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边界带强震活动与中国大陆西部强震活动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地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21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以来全球8级地震呈现新的活跃态势,7.5级以上强震在空间上呈优势分布,强震相对集中在西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汇聚边界带上尤为突出。2009年全球发生20次7级以上强震,其中有15次发生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近期仍具有延续全球强震活动优势空间分布。本文在以往关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运动方式以及相关地震活动研究基础上,将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分为印度亚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依据强震应变释放资料分析中国大陆西部、印度板块边界和澳大利亚板块边界之间强震活动可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中国大陆
其他文献
2017年秋,人教版义务教育语文七年级教科书改版,在《寓言四则》中编入新课文《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
摘 要:物理实验包含多种类型,其中包括测量型、探究型、演示型等等。通过对物理实验的实际操作,学生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以及串联关系,培养了活跃的思维方式和拓展了思维空间。本人通过介绍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亲子动手操作以及设计实验科目等举措来阐述物理实验对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发展学生思维。  关键词:物理实验;感性材料;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
大地震发生后,大量余震在断层面及其附近发生。余震震源位置的空间分布可以较为精确地勾画出断层面的形状和位置。假定地震发震断层可以用一个平面来模拟,且设大多数余震发生在这个断层面的附近,则可以通过余震震源位置参数来求解发震断层的走向、倾角及位置。本文首次采用2003年2月24日新疆伽师MS6.8地震后精确定位的小震资料反演了伽师地震断层面的走向和倾角,并以此为基础求得了该断层面上的滑动角。并根据小震丛
2007—2009年时段GPS数据资料显示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地壳运动较前期(1999—2007年时段)发生明显变化。本文分别对汶川地震同震影响、震后粘弹性松弛影响和震后余滑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同震对该区域地壳变形特征的形成存在一定影响,而震后粘弹性松弛和余滑产生的影响均可忽略不计。分析认为,对于中国大陆这种多块体系统而言,现有的震后变形机制并不能充分解释震后短期某些区域地壳运动变形特征的形成
为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应变场的时-空变化态势并更加真实地描述区域运动场,本文在区域整体无旋转基准的基础上,从连续变化的角度出发,利用多核函数进行滤波与解析,对"中国地壳运
以1999-2007年和2009-2010年两个时间段的GNSS观测资料为基础,借助于多核函数解析、滤波和应变场的无偏算法以及区域无旋转基准,在运动场连续变化的条件下获得了玉树Ms7.1和汶川
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定期公布全球7级以上大地震和中国4级以上地震目录。地震参数取自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中国地震速报台网观测报告"和"中国地震月报目录"及"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观
一名合格的初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顺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初步做到引导学生爱上历史课,进而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量,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使他们对历史课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