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教育家评传》中,有几位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人,其中之一是朱熹。
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又是南宋时期最著名的教育家。他上承孔孟,直接继承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的学术思想,融合佛、道思想的某些成果,创立了一个独特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被称为程朱理学,并成为从宋末到元、明、清各代的官方正统思想,对宋以后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他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礼之要,必在于读书。”朱熹教学思想的重点集中在指导学生读书上,集中在向学生传授读书经验上。朱熹从五六岁起,直到72岁病逝,一生都在读书、教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如何读书,他有深切的体会,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在他逝世后不久,他的弟子们曾将他的读书经验归纳为六条,称为“朱子读书法”。
循序渐进: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说:“饭得一口一口吃,事得一件一件干。”读书亦如此。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熟读精思: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以往读书,总觉得记不得,有“白读”之嫌。但是,后来,参加了两个读书会,每本书,至少经历三次阅读,还有三次不同形式的作业,有引领,有提醒,有促进,渐渐地发现,书中的很多重要观点能够“记得”了,我想,这就是熟读精思的好处。
虛心涵泳:朱熹认为读书时需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虑,细心体会作者原意,不可先入为主,穿凿附会。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细心玩索,深刻体会书中的旨趣。我觉得努力寻求作者意愿是好的,但也别钻牛角尖。
切己体察:朱熹主张读书不能只在纸面上做功夫,还必须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他说:“学者读书,须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他提出读书应当“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奚益于学哉”!朱熹提出读书必须切己体察,要求联系思想,指导行动。
着紧用力:这里的“着紧用力”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要抓紧时间,反对松松垮垮,我想是珍惜时间的意思。二是要振作精神,集中精力,反对疲疲踏踏,心猿意马。一个人每天的深度阅读时光并不多,因为现在的干扰因素太多。像我有时拿起手机是为了做A事,结果看到另一条信息,马上被吸引,结果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时间就这样溜走了。
居敬持志:朱熹认为的“居敬持志”就是要求读书治学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全神贯注,还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这也是朱熹读书法的根本精神。他说:“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渐进,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静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居静”就是要求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他说:“读书须收敛此心。”“持志”就是要求有坚定的志向,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目标,并能以顽强的毅力求其实现。他说:“立志不定,如何读书?”因此,立志向、定目标是读书治学的根本。只有懂得这个道理,才能“办得坚固心,一味向前”。其实,在读《中国教育家评传》过程中,我感受到古代许多学者都强调“立志”,而且古人被输入“立志”思想的年龄都比较早。另外,古人很小的时候志向就比较明确,不像我们现在的孩子,各种本该由孩子自己承担的事情,多被家长包办代替,问起志向更是不知所云。
明末清初的理学家、教育家张履祥有许多可“为后世法”的见解,与朱熹很相近。例如对于坚定志趣,他说,“为学之道,始于立志,犹射者未发矢,而志已及之,志大而大,志小而小,他日所成,无不由是。”对于把握好起步,他说,“万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年之计,定于一日。”对于循序渐进,他说,“学习是艰苦的精神劳动,知识技能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对于亲自践履,他说,“于学之外,还要注意行。”对于学用一致,他说,“读书所以明理,明理所以适用。”
我们发现,关于读书,虽众说纷纭,又有许多相似。其实,无论谁怎么说,关键还要看自己是否能够静下心来深度阅读,爱上阅读。有许多事情,只有做起来,才能从中体会到它的好。尤其是读书这件事,更是如此!记得我从前还算是读书“困难户”,渐渐地,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喜欢上了读书,后来更是协助负责佳木斯地区“中国好老师”工作,主持全省“好老师”读书会的线上分享。到现在,我每天泡在“百千教师读书坊”,已然是深爱阅读了!
阅读,有时需要导师,因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时需要伙伴,因为“独行快,众行远”。但更多的时候,是自我沉浸式的慢读时光,是与文本、与作者建立联结时的深度思考,是走进文字丛林中对自我灵魂的叩问……
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说:“人之不可以不学,犹鱼之不可以无水。”“学能变化气质。”我不由想起那句——“你的气质里不仅藏着你擦过的口红,还藏着你读过的书!”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光复小学)
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又是南宋时期最著名的教育家。他上承孔孟,直接继承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的学术思想,融合佛、道思想的某些成果,创立了一个独特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被称为程朱理学,并成为从宋末到元、明、清各代的官方正统思想,对宋以后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他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礼之要,必在于读书。”朱熹教学思想的重点集中在指导学生读书上,集中在向学生传授读书经验上。朱熹从五六岁起,直到72岁病逝,一生都在读书、教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如何读书,他有深切的体会,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在他逝世后不久,他的弟子们曾将他的读书经验归纳为六条,称为“朱子读书法”。
循序渐进: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说:“饭得一口一口吃,事得一件一件干。”读书亦如此。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熟读精思: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以往读书,总觉得记不得,有“白读”之嫌。但是,后来,参加了两个读书会,每本书,至少经历三次阅读,还有三次不同形式的作业,有引领,有提醒,有促进,渐渐地发现,书中的很多重要观点能够“记得”了,我想,这就是熟读精思的好处。
虛心涵泳:朱熹认为读书时需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虑,细心体会作者原意,不可先入为主,穿凿附会。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细心玩索,深刻体会书中的旨趣。我觉得努力寻求作者意愿是好的,但也别钻牛角尖。
切己体察:朱熹主张读书不能只在纸面上做功夫,还必须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他说:“学者读书,须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他提出读书应当“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奚益于学哉”!朱熹提出读书必须切己体察,要求联系思想,指导行动。
着紧用力:这里的“着紧用力”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要抓紧时间,反对松松垮垮,我想是珍惜时间的意思。二是要振作精神,集中精力,反对疲疲踏踏,心猿意马。一个人每天的深度阅读时光并不多,因为现在的干扰因素太多。像我有时拿起手机是为了做A事,结果看到另一条信息,马上被吸引,结果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时间就这样溜走了。
居敬持志:朱熹认为的“居敬持志”就是要求读书治学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全神贯注,还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这也是朱熹读书法的根本精神。他说:“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渐进,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静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居静”就是要求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他说:“读书须收敛此心。”“持志”就是要求有坚定的志向,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目标,并能以顽强的毅力求其实现。他说:“立志不定,如何读书?”因此,立志向、定目标是读书治学的根本。只有懂得这个道理,才能“办得坚固心,一味向前”。其实,在读《中国教育家评传》过程中,我感受到古代许多学者都强调“立志”,而且古人被输入“立志”思想的年龄都比较早。另外,古人很小的时候志向就比较明确,不像我们现在的孩子,各种本该由孩子自己承担的事情,多被家长包办代替,问起志向更是不知所云。
明末清初的理学家、教育家张履祥有许多可“为后世法”的见解,与朱熹很相近。例如对于坚定志趣,他说,“为学之道,始于立志,犹射者未发矢,而志已及之,志大而大,志小而小,他日所成,无不由是。”对于把握好起步,他说,“万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年之计,定于一日。”对于循序渐进,他说,“学习是艰苦的精神劳动,知识技能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对于亲自践履,他说,“于学之外,还要注意行。”对于学用一致,他说,“读书所以明理,明理所以适用。”
我们发现,关于读书,虽众说纷纭,又有许多相似。其实,无论谁怎么说,关键还要看自己是否能够静下心来深度阅读,爱上阅读。有许多事情,只有做起来,才能从中体会到它的好。尤其是读书这件事,更是如此!记得我从前还算是读书“困难户”,渐渐地,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喜欢上了读书,后来更是协助负责佳木斯地区“中国好老师”工作,主持全省“好老师”读书会的线上分享。到现在,我每天泡在“百千教师读书坊”,已然是深爱阅读了!
阅读,有时需要导师,因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时需要伙伴,因为“独行快,众行远”。但更多的时候,是自我沉浸式的慢读时光,是与文本、与作者建立联结时的深度思考,是走进文字丛林中对自我灵魂的叩问……
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说:“人之不可以不学,犹鱼之不可以无水。”“学能变化气质。”我不由想起那句——“你的气质里不仅藏着你擦过的口红,还藏着你读过的书!”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光复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