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看法不一,但是不少网友认为列车员的初衷是撇清责任,这种解读不禁让人感叹:为何以自私预设他人,为何原本应皆大欢喜的结局竞演变成一场对道德的讨论。如果是报以善意的眼光看待事件中的每一个人,这将是一则正能量满满的故事。
近年来,偶尔出现的一两则见义勇为反被诬陷的新闻让人深感愤恨,也改变了一些人对社会的看法,以偏概全,如同惊弓之鸟。在这些人心里,见义勇为渐渐与被人讹诈联系了起来,被救者时常被投以怀疑的目光,救人同时保留证据变成常识。只要受帮助一方有任何其他举动都会首先被冠以心术不正的预设。毫无疑问,这是一种以恶意揣测他人、以恶意预估未来的歪曲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社会心态。事件中,医生热心施救,患者得以治疗,列车安全运行,实在皆大欢喜。依理剖析,医生临危救人值得赞扬,参与救助者对自身行为负责也无可厚非,列车员为明晰过程要求医生写明情况也属正常。但当一件事情在固有观点下被解读时,一切就变了味。歧视者认为施救者如果需要为自身行为承担责任就是不公,认为列车员的一切所为都是为了保护自己,是自私的表现。最终把一个热心救人的好事想象预设成一场好人被冷对的丑闻。这不仅影响着大众的认知,更对社会的风气带来危害。如果我们用善意去看待人和事物,这个世界将会呈现更多美好,我们也会变得更加善良。这不是阿Q精神,而是一种积极的价值观、世界观。因为内心的立场往往决定所见所闻,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我们想看到的,我们理解的往往是我们所希望的。切不可让不当的联想蒙蔽我们善意的眼光。
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大家共同营造。俗话说:一颗老鼠屎,祸害一锅粥。不仅道出了负面事件对整体带来的危害,也从侧面说明危害往往只是一小部分,并非主流。一些人认为是那些诬陷好人的坏人透支着人们的信任,凉透了好人的心,拉回了英雄伸出的手,使得社会上一些人遇到困难者时袖手旁观。但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没有责任呢?社会风气的形成是由无数个人的认知和行动组成的,当我们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时担心被讹诈,在热点事件中报以恶意揣测他人行为时,实际上就是在助长这种社会的认知。反观近年来见义勇为的事件,英雄得到嘉奖得到赞扬是主流,社会大众对于善恶对错的爱憎分明,大家崇尚正义赞美善良。事实上,每天在我们身边感动无处不在,我们不仅给别人带来过感动,同时也得到过别人的帮助。既然如此,为何不改变刻板的印象呢?不要凡事用那些个例来比照,更不要遇事首先把人预设成坏人来揣度。从我做起,报以善意,相信美好,无数个你我汇聚的信念将让社会充满阳光。
善意的形成离不开国家对正义的捍卫。正义有时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这是一句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是让正义早到,让正义者光荣,需要国家的努力。近年来一些反面案例,最终都得到了法律公正的裁决。但迟到的正义给英雄们带来了心理压力和困苦麻烦。正是基于个人成本考虑,让一些人在面对受助者时选择袖手旁观,哪怕只是举手之劳。因此,让人们积极地见义勇为,除了思想教育外,更需要国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见义勇为者加以保护,让诬陷者接受严厉的处罚。只有让见义勇为者没有后顾之忧,从行为成本上彻底杜绝诬陷者的侥幸心理,才能从根本上引导社会向善向上。正如在此事件中,如果医生、患者、列车员在见义勇为过程中各自责任都被明确界定,权利都能得到保护,不会因为列车员是否获得医生的情况说明而有任何变化,那想必网友们也不会天然地认为列车员所为是出于推卸责任了。
不要报以恶意去揣测他人,这会让你感到失落;不要以恶意去解读世界,因为无数的你将影响社会的风气。尝试凡事投以善意的目光,世界将因你而美好。
(本文原载2019年3月21日人民网·观点频道)
■观点运用:医者仁心,信任为本;报以善意,相信美好;感动,你我同在;社会心态;社会风气;多元与理性……
青年“语言表达日益匮乏”引关注
遇到好笑的事儿,我却只会说“哈哈哈”。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了。受访者认为年轻人语言贫乏的表现是基本不会说诗句(61.9%)和不会用复杂的修辞手法(57.6%)。年轻人出现语言貧乏的问题,70.9%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互联网时代要求更加直接和简洁的表达,65.4%的受访者归因于同质化表达、全民复制的网络氛围。
语言表达能力,往轻了说是个人的小事,往大了说是文化的大事。正因如此,调查研究国人个体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紧要、重要而又严肃的课题。就此次媒体调查结果看,其虽然不能全然反映目前国人的整体语言表达水平,但一定程度上可看作一种趋势的折射。公众语言能力的减退,直接影响语言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灿烂辉煌,就在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质化表达、全民复制的网络氛围制约了语言文化的创造力,或许后人提及美文名句,依旧要到唐诗宋词的故纸堆里去翻找。同时,也不利于创新社会建设。著名节目制作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说过,“所有思考都是靠语言支撑的,贫乏的语言是产生不了丰富的思想的。”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光明网·时评频道等)
近年来,偶尔出现的一两则见义勇为反被诬陷的新闻让人深感愤恨,也改变了一些人对社会的看法,以偏概全,如同惊弓之鸟。在这些人心里,见义勇为渐渐与被人讹诈联系了起来,被救者时常被投以怀疑的目光,救人同时保留证据变成常识。只要受帮助一方有任何其他举动都会首先被冠以心术不正的预设。毫无疑问,这是一种以恶意揣测他人、以恶意预估未来的歪曲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社会心态。事件中,医生热心施救,患者得以治疗,列车安全运行,实在皆大欢喜。依理剖析,医生临危救人值得赞扬,参与救助者对自身行为负责也无可厚非,列车员为明晰过程要求医生写明情况也属正常。但当一件事情在固有观点下被解读时,一切就变了味。歧视者认为施救者如果需要为自身行为承担责任就是不公,认为列车员的一切所为都是为了保护自己,是自私的表现。最终把一个热心救人的好事想象预设成一场好人被冷对的丑闻。这不仅影响着大众的认知,更对社会的风气带来危害。如果我们用善意去看待人和事物,这个世界将会呈现更多美好,我们也会变得更加善良。这不是阿Q精神,而是一种积极的价值观、世界观。因为内心的立场往往决定所见所闻,我们看到的往往是我们想看到的,我们理解的往往是我们所希望的。切不可让不当的联想蒙蔽我们善意的眼光。
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大家共同营造。俗话说:一颗老鼠屎,祸害一锅粥。不仅道出了负面事件对整体带来的危害,也从侧面说明危害往往只是一小部分,并非主流。一些人认为是那些诬陷好人的坏人透支着人们的信任,凉透了好人的心,拉回了英雄伸出的手,使得社会上一些人遇到困难者时袖手旁观。但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没有责任呢?社会风气的形成是由无数个人的认知和行动组成的,当我们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时担心被讹诈,在热点事件中报以恶意揣测他人行为时,实际上就是在助长这种社会的认知。反观近年来见义勇为的事件,英雄得到嘉奖得到赞扬是主流,社会大众对于善恶对错的爱憎分明,大家崇尚正义赞美善良。事实上,每天在我们身边感动无处不在,我们不仅给别人带来过感动,同时也得到过别人的帮助。既然如此,为何不改变刻板的印象呢?不要凡事用那些个例来比照,更不要遇事首先把人预设成坏人来揣度。从我做起,报以善意,相信美好,无数个你我汇聚的信念将让社会充满阳光。
善意的形成离不开国家对正义的捍卫。正义有时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这是一句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是让正义早到,让正义者光荣,需要国家的努力。近年来一些反面案例,最终都得到了法律公正的裁决。但迟到的正义给英雄们带来了心理压力和困苦麻烦。正是基于个人成本考虑,让一些人在面对受助者时选择袖手旁观,哪怕只是举手之劳。因此,让人们积极地见义勇为,除了思想教育外,更需要国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见义勇为者加以保护,让诬陷者接受严厉的处罚。只有让见义勇为者没有后顾之忧,从行为成本上彻底杜绝诬陷者的侥幸心理,才能从根本上引导社会向善向上。正如在此事件中,如果医生、患者、列车员在见义勇为过程中各自责任都被明确界定,权利都能得到保护,不会因为列车员是否获得医生的情况说明而有任何变化,那想必网友们也不会天然地认为列车员所为是出于推卸责任了。
不要报以恶意去揣测他人,这会让你感到失落;不要以恶意去解读世界,因为无数的你将影响社会的风气。尝试凡事投以善意的目光,世界将因你而美好。
(本文原载2019年3月21日人民网·观点频道)
■观点运用:医者仁心,信任为本;报以善意,相信美好;感动,你我同在;社会心态;社会风气;多元与理性……
文化看台
青年“语言表达日益匮乏”引关注
遇到好笑的事儿,我却只会说“哈哈哈”。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了。受访者认为年轻人语言贫乏的表现是基本不会说诗句(61.9%)和不会用复杂的修辞手法(57.6%)。年轻人出现语言貧乏的问题,70.9%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互联网时代要求更加直接和简洁的表达,65.4%的受访者归因于同质化表达、全民复制的网络氛围。
语言表达能力,往轻了说是个人的小事,往大了说是文化的大事。正因如此,调查研究国人个体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紧要、重要而又严肃的课题。就此次媒体调查结果看,其虽然不能全然反映目前国人的整体语言表达水平,但一定程度上可看作一种趋势的折射。公众语言能力的减退,直接影响语言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灿烂辉煌,就在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质化表达、全民复制的网络氛围制约了语言文化的创造力,或许后人提及美文名句,依旧要到唐诗宋词的故纸堆里去翻找。同时,也不利于创新社会建设。著名节目制作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导演关正文说过,“所有思考都是靠语言支撑的,贫乏的语言是产生不了丰富的思想的。”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光明网·时评频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