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大学生的成长处于一个日益变化、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对新世纪的大学生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已经渗透到了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娱乐等各个方面,如何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教育与管理,避免网络带来的负面效应,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健康成长,成为当下学生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及行为造成的正、负面影响等方面;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义及对现今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些想法等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a)-0129-01
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和普及,对走在时代前端的高校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影响。网络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思维习惯等各个方面,如何借助互联网渗透到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来,是我们高校工作者必须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还记得曾经“超级女生”选拔万众瞩目的场面,“超女现象”的出现说明人们的娱乐方式在不知不觉改变,正如网络在一点点改变人们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
1 网络化的两面性
1.1 网络的创造性催生青少年的现代观念
(1)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渠道。网络是世界性的电子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大学生与世界的联系变得便捷、迅速。过去,传统的教育文化大多局限于课堂及校园,网络对传统的思维是一种超越和挑战,为思想教育拓展了新空间,给大学生提供了新的机遇,这种新思潮带给大学生更广阔地表现平台。
(2)网络的丰富拓宽了大学生的求知欲。网络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不只是为大学生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而且为他们创造了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尤其是校园网和思想教育工作网的建立和发展,为大学生接受知识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3)网络让我们更加了解大学生真实地思想动态。目前,许多高校都建立了BBS网站,学生在网上对校园和社会热点问题发表各自的观点、意见,进行交流,在对这些观点收集、整理的同时,提高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1.2 网络的复杂性又易使青少年的思想混乱
(1)网络上过多的信息易对大学生造成“信息污染”,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的信息也是良莠混杂,有不少反动、迷信、暴力、色情的内容。大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正是要形成的重要时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还不足,突显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一部分学生对网络过分依赖,染上了“网瘾”,特别表现在网络游戏上,对课业及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
(2)网络的虚拟性导致了人与人交往社会互动较少,大家都以数字化或符号的形式出现,各种学习、工作上的压力会在无约束的情况下得到宣泄。网络的隐蔽性又会造成大学生道德感弱化,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 加强网络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义
科学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网络的广泛的应用,为思想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思想教育的资源,可以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思想教育提高了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另一方面网络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网络上也有不少反动的、不健康的低级趣味的信息,网上的不良信息严重腐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网上不负责任的言论容易带来思想混乱。用积极健康的文化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扳正网络传播的错误思想和信息,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的问题。
新形式下,加强高校思想教育的网络化建设,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一项新的重要任务。遵循互联网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体现社会信息化进程要求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把高校校园的思想教育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渠道、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3 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若干想法
(1)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构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网站建设专题板块。专题板块要唱响主旋律。和社会时势要联系紧密,增加吸引力,以基本道德范围为基础的思想教育,推进素质教育。专题板块应生动活泼,办出特色,提高针对性,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构建校园网站,获取学生信息。高校可以建立BBS网站,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网上为大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就业、艺术、校园娱乐等方面的信息,既增加了同学们一个交流思想、学习知识的网络平台,又掌握了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在网上教师可以更快地融入学生之中,更快捷地搭建师生交往的平台。但要加强校园网的管理,防止有害思想的侵入,才能建立一个安全、祥和的网站。
(3)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通过不定期的网络培训,建立一支思想水平高、网络水平过关的教育专业队伍,转变教育观念、在思想教育的方式手段上有所创新,才能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有所突破;增加教育信息容量,增加教育的感染力,才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网络化思想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渐进的过程,是关系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大事。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师更要以创新为突破口,找到不同的切入点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全面服务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钟芝和.大学论坛,2003,9.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2(a)-0129-01
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和普及,对走在时代前端的高校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影响。网络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思维习惯等各个方面,如何借助互联网渗透到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来,是我们高校工作者必须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还记得曾经“超级女生”选拔万众瞩目的场面,“超女现象”的出现说明人们的娱乐方式在不知不觉改变,正如网络在一点点改变人们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
1 网络化的两面性
1.1 网络的创造性催生青少年的现代观念
(1)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渠道。网络是世界性的电子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大学生与世界的联系变得便捷、迅速。过去,传统的教育文化大多局限于课堂及校园,网络对传统的思维是一种超越和挑战,为思想教育拓展了新空间,给大学生提供了新的机遇,这种新思潮带给大学生更广阔地表现平台。
(2)网络的丰富拓宽了大学生的求知欲。网络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不只是为大学生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而且为他们创造了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尤其是校园网和思想教育工作网的建立和发展,为大学生接受知识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3)网络让我们更加了解大学生真实地思想动态。目前,许多高校都建立了BBS网站,学生在网上对校园和社会热点问题发表各自的观点、意见,进行交流,在对这些观点收集、整理的同时,提高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1.2 网络的复杂性又易使青少年的思想混乱
(1)网络上过多的信息易对大学生造成“信息污染”,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的信息也是良莠混杂,有不少反动、迷信、暴力、色情的内容。大学生的思想观、价值观正是要形成的重要时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还不足,突显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一部分学生对网络过分依赖,染上了“网瘾”,特别表现在网络游戏上,对课业及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
(2)网络的虚拟性导致了人与人交往社会互动较少,大家都以数字化或符号的形式出现,各种学习、工作上的压力会在无约束的情况下得到宣泄。网络的隐蔽性又会造成大学生道德感弱化,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 加强网络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义
科学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网络的广泛的应用,为思想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思想教育的资源,可以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思想教育提高了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另一方面网络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网络上也有不少反动的、不健康的低级趣味的信息,网上的不良信息严重腐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网上不负责任的言论容易带来思想混乱。用积极健康的文化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扳正网络传播的错误思想和信息,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的问题。
新形式下,加强高校思想教育的网络化建设,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一项新的重要任务。遵循互联网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体现社会信息化进程要求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把高校校园的思想教育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渠道、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3 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若干想法
(1)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构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网站建设专题板块。专题板块要唱响主旋律。和社会时势要联系紧密,增加吸引力,以基本道德范围为基础的思想教育,推进素质教育。专题板块应生动活泼,办出特色,提高针对性,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构建校园网站,获取学生信息。高校可以建立BBS网站,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网上为大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就业、艺术、校园娱乐等方面的信息,既增加了同学们一个交流思想、学习知识的网络平台,又掌握了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在网上教师可以更快地融入学生之中,更快捷地搭建师生交往的平台。但要加强校园网的管理,防止有害思想的侵入,才能建立一个安全、祥和的网站。
(3)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通过不定期的网络培训,建立一支思想水平高、网络水平过关的教育专业队伍,转变教育观念、在思想教育的方式手段上有所创新,才能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有所突破;增加教育信息容量,增加教育的感染力,才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网络化思想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渐进的过程,是关系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大事。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师更要以创新为突破口,找到不同的切入点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全面服务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钟芝和.大学论坛,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