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然带来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变化。本文着眼于国内外、广东省内外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状况,重点论述了构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改造现有的一般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技术本科的意义和途径。并介绍了广东白云学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新体系
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与1998年相比较,2007年高等教育学生数约增长了500%。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带来结构和层次的变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取得很大发展,从2000年到2005年,普通本、专科生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年均增长速度为28.74%和26.59%;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年均增长速度为35.99%和32.47%。高等教育规模增长的重点已经从本科转移到了专科层次,专科教育事实上成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
国家教育部的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是“类型”而非“层次”。国内已有了“技术本科”[1]或“高职本科”的提法。由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进行的“本科+技师”、“硕士+技师”的培养模式的探索,培养出了我国首批获得高级工乃至技师国家证书的硕士毕业生。[2]这表明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在办学层次上,也已经有了突破。
发达国家的技术工人构成中,高级技工占35%以上,中级技工占50%,初级技工只占5%;而我国目前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数是初级工,高级技工仅占技术工人总量的4%,中级技工占36%,初级技工却占60%。从制造业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看,技术工人短缺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突出因素。
二、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加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广东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位于珠江三角州,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已经进入到工业化的中后期和现代化初期阶段。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25968.5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提升到12.3%,约占1/8,人均生产总值达28077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3509美元。2006年,广东进口增速回升,出口增速仍然高于进口增速8.1个百分点,贸易顺差达到766.84亿美元,同比增长58.6%。从全国看,广东是顺差最大的省份。[3]《广东省2007年第二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显示:2007年第二季度,全省劳动力市场总体供求十分活跃,供求总量达410.72万人次,其中需求235.31万人次,求职175.41万人次。求人倍率为1.34。从区域需求来看,珠三角地区劳动力需求最大,数量达203.94万人次,约占全省需求总量的86.67%。从用人单位对技术等级的要求来看,59.53%的用人需求对求职者的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从供求对比状况看,各组均处于劳动力供不应求状态,特别是高级技师,求人倍率高达3.95。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旺盛,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呼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发展。
三、加强高技能型或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构建广东省完整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指出:“在新形势下职业技术教育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要我们认真研究。……需要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作整体设计,在整体设计中理出关键问题,在明确关键问题中突出重点,在突破重点中扎实推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乃至整个职业技术教育的深层次的改革。”[4]在我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如何进行整体设计?什么是关键问题?如何重点突破?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先进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念。其一是,我们已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但是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的主导还是精英教育。2007年3月14日,温总理在答中外记者问时说:“我特别想强调一下平民教育问题。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民。我们之所以把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就是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从而使人人都能受到教育。”然而现行的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和体制的主流方面,顾及大多数的少,顾及少数的比较多。经济上正在转型,教育也应转型。然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面临习惯势力的强大阻力。从各级教育部门的决策人、高等学校的管理者到广大教师都是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的,有不少人的精英教育阶段的教育理念,不能适应大众化阶段转型。因此,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在发展方向上,要从沉溺于“升格”向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转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政策导向上,应根据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制定新的政策,应给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宽松的空间。其二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并未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然而,在高等学校的负责人或是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中有不少人,对这种高等教育与社会需要相脱离的状况反应迟钝,自我感觉良好,满足于数字的不断增加。
2﹒加大专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关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人才市场供应量明显不足并存的是,存在着明显的专业设置的结构性的矛盾,有的专业人才奇缺,而有的专业毕业生难于找到就业机会。我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某种程度上脱离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专业雷同的情况较为普遍。在传统的惯性作用下,学校对市场发展、企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反应迟钝。从《广东省2007年第二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中可知,需求小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前十个职业为秘书、企业管理人员、财会人员等,但我省很多高校的此类专业仍为学校学生规模大的专业。不少学校仍然是关注“入口”甚于关注“出口”,而对“出口”的关注有的也往往仅限于表面的、技术性的。我省各高校必须加大专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应结合本校的现实条件和发展目标,并呼应本省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现有的专业结构进行深层次的改造和整合。针对高技能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把建设一批具有国内一流的、涵盖从硕士、本科、专科教育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的高水平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作为全省专业结构调整和完善的重要目标,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突破口,实现高校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结构的有机对接,满足市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3﹒改革和进一步完善现行的“专升本”制度。现行的“专升本”解决了部分高职生继续学习的问题,其初衷为构建高等教育的立交桥,这是一个进步。但是“专升本”后,高职生升入了学术教育体系,而不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这种“专升本”导致职业教育目标和方向的迷失,沉重的本科情结,使传统本科的学术性课程体系依然牢固地统治着职业技术学院,有的高职学校把“专升本”作为办学的主要追求,甚至还把毕业生考研作为办学的亮点,职业课程出现学问化倾向更为严重。“专升本”合理的选择应当是建立与他们原来所受的教育在性质上完全相同的更高级的教育,而这种教育就是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另外,对“专升本”的入口进行改革,即吸纳已获得高级技能证书且具有两年以上实践工作经验的高职毕业生入学,在职业技术教育的体系内接受再高一级的技能培养。
4﹒对我省现有的教学型、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改造,以职业技术教育为目标,构建我省涵盖硕士、本科、专科教育层次的完备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新体系。这种体系是以技术教育为主,而不是以学科教育为主,这也是对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在职业技术教育的方向上的引导。事实上,在西方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本科教育也向应用型转变。1965年美国教育家费依屈克(H.A.Foechek)预言:“在将来某一时候,大学本科水平上可能至少有四种基本类型的学士学位教学计划——科学类(science)、工程科学类(engineering science)、工程类(engineering)和工程技术类(engineering technology)”,而“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印度的工程技术学院和技术大学,我国台湾的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等,都以实施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为主”。另外,如实分析我国本科教育的科类分布情况,通过对部分国家和地区本科层次技术教育的典型实证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文件的引证得出,“本科教育类型的多样化并追求教育类型结构的合理化,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的结论。[5]2007年广东省有普通高校108所,独立学院17所,其中职业技术学院65所,2006年普通本专科招生33.47万人,其中专科招生18.4万人,在校生100.8万人,其中专科49.3万人。招生人数的增加,并未能使高技能人才的匮乏情况得到应有的、充分的缓解。另外,作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技术学院升格的要求和趋势未减,事实上在我省陆续会有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本科。新升格的本科院校的“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如何得到保证?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如何真正落实?这是构建我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关键之所在。在广东省现有的37所本科院校中,省属院校33所,除去医、艺术、师范类院校外,约有近20所本科院校,特别是地方院校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关系密切,它们应该也可能成为我省本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主力。我省新升格的许多本科院校均定位于应用型本科,然而事实上仍然沿袭学术型的传统本科。这些学校在学术性的本科办学上却没有相应的条件和实力,培养出的质量不高的传统学术型的毕业生大量过剩。如果把一部分传统本科院校改为技术本科,不仅有利于人才培养整体结构的调整,同时,转型的学校也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这样,广东省本科教育层次就能有效地实施高等技术教育。然而,一大批新建的本科院校,或囿于自身的认识、或囿于即将接受的新增专业的学士学位授权评审、教育部的划一的指标体系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将启动的专业认证等项评估,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上彷徨不前,顾虑重重。因此,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不是技术本科是否要发展的问题,而是该如何发展的问题。用技术教育对一般本科院校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进行改造,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因此,在技术本科的发展途径上,要由点到面,选择学校领导能力较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先进的学校,开展小范围、大幅度的专科、本科、硕士不同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教学改革试点,逐步建立和完善我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扎扎实实推进我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广东白云学院的发展战略
广东白云学院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院校。学院坚持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经过18年的发展,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先后荣获全国民办高校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中国民办高校综合实力20强、全国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先进单位、广东先进民办普通高校等称号,已成为全国知名民办院校。学院在办学层次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职业教育的方向,始终坚持为广东省特别是泛珠三角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以树立先进的职业技术教育的理念为先导,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技术本科建设,不断探索和实践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径。
1﹒更新教育理念,坚定方向,建立有效的机制,形成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探索和实践的浓厚氛围。学院常聘请全国著名的教育家、职业技术教育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与全国知名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论专家合作,请他们指导学院具体的专业的课程开发;运用项目发展战略,以研究课题为载体,根据教育教学各层面的实践,针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热点、难点,开展系列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以研究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研究。近年来,学院围绕已立项的8项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设立了60多项子课题。并发挥民办高校的优势,将课题研究的成果作为教师和管理干部工作绩效考核的依据,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2﹒实施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学院主动贴近市场,服务社会,寻求企业支持合作,通过建立校企联盟等多种形式与企业开展广泛的合作。目前与美国EDS公司(UG公司)、台湾全量公司、海天塑机集团、上海国列工贸有限公司以及台湾勤益技术学院、夸克工作室等企业和机构有紧密的合作关系。其中,北京精雕科技有限公司在学院内合作创办“精雕CNC雕刻系统教育培训中心”。面向白云学院相关专业各层次的学生和精雕公司用户全面开展精雕CNC雕刻系统的技术教育和培训。另外,与台湾全量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学院内建立“全量3~5轴CNC雕刻中心、CAD/CAM专业教育培训中心”等。这些基地的教育培训能力和鲜明的市场化特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完善和有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到目前为止,学院拥有与企业合作举办的校内实训基地56个,校外实习基地160个,聘请了200多位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和技术骨干为专业委员会委员。此外,与广东珠三角1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习就业合作教育关系,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奠定了基础。2006年,学院经过充分论证,试行专科的“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于2007年全面铺开,实现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在两种育人环境下共同培育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在实行“2+1”人才模式改革中,我院继承和发扬自身办学特色,坚持把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探索结合起来,拓宽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首先是积极推进“三个导师队伍”建设。即由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师,由辅导员组成的职业规划师,由企业技术管理骨干组成的实习指导师。三种导师负责跟踪学生实习全程,根据实习管理规范、教学大纲等有计划地对实习学生进行指导。确保学生“下得去”,“留得住”,“学得好”,确保完成实习任务。再就是健全校外巡查指导的管理制度。按照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实习管理规范,采取实地巡查指导、电话巡查指导、网上了解、短信沟通等方式,对学生毕业实习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全面掌握情况。仅2006年第四季度全院就先后出动实习巡查教师300多人次,实地走访了近400家企业,每月实地巡查指导学生人数占实习学生总数约50%以上,实习指导率达到100%。通过顶岗实习,较早进入就业环境,为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奠定了基础。我院实习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至2006年12月,教改专业学生的岗位落实率为100%。有的学生还利用实习时间实施自己的创业计划,例如2004级服装设计专业的陈宁,在广州汀南服饰设计中心实习,在著名服装设计师屈汀南的培养指导下,完成了20多款服装作品设计,举办了名为“汀南女装”时装发布会,引起业界关注。2007年2月在白云教育集团主办的“校企合作 共育英才”的校企对接交流会上,原广州市副市长、广州市服装服饰协会会长姚蓉宾在大会讲话中指出:“我比较熟悉的服装行业中,就了解到香港思路达科技有限公司、深圳盈宁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艺龙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都与‘白云’合作建立了服装CAD培训中心,还有香港欧美时装公司、香港富邦集团公司、北京李宁公司等多家国内外著名企业与‘白云’开展了联合办学与技术合作。学校还与东莞联泰制衣有限公司、深圳堡狮龙服装有限公司、广州歌莉娅服装有限公司、中山依力高服装有限公司等40多家企业签订了培训、实习、就业协议。有强大企业联盟的支持,‘白云’服装专业办成了名专业,服装专业的毕业生年年供不应求。”
3﹒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推进技术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白云教育集团董事长谢可滔先生2006年9月在学院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上指出:“特别要理顺发展思路,明确今后几年的发展重点。如果说高职高专阶段我们积累了若干办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那么升本之后我们就面临着新的课题。怎样办本科?办什么样的本科?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怎样扬弃取舍?可以说,过去的成功经验为我们办好本科创造了条件,但我们毕竟面临的是全新的未来,是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兄弟院校特别是先行一步升本的院校为我们提供了借鉴,但毕竟无法照搬照抄,全盘拿来。从高职升格上来的新本科到底是怎样一种本科?用研究型与教学型的‘类型’之分无法解决问题。近年有人提出了‘应用型’、‘技术型’、甚至‘高职本科’的概念,这恐怕是全新的课题,悬而未决的课题,我们面临着太多类似的新问题,需要在实践中研究解决。”学院认真贯彻白云教育集团董事会的要求,改变传统的封闭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技术本科教育模式:开展建立以学校为主导,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联合体的研究;开展对技术本科办学标准的研究;在对以技术知识为课程核心的课程结构的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以技术知识为课程核心内容的技术本科新型课程模式,建立基于真实工作环境与生产过程的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开发若干专业的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针对性系列教材和全新的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系列实训教材等。目前,学院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论的专家合作,已在学院的工学、管理类若干专业实施技术本科的实践,全面开展以技术知识为课程核心内容的技术本科的课程开发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发展研究特约记者﹒技术本科:一种高等教育办学新定位——来自上海电机学院的报告﹒教育发展研究,2006(9)﹒
[2]吕贤如,陈建强,向畅﹒探索教育的新模式 职业技术教育终于有了研究生[N]﹒光明日报,2007-05-08﹒
[3]http://www﹒gdstats﹒gov﹒cn/﹒广东省统计局,2006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02-26﹒
[4]罗伟其﹒关于推进广东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若干问题的思考[Z]﹒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综合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2007-04-19﹒
[5]石伟平﹒我国当前发展技术本科的意义与策略[Z]﹒“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与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报告,2006-01﹒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新体系
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新形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与1998年相比较,2007年高等教育学生数约增长了500%。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带来结构和层次的变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取得很大发展,从2000年到2005年,普通本、专科生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年均增长速度为28.74%和26.59%;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年均增长速度为35.99%和32.47%。高等教育规模增长的重点已经从本科转移到了专科层次,专科教育事实上成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
国家教育部的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是“类型”而非“层次”。国内已有了“技术本科”[1]或“高职本科”的提法。由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进行的“本科+技师”、“硕士+技师”的培养模式的探索,培养出了我国首批获得高级工乃至技师国家证书的硕士毕业生。[2]这表明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在办学层次上,也已经有了突破。
发达国家的技术工人构成中,高级技工占35%以上,中级技工占50%,初级技工只占5%;而我国目前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数是初级工,高级技工仅占技术工人总量的4%,中级技工占36%,初级技工却占60%。从制造业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看,技术工人短缺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突出因素。
二、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加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广东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位于珠江三角州,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已经进入到工业化的中后期和现代化初期阶段。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25968.5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提升到12.3%,约占1/8,人均生产总值达28077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3509美元。2006年,广东进口增速回升,出口增速仍然高于进口增速8.1个百分点,贸易顺差达到766.84亿美元,同比增长58.6%。从全国看,广东是顺差最大的省份。[3]《广东省2007年第二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显示:2007年第二季度,全省劳动力市场总体供求十分活跃,供求总量达410.72万人次,其中需求235.31万人次,求职175.41万人次。求人倍率为1.34。从区域需求来看,珠三角地区劳动力需求最大,数量达203.94万人次,约占全省需求总量的86.67%。从用人单位对技术等级的要求来看,59.53%的用人需求对求职者的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从供求对比状况看,各组均处于劳动力供不应求状态,特别是高级技师,求人倍率高达3.95。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旺盛,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呼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发展。
三、加强高技能型或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构建广东省完整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指出:“在新形势下职业技术教育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要我们认真研究。……需要在系统思考的基础上作整体设计,在整体设计中理出关键问题,在明确关键问题中突出重点,在突破重点中扎实推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乃至整个职业技术教育的深层次的改革。”[4]在我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如何进行整体设计?什么是关键问题?如何重点突破?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先进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念。其一是,我们已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但是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的主导还是精英教育。2007年3月14日,温总理在答中外记者问时说:“我特别想强调一下平民教育问题。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民。我们之所以把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就是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从而使人人都能受到教育。”然而现行的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和体制的主流方面,顾及大多数的少,顾及少数的比较多。经济上正在转型,教育也应转型。然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面临习惯势力的强大阻力。从各级教育部门的决策人、高等学校的管理者到广大教师都是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的,有不少人的精英教育阶段的教育理念,不能适应大众化阶段转型。因此,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在发展方向上,要从沉溺于“升格”向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转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政策导向上,应根据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制定新的政策,应给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宽松的空间。其二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并未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然而,在高等学校的负责人或是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中有不少人,对这种高等教育与社会需要相脱离的状况反应迟钝,自我感觉良好,满足于数字的不断增加。
2﹒加大专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关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人才市场供应量明显不足并存的是,存在着明显的专业设置的结构性的矛盾,有的专业人才奇缺,而有的专业毕业生难于找到就业机会。我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某种程度上脱离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专业雷同的情况较为普遍。在传统的惯性作用下,学校对市场发展、企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反应迟钝。从《广东省2007年第二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中可知,需求小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前十个职业为秘书、企业管理人员、财会人员等,但我省很多高校的此类专业仍为学校学生规模大的专业。不少学校仍然是关注“入口”甚于关注“出口”,而对“出口”的关注有的也往往仅限于表面的、技术性的。我省各高校必须加大专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应结合本校的现实条件和发展目标,并呼应本省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现有的专业结构进行深层次的改造和整合。针对高技能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把建设一批具有国内一流的、涵盖从硕士、本科、专科教育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的高水平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作为全省专业结构调整和完善的重要目标,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突破口,实现高校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结构的有机对接,满足市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3﹒改革和进一步完善现行的“专升本”制度。现行的“专升本”解决了部分高职生继续学习的问题,其初衷为构建高等教育的立交桥,这是一个进步。但是“专升本”后,高职生升入了学术教育体系,而不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这种“专升本”导致职业教育目标和方向的迷失,沉重的本科情结,使传统本科的学术性课程体系依然牢固地统治着职业技术学院,有的高职学校把“专升本”作为办学的主要追求,甚至还把毕业生考研作为办学的亮点,职业课程出现学问化倾向更为严重。“专升本”合理的选择应当是建立与他们原来所受的教育在性质上完全相同的更高级的教育,而这种教育就是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另外,对“专升本”的入口进行改革,即吸纳已获得高级技能证书且具有两年以上实践工作经验的高职毕业生入学,在职业技术教育的体系内接受再高一级的技能培养。
4﹒对我省现有的教学型、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改造,以职业技术教育为目标,构建我省涵盖硕士、本科、专科教育层次的完备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新体系。这种体系是以技术教育为主,而不是以学科教育为主,这也是对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在职业技术教育的方向上的引导。事实上,在西方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本科教育也向应用型转变。1965年美国教育家费依屈克(H.A.Foechek)预言:“在将来某一时候,大学本科水平上可能至少有四种基本类型的学士学位教学计划——科学类(science)、工程科学类(engineering science)、工程类(engineering)和工程技术类(engineering technology)”,而“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印度的工程技术学院和技术大学,我国台湾的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等,都以实施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为主”。另外,如实分析我国本科教育的科类分布情况,通过对部分国家和地区本科层次技术教育的典型实证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文件的引证得出,“本科教育类型的多样化并追求教育类型结构的合理化,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的结论。[5]2007年广东省有普通高校108所,独立学院17所,其中职业技术学院65所,2006年普通本专科招生33.47万人,其中专科招生18.4万人,在校生100.8万人,其中专科49.3万人。招生人数的增加,并未能使高技能人才的匮乏情况得到应有的、充分的缓解。另外,作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技术学院升格的要求和趋势未减,事实上在我省陆续会有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本科。新升格的本科院校的“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如何得到保证?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如何真正落实?这是构建我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关键之所在。在广东省现有的37所本科院校中,省属院校33所,除去医、艺术、师范类院校外,约有近20所本科院校,特别是地方院校与高技能人才培养关系密切,它们应该也可能成为我省本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主力。我省新升格的许多本科院校均定位于应用型本科,然而事实上仍然沿袭学术型的传统本科。这些学校在学术性的本科办学上却没有相应的条件和实力,培养出的质量不高的传统学术型的毕业生大量过剩。如果把一部分传统本科院校改为技术本科,不仅有利于人才培养整体结构的调整,同时,转型的学校也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这样,广东省本科教育层次就能有效地实施高等技术教育。然而,一大批新建的本科院校,或囿于自身的认识、或囿于即将接受的新增专业的学士学位授权评审、教育部的划一的指标体系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将启动的专业认证等项评估,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上彷徨不前,顾虑重重。因此,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不是技术本科是否要发展的问题,而是该如何发展的问题。用技术教育对一般本科院校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进行改造,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因此,在技术本科的发展途径上,要由点到面,选择学校领导能力较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先进的学校,开展小范围、大幅度的专科、本科、硕士不同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教学改革试点,逐步建立和完善我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扎扎实实推进我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广东白云学院的发展战略
广东白云学院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院校。学院坚持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经过18年的发展,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先后荣获全国民办高校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中国民办高校综合实力20强、全国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先进单位、广东先进民办普通高校等称号,已成为全国知名民办院校。学院在办学层次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职业教育的方向,始终坚持为广东省特别是泛珠三角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以树立先进的职业技术教育的理念为先导,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技术本科建设,不断探索和实践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径。
1﹒更新教育理念,坚定方向,建立有效的机制,形成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探索和实践的浓厚氛围。学院常聘请全国著名的教育家、职业技术教育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与全国知名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论专家合作,请他们指导学院具体的专业的课程开发;运用项目发展战略,以研究课题为载体,根据教育教学各层面的实践,针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热点、难点,开展系列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以研究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研究。近年来,学院围绕已立项的8项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设立了60多项子课题。并发挥民办高校的优势,将课题研究的成果作为教师和管理干部工作绩效考核的依据,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
2﹒实施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学院主动贴近市场,服务社会,寻求企业支持合作,通过建立校企联盟等多种形式与企业开展广泛的合作。目前与美国EDS公司(UG公司)、台湾全量公司、海天塑机集团、上海国列工贸有限公司以及台湾勤益技术学院、夸克工作室等企业和机构有紧密的合作关系。其中,北京精雕科技有限公司在学院内合作创办“精雕CNC雕刻系统教育培训中心”。面向白云学院相关专业各层次的学生和精雕公司用户全面开展精雕CNC雕刻系统的技术教育和培训。另外,与台湾全量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学院内建立“全量3~5轴CNC雕刻中心、CAD/CAM专业教育培训中心”等。这些基地的教育培训能力和鲜明的市场化特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完善和有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到目前为止,学院拥有与企业合作举办的校内实训基地56个,校外实习基地160个,聘请了200多位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和技术骨干为专业委员会委员。此外,与广东珠三角1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习就业合作教育关系,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奠定了基础。2006年,学院经过充分论证,试行专科的“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于2007年全面铺开,实现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在两种育人环境下共同培育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在实行“2+1”人才模式改革中,我院继承和发扬自身办学特色,坚持把理论研究与创新实践探索结合起来,拓宽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首先是积极推进“三个导师队伍”建设。即由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师,由辅导员组成的职业规划师,由企业技术管理骨干组成的实习指导师。三种导师负责跟踪学生实习全程,根据实习管理规范、教学大纲等有计划地对实习学生进行指导。确保学生“下得去”,“留得住”,“学得好”,确保完成实习任务。再就是健全校外巡查指导的管理制度。按照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实习管理规范,采取实地巡查指导、电话巡查指导、网上了解、短信沟通等方式,对学生毕业实习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全面掌握情况。仅2006年第四季度全院就先后出动实习巡查教师300多人次,实地走访了近400家企业,每月实地巡查指导学生人数占实习学生总数约50%以上,实习指导率达到100%。通过顶岗实习,较早进入就业环境,为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奠定了基础。我院实习就业指导中心的数据显示,至2006年12月,教改专业学生的岗位落实率为100%。有的学生还利用实习时间实施自己的创业计划,例如2004级服装设计专业的陈宁,在广州汀南服饰设计中心实习,在著名服装设计师屈汀南的培养指导下,完成了20多款服装作品设计,举办了名为“汀南女装”时装发布会,引起业界关注。2007年2月在白云教育集团主办的“校企合作 共育英才”的校企对接交流会上,原广州市副市长、广州市服装服饰协会会长姚蓉宾在大会讲话中指出:“我比较熟悉的服装行业中,就了解到香港思路达科技有限公司、深圳盈宁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艺龙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都与‘白云’合作建立了服装CAD培训中心,还有香港欧美时装公司、香港富邦集团公司、北京李宁公司等多家国内外著名企业与‘白云’开展了联合办学与技术合作。学校还与东莞联泰制衣有限公司、深圳堡狮龙服装有限公司、广州歌莉娅服装有限公司、中山依力高服装有限公司等40多家企业签订了培训、实习、就业协议。有强大企业联盟的支持,‘白云’服装专业办成了名专业,服装专业的毕业生年年供不应求。”
3﹒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推进技术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白云教育集团董事长谢可滔先生2006年9月在学院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上指出:“特别要理顺发展思路,明确今后几年的发展重点。如果说高职高专阶段我们积累了若干办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那么升本之后我们就面临着新的课题。怎样办本科?办什么样的本科?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怎样扬弃取舍?可以说,过去的成功经验为我们办好本科创造了条件,但我们毕竟面临的是全新的未来,是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兄弟院校特别是先行一步升本的院校为我们提供了借鉴,但毕竟无法照搬照抄,全盘拿来。从高职升格上来的新本科到底是怎样一种本科?用研究型与教学型的‘类型’之分无法解决问题。近年有人提出了‘应用型’、‘技术型’、甚至‘高职本科’的概念,这恐怕是全新的课题,悬而未决的课题,我们面临着太多类似的新问题,需要在实践中研究解决。”学院认真贯彻白云教育集团董事会的要求,改变传统的封闭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技术本科教育模式:开展建立以学校为主导,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联合体的研究;开展对技术本科办学标准的研究;在对以技术知识为课程核心的课程结构的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以技术知识为课程核心内容的技术本科新型课程模式,建立基于真实工作环境与生产过程的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开发若干专业的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针对性系列教材和全新的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系列实训教材等。目前,学院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论的专家合作,已在学院的工学、管理类若干专业实施技术本科的实践,全面开展以技术知识为课程核心内容的技术本科的课程开发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发展研究特约记者﹒技术本科:一种高等教育办学新定位——来自上海电机学院的报告﹒教育发展研究,2006(9)﹒
[2]吕贤如,陈建强,向畅﹒探索教育的新模式 职业技术教育终于有了研究生[N]﹒光明日报,2007-05-08﹒
[3]http://www﹒gdstats﹒gov﹒cn/﹒广东省统计局,2006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02-26﹒
[4]罗伟其﹒关于推进广东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若干问题的思考[Z]﹒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综合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2007-04-19﹒
[5]石伟平﹒我国当前发展技术本科的意义与策略[Z]﹒“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与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报告,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