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豆包不当干粮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kjhgfd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年从11月开始,东北就进入了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在如此独特的生态环境下,东北地区形成了适宜生境、应时而做的饮食民俗,也孕育出了一种独特的美食—黏豆包。

黏豆包与金元宝


  黏豆包,又称黄豆包或豆包,是黏米面和豆馅的结合。诗经有云“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其中的“黍”就是糜子,去皮后称作大黄米,米粒大,黏度好,颜色金黄,是做黏豆包的上等材料。做馅的豆子最正宗的就是红小豆和红芸豆。黏豆包一般是在冬季刚开始的时候制作,然后放入户外的大缸中保存过冬。一切工艺都源自天然,可以说,黏豆包是传统天然食品的典范。
  关于黏豆包的由来,民间流行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奈曼旗土城子一带有一个贫困的村落,村落中有一户万姓人家,家中只有婆婆、儿媳带着孩子三口人,日子过得很穷。大年三十这一天,别人家都在准备包饺子做年夜饭,可万家什么都没有。无奈之下,儿媳只好到财主家去借粮。财主知道她家很穷,借了也还不起,就给了她一块已经酸了正准备扔掉的黄米面。回到家后,万家儿媳把豇豆烀熟捣碎做成了馅,用酸黄米面包了起来。可是面太脆,怎么也包不成饺子,于是她就包了很多豆馅圆团。蒸熟后,婆婆说:“我这么大岁数了,还头一次吃到这么好吃的东西,叫什么名儿呀?”儿媳说:“这是酸黄米面包豇豆泥,既然今天全家吃了一顿饱饭,就叫它‘都饱’吧。”婆婆说:“那有豆餡的就叫‘豆包’吧,没馅的就叫“黏团”,寓意一家团团圆圆。”
  且说这一年,玉皇大帝心血来潮,决定到人间体恤民情。恰巧来到万家,他见万家贡的不是饺子而是黄团子,就问财神爷这是什么。财神爷说可能是用什么面做的金元宝。玉皇大帝拿起一个尝了尝,感觉好吃极了,便让财神爷用金元宝把锅里剩下的黄团子都换了带走,财神爷换完后又把从别人家拿的饺子也放在了锅里。
  再说万家儿媳,见桌上的豆包吃没了就去锅里拿。掀开锅盖一看,豆包都变成了金元宝,锅里还有许多饺子。她急忙回屋问婆婆,婆婆激动地说:“一定是老天恩赐,让我们从此过上好日子。”从那以后,万家的日子过得其乐融融。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大小村落,于是家家户户都开始效仿。从此,过年吃黏豆包就演变成为东北地区的习俗。

不可或缺的餐桌主角


  东北民众为何偏偏对这小小的黏豆包情有独钟呢?
  早在《清朝野史大观》中就有记载:“满人嗜面,不常嗜米,种类极繁。”满族人自古就有爱吃黏食的习惯,而黏豆包也正是起源于满族的食品。黏豆包不仅好吃可口、味道独特,而且特别充饥,人们吃了以后身体会变得强壮有力,在粮食匮乏的日子里可谓是顶饱食物的首选。更重要的是,黏豆包体积小,非常便于在寒冷的冬天随身携带,适合人们远程外出从事狩猎活动和出征作战,因此也曾作为八旗军的军粮,甚至可以说,大清国的半壁江山里,也有黏豆包的一份功劳。汉族人发现黏豆包竟然有这么多优点以后,也渐渐地喜欢上了黏豆包,目前黏豆包已经成为人们冬季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角。
  任何一种美味的食物都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别看黏豆包个头小、不起眼,但其制作过程十分讲究,无论是淘米、和面还是包豆包,都存在着不小的难度,全程做下来需要三四天。老少邻里坐在一起,边唠家常边包豆包,甚是热闹,这也算是农村中不可多得的集体活动。
  做好的豆包放到锅里时要相互紧挨着,人们称其为“壮豆包”,豆包下面以及豆包之间也要铺好梭子叶,这是为了防止豆包粘连。豆包蒸好后,大伙坐在一起一口一个黏豆包,再喝上热乎可口的酸菜汤,真是满口甜香,爽胃热心。蒸好但没吃完的黏豆包就放到室外-20℃左右的气温下冷冻,然后储藏到大缸里,想吃的时候拿出来蒸一下就可以了。

黏豆包里的故事传说


  由于过去东北没有小麦,无法像关内老百姓那样,“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九蒸馒头”;并且在当地有一种风俗叫“过年不做新饭”,要吃“余饭”(即剩饭),意思是年年有余,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做黏豆包,既能弥补粮食的稀缺,又能满足风俗的要求。
  每次做豆包,都会做够一整月吃的,黏豆包就成为东北老百姓过年,甚至是整个正月里的主要食品。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就体现了黏豆包的重要地位。人们在腊月里把黏豆包蒸好后又冷冻贮存起来,在正月里顿顿来吃,这样一般人家就可以整个正月都不用做新饭了。

  但是一次性把一个月的豆包提前包完,可是一个不小的“工程”,没个几天可包不完,人们甚至需要连宿隔夜地包。包豆包又是一个累活,单调乏味容易使人寂寞无聊。在白天,人们已经唠完了家常,晚上往往没有新的家常可以再聊。为了打破寂寞的气氛,让大家熬过包豆包的漫漫长夜,黏豆包就成为民间故事的催生剂,夜晚也变成包黏豆包最有意思、最刺激的时刻。

  到了夜晚,人们聚集起来,一边包豆包,一边唠嗑,讲故事的气氛一经开头,大家便你讲一个他讲一个,互相补充完善就产生了许多民间故事。故事多以狐精鬼怪的传说为主,为的是防止大伙儿犯困打瞌睡。故事不仅生动有趣,也富有深刻寓意,有不少故事影射当时社会的状况,结尾也一般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随着时代的发展,故事的情节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越来越丰富完整。一年接着一年,一代接着一代,这种讲故事的形式仍然在继续发展着。屋内欢笑不断,热闹非凡,民间“瞎话篓子”的讲述声娓娓动听;窗外冬夜的风声呼呼作响,雪花轻轻打在窗户上;灶坑里的麻秆、豆茬燃烧得劈劈啪啪作响……各种声响在寒冬腊月中谱成一首曲子,把人带进那神奇的故事情境之中。

黏豆包,黏黏情


  如今,做黏豆包、吃黏豆包逐渐演变成为东北农村饮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如果家里子女及亲朋好友有在外地的,一定要把黏豆包送到那边,因为只要吃到家里的黏豆包,就有与家里人团聚的感觉。因“黏”与“年”谐音,黏豆包也叫“年干粮”。村民见面时都要喜气洋洋地问候:“你家淘米没?淘多少米啊?黏不黏?”“成黏了!”这亲切的乡音中,饱含着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满足和喜悦。问的人喜气洋洋,回答的人也是喜气洋洋。民间有句俗语“腊八腊八,冻掉下巴”,所以孩子们也争着抢着吃黏豆包,说要把自己的下巴粘起来。
  慢慢地,人们对黏豆包就有了一种无法割舍的情结,不仅春节要吃,元宵节、清明节、立秋、中秋节等各种节日,但凡有点条件的家庭都要做些黏豆包来吃,就连老人过生日都要用黏豆包来庆贺。包黏豆包对人们来说已经不是简单的劳作活动,而是如同亲自参演一台大戏,自家演员不够用时就到邻居家去“外聘”,有时对方还会主动前来“客串”,大家说说笑笑中不知不觉地就把黏豆包包好了。
  豆包是圆的,象征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豆包是黏的,象征家庭团结、齐心协力。豆包是吉祥的象征,是心愿的表达,是文化的传承。让我们在这个冬天里,一同品味黏豆包:黏豆包,黏又黏,红豆馅,装里边,黏豆包,圆又圆,又甜又香又解馋……
其他文献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植物基因型多样性能够控制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过程。在类似海草之类物种多样性较低的生态系统内,基因型多样性取代物种多样性发生作用。在崇明东滩,物种组
清宫戏《延禧攻略》火热点燃暑期档荧幕,难得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跟着蹭了一把热度,进入广大观众的视野。该剧让人们津津乐道的,除了女主角魏璎珞大快人心的复仇及晋升攻略、精致考究的道具服饰,还有编剧匠心营造的一幅幅精妙绝伦的非遗画卷,昆曲、宣纸、缂丝、绒花、香云纱、打树花……都被精巧地囊括进每一帧镜头里,完美镶嵌于丝丝入扣的故事情节中,让观众穿梭于历史之间,真切感受到玲珑雅致、古典华丽的非遗之美。“水
期刊
近年来,纳米科技的兴起与快速发展使得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目前纳米二氧化钛被认为对人体无毒性,已被应用于空气和水的净化,食品包装,防晒化妆品的生产等诸多方面。纳米二氧化钛的应用之广,使得它很容易随饮食、空气、水进入人体肠道,而人体肠道内共生着大量的肠道菌群,这些正常的共生菌群在宿主能量与代谢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旦失调有可能影响宿主身体健康,导致疾病的产生。二氧化钛的光催化杀菌作
百合为百合科百合属多年生球根类单子叶植物,因花姿优美,成为世界五大鲜切花之一,具有广泛的市场。长期以来,百合花形育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最重要的育种目标之一,人们希望获得具有
真菌病毒(mycovirus)普遍存在于各类真菌中,并且能够在真菌体内进行有效复制。目前报道的真菌病毒主要分属于14个科以及一部分未分类真菌病毒,其基因组核酸类型包括ds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