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普及,初中数学教学的模式、方法也变得越来越成熟。近些年许多研究都以课程中的教学引导方法为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普遍会忽略课堂结束时的总结,导致课堂缺乏“句号”,不利于学生后续的巩固学习。为了更好地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果,文章简要分析几个常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小结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小结;常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0-11
作者简介:江新民(1969—),男,江西婺源人,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中学数学教学。
一、系统化的课堂归纳
系统化的课堂归纳小结方式是目前最为普遍且几乎可用于所有知识内容的方式,主要是借助课堂结束之前的几分钟,将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总结出来,汇总教学内容、思想方法等,并进行简要的阐述,或用列表格、图示等方式表现出来,突出其中的重点,促使学生充分回顾整个课堂教学的内容。系统化的归纳小结方式优势突出,能够实现对课堂系统化的归纳总结,同时还能够充分表现其中的中心思想[1]。
例如,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快要结束时将所有的全等条件罗列出来,促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且系统化地回顾、记忆以及总结三角形的全等条件,并在对不同条件进行观看和记忆时,可以明确不同条件的区别、相同点,从而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清晰,显著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又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了行程问题,在课堂总结时便可以提出“行程类的问题主要是先考虑计划时间和移动时间,再明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然后罗列方程”,从而提高学生在遇到相似问题时独立解决的能力。
二、拓展性的课堂延伸
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因为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认为教学时间比较短。对此,为了更好地拓宽课堂教学范围,教师可以采用拓展性的延伸方式作为课堂小结,促使教学得到有效的拓展与延伸[2]。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属于教学的关键,教师合理提问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效果,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例如,在“认识三角形”这一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快要结束时进行延伸性的小结,提出“本堂课所讲解的内容是什么?”“对三角形的知识有哪一些了解”“下课后在生活中总结记录所看到的三角形,并应用三角形的定义进行评价(主要是锐角、钝角的评价)”等。教师借助这样的课堂小结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使学生在下课之后仍然会保持较高的热情进行学习探索,从而达到教学延伸的效果。
三、对比性的课堂小结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许多知识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以及差异性,尤其是许多新知识都是从以往已经掌握的旧知识中拓展或改变而来的,两个知识点之间的概念相似性比较高,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出现混淆相似知识点的问题。此时教师便需要引导学生及时明确其中的特征差异,发现其相同点与内在关联性,并借助教学内容的异同点,对概念形成更加深入与全面的理解,构建系统框架性的知识体系,从而保障知识记忆的实效性。
例如,在“菱形的性质和判断”这一内容教学中,学生都很容易混淆菱形与矩形的概念。对此,为了有效规避知识记忆的混淆,教师可以在课堂小结的过程中将两个概念一同罗列出来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形成更加深入和全面地记忆。如菱形的判定方式为:邻近两边相同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呈现垂直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分别平分一组对 角。而矩形的判定方式則为:有一个直角、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教师借助这样的对比性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分析和区别菱形与矩形,从而促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其中的概念,形成系统化的学习。
四、结语
做好课堂小结的设计是提高初中数学教育实效性的条件,教师需要做好每一堂课的小结工作,根据学生的学习热情、所学的知识内容、教学环境等因素合理应用多种常用的小结方法,促使每一堂课都能够做到承前启后的效果,让课堂教学有好的开头与结尾,从而实现课程教学质量的持续性提高。
参考文献:
[1]韩 俊.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及案例探究[J].教育, 2016(12):268.
[2]胡命运.“同课异构”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以七年级《电话计费问题》一课为例[J].求知导刊,2017(30):83-85.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小结;常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0-11
作者简介:江新民(1969—),男,江西婺源人,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中学数学教学。
一、系统化的课堂归纳
系统化的课堂归纳小结方式是目前最为普遍且几乎可用于所有知识内容的方式,主要是借助课堂结束之前的几分钟,将本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总结出来,汇总教学内容、思想方法等,并进行简要的阐述,或用列表格、图示等方式表现出来,突出其中的重点,促使学生充分回顾整个课堂教学的内容。系统化的归纳小结方式优势突出,能够实现对课堂系统化的归纳总结,同时还能够充分表现其中的中心思想[1]。
例如,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一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快要结束时将所有的全等条件罗列出来,促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且系统化地回顾、记忆以及总结三角形的全等条件,并在对不同条件进行观看和记忆时,可以明确不同条件的区别、相同点,从而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清晰,显著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又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了行程问题,在课堂总结时便可以提出“行程类的问题主要是先考虑计划时间和移动时间,再明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然后罗列方程”,从而提高学生在遇到相似问题时独立解决的能力。
二、拓展性的课堂延伸
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因为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认为教学时间比较短。对此,为了更好地拓宽课堂教学范围,教师可以采用拓展性的延伸方式作为课堂小结,促使教学得到有效的拓展与延伸[2]。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属于教学的关键,教师合理提问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效果,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例如,在“认识三角形”这一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快要结束时进行延伸性的小结,提出“本堂课所讲解的内容是什么?”“对三角形的知识有哪一些了解”“下课后在生活中总结记录所看到的三角形,并应用三角形的定义进行评价(主要是锐角、钝角的评价)”等。教师借助这样的课堂小结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使学生在下课之后仍然会保持较高的热情进行学习探索,从而达到教学延伸的效果。
三、对比性的课堂小结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许多知识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以及差异性,尤其是许多新知识都是从以往已经掌握的旧知识中拓展或改变而来的,两个知识点之间的概念相似性比较高,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出现混淆相似知识点的问题。此时教师便需要引导学生及时明确其中的特征差异,发现其相同点与内在关联性,并借助教学内容的异同点,对概念形成更加深入与全面的理解,构建系统框架性的知识体系,从而保障知识记忆的实效性。
例如,在“菱形的性质和判断”这一内容教学中,学生都很容易混淆菱形与矩形的概念。对此,为了有效规避知识记忆的混淆,教师可以在课堂小结的过程中将两个概念一同罗列出来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形成更加深入和全面地记忆。如菱形的判定方式为:邻近两边相同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呈现垂直的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分别平分一组对 角。而矩形的判定方式則为:有一个直角、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教师借助这样的对比性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分析和区别菱形与矩形,从而促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其中的概念,形成系统化的学习。
四、结语
做好课堂小结的设计是提高初中数学教育实效性的条件,教师需要做好每一堂课的小结工作,根据学生的学习热情、所学的知识内容、教学环境等因素合理应用多种常用的小结方法,促使每一堂课都能够做到承前启后的效果,让课堂教学有好的开头与结尾,从而实现课程教学质量的持续性提高。
参考文献:
[1]韩 俊.基于微课的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及案例探究[J].教育, 2016(12):268.
[2]胡命运.“同课异构”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以七年级《电话计费问题》一课为例[J].求知导刊,2017(30):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