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最具有开发价值和发展潜力的自然资源之一。海洋环境不仅关系到渔业等海洋产业发展质量,而且是实现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关注和重视海洋环境状况,加强海洋环境特别是沿岸近海海域环境治理与保护,提高海域环境质量,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海洋环境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海域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特别是沿岸近海海域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鱼类资源衰退严重,已直接影响到海洋渔业健康发展。2002年,我国管辖海域中未达到清洁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17.4万平方公里,较2001年增加了0.1万平方公里。渤海、东海等海域污染较重,海洋环境灾害频发。我国海域共发生赤潮79次,累计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且呈现出发生时间提前、发生次数增多、影响范围扩大的特点,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00万元。海上溢油污染直接经济损失460万元。近海主要经济鱼类的产卵场和索饵育肥场,受污染影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饵料生物减少、水生生物亲体繁殖力和幼体存活力急剧下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捕捞产量损失约50万吨,经济价值约30亿元。
(二)海上养殖业自身污染加重。近年来,我国养殖业迅猛发展,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相对单一性、大规模的养殖,水产苗种种质退化、生长速度减慢、抗病能力下降,养殖过程中的渔药、饲料普遍推广和应用等,不同程度地造成海域污染,并影响水产品的卫生安全质量。特别是随着水产苗种的引进和水产品贸易的发展,一些新的水生动物疫病也随之传入我国,已成为影响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隐患。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已发现细菌病、真菌病和原动物等水产养殖病害种类近200种,每年水产养殖约有10%~15%的面积受到不同程度的病害影响,损失产量200多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170多亿元。
二、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
(一)增强海洋环境保护意识,推进海域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从战略高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坚持一手抓生产发展,一手抓环境保护,将海洋环境保护纳入海洋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大宣传力度,面向全社会,广泛开展加强海洋环境保护重要意义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海洋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保护海洋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海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在确保海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制订并实施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方案。通过宏观调控和政府引导,合理调整海域使用布局,逐步解决当前海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一哄而上、盲目发展、经营粗放和只注重量的扩张而忽视质的提高等问题。加强科学调查研究,科学确定鱼类产卵场、水产种质保护区。实施海岸带及海岛“绿化工程”,建立生态经济系统,积极营造“海底森林”,促进渔业资源有效恢复。加快渔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增殖渔业、设施渔业、休闲渔业等无公害和生态健康模式的养殖业。加强对养殖生产过程管理,有序开展水产品药物残留整治,改善海域环境状况,提高海域资源利用水平。
(二)加强海域环境治理,提高海域环境质量。加强海域环境综合治理,是提高海域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要科学制订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严格海岸带工程项目使用海域审批,从环境影响评价、施工过程等环节,实施全过程监督管理,合理调整沿岸工业布局,避免因沿海岸带工业发展而导致的海域污染。进一步完善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控制沿海工业污染源,确保向渔业水域排放的污水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加强对石油等矿藏勘探开采以及水下爆破、勘探、施工作业管理,严禁排放未经处理的油类、油类混合物以及其他对鱼类有害的污染物质,杜绝因海上石油勘探开发作业引起的海域污染。建立健全海洋环境影响报告、海洋污染事件查处和海域污染应急处理等制度,真正把“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方针与措施落到实处,努力改善海域状况,提高海域环境质量。
(三)完善海域环境监测机制,搞好海域环境质量监测。建立海域环境监测机制,是强化海域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不少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机构,技术力量不足,监测手段落后,队伍不稳定,与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工作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确立监测工作的基础地位,加强海洋环境监测队伍建设,从人员、资金、装备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各级监测机构应争取主动,积极开展工作,做好海洋预报警报和海洋与渔业防灾减灾工作,以科学准确的检测数据与评价资料,为改善海域环境质量,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完善的服务。
(四)强化海洋行政执法,保障和推进海洋产业健康发展。依法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是保障海洋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海域环境保护,应从建立海域使用统筹规划机制入手,按照《全国海洋功能区划》要求,搞好本地区海洋功能区划工作。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规范与提高并举的指导思想,明确工作目标和方向,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开展海域环境治理与保护,减少和杜绝海域开发秩序混乱和石油开采、港口建设以及乱倾废等破坏海域资源和造成海域污染问题发生,提高海域环境质量。同时,要加强海洋执法队伍建设,按照专业化、年轻化、正规化的要求,努力建立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执法有力的海洋执法队伍。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借鉴海关等部门设置与管理方式,将海洋管理队伍纳入公务员管理序列,实行上下级垂直管理,有效解决海洋执法机制、部门设置、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弊端。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主动接受法制监督、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机制,确保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真正为海洋产业持续发展发挥保驾护航作用。
(作者单位:青岛开发区海洋监察大队)
编辑/海岩
一、海洋环境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海域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特别是沿岸近海海域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鱼类资源衰退严重,已直接影响到海洋渔业健康发展。2002年,我国管辖海域中未达到清洁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17.4万平方公里,较2001年增加了0.1万平方公里。渤海、东海等海域污染较重,海洋环境灾害频发。我国海域共发生赤潮79次,累计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且呈现出发生时间提前、发生次数增多、影响范围扩大的特点,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00万元。海上溢油污染直接经济损失460万元。近海主要经济鱼类的产卵场和索饵育肥场,受污染影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饵料生物减少、水生生物亲体繁殖力和幼体存活力急剧下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捕捞产量损失约50万吨,经济价值约30亿元。
(二)海上养殖业自身污染加重。近年来,我国养殖业迅猛发展,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相对单一性、大规模的养殖,水产苗种种质退化、生长速度减慢、抗病能力下降,养殖过程中的渔药、饲料普遍推广和应用等,不同程度地造成海域污染,并影响水产品的卫生安全质量。特别是随着水产苗种的引进和水产品贸易的发展,一些新的水生动物疫病也随之传入我国,已成为影响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隐患。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已发现细菌病、真菌病和原动物等水产养殖病害种类近200种,每年水产养殖约有10%~15%的面积受到不同程度的病害影响,损失产量200多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170多亿元。
二、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措施
(一)增强海洋环境保护意识,推进海域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从战略高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坚持一手抓生产发展,一手抓环境保护,将海洋环境保护纳入海洋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大宣传力度,面向全社会,广泛开展加强海洋环境保护重要意义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海洋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保护海洋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强海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在确保海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制订并实施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方案。通过宏观调控和政府引导,合理调整海域使用布局,逐步解决当前海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一哄而上、盲目发展、经营粗放和只注重量的扩张而忽视质的提高等问题。加强科学调查研究,科学确定鱼类产卵场、水产种质保护区。实施海岸带及海岛“绿化工程”,建立生态经济系统,积极营造“海底森林”,促进渔业资源有效恢复。加快渔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增殖渔业、设施渔业、休闲渔业等无公害和生态健康模式的养殖业。加强对养殖生产过程管理,有序开展水产品药物残留整治,改善海域环境状况,提高海域资源利用水平。
(二)加强海域环境治理,提高海域环境质量。加强海域环境综合治理,是提高海域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要科学制订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严格海岸带工程项目使用海域审批,从环境影响评价、施工过程等环节,实施全过程监督管理,合理调整沿岸工业布局,避免因沿海岸带工业发展而导致的海域污染。进一步完善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控制沿海工业污染源,确保向渔业水域排放的污水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加强对石油等矿藏勘探开采以及水下爆破、勘探、施工作业管理,严禁排放未经处理的油类、油类混合物以及其他对鱼类有害的污染物质,杜绝因海上石油勘探开发作业引起的海域污染。建立健全海洋环境影响报告、海洋污染事件查处和海域污染应急处理等制度,真正把“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方针与措施落到实处,努力改善海域状况,提高海域环境质量。
(三)完善海域环境监测机制,搞好海域环境质量监测。建立海域环境监测机制,是强化海域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不少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机构,技术力量不足,监测手段落后,队伍不稳定,与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工作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确立监测工作的基础地位,加强海洋环境监测队伍建设,从人员、资金、装备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各级监测机构应争取主动,积极开展工作,做好海洋预报警报和海洋与渔业防灾减灾工作,以科学准确的检测数据与评价资料,为改善海域环境质量,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完善的服务。
(四)强化海洋行政执法,保障和推进海洋产业健康发展。依法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是保障海洋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海域环境保护,应从建立海域使用统筹规划机制入手,按照《全国海洋功能区划》要求,搞好本地区海洋功能区划工作。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规范与提高并举的指导思想,明确工作目标和方向,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开展海域环境治理与保护,减少和杜绝海域开发秩序混乱和石油开采、港口建设以及乱倾废等破坏海域资源和造成海域污染问题发生,提高海域环境质量。同时,要加强海洋执法队伍建设,按照专业化、年轻化、正规化的要求,努力建立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执法有力的海洋执法队伍。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借鉴海关等部门设置与管理方式,将海洋管理队伍纳入公务员管理序列,实行上下级垂直管理,有效解决海洋执法机制、部门设置、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弊端。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主动接受法制监督、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机制,确保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真正为海洋产业持续发展发挥保驾护航作用。
(作者单位:青岛开发区海洋监察大队)
编辑/海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