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不光要求对知识理论的传输,也应该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在动手能力方面,小学科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教师在启发学生思维发展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操作中学会知识,在理论中学习操作。为此,下面会具体叙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方法,让学生全方面发展个人,得到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动手能力;教学思考
正文
科学是开启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正确探知世界的学科,教师应该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法,多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锻炼,完好感知到科學世界的奥秘。
一、学会使用器材,自我探知仪器
认识科学仪器是学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很多时候教师只是想着让学生见过仪器就好,明白这个仪器的作用是什么,具体如何使用仪器的方法大多都是一带而过,学生到最后依旧是不了解具体的方法。就以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放大镜”为例,在这节课中学生需要利用放大镜观察微观世界,会使用放大镜。一开课之前,教师可以拿出放大镜让学生观察周边世界,让学生拿着放大镜观看书桌桌布的纹路,然后询问大家:“同学们,你们通过观察知道放大镜有什么作用吗?”引出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然后让他们用放大镜来观察物品,让他们思考在观察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将物体放大,给他们器械让他们尝试移动放大镜进行观察物体,在观察过后,进行师生交流,教师来和学生一起讨论放大镜的特点,对于放大镜特点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触摸以及观察来感受放大镜,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这样慢慢引出放大镜能放大物体的原因。对于微观世界的观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细小事物的观察,让他们反用刚学过的知识点,大概给出五分钟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观察,经过移动他们会观察到他们肉眼看不到的事物,教师在一旁做出指导,从而让学生慢慢会使用放大镜,在此过后教师做出点评,让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内容。
二、生活情景导入,拉近知识距离
学习科学必不可少的就是生活情景,在科学课上利用生活情景导入学习,可以拉近科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他们近距离来感受科学的奥秘与智慧,在生活情景导入上,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生活,最后和他们身边事物相近,才好让他们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就以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我们身边的物质”为例,在这节课中学生需要了解到物质世界的构成,一些物质学生一开始是无法理解的,教师需要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这个时候就可以利用生活情景导入学习,开课之前可向大家导入一个情景:“同学们,当你们进入到校园的时候,你们观察过身边事物有哪些吗?周围有什么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校园?”进而引申出物质的概念,学生可能并不太理解物质,教师可以向他们举例来一一阐述物质,告诉他们大家能摸到的一切事物都属于物质,为强化他们的思想,可以提出问题:“大家来想一想,我们看不到摸不到的事物算不算物质?”慢慢来过渡到物质的变化,像是在冰融化成水上,需要学生理解冰变成水这个过程,有什么出现了变化,慢慢引申物质的理解。
三、激发动手意识,探知深奥问题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上,还是需要引导他们,激发他们的意识,当学生拥有意识之后,才能有趋势进入到行动,在小学科学课上就利用深奥的问题进入到感知环节。就以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为例,开课之前教师可询问大家:“大家都吃过米饭,你们来说说米饭的味道。”慢慢引出米饭在咀嚼之后遇到唾液内的淀粉酶形成变化,有了味道,在理解中慢慢引申淀粉,询问他们:“大家知道淀粉吗?”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一些淀粉,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索,通过嗅觉感觉触觉来探知淀粉的特征,无味道白颜色手感绵软细腻,为了让他们进一步了解淀粉的特征,加入问题:“白色的淀粉会变颜色吗?”进而过渡到淀粉和碘酒的反应,准备碘酒和淀粉,让他们让这两种物质进行反应,并让他们观察这两种物质的变化,利用问题引导他们形成时间的思想,慢慢加入实践的行列之中,思想推动行为发展,最后能有所收获,有所得。在解决完这个问题之后,来引导大家思考米饭中含有淀粉,将碘酒滴在米饭上,会不会有一样的变蓝情况,当大家处于一个疑问的状态,他们就愿意持续往下思考,一步一步探知和思考有助于学生整体的发展,通过问题引导来启发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朝着不同的方向思考,慢慢具备合适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科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上,可以选取不同的方式,要立足于课本内容,做到让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也要设置不同的问题,给他们留出疑问,让他们处于一个充满疑惑的状态,引导他们自我思考,慢慢投身于自我探究,进而形成动手探知的意识,最后养成能力与习惯,得到全方面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2):258-259.
[2]周文忠.浅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3):29-30.
[3]刘文勇.试论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06):71.
(作者单位: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桃花坪街道东方红小学)
【关键词】小学科学;动手能力;教学思考
正文
科学是开启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正确探知世界的学科,教师应该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法,多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锻炼,完好感知到科學世界的奥秘。
一、学会使用器材,自我探知仪器
认识科学仪器是学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很多时候教师只是想着让学生见过仪器就好,明白这个仪器的作用是什么,具体如何使用仪器的方法大多都是一带而过,学生到最后依旧是不了解具体的方法。就以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放大镜”为例,在这节课中学生需要利用放大镜观察微观世界,会使用放大镜。一开课之前,教师可以拿出放大镜让学生观察周边世界,让学生拿着放大镜观看书桌桌布的纹路,然后询问大家:“同学们,你们通过观察知道放大镜有什么作用吗?”引出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然后让他们用放大镜来观察物品,让他们思考在观察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将物体放大,给他们器械让他们尝试移动放大镜进行观察物体,在观察过后,进行师生交流,教师来和学生一起讨论放大镜的特点,对于放大镜特点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触摸以及观察来感受放大镜,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这样慢慢引出放大镜能放大物体的原因。对于微观世界的观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细小事物的观察,让他们反用刚学过的知识点,大概给出五分钟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观察,经过移动他们会观察到他们肉眼看不到的事物,教师在一旁做出指导,从而让学生慢慢会使用放大镜,在此过后教师做出点评,让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内容。
二、生活情景导入,拉近知识距离
学习科学必不可少的就是生活情景,在科学课上利用生活情景导入学习,可以拉近科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他们近距离来感受科学的奥秘与智慧,在生活情景导入上,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生活,最后和他们身边事物相近,才好让他们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就以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我们身边的物质”为例,在这节课中学生需要了解到物质世界的构成,一些物质学生一开始是无法理解的,教师需要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这个时候就可以利用生活情景导入学习,开课之前可向大家导入一个情景:“同学们,当你们进入到校园的时候,你们观察过身边事物有哪些吗?周围有什么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校园?”进而引申出物质的概念,学生可能并不太理解物质,教师可以向他们举例来一一阐述物质,告诉他们大家能摸到的一切事物都属于物质,为强化他们的思想,可以提出问题:“大家来想一想,我们看不到摸不到的事物算不算物质?”慢慢来过渡到物质的变化,像是在冰融化成水上,需要学生理解冰变成水这个过程,有什么出现了变化,慢慢引申物质的理解。
三、激发动手意识,探知深奥问题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上,还是需要引导他们,激发他们的意识,当学生拥有意识之后,才能有趋势进入到行动,在小学科学课上就利用深奥的问题进入到感知环节。就以小学科学课程内容“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为例,开课之前教师可询问大家:“大家都吃过米饭,你们来说说米饭的味道。”慢慢引出米饭在咀嚼之后遇到唾液内的淀粉酶形成变化,有了味道,在理解中慢慢引申淀粉,询问他们:“大家知道淀粉吗?”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一些淀粉,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索,通过嗅觉感觉触觉来探知淀粉的特征,无味道白颜色手感绵软细腻,为了让他们进一步了解淀粉的特征,加入问题:“白色的淀粉会变颜色吗?”进而过渡到淀粉和碘酒的反应,准备碘酒和淀粉,让他们让这两种物质进行反应,并让他们观察这两种物质的变化,利用问题引导他们形成时间的思想,慢慢加入实践的行列之中,思想推动行为发展,最后能有所收获,有所得。在解决完这个问题之后,来引导大家思考米饭中含有淀粉,将碘酒滴在米饭上,会不会有一样的变蓝情况,当大家处于一个疑问的状态,他们就愿意持续往下思考,一步一步探知和思考有助于学生整体的发展,通过问题引导来启发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朝着不同的方向思考,慢慢具备合适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科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上,可以选取不同的方式,要立足于课本内容,做到让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讲授知识的同时也要设置不同的问题,给他们留出疑问,让他们处于一个充满疑惑的状态,引导他们自我思考,慢慢投身于自我探究,进而形成动手探知的意识,最后养成能力与习惯,得到全方面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2):258-259.
[2]周文忠.浅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3):29-30.
[3]刘文勇.试论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06):71.
(作者单位: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桃花坪街道东方红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