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孝武接班梦碎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ida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蒋介石“求人不如求己”的“传子”心志
  上世纪40年代末,在大陆兵败如山倒的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由于此前饱受各地军阀与国民党内派系的要挟与挑战,蒋介石感到痛苦不堪,有诸多难言之隐。如今到了台湾之后,局面小了,权力容易集中控制,蒋介石基于以前寻觅继承人难求的经验,加上以往信任的许多核心干部,均在重要的时候背叛了“领袖”,纷纷投共。在“求人不如求己”的考虑下,蒋介石的“传子”心志,于是日益明显,蒋经国已成为台湾地区有实权的政治领导人,是名实相符的“太子”。蒋经国到了台湾以后,遵父命从抓党权、抓军权、抓青年、抓特务着手,先后出任中国国民党台湾省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国防会议副秘书长”等职务,就是要熟悉统治的要诀,方便日后的传承。 在此同时,蒋介石也为蒋经国日后的继位,排除了人事上的障碍。举凡与蒋经国不和的党政军高层,均适时、适当地予以或撤职或查办的处分,例如长期自认是蒋介石副手、久任“行政院长”的陈诚、台湾省政府主席吴国桢、“陆军总司令”孙立人上将等人,均因与蒋经国不睦,而遭到罢黜。
  在蒋介石如此精心的安排下,蒋经国的继承大位,只是时间问题,丝毫不存在任何其他的问题。台湾政界也无人敢撄其锋,全部心甘情愿地臣服在蒋经国的威权之下。 这段时间,唯一有意见的还是美国政府。他们心中认为以“自由民主”为号召的蒋介石政府,不能也不应以这样的方式完成权力的传承。他们试图影响、以致改变蒋介石“传子”的心意,甚至提出由美国军方直接接管台湾军队的建议,还有发动政变,推翻蒋介石政府的想法,结果都不能如意成功,只是美国政府从来没有放弃另由他人“取代”蒋介石的思维方式,随时等在一边伺机而动。
  蒋经国顺利接班
  1972年5月,蒋介石眼见时机已经成熟,加上自己的健康受到1969年发生在阳明山仰德大道上车祸的影响,已大不如前,于是不避嫌地任命蒋经国为“行政院院长”,台湾已公开上演了一出“父传子”的大戏,蒋经国从“台面下”实权人物,晋升“台面上”实权人物,台湾正式进入了“蒋经国时代”。
  担任“行政院院长”后的蒋经国,表现不凡,一方面全力推动台湾重大的经济建设,提出“十大建设”以完善台湾迈向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建设工程,为日后发展高科技产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一方面蒋经国严厉整肃官箴,要求全体公务人员必须遵守“十大革新”的规定,不能参加无谓的餐宴应酬,推出“五菜一汤”的梅花餐,杜绝不必要的浪费,身体力行地在全台雷厉风行地严格执行。一时之间,台湾社会风气大变,蒋经国成功树立了自己在台湾的威信,稳定了台湾的政局。而在具体的政府施政上,蒋经国总是能够做到“苦民所苦”,从基层庶民的角度,思考政策与做法。为了照顾基层百姓的生活,对于公用事业的涨价,如水费、电费、瓦斯费、学费、油费等,他一律反对。这种“以人民之心为心”的执政心态,很快就赢得台湾的民心支持,巩固了蒋家政权持续在台湾的统治,而且时至今日,蒋经国仍然是最受台湾人民拥戴与怀念的政治人物。
  1975年4月5日凌晨,蒋介石在台湾病逝。由于蒋经国早已顺利接班,台湾的政局没有掀起丝毫的波澜,平稳完成了权力的传承。
  蒋氏父子精心安排的蒋孝文意外出局
  1978年5月,蒋经国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只是此刻的他,身体健康也已亮起了红灯。在长期糖尿病的折磨下,他的眼睛、手脚、内脏均逐渐发生病变,台湾政坛提早进入了必须面对“后蒋经国时代”权力传承的问题。 坦白说,自1950年代开始,蒋家站稳了在台湾的统治后,蒋介石与蒋经国就已属意蒋孝文,刻意地栽培他,盼望他能成為蒋家第三代权力传承的目标人物。
  当时在蒋介石父子精心的设计安排下,蒋孝文担任台湾电力公司驻金门岛最前线战地的经理,并在军方全力的配合下,快速地完成了金门全岛的电力工程建设。蒋氏父子为了让蒋孝文做出亮丽的政绩,逐步建立在民间的声望,为日后的第三代接班,做了不落痕迹的安排。 蒋孝文在金门经理任内,不负祖父、父亲的殷殷期许,的确有了正面的评价,于是蒋孝文得以顺理成章地调返台湾电力公司桃园区经理,同时兼任国民党桃园县党部主任委员。 此时的蒋孝文正值青春得意,前途一片大好,准备大显身手,好好地有番作为之际,却是命运弄人,他在一次参加朋友的婚宴之时,受到典礼的延误,推迟了正常进餐的时间,因那时他已罹患了家族遗传的糖尿病,在低血糖的情况下,顿时陷入昏迷,没有及时得到适当的照料,使得他的脑部神经受损,产生了明显的后遗症,从此生活不能自理,必须有人照顾。蒋家父子精心安排的第三代接班人计划,不得不戛然而止,画下了遗憾的句号。
  蒋孝武主动表现接班意愿
  在蒋孝文生病之后,蒋经国的次子蒋孝武基于传承家族权力的使命感,于是义无反顾地主动跳出来,表达了强烈的接班企图心。 对于蒋孝武的野心,身为父亲的蒋经国也极为清楚,只是蒋孝武从小就不好好认真读书学习,反而在诸多蒋家侍从人员的放纵下,恃宠而骄,又喜欢玩枪舞刀,在朋友面前不知收敛,反而故弄玄虚,装帅耍酷,经常在外惹祸,给蒋经国带来许多不必要的困扰与苦恼。因此对于蒋孝武有意接班,蒋经国并不看好,更没有积极扶持,而是静观其变,看看蒋孝武本人是否有足够能耐,逐渐建立自己在台湾各界人士心中的声望,得到大家的认同支持,才是蒋孝武首先要完成的艰巨任务,然后才谈得上蒋经国是否愿意栽培他。 曾在蒋介石身边做过六年武官、与蒋家成员有许多接触的台湾前“情报局长”汪希苓,对蒋孝武的言行乃至心中所想,都相当了解。他并不讳言,蒋孝武野心很大,有接下蒋经国政权棒子的企图。不过,那只是蒋孝武个人的意图,蒋经国绝无此安排或交代。 既然有接下政权的想法,蒋孝武就试图走蒋经国当年接下蒋介石权力的老路——从掌握情报系统着手。汪希苓是如此解释:“蒋孝武是与情报系统走得很近,但那是他个人的意愿而已。经国先生年轻时也是先从掌控情报系统开始的,蒋孝武因此觉得,要接父亲的政权,就要拉拢情报单位。” 那时担任台湾“国家安全局长”的王永树、“调查局长”的沈之岳都是蒋孝武用心经营的对象。至于汪希苓,曾担任过“国安局副局长”,以后成为“国安局”驻美的情报负责人,后来又调派为“情报局长”,自然也成为蒋孝武交往的对象。以前汪希苓在美国任职,每逢生日,蒋孝武必然会打个祝贺电话给他,返台述职时,蒋孝武多半会请吃顿饭。之后,蒋孝武出访或回台,这位蒋家二公子的秘书必定会联系汪希苓。汪希苓了解这是请他到机场迎送,他也去过两三次,就不再去了。不过,由于蒋孝武是蒋经国的儿子,包括汪希苓在内,几位情报单位长官并未怠慢,都与其有相当来往,特别是身为“国安局长”的王永树(请参阅《忠与过》一书第198~199页)。   记得在1980年代初,台北政坛就传说蒋孝武在“警备总部”有个办公室,参与了台湾的情报工作。当时就有蒋孝武可能接班的说法。 蒋孝武刻意与情报单位保持密切关系与联系的做法,后来终于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江南命案”发生以后,海外始终认为“情报局”所以涉入案件,必然受到“高层”的指示或“默许”。会是蒋经国直接下的命令吗?有人如此猜测。不过包括江南的遗孀崔蓉芝在内,大多不相信蒋经国会下如此的命令。 虽然不相信蒋经国会下令“制裁”,但是不少人揣测蒋孝武应该与“江南命案”有关,就是因为长期以来他自己给外界的印象,就是与情报单位关系密切。这种揣测绝非“空穴来风”,这是由于整个案情爆发之后,竹联帮的中坚分子、外号“白狼”的张安乐就一口咬定是蒋孝武下令的。以后连下手枪杀江南的董桂森于被捕后,在美国受审时,也斩钉截铁地指出,是蒋孝武下了诛杀令。 然而汪希苓肯定地说,蒋孝武和“江南命案”绝对没有关系:“ 毫无正式关系,蒋孝武是因为与情报系统走得近,被外界误解是经国先生指派他去掌控情报系统。” 汪希苓解释,其实蒋孝武和情报系统毫无正式关系,也没有担任任何职务,自然无法命令“情报局”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蒋经国的三子蒋孝勇日后也批评他哥哥: “他就是喜欢那个调调,让人家以為他和情报系统有特殊关系,以后反而害了他!我认为江南案是个相当愚蠢的事情,这件事情发生后,父亲非常生气,但是我叔叔(指蒋纬国)或二哥绝对没有卷在里面。不过对于二哥被牵扯,我宁可持平一点讲,有百分之八十是别人在造谣,百分之二十,是自己给人家这种印象。” “记得那个时候,外头还给他安个什么‘国安会副秘书长’头衔”,蒋孝勇回忆:“根本没这回事,但既然在事前未曾否认,等到事后再设法解说就难了。”外界传闻不断之下,蒋经国为了杜众悠悠之口,终于决定把蒋孝武调离政治是非中心的台北,担任“驻新加坡副代表”(请参阅《忠与过》第333—334页)。1986年2月17日,台湾外事部门正式宣布“中国广播公司总经理”蒋孝武为“驻新加坡副代表”。次日上午,蒋孝武就搭机前往履新。从此,再没有与蒋经国见面,父子天人永隔,相信这是蒋经国心中永远的痛,也是蒋孝武永远的遗憾。 1985年8月16日与12月25日,蒋经国两度公开表示:“从来没有考虑蒋家成员接班”“ 蒋家不能也不会参选下任‘总统’。”蒋经国就这样终结了蒋孝武的接班梦。蒋经国逝世后的蒋家,也步出了政治圈,褪下了光环,成了平民百姓家!
  (作者为台湾高雄应用科技大学原校长)
其他文献
80年代初紧急叫停平遥拆古城墙  早在1963年同济大学为了编写《中国城市建设史》,我跟随董鉴泓先生到过山西省,进行过实地考察。我们从大同、太原等地,沿着同蒲铁路南下,不时见到山西的许多城镇像太谷、平遥、新绛、洪洞等都保持着完整的古城风貌,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到了20世纪80年代,不少古城,乱拆了大批古色古香的民居,乱开了大马路,盖起了没有特色的方楼房,古城遭到很大的破坏,有的甚至基本上将古城
期刊
最近,清华大学校史馆推出了清华奠基校长周诒春先生的文集。通读之下,看到两件有胡适先生参与的通电,在其全集中没有。一件是五卅惨案发生后北京沪案救济会发的“商加征盐税附捐以济罢工工人”的通电;一件是热河事件发生后东北热河后援协会请同胞输财救国通电。  一、关于“商加征盐税附捐以济罢工工人”的通电  各省督办、省长、省议会、商会、教育会、农会、工会,转各团体、各报馆鉴,上海总商会、学商工界联合会鉴,沪案
期刊
电影明星在拍合照时,谁能占据画面居中的位置,说明谁最为当红,这个中心位置被称为C位,多少明星为此C位而明争暗斗,娱乐八卦前赴后继,有识之士往往不屑,视之为恶俗。然而高雅如书画艺术,往往也不免有此类纷争。《安持人物琐忆》一书中有一章就是写作者陈巨来如何帮助顶头上司斡旋,将其拙劣的画作由边缘地带转而移至展厅中心之事。  元朱文篆刻天下第一的陈巨来先生,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天赋,文笔也着实生动有趣,然而口
期刊
贵刊我每期必读,内容精彩,令人感佩!唯在部分细微末节之处,我认为有时还出现一些差错,仿佛玉中留瑕,读后不免有些遗憾。即以最近出版的两期为例,就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祖父刘体智先生和他的收藏》:“祖父早从小校经阁那里搬出来了……后来搬到延安西路卫乐园”(2018年第三期第31页)。  卫乐园是上海一处优秀历史建筑,位于長宁区的华山路泰安路拐角处,并不在延安西路上。  (2)《我所了解的邱清泉
期刊
摘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伴随着农村经济凋敝和农民日益贫困化,从政府到民间,从学界到政界、金融界都提出了“到农村去”的口号,主张通过金融进村来解决农村问题。因此,从1933年起直到全面抗战时期,有大量的资金进入关中农村,部分解决了关中农村金融枯竭的问题;各种农贷和专项贷款的发放,使关中的农田水利、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运销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全面抗战时期,现代农业知识和农业技术在关中传播,如现代农田
期刊
陈修良(1907-1998)同志解放前曾经担任中共地下党南京市委书记,解放后曾经担任南京市委组织部长、浙江省委宣传部长等重要职务。她是一位知名的女革命家,也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她于晚年亲笔撰写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从微观到宏观地再现了中国革命历史变迁中许多真实的情景,以及这位知识分子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漫长的心路历程。本刊节选其中精华,以飨读者。  该回忆录系其女沙尚之女士交由本刊发表
期刊
近代中国基督教由欧美传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基督教通过传教差会,向华捐款、派遣传教士最多,对中国基督教影响极大。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基督教开展了“三自革新(爱国)运动”,割断外国津贴,实行独立自主,随着1950年代“反美”形势的发展,除了基督教领袖吴耀宗、丁光训等人与个别美国进步朋友保持零星通信以外,作为整体来说,中美基督教之间断绝交往近三十年。破冰之旅  经过“文革”的噩梦,19
期刊
引言:1937年8月10日,容国团出生在香港一个工人家庭。那时,日寇的铁蹄正践踏着祖国,父亲容勉之为他取名“国团”,寄托了对国家的期望和小家的愿景。  1957年11月29日,因击败两届世乒赛男单冠军荻村伊智朗而名震香江的容国团从香港来到内地,进入广州体育学院。1959年4月5日夺得第25届世乒赛男单世界冠军,这也是新中国体坛第一个世界冠军。之后,又在1961年4月9日的第26届世乒赛上,携手庄则
期刊
从文摘小报上读到《世纪》2018年第4期武重年先生口述的《我所知道的邱清泉之子邱国渭》一文,武重年说得相当翔实,无褒无贬,能够作这样叙述,为之存史,大有贡献。但武说的也有系传闻,邱国渭其人其事当时在上海图书馆也广为传说,其大意相同,但也有细节出入,试举例如下:  一、邱国渭何以解放后留在上海。武说其随母去福建,被俘返回,此说我未听到。我听到有两种版本:国民党将撤退上海时,有兵舰停泊于黄浦江面上接邱
期刊
1939年5月3日、4日,是重庆历史上空前黑暗的两天。5月3日,日机36架对下半城商业、金融、居民区投下大量炸弹,其中包括首次使用的燃烧弹,当时繁盛的陕西街、新丰街、商业场、西大街几乎被炸光,燃烧弹将朝天门、陕西街到中央公园一路变成火海,炸死市民673人,炸伤350人 1。市民还没有从极度恐怖的炸烧中回过神来,第二天日机又对上半城故伎重施,商业中心督邮街、天官府、柴家巷、会仙桥、机房街等几乎被夷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