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b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1
  探究性学习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在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过程中去揭示知识规律、解决问题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中,探究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究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研究活动,它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不是面对现成的陈述性知识或程序化的练习题,而是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他们需要通过自主的、多样的探究活动来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一位学生说“我能听懂,但一让我做题又不会了”,这说明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才能使其能力得到提升。提倡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就是希望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探究性学习有不同的方式。
  1、独立探究型
  当教材的内容与学生所学过的知识联系比较紧密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只要“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对于这类知识,教师就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独立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分式的运算法则”前,学生对“分数的运算法则”比较熟悉,因此,这堂课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探索。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可以猜想到分式的运算法则,然后,由学生归纳分式的运算法则,再由其他学生相互补充。这样既活跃了学习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2.合作探究型
  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难或答案比较开放,独立探索比较困难或易出现学生的答案不完整等现象。这时可让学生采用互动的方式讨论,这样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例如在学习“截一个几何体”时,若让学生独立完成,答案会很不全面,这时,如果让学生分组动手演示、讨论,最后老师加以总结。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准确地解决问题、活跃课堂气氛。
  3.指点探究型
  在教学中,有些内容与过去所学知识联系不大或内容综合性较强,若直接让学生去探究,学生可能不知如何下手,达不到预期效果,这时,教师应精心组织教材,力求与学生所学知识相联系,同时注重引导指点,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方差”这,一节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回忆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有哪些,再问:“在实际生活中往往要弄清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如何来描述呢?”学生可能猜想求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接着教师可再问:“如何用数据体现一组数据的波动情况呢?”学生可能把刚才所得数据相加,这时老师可举一个具体示例,让学生看到这种方法的不当,再适当提示,让学生找到解决方法。
  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
  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决定着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独立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设计教案时,把教材上的知识尽可能地设计成需要学生探索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起学生主动探索。如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可先让学生观察图形,猜想图形的性质、“两底角的关系”,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就会去观察、猜想、去量,试图找出正确答案。待学生找出正确答案后,再让学.生探究证明方法,这时,可让学生分组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有的学生采用作底边的高的方法,有的作底边上的中线,有的作顶角的平分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总结等腰二角形的性质。这样引导学生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学生会体会到自主探究的乐趣,这就激起了他们的自信心及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由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参与,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学习数学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力争做到:新知让学生主动探索,简单的内容让学生独立探究;重点、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规律让学生自己寻找总结;知识结构让学生构建。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导课,问题的设计,思路的展开,练习的布置,甚至语言的衔接,都要做到“引”),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启发学生:根据图形你能找出平行四边形各角的关系吗?你能找出图中所有的全等三角形吗?在此基础上,你能找出平行四边形的边的关系及对角线的关系吗?这样的问题,会调动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学生会主动进行尝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概括,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成果,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正确答案。
  三、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和自由度,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进行探究
  教学中应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其有机会进行思考、探究。数学课堂并非越热闹越好,有时也须静悄悄地忽考。有时也许完不成当堂教学任务,一堂没上完的课并非都是不成功的。有时学生的探究结果较好,应及时地鼓励;有时学生的探究走入误区,教师在进行正确的引导的同时.也应给予鼓励。学生在宽松的氛围里,自由地开展探究,自主地经历了探究的过程,才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才会得到培养和发展。
  四、注意内涵,把握深度
  在教学中,教师应先了解教学内容,并非每一节课都适合探究式教学;应考虑教学的深度,适可而止,并非越深越好;应考虑活动的频率,并非探究活动越多越好,不能只重形式而失去内涵。
  新课标指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重要的數学学习方式”,同时,教科书也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机会,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我们应充分利用,教学的关键,就是教师要善于把自己的探究方法、探究能力迁移给学生,教师要善于引导启迪学生探究,使其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使其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与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为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我国在教学中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课改经验开展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3年,我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简称为高中数学新课标)的制定,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次重大改革。在新课改的潮流下,进一步完善高中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完善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就显得势在必行。  【关键词
【摘 要】 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材和系统的教学方法,积累了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对当今的语文教学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中最能体现传统语文教育特色的是阅读教学。  【关键词】 古代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特点;教学规律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2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对于高中数学复习课上的思维方式也要有所创新,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在高中数学的复习课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高中数学是高考中的必考学科,因此对高中知识的复习显得十分重要。高中数学将要复习的知识点很多,在时间紧迫的条件下,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将数学知识与数学结构相融合,改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方式,使复习效率得到显著提高,为培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摘 要】 创新精神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应将数学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营造氛围,提供契机,使课堂教学呈现人人想创新,人人能创新,人人有创新的崭新局面,从而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 创新;素质教育;营造氛围;好奇心;自信心;质疑问难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1  未来世界是科学创新的竞争,是创新型
【摘 要】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数学教学中的每个学生的个性,同时有增进了老师、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和学生参与程度。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
【摘 要】 高中数学学习是高中阶段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入合作式学习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加强,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分析了合作式学习需要遵循的原则,探讨了合作式学习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 合作式;学习;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