看到了某些现象、情境,说不明又道不清的,才会激发人性本能的好奇,自然开启探索模式,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 同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情境,如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等,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着力点,围绕这个着力点点燃他们探索知识奥秘之火. 数学老师要善于创设创造性思维情景,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思维状态,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答自然现象,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例如,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课时,课前我自制了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测量埃及金字塔的情景,课堂上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当泰勒斯说“我可以根据自己身高测出塔的高度”时,我暂停播放,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同学们反复研究着刚才的情景,探索着身高和塔高有什么关系,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了,猜测着,有的把现代的科技穿越到古代,有的猜到了跟倒影有关,随着情景的继续播放,同学们如梦初醒,原来泰勒斯用的是最原始的方法:身高与影长相同时,塔影的高度就是塔身的高度. 是从相似三角形的角度思考的,同学们不得不佩服泰勒斯的聪明,急于探索起相似三角形的原理和判定.
通过创设思维情境,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那些原本枯燥死板的定律瞬间变成了生动有趣的数学情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创设问题质疑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人们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才会去探索,中学生都有好奇心理,特别是对于自己发现的问题,产生的疑问,尤其强烈地想去一探究竟,我们不难发现,经过自己摸索、动脑思考得出的结论,比起老师当面直接传授的知识,印象和记忆要深刻得多,且不容易忘记,教学过程中,数学老师要适当创设质疑,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对疑而未解的问题产生欲解之的强烈愿望,在思考和讨论中寻找真理,走出思维的误区,使学生对知识有全面而正确的认识.
例 已知关于x的函数y = (k - 2)x2 - (2k - 1)x + k的图像与坐标轴有两个交点,求k的值.
笔者故意做出错误的解答,让学生判断解题的正确性.
∵函数y = (k - 2)x2 - (2k - 1)x + k的图像与坐标轴有两个交点,∴ Δ = b2 - 4ac = [-(2k - 1)]2 - 4(k-2)·k = 4k + 1 > 0且k - 2 ≠ 0,解得k > -且k ≠ 2.
很快同学们提出了质疑:函数图像可以与x轴相交,也可能与y轴相交的. 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思路,然后让学生继续大胆探讨,最后得出正确解法如下:
(1)当k = 2时,函数演变为一次函数y = -3x + 2,它与坐标轴有两个交点为:
,0和(0,2).
(2)当k ≠ 2时,原函数为二次函数,它与y轴一定有一个交点(0,k),此时它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所以Δ = [-(2k - 1)]2 - 4(k - 2)·k = 0,解得k = -.
(3)当k = 0时,原函数变为y = -2x2 + x,这时Δ = b2 - 4ac = 1 > 0,它与x轴有两个交点(0,0),
,0,也满足与坐标轴有两个交点.
所以正确结果为k = 2或k = -或k = 0.
教师根据学生容易出错的习惯性思维,有意解错题目或者解题不完整,巧设“陷阱”,培养学生快速而又周密的思维反应能力和判断能力.
三、开放题目变化空间,拓宽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老师常规的出题模式是:有完备的条件,有明确的问题. 让学生围绕条件苦思冥想问题的结果,这种集中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老师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开放题目空间,给学生一个题型方向,让学生自己去完善补充题目条件,提出多样性的问题,然后自己探索解答,这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而且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训练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已知茂名与信宜相距90千米,甲车每小时走80千米,乙车每小时走60千米,且甲车、乙车分别从茂名、信宜两地出发……后面请同学们展开自己的想象,把这道题编完. ”一名学生说:“我编下去是问他们几小时可以相遇?”马上有同学指出:“不对!你没讲清甲车、乙车是相向而行还是反向而行. ”又有同学补充说:“光有这些条件还不够,必须明确出发的时间,是同时呢?还是有时间差,相差多久?”…… 一时间,七嘴八舌,十分热闹. 我适时地赞扬他们能发现问题,把条件补充周全,同时鼓励他们自编条件,自设问题,给题目以更大的开放空间,当然结论也随之多样.
在对开放性题目自编自结的过程中,同学们接触到的问题也就全面,随机应变的能力随之增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总之,现代教学策略的选择,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教学模式,把重心转移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上,老师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并相信自己的学生能自主探索出数学的一片天空.
一、设计思维情境空间,点燃学生探索之火
人们不会无缘无故地去思考和探索的,必然是看到了某些现象、情境,说不明又道不清的,才会激发人性本能的好奇,自然开启探索模式,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 同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情境,如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等,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着力点,围绕这个着力点点燃他们探索知识奥秘之火. 数学老师要善于创设创造性思维情景,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思维状态,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答自然现象,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例如,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课时,课前我自制了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测量埃及金字塔的情景,课堂上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当泰勒斯说“我可以根据自己身高测出塔的高度”时,我暂停播放,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同学们反复研究着刚才的情景,探索着身高和塔高有什么关系,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了,猜测着,有的把现代的科技穿越到古代,有的猜到了跟倒影有关,随着情景的继续播放,同学们如梦初醒,原来泰勒斯用的是最原始的方法:身高与影长相同时,塔影的高度就是塔身的高度. 是从相似三角形的角度思考的,同学们不得不佩服泰勒斯的聪明,急于探索起相似三角形的原理和判定.
通过创设思维情境,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那些原本枯燥死板的定律瞬间变成了生动有趣的数学情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创设问题质疑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人们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才会去探索,中学生都有好奇心理,特别是对于自己发现的问题,产生的疑问,尤其强烈地想去一探究竟,我们不难发现,经过自己摸索、动脑思考得出的结论,比起老师当面直接传授的知识,印象和记忆要深刻得多,且不容易忘记,教学过程中,数学老师要适当创设质疑,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对疑而未解的问题产生欲解之的强烈愿望,在思考和讨论中寻找真理,走出思维的误区,使学生对知识有全面而正确的认识.
例 已知关于x的函数y = (k - 2)x2 - (2k - 1)x + k的图像与坐标轴有两个交点,求k的值.
笔者故意做出错误的解答,让学生判断解题的正确性.
∵函数y = (k - 2)x2 - (2k - 1)x + k的图像与坐标轴有两个交点,∴ Δ = b2 - 4ac = [-(2k - 1)]2 - 4(k-2)·k = 4k + 1 > 0且k - 2 ≠ 0,解得k > -且k ≠ 2.
很快同学们提出了质疑:函数图像可以与x轴相交,也可能与y轴相交的. 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的思路,然后让学生继续大胆探讨,最后得出正确解法如下:
(1)当k = 2时,函数演变为一次函数y = -3x + 2,它与坐标轴有两个交点为:
,0和(0,2).
(2)当k ≠ 2时,原函数为二次函数,它与y轴一定有一个交点(0,k),此时它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所以Δ = [-(2k - 1)]2 - 4(k - 2)·k = 0,解得k = -.
(3)当k = 0时,原函数变为y = -2x2 + x,这时Δ = b2 - 4ac = 1 > 0,它与x轴有两个交点(0,0),
,0,也满足与坐标轴有两个交点.
所以正确结果为k = 2或k = -或k = 0.
教师根据学生容易出错的习惯性思维,有意解错题目或者解题不完整,巧设“陷阱”,培养学生快速而又周密的思维反应能力和判断能力.
三、开放题目变化空间,拓宽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老师常规的出题模式是:有完备的条件,有明确的问题. 让学生围绕条件苦思冥想问题的结果,这种集中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老师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开放题目空间,给学生一个题型方向,让学生自己去完善补充题目条件,提出多样性的问题,然后自己探索解答,这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而且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训练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已知茂名与信宜相距90千米,甲车每小时走80千米,乙车每小时走60千米,且甲车、乙车分别从茂名、信宜两地出发……后面请同学们展开自己的想象,把这道题编完. ”一名学生说:“我编下去是问他们几小时可以相遇?”马上有同学指出:“不对!你没讲清甲车、乙车是相向而行还是反向而行. ”又有同学补充说:“光有这些条件还不够,必须明确出发的时间,是同时呢?还是有时间差,相差多久?”…… 一时间,七嘴八舌,十分热闹. 我适时地赞扬他们能发现问题,把条件补充周全,同时鼓励他们自编条件,自设问题,给题目以更大的开放空间,当然结论也随之多样.
在对开放性题目自编自结的过程中,同学们接触到的问题也就全面,随机应变的能力随之增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总之,现代教学策略的选择,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教学模式,把重心转移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上,老师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并相信自己的学生能自主探索出数学的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