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资本"和"审美资本主义"是当代美学研究的前沿议题,该问题阈源于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空间隐喻的再讨论,亦即,审美和艺术不只属于上层建筑,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形式,在当代社会发挥出基础性功能;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审美/艺术与经济如何基于人的情感结构而建构新型关系的纵深探讨.藉此,审美资本主义批判既是对于审美资本在当代社会转型和变迁中所发挥作用和意义的显现,同时也是基于审美资本的特殊性,对审美的资本化及其可能的旧病复发提出的批评与重构.
马克思“类本质”思想可从三重维度理解:其一为类本质实现阶段,人在与自然搏斗的过程中,以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摆脱了自然的强制,成为类存在物,获得了类本质.其二为类本质异化阶段,先后经历人的统治和资本的统治,前资本主义时期的根本特征是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时期的根本特征则是基于资本依附之上的人的独立性,人获得了形式上的独立性,由于受到资本的统治,人的独立性成为一种幻象.其三为类本质复归阶段,人的生命活动要真正成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必须实现劳动对资本的统治,当人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并把自由时间用于提升自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着力突破的三大重点领域之一,产业协同发展得到了国家及京津冀地方政府积极的政策支持,研究其政策框架的设计及政策工具的运用情况,是研究政策效应的前提,也是政策改进的基础.首先,文章梳理了 2014-2019年国家和京津冀政府部门颁布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相关政策;其次,采用政策文本挖掘方法进行词频分析、中心性分析;最后,运用PMC指数模型构建政策量化评价框架,选取8项政策进行量化评价.研究发现,选取的8项政策的PMC指数分别为8.25、8.35、7.27、8.18、5.6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