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际传播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渐提高,拥有了更多话语权,却依然挡不住西方媒体片面、不客观的报道。总书记在十九大中表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面对新的形势和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媒体更需要加强与亚广联、欧广联等媒体联盟合作,把總书记握大势,提高主流媒体知名度,提升传播精准度,适应国际传播平台,丰富对外交流内容,打造“走出去”节目,站在国家立场建设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在舆论交锋中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进一步增强国际舆论话语权。
关键词:媒体联盟;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亚广联、欧广联等媒体联盟的成立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机会与场域。借助媒体联盟的平台,中国可以更直观地讲好中国故事,更自然地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形象地阐释好中国特色。
一、媒体联盟助推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媒体联盟是推动媒体交流、发展、促进国际间友好合作的组织,以亚广联和欧广联为主。亚广联,又称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是世界最大的广播电视国际组织,现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280多个成员机构;欧广联,又称欧洲广播联盟,现有56个国家和地区共118个成员机构。加强与亚广联、欧广联等媒体联盟的交流合作,能够推动全球传媒事业发展,便于在国际平台展现中国形象,对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意义深远。尤其是央视副台长孙玉胜任职亚广联副主席,更是对中国传媒事业的肯定,对中国国家传播能力建设的帮助。
(一)实现“中国梦”需要建设国际传播能力
国际传播是“政府与政府、企业与企业、民众与民众在全球层面上的互动关系”。国际传播能力是国与国在合作交流的博弈中产生的,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话语权和文化诉求。总书记表示:“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些都需要建设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才能实现。
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建设不断加强,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各方面都在稳中求进的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与此同时,西方各国也在紧锣密鼓的打造中国负面信息场域,拉低中国国际地位,抹黑中国国际形象,无视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各种负面报道接踵而来,预言国强必霸的“修昔底德陷阱”,强调中国应承担更大责任的“金德尔伯格陷阱”,都是为了减轻美国自身压力,迫使中国承担与自身能力不符的国际责任,最大限度阻碍中国的崛起道路。而“一带一路”和“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实力和信心。亚广联与四川电视节共同创办的“一带一路”专题活动,中国主动设置议题,积极引导国际舆论场,有7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名媒体朋友、5万多名观众参与其中,极大推动了实现“中国梦”的进程,凸显了中国的话语权。
(二)媒体联盟是建设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窗口
从亚广联新任秘书长为央视签发嘉奖状感谢中国为亚广联新闻交换网提供的很多及时、全面、客观的“非典”疫情信息,到央广台长阎晓明会见欧广联主席共同探讨中英两国媒体业的未来;再到国家广电总局局长聂辰席会见亚广联秘书长希望加强交流合作;以及中央电视台节目获亚广联大奖,都表明了我国正在逐渐加强与媒体联盟的交流合作。
场域理论认为“反映国际传播过程中占据不同位置各种力量所建构的,体现不同权利与资本斗争客观关系的网络与社会空间。”结合新闻报道数量、国际站位、文化传播来看,国际传播场域一直属于西方强势,东方“失声”的情况。中国要摆脱外媒曲解和抹黑呈现出的刻板形象,在国际舆论场中发挥引导作用,建设有力的国际传播能力,需要加强与媒体联盟的合作,在媒体联盟的场域中发挥引领价值。一是媒体联盟涵盖亚欧众多成员国媒体机构,包括英国BBC、日本NHK以及美国的NBC、ABC、CBS等知名媒体机构均在其中,有广泛的国际关注度;二是媒体联盟中有很多“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他们对“一带一路”的认可度极高,为中国开展国际合作提供了便利。媒体联盟的成员国优势和国际关注度,更有利于中国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使其成为中国建设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窗口。
二、利用媒体联盟建设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路径
中国正在一步步迈向世界舞台中心,要主导重大议题,赢得国际的关注和各国的认可,需要利用媒体联盟实现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才能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
(一)提高主流媒体国际知名度
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国外受众知之甚少,更不用说从中国主流媒体获取新闻信息。国外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究其原因是外媒主观、失实的报道和中国主流媒体“缺失”造成的。调查显示,80%多的国外受众从本国媒体的报道中了解中国,不到10%的人会主动从大陆主流媒体上查看中国相关新闻,这组数据给中国媒体敲响了警钟,需要大力提高主流媒体国际知名度。
提高国际知名度需要拓宽传播渠道,创新对外话语体系,加入媒体联盟能够快速拓展对外宣传渠道,提高知名度。中国加入媒体联盟后,国内官方媒体在海外的活跃度陡然上升,央视、新华社开设Facebook、 twitter、YouTube等海外知名社交媒体账号,关注人数均超600万,并开通法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和日语等15个语种共30 多个账号,提升国际知名度,扩展欧美传播渠道;中国日报利用媒体联盟平台与全媒体平台建立“中央新闻厨房”和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其中25%的关注量来自欧美群体。新华社和中国日报还在重大国际问题与区域热点事件上比肩BBC和NBC,凸显中国报道视角,不断整合海外资源,扩大中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
(二)加强国际视角,提升传播精准度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告诉我们重视报道上的国际视角,提升新闻敏感度,让报道的新闻成为第一手信息,以此吸引更多受众关注,获得新闻舆论话语权。提升传播精准度,需要中国主流媒体了解国外受众的“用户画像”,从性别、年龄、职业、城市、社交习惯等个人维度综合考量受众的新闻需求点,并结合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社会维度评估内容,找到国际传播的共同语言,才能达到精准对接效果。
媒体联盟拥有众多成员机构、多种信息来源渠道和庞大的受众群体。与媒体联盟成员机构的国际合作,便等于拥有了信息库和用户群体,再利用技术手段分析“用户画像”,了解国外受众的新闻偏好,以此作为对外宣传的突破口,更好掌握舆论主导权。例如,厦门卫视围绕“一带一路”主题,面向媒体联盟“一带一路”沿线的东南亚受众开设闽南文化频道,并推出针对马来西亚国家的专题系列报道,扩大了厦门卫视的国际传播能力。
(三)调整传播方式,适应国际平台
中国故事能否讲好,中国声音能否传开,关键要看我们的话语外国人是否愿意听、听得懂,入脑入心,引发共鸣。建设中国国际传播能力,需要中国媒体借鉴媒体联盟成员机构的传播方式,用国外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容易理解的语言告诉他们传播的内容,同时不能忽略中国特色。
從内容上看,央视《挑战不可能》节目荣获第53届亚广联原创奖,主要原因是节目中呈现的“勇敢挑战”精神是每个人都渴望和需要的,很多来挑战的都是普通人,他们希望平凡的生命中有不平凡的事情,这种突破自我的精神是人类都能读懂的“语言”,不需要任何附加解释。从形式上看,事实和体验结合的以小见大传播方式更容易被国外受众接受和理解,事实能够唤起受众的同理心,体验能够让内容更直观明了。李子柒走红海外,Youtube关注人数超千万,是因为她的视频内容记录了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砍柴做饭、插花酿酒、腌肉摘棉、种豆收割,内容真实,带着亲切和希望。从李子柒的小人物生活中折射出中国发展的大环境,让国外受众更形象的认识中国。适应国际平台的传播方式让国外受众欣然接受中国文化,亚广联媒体联盟和国外观众的认可也表明中国在建设国际传播能力的方式上是正确的。
(四)与境外媒体合作传播,丰富对外交流内容
“国际传播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不仅要依靠中国媒体人的努力,更要带动各国民众和媒体共同参与,通过不同层面的和声和共振,形成复调传播的多元格局。”如今的国际社会,欧美媒体占据主导权,他们对世界的影响力、获取和发布信息的速度与数量、用户关注度等都远远超过中国媒体。而中国媒体可以借助媒体联盟的平台,积极加入国际传播与交流中,与境外媒体合作传播,丰富对外交流内容。
中国电视创立的“丝路电视国际合作共同体”有40多个国家、60多家媒体机构共同参与,很多优质内容被翻译为20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与巴基斯坦电视台合作,中国节目被翻译成巴基斯坦本土语言,使巴基斯坦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特色。中国五洲传播中心与Discovery亚太电视网合办的《神奇的中国》、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合办的《华彩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合办的《丝路时间》推动了中国节目的国际传播。与境外媒体合作,建立长久的合作平台和交流机制,重视与媒体联盟的成员机构合作,能够有效建设中国国际传播能力。
(五)积极打造“走出去”节目
节目“走出去”带动文化“走出去”,文化“走出去”带动国际传播能力“走出去”,因此,要积极打造“走出去”节目,让更多的“中国声音”出现在国际舆论场。在欧美媒体呼声水涨船高的情况下,中国媒体建设国际传播能力需要运用好“造船出海”和“借船出海”理念,才能在国际上占得一席之地。“造船出海”需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增加适合国际传播的原创内容,让国外受众了解中国本土文化和中国特色;“借船出海”需要借势蓄力,利用国际媒体资源获得话语权,尤其是媒体联盟中“一带一路”沿线友好国家,更要与他们打好交道,深化合作。以江苏形象在海外的传播为例,新华日报在美国《侨报》、韩国《全北道民日报》、加拿大《加中时报》、埃及《非洲华侨周报》等媒体上传播江苏形象,让江苏成为中国国际传播的知名品牌。
三、总结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媒体联盟与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关系日益密切,中国需要借助媒体联盟的力量传播中国声音,建设中国国际传播能力,而媒体联盟的发展需要中国提供及时、准确的内容,双方是利益共同体。在国际化的传播中,深化与媒体联盟各国的合作,尤其是“一带一路”的战略优势,更有利于中国建设国际传播能力,掌握国际舆论场。
参考文献:
[1] 胡占凡.如何增强中国电视媒体国际传播力[C].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第三极文化”论丛(2018).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2019:31-37.
[2]严功军.全球化转型: 国际传播与能力建设再思考[J].新闻界,2018( 8) : 89 ~ 92.
[3]郑艳华.浅论传统媒体创新报道形态的时代意义[J].今传媒,2017,25(03):128-130.
[4]ThussuDayaKishan.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ontinuityand Change[M].London: Hodder Education,2006.
[5]程晔.试析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新趋势[J].电视研究,2018(11):21-23.
[6]陈少宇,王亮.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吉林声音 地方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初探——以吉林广播电视台为例[J].北方传媒研究,2019(05):43-45.
关键词:媒体联盟;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亚广联、欧广联等媒体联盟的成立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机会与场域。借助媒体联盟的平台,中国可以更直观地讲好中国故事,更自然地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形象地阐释好中国特色。
一、媒体联盟助推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媒体联盟是推动媒体交流、发展、促进国际间友好合作的组织,以亚广联和欧广联为主。亚广联,又称亚洲——太平洋广播联盟,是世界最大的广播电视国际组织,现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280多个成员机构;欧广联,又称欧洲广播联盟,现有56个国家和地区共118个成员机构。加强与亚广联、欧广联等媒体联盟的交流合作,能够推动全球传媒事业发展,便于在国际平台展现中国形象,对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意义深远。尤其是央视副台长孙玉胜任职亚广联副主席,更是对中国传媒事业的肯定,对中国国家传播能力建设的帮助。
(一)实现“中国梦”需要建设国际传播能力
国际传播是“政府与政府、企业与企业、民众与民众在全球层面上的互动关系”。国际传播能力是国与国在合作交流的博弈中产生的,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话语权和文化诉求。总书记表示:“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些都需要建设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才能实现。
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建设不断加强,人们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各方面都在稳中求进的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与此同时,西方各国也在紧锣密鼓的打造中国负面信息场域,拉低中国国际地位,抹黑中国国际形象,无视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各种负面报道接踵而来,预言国强必霸的“修昔底德陷阱”,强调中国应承担更大责任的“金德尔伯格陷阱”,都是为了减轻美国自身压力,迫使中国承担与自身能力不符的国际责任,最大限度阻碍中国的崛起道路。而“一带一路”和“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实力和信心。亚广联与四川电视节共同创办的“一带一路”专题活动,中国主动设置议题,积极引导国际舆论场,有7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名媒体朋友、5万多名观众参与其中,极大推动了实现“中国梦”的进程,凸显了中国的话语权。
(二)媒体联盟是建设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窗口
从亚广联新任秘书长为央视签发嘉奖状感谢中国为亚广联新闻交换网提供的很多及时、全面、客观的“非典”疫情信息,到央广台长阎晓明会见欧广联主席共同探讨中英两国媒体业的未来;再到国家广电总局局长聂辰席会见亚广联秘书长希望加强交流合作;以及中央电视台节目获亚广联大奖,都表明了我国正在逐渐加强与媒体联盟的交流合作。
场域理论认为“反映国际传播过程中占据不同位置各种力量所建构的,体现不同权利与资本斗争客观关系的网络与社会空间。”结合新闻报道数量、国际站位、文化传播来看,国际传播场域一直属于西方强势,东方“失声”的情况。中国要摆脱外媒曲解和抹黑呈现出的刻板形象,在国际舆论场中发挥引导作用,建设有力的国际传播能力,需要加强与媒体联盟的合作,在媒体联盟的场域中发挥引领价值。一是媒体联盟涵盖亚欧众多成员国媒体机构,包括英国BBC、日本NHK以及美国的NBC、ABC、CBS等知名媒体机构均在其中,有广泛的国际关注度;二是媒体联盟中有很多“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他们对“一带一路”的认可度极高,为中国开展国际合作提供了便利。媒体联盟的成员国优势和国际关注度,更有利于中国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使其成为中国建设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窗口。
二、利用媒体联盟建设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路径
中国正在一步步迈向世界舞台中心,要主导重大议题,赢得国际的关注和各国的认可,需要利用媒体联盟实现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才能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
(一)提高主流媒体国际知名度
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国外受众知之甚少,更不用说从中国主流媒体获取新闻信息。国外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究其原因是外媒主观、失实的报道和中国主流媒体“缺失”造成的。调查显示,80%多的国外受众从本国媒体的报道中了解中国,不到10%的人会主动从大陆主流媒体上查看中国相关新闻,这组数据给中国媒体敲响了警钟,需要大力提高主流媒体国际知名度。
提高国际知名度需要拓宽传播渠道,创新对外话语体系,加入媒体联盟能够快速拓展对外宣传渠道,提高知名度。中国加入媒体联盟后,国内官方媒体在海外的活跃度陡然上升,央视、新华社开设Facebook、 twitter、YouTube等海外知名社交媒体账号,关注人数均超600万,并开通法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和日语等15个语种共30 多个账号,提升国际知名度,扩展欧美传播渠道;中国日报利用媒体联盟平台与全媒体平台建立“中央新闻厨房”和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其中25%的关注量来自欧美群体。新华社和中国日报还在重大国际问题与区域热点事件上比肩BBC和NBC,凸显中国报道视角,不断整合海外资源,扩大中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
(二)加强国际视角,提升传播精准度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告诉我们重视报道上的国际视角,提升新闻敏感度,让报道的新闻成为第一手信息,以此吸引更多受众关注,获得新闻舆论话语权。提升传播精准度,需要中国主流媒体了解国外受众的“用户画像”,从性别、年龄、职业、城市、社交习惯等个人维度综合考量受众的新闻需求点,并结合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社会维度评估内容,找到国际传播的共同语言,才能达到精准对接效果。
媒体联盟拥有众多成员机构、多种信息来源渠道和庞大的受众群体。与媒体联盟成员机构的国际合作,便等于拥有了信息库和用户群体,再利用技术手段分析“用户画像”,了解国外受众的新闻偏好,以此作为对外宣传的突破口,更好掌握舆论主导权。例如,厦门卫视围绕“一带一路”主题,面向媒体联盟“一带一路”沿线的东南亚受众开设闽南文化频道,并推出针对马来西亚国家的专题系列报道,扩大了厦门卫视的国际传播能力。
(三)调整传播方式,适应国际平台
中国故事能否讲好,中国声音能否传开,关键要看我们的话语外国人是否愿意听、听得懂,入脑入心,引发共鸣。建设中国国际传播能力,需要中国媒体借鉴媒体联盟成员机构的传播方式,用国外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容易理解的语言告诉他们传播的内容,同时不能忽略中国特色。
從内容上看,央视《挑战不可能》节目荣获第53届亚广联原创奖,主要原因是节目中呈现的“勇敢挑战”精神是每个人都渴望和需要的,很多来挑战的都是普通人,他们希望平凡的生命中有不平凡的事情,这种突破自我的精神是人类都能读懂的“语言”,不需要任何附加解释。从形式上看,事实和体验结合的以小见大传播方式更容易被国外受众接受和理解,事实能够唤起受众的同理心,体验能够让内容更直观明了。李子柒走红海外,Youtube关注人数超千万,是因为她的视频内容记录了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砍柴做饭、插花酿酒、腌肉摘棉、种豆收割,内容真实,带着亲切和希望。从李子柒的小人物生活中折射出中国发展的大环境,让国外受众更形象的认识中国。适应国际平台的传播方式让国外受众欣然接受中国文化,亚广联媒体联盟和国外观众的认可也表明中国在建设国际传播能力的方式上是正确的。
(四)与境外媒体合作传播,丰富对外交流内容
“国际传播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不仅要依靠中国媒体人的努力,更要带动各国民众和媒体共同参与,通过不同层面的和声和共振,形成复调传播的多元格局。”如今的国际社会,欧美媒体占据主导权,他们对世界的影响力、获取和发布信息的速度与数量、用户关注度等都远远超过中国媒体。而中国媒体可以借助媒体联盟的平台,积极加入国际传播与交流中,与境外媒体合作传播,丰富对外交流内容。
中国电视创立的“丝路电视国际合作共同体”有40多个国家、60多家媒体机构共同参与,很多优质内容被翻译为20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与巴基斯坦电视台合作,中国节目被翻译成巴基斯坦本土语言,使巴基斯坦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特色。中国五洲传播中心与Discovery亚太电视网合办的《神奇的中国》、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合办的《华彩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合办的《丝路时间》推动了中国节目的国际传播。与境外媒体合作,建立长久的合作平台和交流机制,重视与媒体联盟的成员机构合作,能够有效建设中国国际传播能力。
(五)积极打造“走出去”节目
节目“走出去”带动文化“走出去”,文化“走出去”带动国际传播能力“走出去”,因此,要积极打造“走出去”节目,让更多的“中国声音”出现在国际舆论场。在欧美媒体呼声水涨船高的情况下,中国媒体建设国际传播能力需要运用好“造船出海”和“借船出海”理念,才能在国际上占得一席之地。“造船出海”需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增加适合国际传播的原创内容,让国外受众了解中国本土文化和中国特色;“借船出海”需要借势蓄力,利用国际媒体资源获得话语权,尤其是媒体联盟中“一带一路”沿线友好国家,更要与他们打好交道,深化合作。以江苏形象在海外的传播为例,新华日报在美国《侨报》、韩国《全北道民日报》、加拿大《加中时报》、埃及《非洲华侨周报》等媒体上传播江苏形象,让江苏成为中国国际传播的知名品牌。
三、总结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媒体联盟与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关系日益密切,中国需要借助媒体联盟的力量传播中国声音,建设中国国际传播能力,而媒体联盟的发展需要中国提供及时、准确的内容,双方是利益共同体。在国际化的传播中,深化与媒体联盟各国的合作,尤其是“一带一路”的战略优势,更有利于中国建设国际传播能力,掌握国际舆论场。
参考文献:
[1] 胡占凡.如何增强中国电视媒体国际传播力[C].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第三极文化”论丛(2018).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2019:31-37.
[2]严功军.全球化转型: 国际传播与能力建设再思考[J].新闻界,2018( 8) : 89 ~ 92.
[3]郑艳华.浅论传统媒体创新报道形态的时代意义[J].今传媒,2017,25(03):128-130.
[4]ThussuDayaKishan.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ontinuityand Change[M].London: Hodder Education,2006.
[5]程晔.试析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新趋势[J].电视研究,2018(11):21-23.
[6]陈少宇,王亮.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吉林声音 地方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初探——以吉林广播电视台为例[J].北方传媒研究,2019(05):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