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造业、房地产等等各行业领军企业相继倒下,独独“中国电影业的情况完全不同”,中影南方、上海联和、万达等院线票房增速达20%-30%,今年票房将达10年峰值。]
电影院线火了
自2002年院线成立以来,连获全国票房5连冠的上海联和院线负责人吴赫沪说,“股价跌了,房子车子不买了,物质生活追求减少了,看电影的钱还是有的,在黑暗中释压的人反而多了。”
据统计,2008年电影产业的终端放映市场,票房仍以20%到30%的速度递增。“截至目前,全国票房总数已经超过2007年33.27亿元总票房数,有望冲破40亿,再创十年来历史峰值。”中影南方院线总经理助理邱晴说,该院线有望今年刷新去年3.5亿的票房记录,达到4.5亿元的目标。
逆市飘红的有力佐证还在于“电影院扩张提速。”万达院线市场总监陈宏伟说,按拥有四五个厅的影院规模计算,全国今年新增的影院至少70家。不过,中国电影投资很大程度依赖于影院银幕放映,依靠票房价值回笼资金。随着金融动荡的持续深入,“如果明年银行不贷款给制片商,片子制作质量和数量下降,也必然影响电影整个产业的发展。”陈宏伟说。
票房开始“跨越式发展”
2008年注定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雪灾、股灾、地震……一波未平,一波又袭。当四川在爆裂的轰鸣声中变成一片废墟的时候,死一般的寂静似乎是无边无垠的,在全国人民心中蔓延开来。没有一个人有心情到电影院看电影,也没有一家电影院会放映电影——政府下发的“红头文件”明令全国的娱乐场所停止营业三天。
“按全国一天减少票房几百万算,三天也不过一千万。”万达市场总监陈宏伟说,与今年各个档期好片不断,带来火爆票房业绩相比,这种突发的自然灾害对大众化娱乐业的打击简直不值一提。
2008年7月10日零点,《赤壁》(上)在中国内地上映,至7月13日24时止,《赤壁》在内地公映4天,票房就达1.8亿元。目前《赤壁》还在上映,票房已破3亿元。而刚上映不久的《画皮》也是业绩不错,票房已有两亿多。这与前几年的《英雄》、《神话》、《七剑》等片相比,简直是跨越式发展。
“这一业绩没什么值得骄傲,”邱晴认为,大片近年高歌奋进的背后,除了与大量资本注入大制作有关,还与院线的快速扩张、电影院的提速布点紧密相关。2002年,当中国电影院线制取代传统三级电影发行公司,出现在中国终端放映市场时,谁都没有想到,这个以渠道为突破口的革命性行业经营体制改革,会给中国电影产业带来持续的、爆发性的推动力。
按照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2002年,国内票房总收入仅为9亿元,综合收入16亿元。业内人士预测,2008年除了8月份受奥运影响,消费相对疲软以外,各个月份上映的影片都极为火爆,年终全国票房结算应可破40亿,达到十年来峰值。不过,万达市场总监陈宏伟也指出,“文革”时期,中国年观影人次200多亿,票价2~5角钱,票房最高时超过23亿元。考虑到物价,现在的票房与当年相差甚远。“如果我国连续6年增长的票房收入,只是来源于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30多个院线,这一业绩就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策略应对院线纷争
行业发展喜人数字的背后,是国内电影院线波涛暗涌的竞争态势。
从公开的今年上半年院线排名来看,各大院线的月票房都在不断变化中。比如一季度,自院线成立以来连获全国票房5连冠的上海联和院线,以及在去年一季度夺冠的北京新影联院线,均被后来居上的中影南方和北京万达院线挤出三甲的位置,后者分别在2月和3月成为全国院线月票房冠军。
院线靠何方式发展求存?一是直接投资新建影院,院线拥有影院的产权,通过资产联结加强对影院的控制;另外是靠优质服务吸引影院签约。当然,还有院线的组建是依靠行政归属签约影院,比如上海联和院线。随着产业的商业化发展,也逐渐融入到第一或第二种模式中。
中影南方:现在采取“北上策略”
中影南方院线大多数电影院都不是资产联结关系,而是签约加盟。有人提出质疑,由于缺乏资产联系,影线对影院的控制相对较弱,签约影院可能会有较大变动。但是,中影南方院线以其快速发展和业绩说明签约发展的方式也有可取之处。继2005年华影南方、广西新联院线与中影南方合并重组为中影南方院线后,其于去年再次变更股权,中影集团对这条院线的实际控股比例已达46%,增强了院线核心竞争力。
邱晴透露,中影南方现在采取“北上策略”,11月份在北京8号公馆附近,新开张一家亲水电影院——传奇时代电影院。接下来,该公司跟香港和黄集团、美国UA院线合作,还将在广州、北京等城市扩张院线。
上海联和:不南下,好资源早被当地院线占据
上海联和的优势是可以得到母公司上海电影集团制片发行资源的支持。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这种支持也仅仅意味着拿到首映式和更好的宣传资源,而不是独家发行。“怎么可能笨到独家上映?如果走那种路径,就跟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一样:死路一条。”上海联和院线负责人吴赫沪说,近年来,上海电影集团参与制作的电影包括《画皮》、《大灌篮》、《东京审判》等等。如果仿照以前香港电影制作,宣传时打上“在某某电影院上映”显然违背市场规律。
与此同时,集团支持也会带来压力和体制局限,院线向外扩张也缺乏相应资源。吴赫沪向记者坦言,其院线立足于江、浙、沪三地,不会考虑北上或南下。“没必要拉长战线,好的资源早被当地院线占据了。”
北京万达院线:抢点布局MALL地盘
与国内其他30多条院线最大的不同是,始建时没有签约影院和传统影院,自组建三年多来,凭借大连万达地产集团雄厚的资金优势,自建30多家优质影院,在全国快速扩张。其院线品牌与电影院品牌的完全一致,使得院线在市场宣传推广中拥有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优势。而依托万达商业地产的资源,它可以抢占到各个城市新开发生活MALL的地盘,迅速布点,并于今年9月获得北京银行的贷款,在中国开银行为院线注资的先例。
电影是一个内容产业,制胜的关键是,院线是否有一批自主资产的优质影院,影院能否放映观众喜欢的电影,而不在于一味追求院线扩张。万达院线市场总监陈宏伟表示,目前,中国有效银幕仅有三千多块,年观影人次仅为一亿多。相比之下,美国有效银幕三万块。中国现在观影人数实在太少了,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至少可再容纳二十家电影院。以后的电影扩张必定是大势所趋,成为大MALL重要组成部分的模式。
电影院线火了
自2002年院线成立以来,连获全国票房5连冠的上海联和院线负责人吴赫沪说,“股价跌了,房子车子不买了,物质生活追求减少了,看电影的钱还是有的,在黑暗中释压的人反而多了。”
据统计,2008年电影产业的终端放映市场,票房仍以20%到30%的速度递增。“截至目前,全国票房总数已经超过2007年33.27亿元总票房数,有望冲破40亿,再创十年来历史峰值。”中影南方院线总经理助理邱晴说,该院线有望今年刷新去年3.5亿的票房记录,达到4.5亿元的目标。
逆市飘红的有力佐证还在于“电影院扩张提速。”万达院线市场总监陈宏伟说,按拥有四五个厅的影院规模计算,全国今年新增的影院至少70家。不过,中国电影投资很大程度依赖于影院银幕放映,依靠票房价值回笼资金。随着金融动荡的持续深入,“如果明年银行不贷款给制片商,片子制作质量和数量下降,也必然影响电影整个产业的发展。”陈宏伟说。
票房开始“跨越式发展”
2008年注定是一个特殊的年份。雪灾、股灾、地震……一波未平,一波又袭。当四川在爆裂的轰鸣声中变成一片废墟的时候,死一般的寂静似乎是无边无垠的,在全国人民心中蔓延开来。没有一个人有心情到电影院看电影,也没有一家电影院会放映电影——政府下发的“红头文件”明令全国的娱乐场所停止营业三天。
“按全国一天减少票房几百万算,三天也不过一千万。”万达市场总监陈宏伟说,与今年各个档期好片不断,带来火爆票房业绩相比,这种突发的自然灾害对大众化娱乐业的打击简直不值一提。
2008年7月10日零点,《赤壁》(上)在中国内地上映,至7月13日24时止,《赤壁》在内地公映4天,票房就达1.8亿元。目前《赤壁》还在上映,票房已破3亿元。而刚上映不久的《画皮》也是业绩不错,票房已有两亿多。这与前几年的《英雄》、《神话》、《七剑》等片相比,简直是跨越式发展。
“这一业绩没什么值得骄傲,”邱晴认为,大片近年高歌奋进的背后,除了与大量资本注入大制作有关,还与院线的快速扩张、电影院的提速布点紧密相关。2002年,当中国电影院线制取代传统三级电影发行公司,出现在中国终端放映市场时,谁都没有想到,这个以渠道为突破口的革命性行业经营体制改革,会给中国电影产业带来持续的、爆发性的推动力。
按照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2002年,国内票房总收入仅为9亿元,综合收入16亿元。业内人士预测,2008年除了8月份受奥运影响,消费相对疲软以外,各个月份上映的影片都极为火爆,年终全国票房结算应可破40亿,达到十年来峰值。不过,万达市场总监陈宏伟也指出,“文革”时期,中国年观影人次200多亿,票价2~5角钱,票房最高时超过23亿元。考虑到物价,现在的票房与当年相差甚远。“如果我国连续6年增长的票房收入,只是来源于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30多个院线,这一业绩就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策略应对院线纷争
行业发展喜人数字的背后,是国内电影院线波涛暗涌的竞争态势。
从公开的今年上半年院线排名来看,各大院线的月票房都在不断变化中。比如一季度,自院线成立以来连获全国票房5连冠的上海联和院线,以及在去年一季度夺冠的北京新影联院线,均被后来居上的中影南方和北京万达院线挤出三甲的位置,后者分别在2月和3月成为全国院线月票房冠军。
院线靠何方式发展求存?一是直接投资新建影院,院线拥有影院的产权,通过资产联结加强对影院的控制;另外是靠优质服务吸引影院签约。当然,还有院线的组建是依靠行政归属签约影院,比如上海联和院线。随着产业的商业化发展,也逐渐融入到第一或第二种模式中。
中影南方:现在采取“北上策略”
中影南方院线大多数电影院都不是资产联结关系,而是签约加盟。有人提出质疑,由于缺乏资产联系,影线对影院的控制相对较弱,签约影院可能会有较大变动。但是,中影南方院线以其快速发展和业绩说明签约发展的方式也有可取之处。继2005年华影南方、广西新联院线与中影南方合并重组为中影南方院线后,其于去年再次变更股权,中影集团对这条院线的实际控股比例已达46%,增强了院线核心竞争力。
邱晴透露,中影南方现在采取“北上策略”,11月份在北京8号公馆附近,新开张一家亲水电影院——传奇时代电影院。接下来,该公司跟香港和黄集团、美国UA院线合作,还将在广州、北京等城市扩张院线。
上海联和:不南下,好资源早被当地院线占据
上海联和的优势是可以得到母公司上海电影集团制片发行资源的支持。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这种支持也仅仅意味着拿到首映式和更好的宣传资源,而不是独家发行。“怎么可能笨到独家上映?如果走那种路径,就跟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一样:死路一条。”上海联和院线负责人吴赫沪说,近年来,上海电影集团参与制作的电影包括《画皮》、《大灌篮》、《东京审判》等等。如果仿照以前香港电影制作,宣传时打上“在某某电影院上映”显然违背市场规律。
与此同时,集团支持也会带来压力和体制局限,院线向外扩张也缺乏相应资源。吴赫沪向记者坦言,其院线立足于江、浙、沪三地,不会考虑北上或南下。“没必要拉长战线,好的资源早被当地院线占据了。”
北京万达院线:抢点布局MALL地盘
与国内其他30多条院线最大的不同是,始建时没有签约影院和传统影院,自组建三年多来,凭借大连万达地产集团雄厚的资金优势,自建30多家优质影院,在全国快速扩张。其院线品牌与电影院品牌的完全一致,使得院线在市场宣传推广中拥有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优势。而依托万达商业地产的资源,它可以抢占到各个城市新开发生活MALL的地盘,迅速布点,并于今年9月获得北京银行的贷款,在中国开银行为院线注资的先例。
电影是一个内容产业,制胜的关键是,院线是否有一批自主资产的优质影院,影院能否放映观众喜欢的电影,而不在于一味追求院线扩张。万达院线市场总监陈宏伟表示,目前,中国有效银幕仅有三千多块,年观影人次仅为一亿多。相比之下,美国有效银幕三万块。中国现在观影人数实在太少了,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至少可再容纳二十家电影院。以后的电影扩张必定是大势所趋,成为大MALL重要组成部分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