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结构”的探究性材料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lly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科学课的角度来说“有结构材料”就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要与学生接下来要探究活动的思路或方法要起到能积极激发和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探究活动的作用。能让学生更好展开活动的同时也更易与学生理解和掌握从实验中获得的知识。由此可见,向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是很有学问的,我认为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探究材料应具有层次性和直观性
  在课前准备时教师一定要对材料进行选取和组合以及在课堂教学中交给学生时的次序都致关重要,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同时也就形成了结构。而材料的结构就始终牵制着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使学生的思维伴随着对这些材料的操作不断推进。学生的认识,特别是低年级,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从教育效果看,运用直观手段,使学生感到形象、鲜明、生动有趣,容易巩固所学知识。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材料直观性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教学《固体的热传导》一课时,我先从不锈钢杯子的各个部位传热不同来引发热传导这一概念,在探究这一过程中,我选择了铜棒、铁片、凡士林、火柴、水等材料来进行探究。用铜棒(条状形)来探究不锈钢杯子杯柄的传热情况,用铁片(块状形)来探究不锈钢杯子杯壁的传热情况,这样就更能形象直观的认识热在不锈钢杯子中传热的情况,也不会发生盲目研究的现象。在以上的课例中的不锈钢杯子,这是学生身边常见的物品,学生可能也有过亲历的经验,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课堂上用它来研究热是怎样传递的,我想这更能贴近与学生生活,也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既直观又易懂,與教材上提供的让学生在铁棒上和铁片上去研究,我想用不锈钢杯子研究更易于学生理解也更能抓住学生的“心”。
  二、探究材料应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
  在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操作活动,如搞小制作、小发明,或栽培、饲养等,对帮助他们理解自然现象,掌握自然界的发展变化规律是很有用的。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我们也是在秉承这一理念在一个个活动中让学生边做边学,使知识与技巧、经验产生互动,以提高学生对自然奥秘的探究能力。
  如教学《养蚕》这一单元时,由于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像我们这种地区已经很少有家庭是养蚕的了,学生更是对此一无所知,那么如何有效开展活动,让学生更好学习呢,为此我们老师也动了一翻脑筋,关于蚕种教师不要单一的提供,现在可以通过淘宝网买,而且现在蚕种有五颜六色的,更能激起学生研究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寻找,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不同的材料,我们的教学是开放的,材料也是开放的,教师不要为了省事给学生提供单一的材料,只要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我们都要尝试。关键是桑叶如何解决,我们科学组的老师商量了一下,两条路:第一,学校植物园种植(让学生一起参与种植);第二,调查班级中农村孩子家中种桑情况,让学生分组邻近的几家组成小组种植、观察、采摘等。经过一翻努力后学生分小组在班中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如“我是小小养蚕家”、“养蚕心得体会”、“养蚕小故事”等,学生在这样既是开放式的又带有实践性的活动中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现象,获取相关知识,又从中亲历和体验探究的过程。我们要把实践操作的机会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勤动手、动脑,敢于发明、创造,勇于在实践中探究自然奥秘。
  三、探究材料要有调控性和引导性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如我在上《水蒸气变成水》一课中雨的形成过程时,先让学生自己了解雨是从哪里来的,雨要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形成的,然后进行模拟雨的形成实验,每位学生都很感兴趣,我没有做实验,而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操作,对方案不可行的,当场被推翻,全班大多数同学认为方案可行的,就可以进行操作,看实际行不行。实验材料有酒精灯、烧杯、热水、火柴,没有教材中所说的冰块,其实是我特意设下的,我想让学生弄明白,冰在这个实验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如果我先准备好的话,学生就不会去想,冰的用途了,对于雨的形成理解还是不够的。学生开始做实验的时候,发现没有冰,怎么办,又去探究,冰在这里起什么作用,最后,找来了冰的替代品—较冷的石头,结果在有热水的上空,真的有水珠从石头上滴下来,全班一阵欢腾,学生成功了,我高兴地发现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真正理解了冰在这个实验中起的作用,这样的在材料上设“障碍”有一定的调控性和引导性,又有结构性,也有利于将课堂的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
  在科学课堂上面教师只有利用好“有结构的材料”才能真正调控课堂,这是教师掌控整个课堂及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有利保证,同时这也是一门艺术。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探究材料以及提供方式的不同有利于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少走弯路,教师利用材料调控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比较容易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因此有结构的材料不仅是学生探究型学习的基础和保证,更是教师调控科学课堂的关键。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课程改革进入学校教育中已有一段时间,但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领域中,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价值的选择还停留在知识上,有一些教师虽已关注到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但大多仅为点缀。在教学目标上的制定上,大部分只点明本节课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和技能,而其他方面则用空洞的词汇点一下。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先用个抽象问题将学生问住;接着详细演示,让学生按步骤跟着练习,使学生不出差错,按时交上实践作业。现实中的信息技术课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延期神经再支配对大鼠失神经面肌功能恢复程度的影响。方法1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面神经损伤8周组(n=10)、面神经损伤16周组(n=10)、延期8周
听觉系统对声音的处理和传导依赖于多种神经生理机制及调节因子,它们之间相互协调,形成了完整的听觉网络珑系统.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来看,听觉网络系统中,各种神经生理机制的运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书籍带给人类的不仅是对心中理想世界的坚持,更是对人类思想和心灵的升华与净化,进而改变人类的生活轨迹。余秋雨先生曾经这样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余秋雨先生把书籍的功
第5届国际新生儿听力筛查会议(2006年)的主题是“超越新生儿听力筛查:婴幼儿和儿童期的听力科学与临床实践”,来自66国家的600多位代表参加了交流。如何在发展中国家甚至落后国家
近年来,花溪小学着力推进科技特色建设,围绕“花香满园科技欢,溪流心田艺体乐”办学理念,紧扣“以科技为主体,以艺体为双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办学目标,采取“营造环境、渗透学科、整合课外、融合队会、链接艺体、丰富活动、幼小衔接”等多种策略,借助“组合拳”,丰富发展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发展。  一、加强领导,增强意识  科技特色成为“一把手”工程。学校成立了以“一把手”校长为
眩晕症是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之一,Neuhauser报导一年内眩晕患病率约为4.9%,发病率约为1.4%,而周围性眩晕足眩晕症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眩晕门诊中的20.5%。眩晕症同焦虑障碍密切相关,临床
笔者认为: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事先考虑的越多,准备才会越充分,最后的实验效果才能越有保障。笔者在执教《折形状》一课时,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产生了一些疑问,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本文就结合在教学过程出现的几种有代表性现象,谈一些自己的认识与思考,与大家共勉!  现象一:学生折形状有困难  在某班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折形状有很大的困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折四种基本形状(三角形、四
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象一点说,力就是“推”和“拉”的作用。力的概念最初是从人体用劲使肌肉紧张的感觉中抽象出来的。其实,不但人能够对物体用力,物体对物体也能施加力的作用。  力的作用有两方面。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如运动或静止,变快或变慢;力也能使物体的形状和体积发生变化,如伸长或缩短,弯曲或变直等形变。  一、 安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把橡皮筋的圈连接起来,一端固定在前车架上。将橡
目的采集学龄前3~6岁听觉言语发育正常的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口语资料,建立正常儿童口语词库,作为编制儿童言语测试材料的选材来源。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北京地区3~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