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经验一经反映和溶化在作品里,这就是文章习语上的所谓题材了。
题材存在于现实世界中,是十分丰富的,是一个作者因为限于本身的经历,却只能写一点自己所熟悉的东西。在写作方法上,主张“只写你所深知者”,原是避免浮浅,使文章深刻的办法。譬如吧,一个生长在四川、足迹不曾出过省界的人,他就描写不出海洋的形状来。这是因为作者对于所描写或者所评论的对象,先就缺乏实际的知识和体会的缘故。
没有事实,也就没有想象。要写一篇像样的文章,是绝不能依赖于天花板的。
然而天花板以外的天地虽大,作者却无法一一经历,为了谨守“只写你所深知者”的教条,许多人就写起老婆、儿子、吃饭、睡觉等等的身边琐事来,因为在平凡的生活里,他们只有这样的体验,一离开这些直接经历,就觉得没有题材可写,没有意见可说,捏起笔,要恨恨于灵感的不来了。
而灵感偏偏又是不可捉摸的东西。
体验缺乏,灵感不来,那么,文章岂不是就写不成了么?事实上并不然。只要时刻留心,经常训练,灵感也可以通过培养来取得,而要达到这一点,主要是平常善于观察,积储由观察得来的感想和形象,以待提笔时候的应用,这样,就可以有所恃而无恐了。
在这里,我们且来回顾一下,看看世界伟大作家们在写作之前,是怎样地运用着他们的观察方法的。
左拉在观察时候所常用的工具,是书籍、报纸、照片以及其他各种的文件。当他要就某种问题写一篇文章的时候,就搜集许多和这问题有关的书报,抄的抄,剪的剪,分类储藏,然后再用这些储藏着的材料来写作。有时候,他也去做实地的观察,为了要描写唱戏者生活,他曾去和优伶接近;为了要明白赌徒的心理,他曾去赌场里狂赌;他也常去参观各种不同的生活,跟各种不同的人物谈话,细心地记下那些语言和印象。不过就大体说,到了要写作的时候,临渴掘井,以局外人的态度去访问,去搜集,所得的总不免是一些表面的形状,结论自然也不能深刻、正确。那方法,是不宜于袭用的。另一个作家巴尔扎克说道:“在我,观察甚至于成了直觉,我不会忽视肉体,而且更进一步,我会透进灵魂。”究竟用什么方法来透进灵魂呢?因为要去调查平民的性格和生活,他就穿着工人的服装,混在群众的队伍里,显出漠不关心的样子,使他们不加提防,一面却留心他们散工后的闲谈,看戏回来时的夫妻之间的私语:家务的盘算,工钱的支配。他浸沉于这些琐碎的扳谈里。
我想,这就是使文章比较普遍,使文章比较永久的主要的因素。
要使题材丰富,我们必须细心地观察事物,把所得的结果记下来:人物的性格、风貌、举止,事件的起因、经过、影响,自己的感想、意见、心得,乃至一个单字,一句土话,一串生动的句子,一些不常见的词汇等等。记录不但便于查考,而且可以供我们比较、研究。
然而其间也还需要一番提炼的工作。
旧时读书人在初学写作的时候,最易犯的毛病就是生拼硬凑,把自己肚里所有的一些成语古典,非常牵强地嵌到文章里面去,终使通篇前后不相调和。倘不把题材好好地加以溶化、洗练,我想,就是在现今,也还是容易染上这种毛病的。
然则怎样来溶化呢?我以为首先的是整理;怎样来洗练呢?我以为主要的是选择。题材有了,我们就得按照时间和次序,按照内容和性质,把它们一一编排,部署既定,再来做一番挑剔选择的工作,使不必要的枝节可以删去,新的思想和想象逐渐增加起来,然后加以组织,这就可以铺排成文了。所以,在未曾落笔之前,无论是写纲要也好,打腹稿也好,总之,是必须经过一番筹思的。
剪裁的标准决定于文章的主题。主题从题材产生,它是文章的灵魂。当我们提笔作文的时候,要问问自己:究竟为着要说些什么而写这篇文章的呢?通过手头的材料,我们要说明一种东西,或者要叙述一件事情,或者要提出一个主张,或者要发抒一番感情,总之,当作者决定了自己的想法的时候,文章的主题也就存在了。题材提供主题,主题抉择题材,两者是有着相互的关系的。
主题把握得正确与否,是决定于作者的思想的。
所以,一个初学写作者必须学习思想方法,对现实(题材)多多地体验,精密地观察。在平日既有这样的准备,写起文章来的时候,只要题材现成,也就可以确定主题,毫不困难地动起手来了。
(选自《文章修养》,有删改)
题材存在于现实世界中,是十分丰富的,是一个作者因为限于本身的经历,却只能写一点自己所熟悉的东西。在写作方法上,主张“只写你所深知者”,原是避免浮浅,使文章深刻的办法。譬如吧,一个生长在四川、足迹不曾出过省界的人,他就描写不出海洋的形状来。这是因为作者对于所描写或者所评论的对象,先就缺乏实际的知识和体会的缘故。
没有事实,也就没有想象。要写一篇像样的文章,是绝不能依赖于天花板的。
然而天花板以外的天地虽大,作者却无法一一经历,为了谨守“只写你所深知者”的教条,许多人就写起老婆、儿子、吃饭、睡觉等等的身边琐事来,因为在平凡的生活里,他们只有这样的体验,一离开这些直接经历,就觉得没有题材可写,没有意见可说,捏起笔,要恨恨于灵感的不来了。
而灵感偏偏又是不可捉摸的东西。
体验缺乏,灵感不来,那么,文章岂不是就写不成了么?事实上并不然。只要时刻留心,经常训练,灵感也可以通过培养来取得,而要达到这一点,主要是平常善于观察,积储由观察得来的感想和形象,以待提笔时候的应用,这样,就可以有所恃而无恐了。
在这里,我们且来回顾一下,看看世界伟大作家们在写作之前,是怎样地运用着他们的观察方法的。
左拉在观察时候所常用的工具,是书籍、报纸、照片以及其他各种的文件。当他要就某种问题写一篇文章的时候,就搜集许多和这问题有关的书报,抄的抄,剪的剪,分类储藏,然后再用这些储藏着的材料来写作。有时候,他也去做实地的观察,为了要描写唱戏者生活,他曾去和优伶接近;为了要明白赌徒的心理,他曾去赌场里狂赌;他也常去参观各种不同的生活,跟各种不同的人物谈话,细心地记下那些语言和印象。不过就大体说,到了要写作的时候,临渴掘井,以局外人的态度去访问,去搜集,所得的总不免是一些表面的形状,结论自然也不能深刻、正确。那方法,是不宜于袭用的。另一个作家巴尔扎克说道:“在我,观察甚至于成了直觉,我不会忽视肉体,而且更进一步,我会透进灵魂。”究竟用什么方法来透进灵魂呢?因为要去调查平民的性格和生活,他就穿着工人的服装,混在群众的队伍里,显出漠不关心的样子,使他们不加提防,一面却留心他们散工后的闲谈,看戏回来时的夫妻之间的私语:家务的盘算,工钱的支配。他浸沉于这些琐碎的扳谈里。
我想,这就是使文章比较普遍,使文章比较永久的主要的因素。
要使题材丰富,我们必须细心地观察事物,把所得的结果记下来:人物的性格、风貌、举止,事件的起因、经过、影响,自己的感想、意见、心得,乃至一个单字,一句土话,一串生动的句子,一些不常见的词汇等等。记录不但便于查考,而且可以供我们比较、研究。
然而其间也还需要一番提炼的工作。
旧时读书人在初学写作的时候,最易犯的毛病就是生拼硬凑,把自己肚里所有的一些成语古典,非常牵强地嵌到文章里面去,终使通篇前后不相调和。倘不把题材好好地加以溶化、洗练,我想,就是在现今,也还是容易染上这种毛病的。
然则怎样来溶化呢?我以为首先的是整理;怎样来洗练呢?我以为主要的是选择。题材有了,我们就得按照时间和次序,按照内容和性质,把它们一一编排,部署既定,再来做一番挑剔选择的工作,使不必要的枝节可以删去,新的思想和想象逐渐增加起来,然后加以组织,这就可以铺排成文了。所以,在未曾落笔之前,无论是写纲要也好,打腹稿也好,总之,是必须经过一番筹思的。
剪裁的标准决定于文章的主题。主题从题材产生,它是文章的灵魂。当我们提笔作文的时候,要问问自己:究竟为着要说些什么而写这篇文章的呢?通过手头的材料,我们要说明一种东西,或者要叙述一件事情,或者要提出一个主张,或者要发抒一番感情,总之,当作者决定了自己的想法的时候,文章的主题也就存在了。题材提供主题,主题抉择题材,两者是有着相互的关系的。
主题把握得正确与否,是决定于作者的思想的。
所以,一个初学写作者必须学习思想方法,对现实(题材)多多地体验,精密地观察。在平日既有这样的准备,写起文章来的时候,只要题材现成,也就可以确定主题,毫不困难地动起手来了。
(选自《文章修养》,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