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一”小长假期间,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的“2015艺术北京”博览会无疑成为京城的文化热点。许多人宁愿在骄阳下排几个小时的长队,也要一睹它的“芳容”。今年是艺术北京的第十年,在不少人都在感叹艺术品市场日子“不好过”的时候,本届博览会上新鲜血液的加入、“真爱”藏家的涌进,似乎让人们看到了市场“活跃”的因子。
门票卖光了
4月30日下午6点,艺术北京“VIP之夜”拉开帷幕。1.4万多名来自各地的艺术藏家、爱好者、机构组织共同见证了这一盛会。
据了解,今年艺术北京整体展出面积超过2.5万平方米,由当代馆、经典馆、设计馆和连接场馆公共区域的ART PARK公共艺术区四个部分组成。140多家来自世界各地的画廊和机构带来了他们最精彩的作品。本刊记者在现场看到,直到当晚8点多,依然有源源不断的参观者涌入,众多参观者结伴成群,不时在自己喜欢的作品前驻足品评、合影留念。
来自AMRC艺术市场研究中心的数据统计,在随后的三天展览中,累计参观突破8万人次。“今年艺术北京的参观者数量确实是前所未有的,10年来门票第一次卖没了,我们又赶快临时加印,而以前都是展览结束后还有剩余的门票。”艺术北京总监董梦阳对此现象有些惊讶。三天展期内,博览会提供了丰富的公共教育项目,11场不同主题的论坛场场爆满;强调公众互动的Art Park公共艺术项目广受好评,一件件风格迥异、创意非凡的雕塑作品在社交媒体刷屏;公众日期间,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观。
博览会不仅人气旺,参展作品也较往年更有新意。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参展的油画、雕塑等作品都呈现出了主题和创作语言多元化的特点。一直关注艺术北京的艺术爱好者王女士告诉本刊记者:“去年参观艺术北京时,一眼望去几乎各家都在展示新水墨。今年,艺术形式变得更加丰富了,比如将传统木雕与水墨相结合的作品。另外,还增加了行为艺术。”在当代馆,本刊记者看到,艺术家孔宁身着999个口罩制成的婚纱,展示她的环保主题的行为艺术—《嫁给蓝天》,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目光。
对此,董梦阳认为,以前艺术家的创造严重模式化,今年可以看出艺术家对创作的态度、对技术的运用等都有了转变,这些与众不同造就了大家在今年艺术北京上看到的艺术多元化。
“下单”速度快
本届艺术北京不仅人气旺,买气也很旺。VIP之夜开幕首日便销售喜人。
本刊记者观察到,在VIP之夜开始不久,就有不少画廊带来的作品标签被贴上了小红标,表示“已售出”。例如,作为10年来一直参加艺术北京的星空间,一开场便有四五件作品售出。星空间负责人房方介绍说,这次他们带来的作品中,有十几万元的,也有几千元的,价格层级比较多,目标也十分清楚,就是吸引本土新买家的关注,扩大当代艺术的支持范围。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此番带来了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作品,VIP之夜仅仅开始3小时,就有半数作品售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夏季风表示:“我们来展出前都会给藏家发一些资料,很多藏家在看过作品后就下了订单。”
亚洲艺术中心带来了应天齐、马树青、任戎、杨识宏等艺术家的作品,在VIP之夜当晚至少有两件作品售出。而索卡艺术中心今年是第一次参加艺术北京,开场不到两个小时,己经销售了4件作品,包括席时斌两件雕塑、王濛沙的水墨作品以及赵博的“老虎”。
据悉,截止5月3日博览会结束,98%的参展商均有交易,成交作品均价为10万元至20万元的作品占比60%;10家以上参展商带来作品全部售罄;一些当代艺术名家如尹朝阳、王玉平、李津、吴少湘、谭平等人的作品以高价位售出。这些数据显然让不少业内人士感到欣慰。去年艺术北京,近150家画廊和艺术机构参展,其中96%的参展画廊或机构在展会上有成交,5万元至30万元的作品交易最为活跃。对比可以看出,今年的艺术北京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成交上都与去年相当。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今年3月启幕的香港巴塞尔,已经让人嗅到了几许市场的冷空气,不少人认为今年内地的艺术品市场的日子会依然不好过。从整体经济环境来看,国内股票市场上扬,这让曾经由房市、股市转入艺术市场的资金再次回转到金融市场。而今年艺术北京能交出这样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实属不易,也足以说明一级市场的藏家们绝对都是“真爱”。
更重艺术消费
所谓的“真爱”藏家,夏季风认为主要是指工薪阶层、80后藏家,他们正在成为当代艺术品的收藏主体。于是,众多参展画廊不约而同带来符合这个群体需求的作品。“当代艺术作品通常以棱角分明、强烈表达创作者对当今社会的思考而著称。但这样的作品因过于‘锋利’,并不适合用来装饰家庭空间。出于市场考虑,这次‘艺术北京’的很多作品不约而同走了‘甜软’风。”连续多年观展的蒋女士说道。
董梦阳透露,今年的艺术北京虽然单位作品成交价不是很高,但购买这些艺术品的人都是真正的艺术消费者,他们购买艺术品是一定会挂在墙上、摆在家里的,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是为了囤着赚钱。他认为,这是艺术消费时代到来的体现,而这一点在去年的艺术北京上就已出现端倪。
因此,在艺术北京十周年之际,设计馆应运而生。在3000多平方米的展览空间内,设计馆分别从“衣食住行”四个不同部分展开发挥,以“在地时尚,中国创造”、“秀色可餐,设计饕餮”、“诗意栖居,空间美学”、“城市漫步,关于发现的艺术”为主题,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参展机构包括家天地、半木、毯言织造、造作、稀奇、Serip、Insane及Carpenters Workshop Gallery等。参展商将艺术与家居设计相结合,通过艺术元素植入设计作品的方式,把艺术理念植根于设计创作,促进设计产业与商业相融合。这些产品实用性上贴近人们的生活,艺术性方面又令人赏心悦目,让人忍不住将它们锁在自己手机屏幕内。
“今年的设计馆是新组成部分,结合了实用和设计,更加丰富了艺术北京的内容。”董梦阳说道,“目前大家消费的还是一些自己能看得懂的艺术品,对于更为观念性的作品接受度不高。这也是本届艺术北京引入国外画廊相对较少的原因。所以,艺术北京不仅有商业功能,还有艺术教育功能,随着人们对艺术、对文化追求的逐步提高,慢慢让大家离国际上流行的当代艺术越来越近。”
门票卖光了
4月30日下午6点,艺术北京“VIP之夜”拉开帷幕。1.4万多名来自各地的艺术藏家、爱好者、机构组织共同见证了这一盛会。
据了解,今年艺术北京整体展出面积超过2.5万平方米,由当代馆、经典馆、设计馆和连接场馆公共区域的ART PARK公共艺术区四个部分组成。140多家来自世界各地的画廊和机构带来了他们最精彩的作品。本刊记者在现场看到,直到当晚8点多,依然有源源不断的参观者涌入,众多参观者结伴成群,不时在自己喜欢的作品前驻足品评、合影留念。
来自AMRC艺术市场研究中心的数据统计,在随后的三天展览中,累计参观突破8万人次。“今年艺术北京的参观者数量确实是前所未有的,10年来门票第一次卖没了,我们又赶快临时加印,而以前都是展览结束后还有剩余的门票。”艺术北京总监董梦阳对此现象有些惊讶。三天展期内,博览会提供了丰富的公共教育项目,11场不同主题的论坛场场爆满;强调公众互动的Art Park公共艺术项目广受好评,一件件风格迥异、创意非凡的雕塑作品在社交媒体刷屏;公众日期间,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观。
博览会不仅人气旺,参展作品也较往年更有新意。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参展的油画、雕塑等作品都呈现出了主题和创作语言多元化的特点。一直关注艺术北京的艺术爱好者王女士告诉本刊记者:“去年参观艺术北京时,一眼望去几乎各家都在展示新水墨。今年,艺术形式变得更加丰富了,比如将传统木雕与水墨相结合的作品。另外,还增加了行为艺术。”在当代馆,本刊记者看到,艺术家孔宁身着999个口罩制成的婚纱,展示她的环保主题的行为艺术—《嫁给蓝天》,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目光。
对此,董梦阳认为,以前艺术家的创造严重模式化,今年可以看出艺术家对创作的态度、对技术的运用等都有了转变,这些与众不同造就了大家在今年艺术北京上看到的艺术多元化。
“下单”速度快
本届艺术北京不仅人气旺,买气也很旺。VIP之夜开幕首日便销售喜人。
本刊记者观察到,在VIP之夜开始不久,就有不少画廊带来的作品标签被贴上了小红标,表示“已售出”。例如,作为10年来一直参加艺术北京的星空间,一开场便有四五件作品售出。星空间负责人房方介绍说,这次他们带来的作品中,有十几万元的,也有几千元的,价格层级比较多,目标也十分清楚,就是吸引本土新买家的关注,扩大当代艺术的支持范围。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此番带来了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作品,VIP之夜仅仅开始3小时,就有半数作品售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夏季风表示:“我们来展出前都会给藏家发一些资料,很多藏家在看过作品后就下了订单。”
亚洲艺术中心带来了应天齐、马树青、任戎、杨识宏等艺术家的作品,在VIP之夜当晚至少有两件作品售出。而索卡艺术中心今年是第一次参加艺术北京,开场不到两个小时,己经销售了4件作品,包括席时斌两件雕塑、王濛沙的水墨作品以及赵博的“老虎”。
据悉,截止5月3日博览会结束,98%的参展商均有交易,成交作品均价为10万元至20万元的作品占比60%;10家以上参展商带来作品全部售罄;一些当代艺术名家如尹朝阳、王玉平、李津、吴少湘、谭平等人的作品以高价位售出。这些数据显然让不少业内人士感到欣慰。去年艺术北京,近150家画廊和艺术机构参展,其中96%的参展画廊或机构在展会上有成交,5万元至30万元的作品交易最为活跃。对比可以看出,今年的艺术北京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成交上都与去年相当。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今年3月启幕的香港巴塞尔,已经让人嗅到了几许市场的冷空气,不少人认为今年内地的艺术品市场的日子会依然不好过。从整体经济环境来看,国内股票市场上扬,这让曾经由房市、股市转入艺术市场的资金再次回转到金融市场。而今年艺术北京能交出这样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实属不易,也足以说明一级市场的藏家们绝对都是“真爱”。
更重艺术消费
所谓的“真爱”藏家,夏季风认为主要是指工薪阶层、80后藏家,他们正在成为当代艺术品的收藏主体。于是,众多参展画廊不约而同带来符合这个群体需求的作品。“当代艺术作品通常以棱角分明、强烈表达创作者对当今社会的思考而著称。但这样的作品因过于‘锋利’,并不适合用来装饰家庭空间。出于市场考虑,这次‘艺术北京’的很多作品不约而同走了‘甜软’风。”连续多年观展的蒋女士说道。
董梦阳透露,今年的艺术北京虽然单位作品成交价不是很高,但购买这些艺术品的人都是真正的艺术消费者,他们购买艺术品是一定会挂在墙上、摆在家里的,而不是像以前一样是为了囤着赚钱。他认为,这是艺术消费时代到来的体现,而这一点在去年的艺术北京上就已出现端倪。
因此,在艺术北京十周年之际,设计馆应运而生。在3000多平方米的展览空间内,设计馆分别从“衣食住行”四个不同部分展开发挥,以“在地时尚,中国创造”、“秀色可餐,设计饕餮”、“诗意栖居,空间美学”、“城市漫步,关于发现的艺术”为主题,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参展机构包括家天地、半木、毯言织造、造作、稀奇、Serip、Insane及Carpenters Workshop Gallery等。参展商将艺术与家居设计相结合,通过艺术元素植入设计作品的方式,把艺术理念植根于设计创作,促进设计产业与商业相融合。这些产品实用性上贴近人们的生活,艺术性方面又令人赏心悦目,让人忍不住将它们锁在自己手机屏幕内。
“今年的设计馆是新组成部分,结合了实用和设计,更加丰富了艺术北京的内容。”董梦阳说道,“目前大家消费的还是一些自己能看得懂的艺术品,对于更为观念性的作品接受度不高。这也是本届艺术北京引入国外画廊相对较少的原因。所以,艺术北京不仅有商业功能,还有艺术教育功能,随着人们对艺术、对文化追求的逐步提高,慢慢让大家离国际上流行的当代艺术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