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朱熹学“读书”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wup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教育家评传》中,有几位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人,其中之一是朱熹。
  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又是南宋时期最著名的教育家。他上承孔孟,直接继承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的学术思想,融合佛、道思想的某些成果,创立了一个独特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被称为程朱理学,并成为从宋末到元、明、清各代的官方正统思想,对宋以后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他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礼之要,必在于读书。”朱熹教学思想的重点集中在指导学生读书上,集中在向学生传授读书经验上。朱熹从五六岁起,直到72岁病逝,一生都在读书、教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如何读书,他有深切的体会,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在他逝世后不久,他的弟子们曾将他的读书经验归纳为六条,称为“朱子读书法”。
  循序渐进: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说:“饭得一口一口吃,事得一件一件干。”读书亦如此。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熟读精思: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以往读书,总觉得记不得,有“白读”之嫌。但是,后来,参加了两个读书会,每本书,至少经历三次阅读,还有三次不同形式的作业,有引领,有提醒,有促进,渐渐地发现,书中的很多重要观点能够“记得”了,我想,这就是熟读精思的好处。
  虛心涵泳:朱熹认为读书时需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虑,细心体会作者原意,不可先入为主,穿凿附会。涵泳,就是要反复咀嚼,细心玩索,深刻体会书中的旨趣。我觉得努力寻求作者意愿是好的,但也别钻牛角尖。
  切己体察:朱熹主张读书不能只在纸面上做功夫,还必须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他说:“学者读书,须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他提出读书应当“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奚益于学哉”!朱熹提出读书必须切己体察,要求联系思想,指导行动。
  着紧用力:这里的“着紧用力”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要抓紧时间,反对松松垮垮,我想是珍惜时间的意思。二是要振作精神,集中精力,反对疲疲踏踏,心猿意马。一个人每天的深度阅读时光并不多,因为现在的干扰因素太多。像我有时拿起手机是为了做A事,结果看到另一条信息,马上被吸引,结果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时间就这样溜走了。
  居敬持志:朱熹认为的“居敬持志”就是要求读书治学必须注意力高度集中,全神贯注,还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这也是朱熹读书法的根本精神。他说:“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渐进,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静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居静”就是要求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他说:“读书须收敛此心。”“持志”就是要求有坚定的志向,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目标,并能以顽强的毅力求其实现。他说:“立志不定,如何读书?”因此,立志向、定目标是读书治学的根本。只有懂得这个道理,才能“办得坚固心,一味向前”。其实,在读《中国教育家评传》过程中,我感受到古代许多学者都强调“立志”,而且古人被输入“立志”思想的年龄都比较早。另外,古人很小的时候志向就比较明确,不像我们现在的孩子,各种本该由孩子自己承担的事情,多被家长包办代替,问起志向更是不知所云。
  明末清初的理学家、教育家张履祥有许多可“为后世法”的见解,与朱熹很相近。例如对于坚定志趣,他说,“为学之道,始于立志,犹射者未发矢,而志已及之,志大而大,志小而小,他日所成,无不由是。”对于把握好起步,他说,“万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年之计,定于一日。”对于循序渐进,他说,“学习是艰苦的精神劳动,知识技能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对于亲自践履,他说,“于学之外,还要注意行。”对于学用一致,他说,“读书所以明理,明理所以适用。”
  我们发现,关于读书,虽众说纷纭,又有许多相似。其实,无论谁怎么说,关键还要看自己是否能够静下心来深度阅读,爱上阅读。有许多事情,只有做起来,才能从中体会到它的好。尤其是读书这件事,更是如此!记得我从前还算是读书“困难户”,渐渐地,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喜欢上了读书,后来更是协助负责佳木斯地区“中国好老师”工作,主持全省“好老师”读书会的线上分享。到现在,我每天泡在“百千教师读书坊”,已然是深爱阅读了!
  阅读,有时需要导师,因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时需要伙伴,因为“独行快,众行远”。但更多的时候,是自我沉浸式的慢读时光,是与文本、与作者建立联结时的深度思考,是走进文字丛林中对自我灵魂的叩问……
  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说:“人之不可以不学,犹鱼之不可以无水。”“学能变化气质。”我不由想起那句——“你的气质里不仅藏着你擦过的口红,还藏着你读过的书!”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光复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已走入低年段孩子的学习生活,低年段孩子与中高年段孩子有很大不同,他们注意力分散,情绪变化大。而科学课中科学探究活动比较多,给低年段科学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改变教学方法,让低年级科学教学更加有效。  【关键词】小学科学 低年级 教学方法  近来,江苏省各个地区科学课逐渐走入一、二年级,小学低年段学生和中高年段学生有很大的不同。低年
期刊
走进奚爱国局长的办公室,案头堆积的满满当当的书籍、笔记和剪报让记者颇感意外。尽管身居泰州市政协副主席、市教育局局长等重要职位,政务缠身,奚爱国每天的阅读时间却是雷打不动,“只有坚持才能养成习惯,而读书这一习惯是伴随终身的。”奚爱国说。也许正因如此,热爱阅读的他才会坚定不移地推出“筑梦未来”大阅读工程,在泰州的校园乃至社会形成了一股欣欣向荣的全民阅读良好风尚。  自2016年开始,泰州开始有组织地逐
期刊
【摘要】说课、“演课”和公开课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助推作用,而“演课”兼有说课和上课的双重功能,能较好地反映出教师的综合素质。本文结合音乐课“演课”的实际运用案例,阐述音乐课的“演课”与说课、上课之间的区别,谈一谈音乐教师如何掌握音乐课“演课”的操作技巧和要旨。  【关键词】音乐课“演课” 教师专业成长 操作要旨  一位优秀音乐教师的成长要经过无数课堂教学的实践和不断的反思,要想了解一位音乐教师的
期刊
这一段时间,我因为朋友推荐,开始阅读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先生的著作《孩子的宇宙》,没想到,一捧起就再没放下,这本书深深吸引了我,读完之后,也让我对孩子有了更深的了解,尤其在再次面对那些特殊的孩子的时候,我不再焦躁。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存在一个宇宙。大人们往往被孩子的外形所蒙蔽,忘却了这一广阔的宇宙。家长急于让孩子长大,把他们破坏得无法还原。河合隼雄在《孩子的宇宙》中写道:  “生活中,有些孩
期刊
【摘要】针对乡村小学的教师自我发展主动性不强、发展平台不足等不利因素,以江苏省仪征市张集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为例,笔者提出了乡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策略:一是通过行政引领、成功激励和阅读启发等方式,破解乡村教师自我发展的思想瓶颈;二是通过搭建平台、建立发展共同体和青年教师“2-3-2”磨课机制,推动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发展。  【关键词】乡村教师 师资队伍 共同体  江苏省仪征市张集小学是一所地
期刊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自我反思。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兼班主任,我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也不断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认识不足,通过深刻的自我反思,提高专业能力。  一、从实践中体会  课堂风格影响教学效果。最初执教时,我的课堂节奏非常紧凑,氛围比较紧张。但是我在别的班级听课时,发现有些教师上课的语言很幽默,经常开一些小玩笑,之后又很快能回到課堂教学中来。我深受启发,开始改变课堂教学风格,例如在执教《英语》四
期刊
【摘 要】针对英语综合版块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过于简单,语言材料阅读偏少和学生语用素养培育不足的现状,本文从挖掘文本资源、拓展情景材料、充实版块内容和融合语言知识点四个维度,阐述译林版小学《英语》综合板块文本材料的开发与融合,借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持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关键词】语言材料 阅读素养 语用能力  作为小学一线英语教师,笔者观察到不少教
期刊
一、缘起·慢阅读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色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暇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了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惋惜的事啊!朋友,“慢慢走,欣赏啊!”——这段话选自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散步系列丛书《无言之美》。  我没有去过阿尔
期刊
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题记  近日读到一则新闻: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院大学英语部教师余功茂,因患多囊肾病,虽每周需三天做透析,仍坚持带两个班上8节课。他说他喜欢走到学生中间站着讲课,这让他感到了一个教师的尊严和价值。那么,身患重病的余老师何以有这么大的力量和勇气呢?  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笔下的闲适之情令人艳羡。然而,身为教育工作者如抱此心境,“悠然”
期刊
国庆假期结束后上班的第一天,我收到了一张明信片。明信片上有一幅特别的绘画,画的是一个帅气的小伙子站在南京艺术学院的校门口,下面有个醒目的署名:小杰。哦,是他!我曾经的学生,一个很有绘画天赋的孩子。我特别激动,他上大学了,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真为他感到高兴。  十年前,我遇到了这样一个孩子:大大的眼睛,白白胖胖。每次不带作画工具的孩子们中总少不了他,绘画时马马虎虎,涂色也是涂得左一块右一块,很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