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力量源泉,因为爱是一种热情,一种自我牺牲的道德情感。正如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所说的:“没有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教师的爱要围绕着培养目标,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去关心、帮助和爱护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教师的这种爱,从表现形式上看,是教师施之于学生的感情,而学生又是祖国的财富,祖国的未来,所以,教师的这种爱,实际上是我们对党、对祖国和对人民的爱。因此,教师的这种爱既是一种师爱,又是一种高尚的、伟大的教育之爱。
而提倡“从爱出发,快乐教学”的这个口号又是自古以来教育界所呼吁的永恒主题。快乐教学是针对应试教育中所存在的种种弊端---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又苦又累,天天有做不完的作业,校园生活枯燥无味,没有孩子们的快乐天地,年年月月有应付不完的考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改革形式,也是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一大特色。
如何在教育教学之中即要把这种长久以来所呼吁的口号付之于实践,又要取得好的成效呢?从爱出发,快乐教学的根本问题在于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变教师的照本宣科为乐教、善教,变学生的苦学为乐学、善学,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下面我把我的教学心得拿出来同各位教师分享一下。
首先,从爱出发。
一、教师的爱首先要自爱,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做表率。学生是教师言行的最佳评论员,记得我在讲述《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当读到“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时,一个学生突然举起了手:“老师,你读的语速不对,太轻快了,应该是沉重、缓慢。”我的脸当时就红了。的确,我没有做好这个表率,这节课成为了我永久的记忆。记得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有敏感的、善于窥视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盯视着你,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过这样严格的监督,也没有任何人对年轻的心灵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用饱满的热情、乐观的态度、风趣的谈吐、文雅的举止去感染影响学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教师的爱要遍及全体学生。不可否认,一个班级之中,最受老师喜欢的,自然是优等生了,可作为一个教师,其最高境界不是爱优生,而是爱差生。其实,所谓的优生、差生,是我们以偏激的眼光看待学生了,把分数的高低作为了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但是,每个学生都是有特长的,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常鼓励、常表扬,以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严爱。《三字经》中说过:“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古训说:“严师出高徒”。爱之深,求之严是不可动摇的原则。当然,这种严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味的顺从,也不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变成教师教育之下的一只只驯服的小羊,而是让他们改掉坏毛病,养成好的习惯,在教师的严爱之中学得知识,得到发展。
其次,快乐教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主要殿堂,课本是他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主要依据,而教师则是他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引导者。我们要学会把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让被动接受知识的孩子们不但愿意主动学习知识,而且更乐意主动学习知识,我的做法是:
一、借助故事开头,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思考。
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我先让同学们把书都合上,然后绘声绘色的给他们讲述《乌鸦喝水》这个故事。故事讲完了,我提出问题:一只乌鸦想喝水,可瓶子高、瓶口小,水不多,它喝不着,怎么办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在地上挖个坑,把水倒在坑里面喝;有的说用翅膀夹住瓶子,像我们喝水那样;有的说用脚和翅膀晃动瓶子,把水溅起来喝;还有的说,把小石子一个一个的衔到瓶子里,让水升到瓶口喝……这么多答案,到底哪种方法更好呢?我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通过读课文,很多学生认为课本上的方法最好,但也有个别同学认为乌鸦渴极了,能最快喝到水的方法才是好方法,书上的方法太慢了。这时,我肯定了他们思维的合理性,使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二、想方设法调动学生情绪,利用传说、故事等把他们带入角色。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故事的意思是“比喻多此一举”,故事讲到此,本该结束了,但我在讲课时,并未就此停止,而是借此向学生讲述了唐代大画家唐伯虎的一幅《樵子晚归图》的故事。故事讲完后,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卖画的人在画中加了一个斧子之后为什么不好?”同学们议论纷纷,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已见。最后,我满脸笑容的回答:“唐伯虎的画好就好在画家逼真地画出樵子晚归时丢失斧子的不安神态,现在随意添加斧子,当然尽失原意了”。接着,我又得出结论,只有细心观察才不至于画蛇添足,从而轻松愉快地把学生引入到了更深层次的思索当中。
三、身临其境地讲解课文,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感情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六年制第八册语文中,有一篇文章《观潮》。我在讲解时,紧扣教材,从整体教学入手,以“潮”为主要线索,抓住“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脉络,让学生观察、读书、思考,渐渐地把学生领入课文的意境,在重点段“潮来时……”的教学中,放录音让学生静静地听,然后提出问题:哪两个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耳朵听到----声响、眼睛看到----浪大),接着请同学们抓住重点词语和比喻句把潮来时的场面描绘一番,这样严而有序的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自然的体会到“急”、“喜”、“惊”、“赞”的情感变化,同时课堂上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饱满,思想活泼的精神状态下,从而顺利地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
四、讲解课文时,有目的的运用一些挂图、影像、音乐、漫画等辅助材料来充实课文教学内容。
在教《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讲到了课文结束的“送别”片段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全文的高潮,我把事先准备好的乐曲《友谊地久天长》,给同学们播放起来。同学们陶醉在乐曲中的同时,我又在一边激情地描述着那动人的场面,借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乐曲结束了,同学们还沉醉其中。我知道,他们心中涌动起的依依惜别的深情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在此时产生了共鸣。从同学们的脸部表情上,我也知道了,此时的他们,真正体会出了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再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时,我领同学们进了电教室,用网络向他们播放了当年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真实场面,有的同学看到这种场面竟然哭了。然后,利用录音向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真实的场面,深情的声音,使学生对文中所描写的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情景有了深刻的感情认识。最后,我用音乐的语言再现了全国人民对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学生也有了切切实实地缅怀了一次敬爱的总理的感情体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从爱出发,快乐教学的教育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教师只要用充满真诚的爱去教育学生,学生就会充满信心,朝气蓬勃、努力向上。通过快乐教学,课堂上自始至终都会充满和谐的师生关系,充满活跃的课堂气氛和极浓的求知氛围。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体现教师教书育人的善教之乐,又能体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成功之乐。从爱出发,快乐教学,把爱和微笑帶进教室,带上课堂,带给学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在将来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而提倡“从爱出发,快乐教学”的这个口号又是自古以来教育界所呼吁的永恒主题。快乐教学是针对应试教育中所存在的种种弊端---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又苦又累,天天有做不完的作业,校园生活枯燥无味,没有孩子们的快乐天地,年年月月有应付不完的考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改革形式,也是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一大特色。
如何在教育教学之中即要把这种长久以来所呼吁的口号付之于实践,又要取得好的成效呢?从爱出发,快乐教学的根本问题在于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变教师的照本宣科为乐教、善教,变学生的苦学为乐学、善学,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下面我把我的教学心得拿出来同各位教师分享一下。
首先,从爱出发。
一、教师的爱首先要自爱,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做表率。学生是教师言行的最佳评论员,记得我在讲述《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当读到“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时,一个学生突然举起了手:“老师,你读的语速不对,太轻快了,应该是沉重、缓慢。”我的脸当时就红了。的确,我没有做好这个表率,这节课成为了我永久的记忆。记得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有敏感的、善于窥视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盯视着你,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过这样严格的监督,也没有任何人对年轻的心灵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用饱满的热情、乐观的态度、风趣的谈吐、文雅的举止去感染影响学生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教师的爱要遍及全体学生。不可否认,一个班级之中,最受老师喜欢的,自然是优等生了,可作为一个教师,其最高境界不是爱优生,而是爱差生。其实,所谓的优生、差生,是我们以偏激的眼光看待学生了,把分数的高低作为了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但是,每个学生都是有特长的,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常鼓励、常表扬,以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严爱。《三字经》中说过:“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古训说:“严师出高徒”。爱之深,求之严是不可动摇的原则。当然,这种严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味的顺从,也不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变成教师教育之下的一只只驯服的小羊,而是让他们改掉坏毛病,养成好的习惯,在教师的严爱之中学得知识,得到发展。
其次,快乐教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主要殿堂,课本是他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主要依据,而教师则是他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引导者。我们要学会把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让被动接受知识的孩子们不但愿意主动学习知识,而且更乐意主动学习知识,我的做法是:
一、借助故事开头,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思考。
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我先让同学们把书都合上,然后绘声绘色的给他们讲述《乌鸦喝水》这个故事。故事讲完了,我提出问题:一只乌鸦想喝水,可瓶子高、瓶口小,水不多,它喝不着,怎么办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在地上挖个坑,把水倒在坑里面喝;有的说用翅膀夹住瓶子,像我们喝水那样;有的说用脚和翅膀晃动瓶子,把水溅起来喝;还有的说,把小石子一个一个的衔到瓶子里,让水升到瓶口喝……这么多答案,到底哪种方法更好呢?我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通过读课文,很多学生认为课本上的方法最好,但也有个别同学认为乌鸦渴极了,能最快喝到水的方法才是好方法,书上的方法太慢了。这时,我肯定了他们思维的合理性,使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二、想方设法调动学生情绪,利用传说、故事等把他们带入角色。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故事的意思是“比喻多此一举”,故事讲到此,本该结束了,但我在讲课时,并未就此停止,而是借此向学生讲述了唐代大画家唐伯虎的一幅《樵子晚归图》的故事。故事讲完后,我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卖画的人在画中加了一个斧子之后为什么不好?”同学们议论纷纷,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已见。最后,我满脸笑容的回答:“唐伯虎的画好就好在画家逼真地画出樵子晚归时丢失斧子的不安神态,现在随意添加斧子,当然尽失原意了”。接着,我又得出结论,只有细心观察才不至于画蛇添足,从而轻松愉快地把学生引入到了更深层次的思索当中。
三、身临其境地讲解课文,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感情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六年制第八册语文中,有一篇文章《观潮》。我在讲解时,紧扣教材,从整体教学入手,以“潮”为主要线索,抓住“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脉络,让学生观察、读书、思考,渐渐地把学生领入课文的意境,在重点段“潮来时……”的教学中,放录音让学生静静地听,然后提出问题:哪两个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耳朵听到----声响、眼睛看到----浪大),接着请同学们抓住重点词语和比喻句把潮来时的场面描绘一番,这样严而有序的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自然的体会到“急”、“喜”、“惊”、“赞”的情感变化,同时课堂上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饱满,思想活泼的精神状态下,从而顺利地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
四、讲解课文时,有目的的运用一些挂图、影像、音乐、漫画等辅助材料来充实课文教学内容。
在教《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讲到了课文结束的“送别”片段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全文的高潮,我把事先准备好的乐曲《友谊地久天长》,给同学们播放起来。同学们陶醉在乐曲中的同时,我又在一边激情地描述着那动人的场面,借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乐曲结束了,同学们还沉醉其中。我知道,他们心中涌动起的依依惜别的深情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在此时产生了共鸣。从同学们的脸部表情上,我也知道了,此时的他们,真正体会出了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再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时,我领同学们进了电教室,用网络向他们播放了当年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真实场面,有的同学看到这种场面竟然哭了。然后,利用录音向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真实的场面,深情的声音,使学生对文中所描写的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情景有了深刻的感情认识。最后,我用音乐的语言再现了全国人民对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学生也有了切切实实地缅怀了一次敬爱的总理的感情体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从爱出发,快乐教学的教育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教师只要用充满真诚的爱去教育学生,学生就会充满信心,朝气蓬勃、努力向上。通过快乐教学,课堂上自始至终都会充满和谐的师生关系,充满活跃的课堂气氛和极浓的求知氛围。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体现教师教书育人的善教之乐,又能体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成功之乐。从爱出发,快乐教学,把爱和微笑帶进教室,带上课堂,带给学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在将来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