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论文主要从中国民居的定义和实质出发,讨论中国当代江南乡土民居的特点、它在发展中受到的制约因素及目前在发展中遇到的挑战,进而对它在今后如何被保护性发展,通过社会考察、多年城市改造项目的工作实践与收集资料,提出当代江南民居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特点;挑战;保护;和谐发展;建议
一、民居的保护与发展应该是自然聚落的生长与发展,而不是去“规划与设计”。
中国最早的古民居源自原始人的“穴居”,<<易经>>曾描述道“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旧石器时代是天然的洞穴,随着人类在劳动中的不断进化,人类开始“构木为巢”,晋代<<博物志>>记载曰:“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这可以被看为是人类最原始的民居改造,而这种改造在当时也是没有指导性的,它是一种自发性的,是自然聚落的一种生长与发展。
二、民居的定义和民居的实质
与其他建筑相比,民居是出现最早也是最基本的一种建筑类型,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不仅满足的是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实际需要,更是一种“家”的所在。房屋具有除遮蔽功能之外的多种功能,与其它人工产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它通过材料组合来构筑的不仅仅是拥有一定形式的实体, 而且是具有一定模式的空间组织方式, 并以此来达到组织、安排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活动的目的。因此, 房屋作为特定的社会产物具有双重属性: 在拥有一定物质属性—形式—的同时, 也包含了产生这种形式所需要的过程; 房屋因为把各种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纳入到它的空间组织之中而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属性, 同时也因为社会关系在建筑中遵循着特定的空间模式而具有了相应的物质、空间属性。正因为如此, 我们研究民居和人居环境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它们具有象征意义和文化特性, 更主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它们来认知社会, 因为社会存在于建筑的空间组织之中, 并且具有了可被识别的空间形式。
因此, 理解民居的关键在于理解它是如何通过空间组织的方式把空间—社会模式纳入形式之中, 并赋予形式相应的社会和文化含义, 在保持文化传承的同时又能使每个居民的民居拥有自己的特点。
或许, 我们应该将民居定义为对社会中既有的建筑形式和包含其中的空间—社会结构模式的潜意识“复制”或“再现”, 而“建筑”则是在对这些关系深刻分析、提炼之后对形式的“创新”。基于以上的概念, 我们不难理解为何民居总是相对容易并且成功地产生社会功能和社会效应, 从而和谐地融入社会和文化环境。主要原因在于民居所复制的空间形式和与之相应的社会功能、社会效应是已经为社会所共识和规范化的, 因而是相对稳定安全的。而在“建筑”中, 空间—社会关系成为了思考和分析的对象, “建筑”探索的是形式和空间组织与它们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和功能之间在普遍意义上的联系,。对于任何一个建筑物, 如果我们能从其中感知到这方面的探索, 我们就可以说它是“建筑”。 同时, 也因为“建筑”对形式和功能之间关系的探索本身就具有种种不确定性因素, 因此失败的可能性也要大于民居。
從这个意义上来说, “建筑”的存在并不依赖建筑师, 却可以产生于我们所说的民居环境之中。如果有证据表明民居中显示出来的关于空间—社会关系的观念是针对一个社会普遍意义上的、属于种类范畴的民居的“基本类型” , 而不是针对一个或少数个体民居的“显型”, 那么就可以认为它是属于“建筑” 的范畴。当这样的观念足以改变原来的模式并作为新的模式而存在时, 一种新的民居类型就产生了。也许我们应该说, 民居和“建筑”的概念是辩证的、相对的, 二者之间的界线可以是不断转换的。 对现有建筑形式的复制, 无论是民居的或者其它的形式, 都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建筑”; 但通过对民居形式的探索来创造新的形式却可以成为“建筑”。
三、江南民居的特点
一提起江南民居,小桥流水、烟雨蒙蒙的江南小镇形象就仿佛映入眼帘,一条小河流过,两岸矗立青灰色的房子,高高的马头墙,青灰瓦……大多民居都是从正门进去,即是天井,旁边置一个洗衣和洗菜的石水槽,往前便是一个厨房,左转是木楼梯,楼上是几间卧室。从楼上可以俯视楼下天井,亦可仰望天穹,自成一方天地。当然,这只是一种布局,各家会根据自家需要建造房屋。
江南地区的住宅院落一般不大,四周房屋连为一体,江南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相对比较灵活。
江南水资源较为丰富,门前屋后流过的水也形成一种景致。富贾人士喜欢房与花园相连,即最初的园林,南方园林不需要太大场地,即可营造一方雅致。
(一)屋面用料:
江南民居屋面均采用较大坡度,用小青瓦相扣铺就,铺瓦的瓦片厚而大。江南雨水多,必需防漏,屋顶材料要求高。
(二)外墙用料:
江南民居采用砖砌空斗墙较多,也有木板围就的。
(三)层数与层高:
江南民居多是二层,以砖木为主;内墙隔断用木版,楼板也用木板,房子层高较高。
四、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江南民居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天气和地理位置,会影响到它们的建筑形式。这种影响早在远古时期的文化遗址半坡和河姆渡时期就有所反映。
南方的河姆渡遗址其建筑则与半坡刚好相反,是先用木头在地面打好四个桩,然后再在这四个桩上建房子, 使房子成为一个小小的“空中楼阁” ,其主要原因是当地气候潮湿水灾频发,时有毒蛇攻击,楼阁式建筑可古人避开这些灾害。
1.江南气候的炎热潮湿对建筑的影响。如: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
2.江南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
3.在江南,房屋的山墙多是形似马头的墙,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4.江南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民居建筑外墙多用白色,利于反射阳光,江南建筑粉墙黛瓦,素雅精致,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
5.江南水资源丰富,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可以直接取水饮用和洗涤。水是中国南方民居特有的景致,水围绕着民居,民居因水而有了灵气。
(二)人文环境中国民居的影响
1、 中国传统文化对民居的影响:
中国的家庭意识强,三代四代居住在一起形成四合院,二、三进的套院,一个大家庭生活在一起,体现儒家文化。
现代民居多以小家庭为单元,以一代2-3口人为主,强调人生活的个性化。
2、封建等级制度对民居的影响: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对于不同等级的官员住宅有着严格等级限定,如果超过规格建宅院,那面临杀身之祸。
3、 外来文化对近代江南民居的影响:
外来文化自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大量由南向北向中国民居渗透,广东的碉楼,沙面洋楼;上海江浙民国民居小洋楼;甚至浙江丽水都留有大量清末和民国的民居都借鉴西式建筑,使得南方民居形式更加多样化了。
4、社会环境对于江南民居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民居有很显著的影响。人们对民居的建设总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历史上发达的经济地区江浙地区都留下质量高的民居,经济水平较低,人们的居住只能凑合了。
五、现在江南民居在发展中遇到挑战
目前,伴随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民居也得到迅速发展,但也在发展中遇到很多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我们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以前的低层民居已不能满足高密度的居住需要,正在被中、高层所取代。
(二) 古民居正在消亡,如:浙江定海的雕花木楼被推土机推平,怎样保留好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留保护地开发旅游资源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三) 新造民居失去地方特色:
民居正在向失去地方特色发展,坐火车去考察发现:在中国的大地上无论南北出现了很多2---3层小洋楼。新造的民居,说明中国经济的腾飞,另人振奋,但同时让人悲愤的是民居的地方特色正在消亡,与自然协调水墨画似的民居正在消失。究其原因农民刚刚有点钱,为了节省开支,多家共用一份图纸。富人只考虑宽敞、舒适、求新求异造洋房 。对于江南民居的发展,我们需要开创性研究,这是一个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新造民居建设缺少规划: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新建民居缺少总体规划设计,尤其是农村民居,建造时为了节省开支,往往会偷工减料,不但会降低使用寿命,而且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影响,这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又不平衡分不开的。
(五)破坏自然环境,浪费土地资源:
我在浙江永嘉和俞源考察时,看到大片的木楼被废弃或拆掉,取而代之,人们住进砖瓦房。在许多大中城市看到许多新的高层住宅闲置。盲目地追求大宅,不按实际需要建房,势必破坏自然环境,浪费有限土地资源。
六、面对挑战,对中国江南民居的保护与发展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新建民居注意住房面积与居住人口的比值适当,避免超大住房浪费宝贵耕地资源。
(二)大力开发生态民居,尽量多地采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自然通风,自然光照,尽量减少煤、石油污染能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健康、安全、舒适和环保是生态民居的核心。
(三)要发展有江南特色的民居,民居的发展本着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原则,特别注意传统民居与环境的融合。
(四)重视新民居的设计、规划和创新工作,使新民居集科学、艺术、环保和实用于一体。
(五)江南民居的发展要符合现代特点:
江南民居的发展要符合现代特点,一切应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围绕以人为本的原则,适宜现代人生活需要与精神需求。生态化、智能化适应人们不断加快的工作生活方式。
(六)江南民居改造发展应有地方特色,浙江乌镇、南浔等地的“小桥流水人家”就很有浓郁地方风情,但是由于现在有些地方缺少正确的指导性规划,江南水乡特色也面临消亡的危险,所以在规划中一定要注意设计定位。
(七)江南民居建设要尽量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及本土材料,如玻璃、不锈钢和塑铝板等新型节能材料,如:我们在龙坞民居的改造中就充分运用当地廉价的竹、山上的石和夯土等资源,这样既可以节省改造的成本,又可以体现龙坞特定环境下的本土特色。
七、关于江南民居保护与发展方法研究的启示
通过前文论述可以理解, 江南民居的保护与发展主要在于正确理解现代民居的真正内涵,要知道哪些传统的东西需要继承与发扬,哪些是必须摒弃的糟粕,需要正确面对目前在民居的保护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与机遇,从而提出合理化建议,并且在改造中不断积累经验,使江南民居在今后的发展中走向正确的道路。
八、结语
江南民居研究结合形态和环境, 结合社会和文化思想是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江南民居的成因, 理解江南民居的形式—功能关系。只有基于对其形式—功能关系和文化观念的深刻理解, 我们才能合理地对江南民居加以保护和发展。对于传统, 我们需要保护的关键不是传统的形式, 而是产生这种形式的社会文化, 从而使对传统的保护有坚实的文化力量作为依靠。建筑的本质在于创新而非固守传统。研究民居, 理解民居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回答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或者是把它的空间—社会模式加以改造, 在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同时融入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从而保持建筑传统和文化的延续;或者把它的这种模式纳入现代建筑设计的构思之中来寻求形式的突破。或许, 了解过去和传统未必能使我们充分了解将来; 但至少, 它是我们了解将来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龙炳颐,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香港, 1991.
[2]《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
作者简介:
杨涛、1980.03.出生、男、籍贯:湖北省枣阳市、现任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景观项目负责人与助理工程师职务、文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关键词】特点;挑战;保护;和谐发展;建议
一、民居的保护与发展应该是自然聚落的生长与发展,而不是去“规划与设计”。
中国最早的古民居源自原始人的“穴居”,<<易经>>曾描述道“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旧石器时代是天然的洞穴,随着人类在劳动中的不断进化,人类开始“构木为巢”,晋代<<博物志>>记载曰:“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这可以被看为是人类最原始的民居改造,而这种改造在当时也是没有指导性的,它是一种自发性的,是自然聚落的一种生长与发展。
二、民居的定义和民居的实质
与其他建筑相比,民居是出现最早也是最基本的一种建筑类型,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不仅满足的是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实际需要,更是一种“家”的所在。房屋具有除遮蔽功能之外的多种功能,与其它人工产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它通过材料组合来构筑的不仅仅是拥有一定形式的实体, 而且是具有一定模式的空间组织方式, 并以此来达到组织、安排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活动的目的。因此, 房屋作为特定的社会产物具有双重属性: 在拥有一定物质属性—形式—的同时, 也包含了产生这种形式所需要的过程; 房屋因为把各种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纳入到它的空间组织之中而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属性, 同时也因为社会关系在建筑中遵循着特定的空间模式而具有了相应的物质、空间属性。正因为如此, 我们研究民居和人居环境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它们具有象征意义和文化特性, 更主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它们来认知社会, 因为社会存在于建筑的空间组织之中, 并且具有了可被识别的空间形式。
因此, 理解民居的关键在于理解它是如何通过空间组织的方式把空间—社会模式纳入形式之中, 并赋予形式相应的社会和文化含义, 在保持文化传承的同时又能使每个居民的民居拥有自己的特点。
或许, 我们应该将民居定义为对社会中既有的建筑形式和包含其中的空间—社会结构模式的潜意识“复制”或“再现”, 而“建筑”则是在对这些关系深刻分析、提炼之后对形式的“创新”。基于以上的概念, 我们不难理解为何民居总是相对容易并且成功地产生社会功能和社会效应, 从而和谐地融入社会和文化环境。主要原因在于民居所复制的空间形式和与之相应的社会功能、社会效应是已经为社会所共识和规范化的, 因而是相对稳定安全的。而在“建筑”中, 空间—社会关系成为了思考和分析的对象, “建筑”探索的是形式和空间组织与它们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和功能之间在普遍意义上的联系,。对于任何一个建筑物, 如果我们能从其中感知到这方面的探索, 我们就可以说它是“建筑”。 同时, 也因为“建筑”对形式和功能之间关系的探索本身就具有种种不确定性因素, 因此失败的可能性也要大于民居。
從这个意义上来说, “建筑”的存在并不依赖建筑师, 却可以产生于我们所说的民居环境之中。如果有证据表明民居中显示出来的关于空间—社会关系的观念是针对一个社会普遍意义上的、属于种类范畴的民居的“基本类型” , 而不是针对一个或少数个体民居的“显型”, 那么就可以认为它是属于“建筑” 的范畴。当这样的观念足以改变原来的模式并作为新的模式而存在时, 一种新的民居类型就产生了。也许我们应该说, 民居和“建筑”的概念是辩证的、相对的, 二者之间的界线可以是不断转换的。 对现有建筑形式的复制, 无论是民居的或者其它的形式, 都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建筑”; 但通过对民居形式的探索来创造新的形式却可以成为“建筑”。
三、江南民居的特点
一提起江南民居,小桥流水、烟雨蒙蒙的江南小镇形象就仿佛映入眼帘,一条小河流过,两岸矗立青灰色的房子,高高的马头墙,青灰瓦……大多民居都是从正门进去,即是天井,旁边置一个洗衣和洗菜的石水槽,往前便是一个厨房,左转是木楼梯,楼上是几间卧室。从楼上可以俯视楼下天井,亦可仰望天穹,自成一方天地。当然,这只是一种布局,各家会根据自家需要建造房屋。
江南地区的住宅院落一般不大,四周房屋连为一体,江南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相对比较灵活。
江南水资源较为丰富,门前屋后流过的水也形成一种景致。富贾人士喜欢房与花园相连,即最初的园林,南方园林不需要太大场地,即可营造一方雅致。
(一)屋面用料:
江南民居屋面均采用较大坡度,用小青瓦相扣铺就,铺瓦的瓦片厚而大。江南雨水多,必需防漏,屋顶材料要求高。
(二)外墙用料:
江南民居采用砖砌空斗墙较多,也有木板围就的。
(三)层数与层高:
江南民居多是二层,以砖木为主;内墙隔断用木版,楼板也用木板,房子层高较高。
四、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江南民居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天气和地理位置,会影响到它们的建筑形式。这种影响早在远古时期的文化遗址半坡和河姆渡时期就有所反映。
南方的河姆渡遗址其建筑则与半坡刚好相反,是先用木头在地面打好四个桩,然后再在这四个桩上建房子, 使房子成为一个小小的“空中楼阁” ,其主要原因是当地气候潮湿水灾频发,时有毒蛇攻击,楼阁式建筑可古人避开这些灾害。
1.江南气候的炎热潮湿对建筑的影响。如: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
2.江南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
3.在江南,房屋的山墙多是形似马头的墙,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4.江南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民居建筑外墙多用白色,利于反射阳光,江南建筑粉墙黛瓦,素雅精致,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
5.江南水资源丰富,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可以直接取水饮用和洗涤。水是中国南方民居特有的景致,水围绕着民居,民居因水而有了灵气。
(二)人文环境中国民居的影响
1、 中国传统文化对民居的影响:
中国的家庭意识强,三代四代居住在一起形成四合院,二、三进的套院,一个大家庭生活在一起,体现儒家文化。
现代民居多以小家庭为单元,以一代2-3口人为主,强调人生活的个性化。
2、封建等级制度对民居的影响: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对于不同等级的官员住宅有着严格等级限定,如果超过规格建宅院,那面临杀身之祸。
3、 外来文化对近代江南民居的影响:
外来文化自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大量由南向北向中国民居渗透,广东的碉楼,沙面洋楼;上海江浙民国民居小洋楼;甚至浙江丽水都留有大量清末和民国的民居都借鉴西式建筑,使得南方民居形式更加多样化了。
4、社会环境对于江南民居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民居有很显著的影响。人们对民居的建设总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历史上发达的经济地区江浙地区都留下质量高的民居,经济水平较低,人们的居住只能凑合了。
五、现在江南民居在发展中遇到挑战
目前,伴随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民居也得到迅速发展,但也在发展中遇到很多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我们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以前的低层民居已不能满足高密度的居住需要,正在被中、高层所取代。
(二) 古民居正在消亡,如:浙江定海的雕花木楼被推土机推平,怎样保留好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留保护地开发旅游资源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三) 新造民居失去地方特色:
民居正在向失去地方特色发展,坐火车去考察发现:在中国的大地上无论南北出现了很多2---3层小洋楼。新造的民居,说明中国经济的腾飞,另人振奋,但同时让人悲愤的是民居的地方特色正在消亡,与自然协调水墨画似的民居正在消失。究其原因农民刚刚有点钱,为了节省开支,多家共用一份图纸。富人只考虑宽敞、舒适、求新求异造洋房 。对于江南民居的发展,我们需要开创性研究,这是一个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新造民居建设缺少规划: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新建民居缺少总体规划设计,尤其是农村民居,建造时为了节省开支,往往会偷工减料,不但会降低使用寿命,而且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影响,这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又不平衡分不开的。
(五)破坏自然环境,浪费土地资源:
我在浙江永嘉和俞源考察时,看到大片的木楼被废弃或拆掉,取而代之,人们住进砖瓦房。在许多大中城市看到许多新的高层住宅闲置。盲目地追求大宅,不按实际需要建房,势必破坏自然环境,浪费有限土地资源。
六、面对挑战,对中国江南民居的保护与发展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新建民居注意住房面积与居住人口的比值适当,避免超大住房浪费宝贵耕地资源。
(二)大力开发生态民居,尽量多地采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自然通风,自然光照,尽量减少煤、石油污染能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健康、安全、舒适和环保是生态民居的核心。
(三)要发展有江南特色的民居,民居的发展本着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原则,特别注意传统民居与环境的融合。
(四)重视新民居的设计、规划和创新工作,使新民居集科学、艺术、环保和实用于一体。
(五)江南民居的发展要符合现代特点:
江南民居的发展要符合现代特点,一切应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围绕以人为本的原则,适宜现代人生活需要与精神需求。生态化、智能化适应人们不断加快的工作生活方式。
(六)江南民居改造发展应有地方特色,浙江乌镇、南浔等地的“小桥流水人家”就很有浓郁地方风情,但是由于现在有些地方缺少正确的指导性规划,江南水乡特色也面临消亡的危险,所以在规划中一定要注意设计定位。
(七)江南民居建设要尽量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及本土材料,如玻璃、不锈钢和塑铝板等新型节能材料,如:我们在龙坞民居的改造中就充分运用当地廉价的竹、山上的石和夯土等资源,这样既可以节省改造的成本,又可以体现龙坞特定环境下的本土特色。
七、关于江南民居保护与发展方法研究的启示
通过前文论述可以理解, 江南民居的保护与发展主要在于正确理解现代民居的真正内涵,要知道哪些传统的东西需要继承与发扬,哪些是必须摒弃的糟粕,需要正确面对目前在民居的保护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与机遇,从而提出合理化建议,并且在改造中不断积累经验,使江南民居在今后的发展中走向正确的道路。
八、结语
江南民居研究结合形态和环境, 结合社会和文化思想是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江南民居的成因, 理解江南民居的形式—功能关系。只有基于对其形式—功能关系和文化观念的深刻理解, 我们才能合理地对江南民居加以保护和发展。对于传统, 我们需要保护的关键不是传统的形式, 而是产生这种形式的社会文化, 从而使对传统的保护有坚实的文化力量作为依靠。建筑的本质在于创新而非固守传统。研究民居, 理解民居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回答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或者是把它的空间—社会模式加以改造, 在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同时融入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从而保持建筑传统和文化的延续;或者把它的这种模式纳入现代建筑设计的构思之中来寻求形式的突破。或许, 了解过去和传统未必能使我们充分了解将来; 但至少, 它是我们了解将来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龙炳颐,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香港, 1991.
[2]《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
作者简介:
杨涛、1980.03.出生、男、籍贯:湖北省枣阳市、现任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景观项目负责人与助理工程师职务、文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