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来源 :作文评点报·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ent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一个周末,我应邀给少儿中心代课,讲授的内容是儿童心理学。当时外面下着大雨,教室里空空荡荡的,只来了一个小男孩儿,他用渴望的目光看着我。这时教室的门开了,是少儿辅导中心的领导,他和我耳语了几句,意思是这节课不上了,就走出了教室。
  我迟疑了片刻,还是拿起讲义走上了讲台,对着小男孩滔滔不绝地讲起课来。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上大学最后一个学期的那节心理学课。
  那天也是个大雨天,同学们要毕业了,上课的兴致已经不如往常,很少有同学上这样枯燥的课了,而我却对心理学情有独钟。我拿起雨伞直奔教室而去。一进教室,我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教室里空空荡荡的,只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课桌前,他见我来了就急忙起身对我说:“上课的时间到了,我们开始上课吧!”声音是那样凝重而有分量。我走到座位上,心中暗忖:就我一个人怎么上课呀?
  这时候,老人走上讲台。那一瞬间,我看到他的背影有些苍老,但是脚步特别坚定。他走上讲台翻开讲义,然后转身在黑板上郑重地写上板书内容。写完了还长舒了一口气回头对我说:“今天也许是我上的最后一节课了,因为你们毕业后我就退休了。”他接着开始抑扬顿挫地讲起课来,声音是那样的洪亮、淳厚。空空荡荡的教室里响起了震撼人心的回声。我透过他的那副老花镜看到,他的眼眶里盈满了泪光。我认真地记着每一个内容,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了好多字。他讲了一会儿就来到我的桌前,看我记得对不对,有没有问题。我认真地倾听着他的指导,在补充笔记的瞬间,一滴泪水滴落到我的手上。他正正眼镜说:“你看老师多没有出息!你知道吗?被人信任和尊重是最大的幸福。”
  后来,我们班的同学看我没有回去,就悄悄地来到班级从后门走进教室。老师看又有同学来了,就越发讲得慷慨激昂,板书就更流畅,弄得满大襟都是粉笔灰。他也不在意这些,而是不时地冲我们笑着,是那样的甜美,那样的幸福。
  下课了,他拍拍身上的粉笔灰,冲我微微点头,然后收起讲义向后来的同学招招手走出了教室。他给我们留下微微驼下的背影,同学们先是无声地愣在教室里,接着响起齐刷刷的掌声。
  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看到那个老师,不过他的话却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里。对于我的那个老师来说,他的确给我上了最后一节课;可是对我来说,那节课却成了我人生的第一课。这许多年来,我一直这样走着……
  (选自《新晚报》)
  【技法借鉴】
  一、精巧的构思。作者紧扣文题,由自己执教的一节课出发,巧妙地引出大学时心理学老师给自己上最后一节课的情景,最后再以自己深受感触作结,一气呵成,余味无穷。
  二、生动的描写。在写心理学老师上最后一节课时,作者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角度着笔,进行仔细描摹,让一位无比敬业的老师形象跃然纸上,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三、真挚的情感。作者虽没有刻意去渲染自己的情感,但我们透过字里行间,分明能感受到作者对老师的那份敬佩、怀念、感恩之情。这种含而不露的真情,最能拨动读者的心灵。
  【文题展示】
  从走进幼儿园的那一天起,我们就开始在老师的带领下上课,从此,课堂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课堂这片特殊的天空里,我们尽情展翅遨游,收获知识,收获掌声,收获快乐……那么,最让你难忘的那一课是一节什么样的课呢?除了学校的课堂外,在你的经历中,还有没有特殊的一课呢?
  请以“难忘那一课”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除诗歌外体裁不限,记写真实生活,抒发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
  【技法点拨】
  一是立意上尽量出新。写“难忘那一课”这一话题作文,许多同学都会把目光瞄向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学校课堂,从中挑选一节让自己印象深刻、受益匪浅的课进行记叙和描写,借此来赞扬同学、老师的品质,表达敬佩、怀念之情,应该说,这样的立意是完全可以的。但如果能跳出固定思维中的学校课堂,去写社会大课堂,写生命历程中让人难忘的那一课,让读者从中领悟到某一人生哲理,那无疑能高人一筹。
  二是体裁上可以求奇。“难忘那一课”这一话题作文,最适合的文体是记叙文,所以多数同学都会写人、记事、抒情,用鲜活的人物、曲折生动的故事、真挚而动人的情感来吸引读者。不过,如果同学们能另辟蹊径,以童话、寓言、戏剧等形式来进行写作,将生活哲理融于其中,那更能令人耳目一新,若再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必定能以奇取胜,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三是结构上力求呼应。以记叙为例,可以采用首尾呼应式,开头点明题旨,中间进行生动表达,结尾再照应开头,升华文章主旨;也可采用“一线串珠式”,围绕“难忘那一课”这一线索,将人物故事生动地展现出来,上下连贯,浑然一体;还可采用“镜头呈现式”,聚焦“难忘那一课”,用若干镜头组合成文,一气呵成,余味无穷。
  四是表达上必须出彩。一方面要根据素材及立意,精心拟定一个合适的题目,或充满诗意,或蕴含哲理。另一方面,在语言运用上要仔细斟酌。写人,要灵活运用多种写人方法,多层面地去刻画人物;记事,要注意详略得当,曲折多变,引人入胜;绘景,要按照一定顺序,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多角度地进行描写,力求生动传神;抒情,要有感而发,真挚而动人;议论,要观点鲜明正确,层次清楚,论证有力。最后,要精心设计文章的开头结尾,形成首尾呼应之势,增强表达效果。因为好的开头不仅能使同学们的写作很顺利,更直接影响到阅读者对这篇作文的第一印象。而好的文章结尾也能升华文章主旨,给人以回味无穷之感。
其他文献
最近,十一月的一天,我们目睹了一个极其美丽的日落。当我像平时一样漫步于一道小溪发源处的草地之上,那高空的太阳,终于在一个凄苦的寒天之后、暮夕之前,突于天际骤放澄明。这时但见远方天暮下的衰草残茎,山边的木叶橡丛,顿时沉浸在一片最柔美也最耀眼的绮照之中,而我们自己的身影也长长伸向草地的东方,仿佛是那缕斜晕中仅有的点点微尘。周围的风物是那么妍美,一晌之前还是难以想象,空气也是那么和暖纯净,一时这普通草原
期刊
月光如水,静静地泻在我紧闭的双眼上,在我流泪的梦里,我又一次感受到了妈妈充满慈爱,对我无比呵护的心。可是,有时这真真切切的爱,那实实在在的影响,近在咫尺,我却没有反应。  “在你的笔下,写满了爸爸的爱,却始终没有‘妈妈’二字;在你的言谈中,说尽了爸爸的不平凡,仍然没有‘妈妈’二字。张欢,你妈妈怎么啦?怎么不听你提起她?”梦中,似乎有一个声音在问我。  这一瞬间,我才突然明白过来:这十五年来,我竟然
期刊
【原文】  鸲鹆之鸟出于南方,南人罗②而调其舌③,久之,能效④人言,但能效数声而止,终日所唱,惟数声也。蝉鸣于庭,鸟闻而笑之。蝉谓之曰:“子能人言,甚善;然子所言者,未尝言也,曷若⑤我自鸣其意哉!”鸟俯首而惭,终身不复效人言。  (选自《叔苴子》)  【注释】  ①鸲鹆:鸟名。俗称“八哥”。  ②罗:用网捕捉。  ③调其舌:意为将鸲鹆的舌头剪圆,教它学人说话。调,调教。  ④效:效仿。  ⑤曷若:
期刊
在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中,在寂寞孤独的校园生活中,我想飞。  张开翅膀,飞啊飞。飞过书山,飞过题海。飞到一个找不到“三重压迫”的地方。那儿不再有三天做不完的作业,不再有七天写不完的作文,不再有十天啃不透的书本,不再是在“作业女神”的奴役下度日。一片蓝蓝的天,一片绿绿的草,在蓝天和绿草之间,我自由自在地奔跑,大声地呼喊。此时,可以不再考虑还有几堆作业没做,还有几篇课文没背;在蓝天和绿草之间,我可以放任
期刊
人似乎不可有缺陷,有则会被人耻笑和嚼舌。但是,谁又能没有缺陷呢?  天生之不足,如残疾盲哑,或身不盈七尺,与生俱来,自不必多说;人之后天残缺,诸如脑不够用,力不济事,才不过人,乃至出身不显贵,履历欠辉煌,学业无所成,事业无所就,等等,就更像生物圈内有乔木自有灌木,有奇花亦有小草,本是自然而然,不足为怪。人之一生,或多或少承而受之,是可谓生之烦恼,每每嚼味,已是苦涩,更怎堪人与人之间,相互轻蔑低视,
期刊
不懂音乐,但却喜欢看音乐节目。正如,对一些作家的作品不太熟悉,但对作家的身世际遇却常常感慨万端,真不知道这是不是买椟还珠的行为。我常常把自己不懂音乐归咎于年少時父母没有送我到少年宫之类的地方去接受早期的音乐教育。虽然年少的我生活在一个宁静的小县城里,居然也无师自通地学会了一些小乐器,但是音乐梦永远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了。说来可笑,我看一些音乐家演奏一些曲子时,经常被演奏家的那种投入,那种物我两忘
期刊
清晨,一缕金灿灿的阳光映在我的脸上,伴随着青春洋溢的步伐,我踏进了一家水饺店。  “阿姨,五元钱的馄饨一碗!”  “好的,马上来,请稍等!”  在无聊之际,我掏出手中的十五元钱,对着阳光,举起十元钞和五元钞习惯性地看了一下水印——五元钞竟然是假钞!我惊住了,但随即马上萌生了一个念头……  看着不远处正在工作的老板娘,来过这么多次,我竟然都没有仔细端详过她。  也许是因为人过中年了吧,头上那几根显眼
期刊
那个傍晚,和所有的傍晚一样,我看着客厅窗子上的玻璃安静地被夜色一点点地涂黑,再后来,一张黑色的大网将我一人深深地陷在沙发里,我无所适从。也就在那個时候,我打开了录音机,乐曲很快飘浮在除了我就没有其他生命的暂时属于我的这个空间。在夜色慢慢变得苍老、恐怖的时候,我得以从这一黑色的网中挣扎出来,让音乐拯救我害怕寂寞的灵魂,拯救我仍有些脆弱的内心,音乐是我的一个精神家园,是我灵魂深处最渴望见到的光芒。一个
期刊
视听作文
期刊
我从小就喜欢音乐,除了唱歌,还喜欢中国民乐,十岁以后就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拉二胡、京胡、板胡和小提琴,还会吹笛子、吹箫,曾在学校的晚会上演奏过,现在有闲还拉拉二胡,听听音乐,聊以自娱。  音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孔子在齐听“韶”乐演奏,心灵契入定境,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古谣说“曲有误,周郎顾”;诸葛亮在城楼上边抚琴,边观山景,大唱《空城计》,说明周瑜和孔明都通音律。儒家对音乐的作用视为相当巨大,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