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旦还有两天,唐先章正在棚里给鸭子过秤。过两天,这批鸭子要出栏了,交给君泰公司的时候,斤两都是钱,他得提前心里有数。唐在这片养鸭场里承包了10棚鸭子,一棚3000多只,这让他成为淮阴区古寨乡古寨村最大的鸭子养殖户。
这也就是近两个月的事情。去年10月份,他才开始跟鸭子打上交道。之前,他在上海的一支建筑队打工,搞得好的话一个月收入4000多块。
“很多人问我为啥回来,我是算过账的,”唐先章说,“村里用上区里的政策和资金,把鸭场盖起来,又协调好城里的企业送鸭苗、收鸭子、发饲料,乡里还派技术员常驻,剩下就是养了,我就觉得这是个机会。”
唐先章一个人自然看不过来好几万只鸭子。他请了几个帮手,除去雇工费、棚租费,一个月的收入也近万元。
“这更是村里的一次机遇”,古寨村支书李敬生说,养鸭场是这个村自上世纪80年代“大包干”后的第一个村办企业。直到去年年中,古寨村集体没有一分钱,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村部。可去年年底前,一幢办公小楼已经在村头立起来,用当下风靡淮阴的话说,叫村产“破零”。
破零,是淮阴区去年6月确定的三大攻坚工程核心,其他两个任务分别是农民脱贫和乡镇财政收入过千万。按照“工程”设计者、淮安市淮阴区委书记刘学军的说法,就是要利用以闲置土地为主的资源,注重项目带动、突出机制创新。
淮阴的村集体经济试验,引起了高层和学界的注意。去年12月底,一支由中央党校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组成的调研队伍,来到了这座苏北县城。
“破零”工程
三大攻坚工程,是李敬生去年6月在区里开会时领到的指示。听到要求村产“破零”的消息,他的第一感觉是“集体经济回来了”,这让他有点兴奋。
担任村里的一把手已经4年了,村里就没有过办公室,每逢开会,老李就把党员或村委会成员召集到家里来。上级的红头文件,放在门后的一只破纸箱里。信息公开栏,则刷在自家的后墙上。
“那就是很多村当时的状况”,淮阴区委书记刘学军说,2007年年底,全淮阴251个行政村中,有10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村集体不能为老百姓办实事、不能带领致富,村干部没有威信,也谈不上先进性,甚至连基层组织阵地都可能丧失。”
“手里没把米,唤鸡也不灵。”李敬生笑称,更不用说修路铺桥、挖沟渠这些事,没钱哪里请得动人。“很多水利设施,都是建国初期的。”
不过,没有一分钱村产,搞项目启动资金从哪里来,颇让老李费了一番心思。他把区物价局的驻村指导员、古寨乡乡长请到自己家里商量,决定搞一个养鸭场。支撑这个项目的,是淮阴当地的君泰食品公司,这家年销售2亿元的大企业,需要大量的肉鸭源。
50万元项目启动资金,由区物价局提供,他们是古寨村的帮扶对子。事实上,全区106个零资产行政村都有来自区机关的干部派驻,帮助村子发展经济。“驻村指导员”以后回到原单位,能否得到重用和提拔,其驻村期间帮助恢复集体经济的成效,将是重要的依据。
项目定下来后,村委会跟村民协调,以每亩一年700元或者每亩地800斤粮食的租金,从农民手中租来了近30亩土地,合同一签10年。这在绝大多数农民眼里是一个划算的事情。就这样,17个鸭棚搭起来了,同时,村里已经跟一些养殖户商量把大棚包出去。
长年在外打工的唐先章就是其中一员。有专科学历的唐是本村人,当过镇里的公务员,5年前,他和老乡们一起到上海的一家建筑公司做包工头,年收入5万多元。
“我判断这个事情是个很好的机会,另外,虽然在外面挣得不算少,但毕竟各项开销太大了。”唐先章说。去年10月,他以每个4000元一年的价格租下来村办养鸭场的10个大棚。其他几个棚也很快被分包了。
“养鸭场让村里一年就有6万8进账,刨掉土地租金,也能弄4万多块。”李敬生说,年底已经完成上面的破零任务了。
淮阴区破零工程的强力推进,让几乎所有当地村集体的经济状况都大为改善。官方数字统计,106个曾经的“空壳村”,在过去半年内集体经济累计达193万元。水涨船高,脱贫和超千万两项任务也“很有成效”。
不是人民公社
“土地、校舍、厂房、办公房,都可以利用,只要找到项目,用这些资产入股,村集体往往就能产生比较稳定的收入。”刘学军说。
“淮安尝试发展村集体经济,跟人民公社集体生产有质的区别。”在淮安调研的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祥临认为,“它主要是集中起闲置的土地资源,引进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让这些集体资产的价值得到实现。”
不过,参与项目承包的专业户们心里清楚,无论是村委会还是驻村指导员,在集体经济发展初期,主要是起到引导和协调的作用,具体的经营行为还在企业和农户。
唐先章对村办养鸭厂是这么看的,“启动资金和土地集中,都是村里出面搞的,我们老百姓很难去做。不过,把大棚包给我后,风险就是自己的了”。
他与君泰公司的协议中,主要包括收货时的鸭子料肉比(饲料和鸭子质量之比)、鸭苗存活率等等,后者还负责派出技术人员对畜禽打疫苗、看病等。“这些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风险在君泰。当然只要它在正常开工,我就不会有风险。”唐先章最怕君泰的市场风险会转嫁到自己身上。
他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当地一位官员介绍,今年的经济形势下,沿海企业的大食堂没有像往常那么多员工吃饭,也要不了那么多的鸭腿了。“不好卖,价格自然要下去的。”唐说,上个月鸭子的出栏价大约在1.5-2元之间,春节后可能会下降。
不仅仅是肉鸭产业,淮阴引进的项目,还包括诸如服装、农产品加工等其他从苏南、浙江转移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几个月的确是受到一些影响。”上述官员说。
“风险是存在的,但是工业化是这些传统农业地区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径。经受市场的洗礼,是必要的阶段。”徐祥临说,“有没有可能出现问题,我说有,但是不能因噎废食,当然前提是要做好规划。”
唐先章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因为在进入鸭棚前,他要为每一只鸭子交给君泰20块钱的 “押金”,他为2008年的合作一共付了34万元的押金,其中很大的一部分,都是托亲朋好友从银行贷出来的。这个资金风险,让他最近总在考虑为自己的鸭子找到除了君泰公司之外的加工企业,“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吧。”
同时唐先章看上了村里的两口鱼塘,“如果把棚里的鸭粪用来喂鱼,产业链就长了,村里还能继续靠租金获益。”他说自己跟村里提过几次,但还没回音。
新农村建设方向
很多积累下第一笔村产的村集体,此刻在酝酿今年上什么项目,集体经济怎么入股。
“我们想,有了养鸭的第一笔资金,然后再去找项目,跟滚雪球一样,把集体资产越做越大。”李敬生说时,兴奋地加上双手比划,“越大越好。”
李敬生介绍,现在村里正在商量今年搞一个养猪场,还是利用流转的土地,“但具体以什么样的股份形式、怎么联合经营,都还在商量。”或许在他的憧憬中,这个“鸡鸣三县”、淮阴最贫困的村,将走向富裕的道路。
把产业做大做强,对村干部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当地一位官员介绍,淮阴对村干部的考核标准中,以“三个一万”最有名:全年为集体经济创收1万元以上、本人致富项目收入1万元以上、完成村任务目标获得工资及资金报酬1万元的,在后面的任用上将被重点考虑。另外,区财政还会按村集体新增纯收入30%的标准,奖励村干部。
一些人都瞄上了承接来自苏南地区的工业,显然那比起农业生产“规模大利润足”,他们的目标是“达到华西村的水平”。
“华西村的精神可以学习,但不能复制,它是一个非农化的道路,对全国来讲没有普遍性。”同在调研的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葛守昆说,“集体经济的适度发展,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很好的补充。当然,要各司其职,它是要去做那些农民家庭个体做不了,或者不愿做的事情。”
徐祥临的看法是,淮阴的探索中,一个可能最有示范意义的地方在于,可以让集体经济服务于农业,尤其是粮食种植业。“目前的农业社会化生产,主要是企业+农户,涉及的是蔬菜花果等经济作物,而不是粮食。”
在淮阴的设计蓝图中,等村集体荷包鼓起来,再以钱养事,去做土地整理、复垦、河塘整治。这样,基本农田建设有了经济基础,又增加了可供开发的建设用地。“这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徐祥临说。
不过唐先章早就不种地了,他和妻儿已搬到县城,自己分的地都在养鸭厂的用地里了。“除非是搞高效农业,要不一亩每年就那么几百块,当然不如租,也不如到外面打工。”他的父母还在友谊村,有1亩半地,种种蔬菜瓜果,主要是自己吃。
“当然,村里的流转是适度的,我们明年的想法是,流转的土地不能超过20%。”古寨乡党委书记王胜贤说。
唐先章对这些政策未置评价,他只希望村里富起来的时候,能够帮村民把农村合作医疗的几块钱给出了,“这个没什么不可能吧”。
这也就是近两个月的事情。去年10月份,他才开始跟鸭子打上交道。之前,他在上海的一支建筑队打工,搞得好的话一个月收入4000多块。
“很多人问我为啥回来,我是算过账的,”唐先章说,“村里用上区里的政策和资金,把鸭场盖起来,又协调好城里的企业送鸭苗、收鸭子、发饲料,乡里还派技术员常驻,剩下就是养了,我就觉得这是个机会。”
唐先章一个人自然看不过来好几万只鸭子。他请了几个帮手,除去雇工费、棚租费,一个月的收入也近万元。
“这更是村里的一次机遇”,古寨村支书李敬生说,养鸭场是这个村自上世纪80年代“大包干”后的第一个村办企业。直到去年年中,古寨村集体没有一分钱,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村部。可去年年底前,一幢办公小楼已经在村头立起来,用当下风靡淮阴的话说,叫村产“破零”。
破零,是淮阴区去年6月确定的三大攻坚工程核心,其他两个任务分别是农民脱贫和乡镇财政收入过千万。按照“工程”设计者、淮安市淮阴区委书记刘学军的说法,就是要利用以闲置土地为主的资源,注重项目带动、突出机制创新。
淮阴的村集体经济试验,引起了高层和学界的注意。去年12月底,一支由中央党校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组成的调研队伍,来到了这座苏北县城。
“破零”工程
三大攻坚工程,是李敬生去年6月在区里开会时领到的指示。听到要求村产“破零”的消息,他的第一感觉是“集体经济回来了”,这让他有点兴奋。
担任村里的一把手已经4年了,村里就没有过办公室,每逢开会,老李就把党员或村委会成员召集到家里来。上级的红头文件,放在门后的一只破纸箱里。信息公开栏,则刷在自家的后墙上。
“那就是很多村当时的状况”,淮阴区委书记刘学军说,2007年年底,全淮阴251个行政村中,有10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村集体不能为老百姓办实事、不能带领致富,村干部没有威信,也谈不上先进性,甚至连基层组织阵地都可能丧失。”
“手里没把米,唤鸡也不灵。”李敬生笑称,更不用说修路铺桥、挖沟渠这些事,没钱哪里请得动人。“很多水利设施,都是建国初期的。”
不过,没有一分钱村产,搞项目启动资金从哪里来,颇让老李费了一番心思。他把区物价局的驻村指导员、古寨乡乡长请到自己家里商量,决定搞一个养鸭场。支撑这个项目的,是淮阴当地的君泰食品公司,这家年销售2亿元的大企业,需要大量的肉鸭源。
50万元项目启动资金,由区物价局提供,他们是古寨村的帮扶对子。事实上,全区106个零资产行政村都有来自区机关的干部派驻,帮助村子发展经济。“驻村指导员”以后回到原单位,能否得到重用和提拔,其驻村期间帮助恢复集体经济的成效,将是重要的依据。
项目定下来后,村委会跟村民协调,以每亩一年700元或者每亩地800斤粮食的租金,从农民手中租来了近30亩土地,合同一签10年。这在绝大多数农民眼里是一个划算的事情。就这样,17个鸭棚搭起来了,同时,村里已经跟一些养殖户商量把大棚包出去。
长年在外打工的唐先章就是其中一员。有专科学历的唐是本村人,当过镇里的公务员,5年前,他和老乡们一起到上海的一家建筑公司做包工头,年收入5万多元。
“我判断这个事情是个很好的机会,另外,虽然在外面挣得不算少,但毕竟各项开销太大了。”唐先章说。去年10月,他以每个4000元一年的价格租下来村办养鸭场的10个大棚。其他几个棚也很快被分包了。
“养鸭场让村里一年就有6万8进账,刨掉土地租金,也能弄4万多块。”李敬生说,年底已经完成上面的破零任务了。
淮阴区破零工程的强力推进,让几乎所有当地村集体的经济状况都大为改善。官方数字统计,106个曾经的“空壳村”,在过去半年内集体经济累计达193万元。水涨船高,脱贫和超千万两项任务也“很有成效”。
不是人民公社
“土地、校舍、厂房、办公房,都可以利用,只要找到项目,用这些资产入股,村集体往往就能产生比较稳定的收入。”刘学军说。
“淮安尝试发展村集体经济,跟人民公社集体生产有质的区别。”在淮安调研的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祥临认为,“它主要是集中起闲置的土地资源,引进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让这些集体资产的价值得到实现。”
不过,参与项目承包的专业户们心里清楚,无论是村委会还是驻村指导员,在集体经济发展初期,主要是起到引导和协调的作用,具体的经营行为还在企业和农户。
唐先章对村办养鸭厂是这么看的,“启动资金和土地集中,都是村里出面搞的,我们老百姓很难去做。不过,把大棚包给我后,风险就是自己的了”。
他与君泰公司的协议中,主要包括收货时的鸭子料肉比(饲料和鸭子质量之比)、鸭苗存活率等等,后者还负责派出技术人员对畜禽打疫苗、看病等。“这些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风险在君泰。当然只要它在正常开工,我就不会有风险。”唐先章最怕君泰的市场风险会转嫁到自己身上。
他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当地一位官员介绍,今年的经济形势下,沿海企业的大食堂没有像往常那么多员工吃饭,也要不了那么多的鸭腿了。“不好卖,价格自然要下去的。”唐说,上个月鸭子的出栏价大约在1.5-2元之间,春节后可能会下降。
不仅仅是肉鸭产业,淮阴引进的项目,还包括诸如服装、农产品加工等其他从苏南、浙江转移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几个月的确是受到一些影响。”上述官员说。
“风险是存在的,但是工业化是这些传统农业地区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径。经受市场的洗礼,是必要的阶段。”徐祥临说,“有没有可能出现问题,我说有,但是不能因噎废食,当然前提是要做好规划。”
唐先章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因为在进入鸭棚前,他要为每一只鸭子交给君泰20块钱的 “押金”,他为2008年的合作一共付了34万元的押金,其中很大的一部分,都是托亲朋好友从银行贷出来的。这个资金风险,让他最近总在考虑为自己的鸭子找到除了君泰公司之外的加工企业,“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吧。”
同时唐先章看上了村里的两口鱼塘,“如果把棚里的鸭粪用来喂鱼,产业链就长了,村里还能继续靠租金获益。”他说自己跟村里提过几次,但还没回音。
新农村建设方向
很多积累下第一笔村产的村集体,此刻在酝酿今年上什么项目,集体经济怎么入股。
“我们想,有了养鸭的第一笔资金,然后再去找项目,跟滚雪球一样,把集体资产越做越大。”李敬生说时,兴奋地加上双手比划,“越大越好。”
李敬生介绍,现在村里正在商量今年搞一个养猪场,还是利用流转的土地,“但具体以什么样的股份形式、怎么联合经营,都还在商量。”或许在他的憧憬中,这个“鸡鸣三县”、淮阴最贫困的村,将走向富裕的道路。
把产业做大做强,对村干部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当地一位官员介绍,淮阴对村干部的考核标准中,以“三个一万”最有名:全年为集体经济创收1万元以上、本人致富项目收入1万元以上、完成村任务目标获得工资及资金报酬1万元的,在后面的任用上将被重点考虑。另外,区财政还会按村集体新增纯收入30%的标准,奖励村干部。
一些人都瞄上了承接来自苏南地区的工业,显然那比起农业生产“规模大利润足”,他们的目标是“达到华西村的水平”。
“华西村的精神可以学习,但不能复制,它是一个非农化的道路,对全国来讲没有普遍性。”同在调研的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葛守昆说,“集体经济的适度发展,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很好的补充。当然,要各司其职,它是要去做那些农民家庭个体做不了,或者不愿做的事情。”
徐祥临的看法是,淮阴的探索中,一个可能最有示范意义的地方在于,可以让集体经济服务于农业,尤其是粮食种植业。“目前的农业社会化生产,主要是企业+农户,涉及的是蔬菜花果等经济作物,而不是粮食。”
在淮阴的设计蓝图中,等村集体荷包鼓起来,再以钱养事,去做土地整理、复垦、河塘整治。这样,基本农田建设有了经济基础,又增加了可供开发的建设用地。“这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徐祥临说。
不过唐先章早就不种地了,他和妻儿已搬到县城,自己分的地都在养鸭厂的用地里了。“除非是搞高效农业,要不一亩每年就那么几百块,当然不如租,也不如到外面打工。”他的父母还在友谊村,有1亩半地,种种蔬菜瓜果,主要是自己吃。
“当然,村里的流转是适度的,我们明年的想法是,流转的土地不能超过20%。”古寨乡党委书记王胜贤说。
唐先章对这些政策未置评价,他只希望村里富起来的时候,能够帮村民把农村合作医疗的几块钱给出了,“这个没什么不可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