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叶蓓这个名字,也许大家对她并不是太熟悉,但是说起她唱的《白衣飘飘的年代》《青春无悔》《白桦林》《b小调雨后》等这些歌曲,你就一定知道——原来是历届“超女”在舞台上反反复复演绎的那些歌曲呀。有同学说,尽管我们是在周杰伦的歌声中长大起来的一代,但听到那些经典的校园民谣,依然会很感动很感动。青春如歌,就是这样永恒,这样动人心弦。
音乐学院出身,从多年前的麦田第一位签约女歌手到华纳内地的第一位女歌手,再到回校攻读艺术硕士学位,叶蓓在乐坛兜了一圈,收获了无数掌声,实现了音乐梦想。今天的她,爱唱歌如同幼时,依然还是那么率真、坚定、执著地在成长。
唱歌:青春无悔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出生在音乐世家,从小就喜欢音乐、喜欢唱歌吗?
叶蓓(以下简称叶):小时候,家里有一架旧钢琴。那是1879年出厂的老纽约琴,算来有上百年历史了,是上世纪60年代妈妈从后海附近修道院的修女那儿买的。记得刚开始妈妈只让姐姐练琴,而我因为太小所以妈妈没教我。我姐每次练琴,我就嫉妒。于是,我边生气边踩那时家里拿外汇券买的缝纫机发泄,咯咯噔噔很闹腾。后来,我妈给我们姐妹俩分配了一人一小时的练琴时间,自此之后那个六层高的红砖楼里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传出钢琴的旋律。我们姐妹俩的四手联弹出了不少成绩,每逢学校搞活动,我们姐妹俩都能引来同学们羡慕的眼光。
邓丽君的歌我几乎首首会唱。小的时候,放寒暑假,我经常在家关上自己的房门,模仿她演唱会录像中的样子,一唱就是大半天。过年,拿了压岁钱得给大人们表演唱歌,但因为害羞,我却经常躲在门后头。
记:你念的是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之后又在中国音乐学院学习声乐,并以优异成绩取得硕士学位。音乐学院附中都有什么特色,在那里念书有什么特别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
叶:音乐院校的特点就是整个校园穿插着不同乐器声和人声,学校的学生都是很浪漫很感性的,三三两两,打扮得很特别,还有一些在其他中学见不到的风景,比如女孩子披散着长长的头发,拎着一个大提琴在校园里穿梭。念书的时候最难忘的就是饭后“抢琴房”,一旦去晚了,就意味着一晚上没有地方练琴练声,只能孤零零在宿舍,很闹心、很愧疚。在这里,学生的勤奋程度表现在去琴房的勤快程度,区别于普通院校的“琅琅读书声”和“埋头上自习”。我们附中的另一个现象就是同学们都“早恋”,大概因为这是一个学艺术的地方,大家的感性特质特别容易凸显。
记:在大学期间,你就签约唱片公司,录制了第一张唱片《青春无悔》。那让你的生活变得与众不同吗?
叶:18岁考上大学那年,我就有意识要开始养活自己了。白天上课,晚上勤工俭学——在迪厅驻唱。虽说辛苦,但也特别有成就感。因为去食堂打饭至少可以买小炒,偶尔还能坐个出租车。我还买了个手机,虽然经常嫌贵不接电话,但至少是可以拥有了。赚钱就意味着独立了,换句话说也是对自己能力的认可吧。
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和“麦田音乐”签约,那一纸合约没给家长看,而是压在了抽屉的最底下。从此,开始不卑不亢地经营着被称作是“事业”的东西。生活是不是与众不同我不敢说,但能驾驭自己生活的方向,很是爽快。
运气也挺重要的。我签约的公司就是很有人情味、很有文化氛围的公司。老板是清华毕业的,同事也是刚从大学校园中走出来的,大伙儿都精力旺盛,有想法,也肯干。公司没有明文规定上下班时间,但下班之后谁都不肯走,待在公司里聊天、玩牌、侃大山、吃戴姐(公司的阿姨)做的饭菜。初期几张唱片的创意都是从饭桌上来的。当然,实力也挺重要的。大学五年考试的专业成绩统计下来,我大多排班里第一名或第二名。所以,那时候说起我在外面唱通俗歌,好多人都问:“老师难道不管你么?”我想这应该是我每年成绩还不错的原因吧。
记:还记得当初唱《青春无悔》时的心情吗?
叶:那时,我还是个学生,所以没有更多的追忆青春的情结。录这首歌的时候,都是现场直播我的青春。而高晓松和老狼他们则在一旁唏嘘,追忆青春,感叹青春一去不回头。
记:在你演唱的那些校园民谣中,哪首是你特别喜欢的?
叶:我喜欢的很多,比如《b小调雨后》《白衣飘飘的年代》《纯真年代》……原因就是我觉得不只曲子好听,歌词也让我很爱。那里面有一种很纠结的情绪,很精准地表达了那些很纯粹的青春符号。我喜欢简单、单纯的东西。
记:你现在还会常常怀念学生时代、怀念校园生活吗?
叶:会的!和老同学坐一起经常聊以前在学校的事,很有意思。有时候忽然很感慨,觉得自己怎么都开始回忆了呢,好在,我曾经拥有过。
看书旅行写字:远远的远
记:最近,你的第一部图文作品《远远的远》出版,提到你姐姐在德国读书。你们姐妹俩的发展挺有意思的,你怎么看?
叶:姐姐在28岁那年,一个人拉着几个箱子头也不回地去了德国。事实上,当年我妈本想推荐我去的,因为那会儿我的年龄比我姐更适合留学。但我觉得,去一个新的地方意味着所有的事都要重新开始,需要兴趣、信心和勇气。我显然对去一个陌生的国家兴趣不大。相反,我认为我挺喜欢待在北京的,这里有家人、朋友,这里说话有人捧、唱歌有人听,是个滋润的好地方。
我考研呢,基本上是因为我妈喜欢。为了讨她欢心,我硬着头皮上。我们这拨70后、80前出生的人很有家庭责任感。我爸妈的老观念总觉得我没有去一个国营单位很不稳当,可现在谁还在乎这些呢?跟他们拼命解释还不如让其直接听从命运对我的安排。于是,我报名参加研究生统考!我拿着要背的英文、艺术史、政治一大摞复习提纲开始复习。人家在爱琴海边恋爱,我却躺在海边看马列,挺酷的。
记:有没有印象深刻的旅行经历?
叶:有。我曾经领着父母去希腊。我姐原来不放心,因为希腊是非英语国家。我心里说:“我能耐大了!胆敢瞧不起我!” 下了飞机发现人很多,我的视线迅速搜索着前来接机的酒店车的标记。紧绷着弦,怕被丢下,完全顾不上欣赏美景。后来,我和爸妈三个人住在一间房里,这种住法,将时光倒转到上世纪80年代我们家那个一室一厅的小房子里,欢声笑语,热闹。记得当时昼夜温差很大,我租的敞篷车白天没问题,到晚上就很冷。路不熟,车在半路还出了状况,一到爬坡就好像油路不通,吭吭嗤嗤,勉勉强强。饿着肚子折腾到很晚才回到酒店。妈妈这才说了实话:“手和脚都麻了,一直咬着牙,怕给你开车增加压力。”再看我妈的头发被风吹得全部都立起来,真是心疼,严重内疚。
记:你是出了名的爱看书。爱读书的习惯是什么时候养成的?阅读的偏好是什么样的?
叶:在孩童时期养成的。阅读是一项积累渐进的技能,看书能增加理解能力。它也可以是另一种方式——阅读自己、阅读自然。阅读自己使人懂得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样才不会夜郎自大地以为自己无所不通。另外阅读也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让我可以释放情感世界,也可以暂时从琐碎的生活中抽离,是个有趣味的事情。
如果选择小说,我喜欢选女性作家的,比如严歌苓、张爱玲。我喜欢沉浸在书中继续做隐藏在所有女孩内心深处的不可能实现的美梦。相信每个女孩都有自己的美梦吧?呵呵,愿这些梦不要随着年华逝去而离开你们,它们应该永远留在心中,这会让女孩子更美丽。有时我也会看一些《明朝那些事儿》之类的书,轻松而且又可以了解历史。再有就是看些访谈类的书籍,从中吸收精华。
拒绝浅阅读。
我想把我的阅读体验和大家分享:首先应该选好书,比如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可以少读,但要精。第二,按照阅读计划读书,避免漫无目地浪费时间,高中生的时间都挺宝贵的。第三,要和爱读书的朋友有时间聚在一起交流。把曾经在书中看到的精彩部分标记下来。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写结合,把自己想要表达的记录下来,可以建个阅读博客。另外,还要养成习惯,给自己留有掩卷思索的时间。
记:对你的中学生粉丝们说几句话吧。
叶:每一天,它结束了就不再回来了,每一天都是这样,应该意识到,要让自己的每一天尽量精彩。有一天,当你老了,你会发现一切很值得,回忆很宝贵。如果你能理解大人的话语,那么你就会比其他同学更知道如何掌握你的精彩。
音乐学院出身,从多年前的麦田第一位签约女歌手到华纳内地的第一位女歌手,再到回校攻读艺术硕士学位,叶蓓在乐坛兜了一圈,收获了无数掌声,实现了音乐梦想。今天的她,爱唱歌如同幼时,依然还是那么率真、坚定、执著地在成长。
唱歌:青春无悔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出生在音乐世家,从小就喜欢音乐、喜欢唱歌吗?
叶蓓(以下简称叶):小时候,家里有一架旧钢琴。那是1879年出厂的老纽约琴,算来有上百年历史了,是上世纪60年代妈妈从后海附近修道院的修女那儿买的。记得刚开始妈妈只让姐姐练琴,而我因为太小所以妈妈没教我。我姐每次练琴,我就嫉妒。于是,我边生气边踩那时家里拿外汇券买的缝纫机发泄,咯咯噔噔很闹腾。后来,我妈给我们姐妹俩分配了一人一小时的练琴时间,自此之后那个六层高的红砖楼里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传出钢琴的旋律。我们姐妹俩的四手联弹出了不少成绩,每逢学校搞活动,我们姐妹俩都能引来同学们羡慕的眼光。
邓丽君的歌我几乎首首会唱。小的时候,放寒暑假,我经常在家关上自己的房门,模仿她演唱会录像中的样子,一唱就是大半天。过年,拿了压岁钱得给大人们表演唱歌,但因为害羞,我却经常躲在门后头。
记:你念的是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之后又在中国音乐学院学习声乐,并以优异成绩取得硕士学位。音乐学院附中都有什么特色,在那里念书有什么特别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
叶:音乐院校的特点就是整个校园穿插着不同乐器声和人声,学校的学生都是很浪漫很感性的,三三两两,打扮得很特别,还有一些在其他中学见不到的风景,比如女孩子披散着长长的头发,拎着一个大提琴在校园里穿梭。念书的时候最难忘的就是饭后“抢琴房”,一旦去晚了,就意味着一晚上没有地方练琴练声,只能孤零零在宿舍,很闹心、很愧疚。在这里,学生的勤奋程度表现在去琴房的勤快程度,区别于普通院校的“琅琅读书声”和“埋头上自习”。我们附中的另一个现象就是同学们都“早恋”,大概因为这是一个学艺术的地方,大家的感性特质特别容易凸显。
记:在大学期间,你就签约唱片公司,录制了第一张唱片《青春无悔》。那让你的生活变得与众不同吗?
叶:18岁考上大学那年,我就有意识要开始养活自己了。白天上课,晚上勤工俭学——在迪厅驻唱。虽说辛苦,但也特别有成就感。因为去食堂打饭至少可以买小炒,偶尔还能坐个出租车。我还买了个手机,虽然经常嫌贵不接电话,但至少是可以拥有了。赚钱就意味着独立了,换句话说也是对自己能力的认可吧。
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和“麦田音乐”签约,那一纸合约没给家长看,而是压在了抽屉的最底下。从此,开始不卑不亢地经营着被称作是“事业”的东西。生活是不是与众不同我不敢说,但能驾驭自己生活的方向,很是爽快。
运气也挺重要的。我签约的公司就是很有人情味、很有文化氛围的公司。老板是清华毕业的,同事也是刚从大学校园中走出来的,大伙儿都精力旺盛,有想法,也肯干。公司没有明文规定上下班时间,但下班之后谁都不肯走,待在公司里聊天、玩牌、侃大山、吃戴姐(公司的阿姨)做的饭菜。初期几张唱片的创意都是从饭桌上来的。当然,实力也挺重要的。大学五年考试的专业成绩统计下来,我大多排班里第一名或第二名。所以,那时候说起我在外面唱通俗歌,好多人都问:“老师难道不管你么?”我想这应该是我每年成绩还不错的原因吧。
记:还记得当初唱《青春无悔》时的心情吗?
叶:那时,我还是个学生,所以没有更多的追忆青春的情结。录这首歌的时候,都是现场直播我的青春。而高晓松和老狼他们则在一旁唏嘘,追忆青春,感叹青春一去不回头。
记:在你演唱的那些校园民谣中,哪首是你特别喜欢的?
叶:我喜欢的很多,比如《b小调雨后》《白衣飘飘的年代》《纯真年代》……原因就是我觉得不只曲子好听,歌词也让我很爱。那里面有一种很纠结的情绪,很精准地表达了那些很纯粹的青春符号。我喜欢简单、单纯的东西。
记:你现在还会常常怀念学生时代、怀念校园生活吗?
叶:会的!和老同学坐一起经常聊以前在学校的事,很有意思。有时候忽然很感慨,觉得自己怎么都开始回忆了呢,好在,我曾经拥有过。
看书旅行写字:远远的远
记:最近,你的第一部图文作品《远远的远》出版,提到你姐姐在德国读书。你们姐妹俩的发展挺有意思的,你怎么看?
叶:姐姐在28岁那年,一个人拉着几个箱子头也不回地去了德国。事实上,当年我妈本想推荐我去的,因为那会儿我的年龄比我姐更适合留学。但我觉得,去一个新的地方意味着所有的事都要重新开始,需要兴趣、信心和勇气。我显然对去一个陌生的国家兴趣不大。相反,我认为我挺喜欢待在北京的,这里有家人、朋友,这里说话有人捧、唱歌有人听,是个滋润的好地方。
我考研呢,基本上是因为我妈喜欢。为了讨她欢心,我硬着头皮上。我们这拨70后、80前出生的人很有家庭责任感。我爸妈的老观念总觉得我没有去一个国营单位很不稳当,可现在谁还在乎这些呢?跟他们拼命解释还不如让其直接听从命运对我的安排。于是,我报名参加研究生统考!我拿着要背的英文、艺术史、政治一大摞复习提纲开始复习。人家在爱琴海边恋爱,我却躺在海边看马列,挺酷的。
记:有没有印象深刻的旅行经历?
叶:有。我曾经领着父母去希腊。我姐原来不放心,因为希腊是非英语国家。我心里说:“我能耐大了!胆敢瞧不起我!” 下了飞机发现人很多,我的视线迅速搜索着前来接机的酒店车的标记。紧绷着弦,怕被丢下,完全顾不上欣赏美景。后来,我和爸妈三个人住在一间房里,这种住法,将时光倒转到上世纪80年代我们家那个一室一厅的小房子里,欢声笑语,热闹。记得当时昼夜温差很大,我租的敞篷车白天没问题,到晚上就很冷。路不熟,车在半路还出了状况,一到爬坡就好像油路不通,吭吭嗤嗤,勉勉强强。饿着肚子折腾到很晚才回到酒店。妈妈这才说了实话:“手和脚都麻了,一直咬着牙,怕给你开车增加压力。”再看我妈的头发被风吹得全部都立起来,真是心疼,严重内疚。
记:你是出了名的爱看书。爱读书的习惯是什么时候养成的?阅读的偏好是什么样的?
叶:在孩童时期养成的。阅读是一项积累渐进的技能,看书能增加理解能力。它也可以是另一种方式——阅读自己、阅读自然。阅读自己使人懂得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样才不会夜郎自大地以为自己无所不通。另外阅读也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让我可以释放情感世界,也可以暂时从琐碎的生活中抽离,是个有趣味的事情。
如果选择小说,我喜欢选女性作家的,比如严歌苓、张爱玲。我喜欢沉浸在书中继续做隐藏在所有女孩内心深处的不可能实现的美梦。相信每个女孩都有自己的美梦吧?呵呵,愿这些梦不要随着年华逝去而离开你们,它们应该永远留在心中,这会让女孩子更美丽。有时我也会看一些《明朝那些事儿》之类的书,轻松而且又可以了解历史。再有就是看些访谈类的书籍,从中吸收精华。
拒绝浅阅读。
我想把我的阅读体验和大家分享:首先应该选好书,比如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可以少读,但要精。第二,按照阅读计划读书,避免漫无目地浪费时间,高中生的时间都挺宝贵的。第三,要和爱读书的朋友有时间聚在一起交流。把曾经在书中看到的精彩部分标记下来。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写结合,把自己想要表达的记录下来,可以建个阅读博客。另外,还要养成习惯,给自己留有掩卷思索的时间。
记:对你的中学生粉丝们说几句话吧。
叶:每一天,它结束了就不再回来了,每一天都是这样,应该意识到,要让自己的每一天尽量精彩。有一天,当你老了,你会发现一切很值得,回忆很宝贵。如果你能理解大人的话语,那么你就会比其他同学更知道如何掌握你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