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发那些事儿:从凯撒大帝脱发说起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bx1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疾病:雄性激素会令人“头秃”
  自古以来,最普遍的毛发疾病可能就是男性脱发。
  这种病通常发生在三四十岁,但在青春期性成熟后也可能发生。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因此在某些家庭中的发病率更高,有的家庭是遗传自父系,有的则是遗传自母系。毛发脱落的现象很常见,事实上,在北美洲的男性中,整整有一半的人口在50岁时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秃顶。
  只要男人还存在,脱发这种现象就不会消失。有一份距今4000年的埃及草纸卷轴描绘了秃顶的男人,这种类型的脱发在历史上一直困擾着男性,即使是那些有权有势的大人物也不例外。
  最好的例子就是威名赫赫的将军、政治家、罗马第一位独裁者——尤利鸟斯·凯撒。凯撒一直试图掩盖那令他备受困扰的锃亮脑门儿。罗马史学家苏维托尼乌斯在《罗马十二帝王传》中写道:“他的秃头对他来说是个很大的缺陷,因为他发现这已经成为批评者口中的笑柄,所以他经常把稀稀拉拉的头发从王冠里向前梳出来。”
  不过,虽然我们明白“光头”这个词是指头皮上没有头发,然而事实上这是一种误用。一颗“光头”其实有很多毛囊和头发,只是它们非常细小,只有通过显微镜才可以看得见。秃头的机制包括毛囊及其毛干的逐步退化:随着病情的发展,毛囊及其毛干在每个周期都越来越小。
  这种脱发困境的解决方案是在1942年找到的。
  当时,耶鲁大学医学院解剖学的詹姆斯·汉密尔顿教授对男性脱发十分感兴趣,他找到了104位阉割过的男性。这些人不具备成熟的男性特征,只有很少体毛,没有胡子,而最重要的是没有脱发。但当他们被注射了雄性激素后,就不仅重新获得了成熟的男性身体特征、更健壮的肌肉,其中有家族脱发史的人还开始脱发了(这种实验在今天是无法完成的)。
  这个研究足以说明,脱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雄性激素是脱发发生的必要条件。第二,必须有遗传基础——一个秃顶的父亲或祖父。为避免产生歧义,汉密尔顿也指出,被阉割的男性在开始脱发之后,即使降低雄性激素水平,脱发也不会停止;也就是说,一旦脱发发生,降低雄性激素水平,甚至阉割,都无法逆转脱发。
  神奇的是,脱发不是随处都会发生,它只发生在头皮上,更具体来说,只发生在头顶的区域。不是头部侧面,不是腋下。也不是生殖器或者下巴的区域。由此我们知道,毛囊的位置对这种形式的脱发是否会发生很重要,只是我们还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知道的是,产生健康的头发需要一副健康的躯体。因为毛囊产生毛发需要消耗很多东西,因此这也成了身体健康的标志。毛囊中的细胞可以算是人体增长最快的细胞,所以其生长必须得到充分的营养。
  有了健康的身体作基础,才会长出浓密的头发。就像对大多数动物来说,大量的皮毛能为它们提供抵御外界威胁和环境骤变的屏障。现代人类虽然不需要毛发来保护自己,但还有其他重要作用。
  关于时尚:所谓流行发型。就是不停地轮回
  尽管我们更愿意相信我们现在的头发造型新奇独特,但事实上,这些发型已经被用过无数次了,最早几乎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代。虽然不同风格间变换的时间间隔从几年到几百年不等,但事实是它们的变化如同一组完整的月相般显示出可预见性。
  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民兵的头发想留多长就留多长,这通常意味着披头散发。1780年,乔治·华盛顿觉得军队需要一个更干练、更严谨的形象,于是命令手下的人“剃掉胡子,梳理头发,再擦些粉”。
  12到19世纪早期,年轻人为了和军队里那些梳着粉头的旧时代的人区分开来,纷纷剪了短发。而20多年后,新一代年轻人为了和老一辈人区分开又把头发留长,有时甚至烫成卷发。那些曾剪短发的人由于被自己的儿子嫌弃而深感愤怒。
  到19世纪末,短头发再次流行起来,并被完全接受。20世纪40年代中期,这种趋势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美国士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返回时,他们带回了小平顶或板寸头。有些人甚至模仿演员尤尔·伯连纳在1951年的电影《国王与我》中的造型,剃起了光头。
  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末,留长发的趋势又在猫王埃尔维斯·普里斯利、披头士乐队和乡村文化的影响下复兴了。
  90年代早期,我们一次性目睹了各种各样的发型:长头发、短头发、连鬓胡、小胡须和大胡子,多数情况下,只要打理整齐都会被平等地接受。在那之后,尤尔·伯连纳那种时尚的光头又回归了,现在,剃光头的男人为自己的光头形象所散发的魅力和性感感到无比自豪。
  另一面,女性头发的潮流趋势也具有反复性。
  在18世纪的美洲殖民地,女性的发型模仿了欧洲妇女,头发擦着脂粉,后面扎得很短,前面则卷成发卷。虽然多数的年轻女性留着长发,要么梳成辫子要么披肩。但到19世纪90年代,一种更随意的发型随着美国插画家查尔斯·达纳·吉普森创作的第一美女《吉普赛女郎》一同问世。
  她把头发向上梳成一个柔软、蓬松的发卷,两侧的头发也向上卷起,在头顶用马鬃垫起一个发枕。因为她那云朵一般的发型,社会将她视为独立、自信、意志坚强和值得尊敬的女性。大约在同时,马塞尔的卷发器让女性可以给她们的波波头增添一些漂亮的波浪。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女性承担起更多家务以外的工作,她们开始倾向于留短发;到20世纪20年代末,上百万的女性不论年龄,都留着短发。
  到了40年代,受名人效应的影响,如维罗妮卡·莱克那充满诱惑的垂发和玛米·艾森豪威尔的标志性刘海,长发又复兴了。
  到了50年代,流行的发型从奥黛丽·赫本的短发转变为杰奎琳·肯尼迪蓬松的发式以及遍布大街小巷的年轻人的马尾辫。
  然而短发在60年代再次出现,到70年代,法拉赫·福西特式的长发又流行起来。
  从历史来看,这些发型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交替,经过一个短暂的流行期,然后快速消亡,并在一段时间后出现一个集各种优点于一身的“新东西”。一种特定的发型往往可以代表一代人,但代表不了这一代人之前或之后的人,因为他们大多是反对这种发型的。
  摘自《头发:一部趣味人类史》
其他文献
盛夏,我坐在阳台上听蝉鸣。  窗外,几株老树苍郁含烟,几只蝉耐不住寂寞,早早便开始唱。清晨的蝉鸣清越、透亮,像沾染上露水一般,有凉凉的水意。晌午的蝉鸣浑厚、高亢,像金属敲击时发出的声响,有厚重的质感。日暮西山前的蝉鸣嘶哑、微弱,有如裂帛一般,一声比一声无力。  蝉,独自在泥土里幽居了几年,在没有光没有声音的黑暗中坚守,靠的是信念的支撑还是精神的慰藉?盛夏,如急雨骤落的蝉鸣,难道是蝉对孤独的一种释放
期刊
如今出门,除手机外,最能给人以安全感的要数口罩了。有人说,出门扔垃圾发现自己没戴口罩,一时胸闷气短伴随面红耳赤,回家戴上口罩再出门,顿觉宛若新生。  口罩掩盖了很多微表情,所以我的朋友阿猫说自从戴上口罩,她的社交恐惧症减轻了。走在公司走廊上可以目中无人保持高冷,不用眯着近视眼使劲辨认熟人,以免别人跟她打招呼,而她自己却视而不见。不用假装厚道地用“嗯、啊、哦”和同事尬聊了。也不用心里默默丈量和擦肩而
期刊
“孙悟空,我们终于见面了!”当年,60多岁的万籁鸣含着热泪默念这句话时,没人注意到他内心奔腾起伏的情感。  1961年,这位老人终于触摸到了他半生以来的夙愿:着手《大闹天宫》动画片的绘制。  彼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内热火朝天,厂房宽阔、崭新。每个画师面前都摆着一面镜子,有的画师效法孙悟空与二郎神的那场恶战,凶猛开打;有的学着天上的仙女,翩翩起舞。他们一边端详自己的表情和动作,一边拿捏着在稿纸上画
期刊
到了内蒙,不吃几回手把羊肉,算是白去了一趟。  到了草原,进蒙古包做客,主人一般总要杀羊。蒙古人是非常好客的。进了蒙古包,不论认识与否,坐下来就可以吃喝。有人骑马在草原上漫游,身上只背了一只羊腿。到了一家,主人把这只羊腿解下来。客人吃喝一晚,第二天上路时,主人给客人换一只新鲜羊腿,背着。有人就这样走遍几个盟旗,回家,依然带着一只羊腿。蒙古人诚实,家里有什么,都端出来。客人醉饱,主人才高兴。你要是虚
期刊
绿皮的、红皮的、白皮的,普快的、特快的、高铁的,无座的、硬座的、卧铺的,林林总总的火车坐下来,才慢慢地体会到,慢车恰似一场江湖。  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头一回坐慢火车还是去大学报到的时候。夜至深处,裆下尿意滂沱,随着车厢底部铁轮撞击铁轨的“哐眶”声阵阵抖响。看着挤满人的车厢,在心底打打气,发誓要挤出一条尿路来。想罢便在车厢过道一个个空隙里见缝插针地下脚,双臂攀援着座椅好似腾云驾雾,一路七荤八素
期刊
楼下是个小站,只通两路公共汽车;没有站台和协管员,只有一个报摊。不是高峰的时候,车站旁曾经有两个卖报的老人。  邻居老黄,老伴去世得早,儿女不在身边,每天大早就起床,在楼前这条不长的小路上来回闲逛,直到报纸来了,从报摊上买上一份,然后在路边的长椅上读上个把小时。卖报纸的老太太看出了他的生活规律,就向他发出加入卖报行业的邀请。理由是她起床比较晚,早晨能不能先帮衬她卖两个小时。老黄答应了。  老太太说
期刊
从部队退伍后,我到地方上打工,刚开始身边的女同事喊我唐唐,我极度不适应。后来,经她们反复解释,我才知道地方上的规矩是叠字称呼是表示亲近,不论老幼。  我换了一个单位,女同事们不再称唐唐,称唐哥。一个南方小姑娘最先叫的,怎么听都像“唐果”,大家都用她的口音来叫。不久,单位有一活动,天南海北的同业聚在一起,小姑娘又喊唐哥,一下子不得了了,所有人都开始喊,明显比我老的人也喊,发展到最后,领导也喊。活动结
期刊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这场袭击既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又把美军几乎整个太平洋舰队送进了海底。12月14日,罗斯福总统召集海军、财政、工业等部门召开了“造舰会议”,会议的主题正如其名:船都沉了,咱得再造啊。而这次会议,催生了后来左右各国制造业兴衰的关键概念——“质量控制”。  什么是质量控制呢?说白了就是控制产品生产的性价比峰值,让它既不因太好而变得昂贵,又不因太便宜而品质低劣,造
期刊
法国医生弗兰克·拉马涅尔是强迫障碍领域的专家,他有一个病人名叫贡扎格,患有秩序强迫症。贡扎格手中拿着一把尺子,每天要花上好几个小时仔细查看他的公寓,确认家具与墙面间的距离是否合适,每样物品是否在规定位置。儿童房也必须绝对整洁,地上不能有任何玩具。他不愿意让他的妻子坐在沙发上,因为这会导致他多花上半个多小时来收拾靠垫。当他妻子不在时,贡扎格就忍不住去给妻子的柜子及桌面“来点儿秩序”。经过拉马涅尔医生
期刊
拿破仑曾经说过,哪怕蒙上他的眼睛,凭借着嗅觉,他也可以回到他的故乡科西嘉岛。因为科西嘉岛上有一种植物,风里有这种植物的独特气味。  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在他的小说《静静的顿河》里,也向我们展示了他特别发达的嗅觉。他描写了顿河河水的气味。他描写了草原的青草味、干草味、腐草味,还有马匹身上的汗味,当然还有哥萨克男人和女人们身上的气味。他在他的小说的卷首语里说:哎呀,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顿河的气味,哥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