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怨传统、文化记忆与王昭君形象的文学建构

来源 :浙江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ie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汉书》到《后汉书》,是昭君故事要素体系不断丰富和形成的过程,也是她从和亲宫女定型为"昭君怨"形象的过程.此过程是在汉魏六朝以悲为美的时代风尚和以《离骚》为代表的辞赋作品所形成的骚怨传统中孕育而成的.王昭君的"美人"形象即是在"香草美人"的骚怨传统中生长出来的.她超越了美的外表,指向美的人格和精神,指向君子.从总体上来说,王昭君形象是一种根植于文化记忆、骚怨传统的文学建构.唐代以降,随着咏史诗的发展和成熟,"昭君怨"形象在诗歌中获得了相应的经典化.这些诗歌从外表到内心、从个人到社会、从偶然到必然等不同的层面建构了王昭君的文化身份.元杂剧《汉宫秋》用带有现实色彩的昭君故事,展示了一个多重层次又相互交融的悲剧世界,铸就了超越时空的文学典范,赋予了王昭君要眇弘深的"美人"韵致和庄严崇高的"自由意志".王昭君是普遍人性意义中的君子,是超越现象世界的美人,是我们民族集体构建的一种自我形象,是我们身份认同的象征.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是百年来世界上取得最大成功的政党.其中有四大成就最为根本,这就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走向人民、唤起人民、引导人民实现从"传统人"向"现代人"(人的现代化)的转变;始终坚持与人民结成一体,依靠人民创造和不断巩固新型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国家体制;带领和依靠人民创造全球最为完整的工业制造体系,把中国的社会生产体系提高到现代水平,彻底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旧面貌;在上述奋斗过程中把自身锻造成为世界上最具革命性、先进性和最强执政能力的大党.
社会焦虑是考察现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维度.传统社会焦虑研究多偏重从社会发展变迁的总体性视角考察社会焦虑,预设了作为社会事实的普遍焦虑状况发生的必然性.这不仅容易模糊个体主观焦虑体验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客观因果解释边界,也忽视了两者间复杂的转换机制.对此,尝试以认知社会学视角下个体的"存在"焦虑发生与分殊为线索,通过辨析"存在"焦虑、神经性焦虑与时间焦虑等不同焦虑形态的发生与演变,探讨作为主观体验的个体焦虑向作为社会事实的社会焦虑转换机制,反思总体性社会变迁视角下社会焦虑研究局限.而在竞争型个体主义现代化语境下,基
现代性的危机与生机集中体现在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在理论与现实上的浮沉起伏.沃格林预示了 自由主义将向福利 自由主义和基督教 自由主义两个方向发展,沃尔德伦对自由主义平等
面谈就好像“拉家常”,一个看似很简单的举动,却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地与服务对象拉近距离,让其卸下心防.但是,有的社工却很拘谨,把面谈当成一道僵化的程序,也有的社工像在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