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语文课上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教会学生“听说读写”是大纲规定的语文课教学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1—2年级)阶段的目标中要求,要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可见,读好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积累和经验少。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教师要避免单调枯燥的就朗读而朗读的指导。要联系他们的生活,把他们带入生活情境中去实践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教学活动中,我常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帮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学习的东西如果和学习者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积累,但总体上还很少,需要老师帮助积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我在教学《特别的作业》一课第二段时,联系春游,让学生补充省略号的内容,,学生特别兴奋,眉飞色舞,讲了很多他们的所见所闻。我便及时指导他们感受当时的心情,并要求用声音表现出来。那一堂课上的很成功。
2、请学生给画面配音
在学生朗读时,播放相应的背景音乐;所以我在《大熊猫》这课教学时,主动出示生动的图画,让学生试着为图画配音,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这课的内容比较简单,所以我在学生配完音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当导游介绍大熊猫的样子和习性,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投入到阅读中。
3.还可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等等
低年级学生对各种活动都充满了兴趣,他们表演能力很强,而且特别喜欢表演。因此,教师在教学童话.寓言等贴近儿童生活.有情节性的课文时,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表演,让他们边演边读,使他们轻松.愉快地理解阅读材料,在更高层次上学习课文,从而强化阅读。如教《燕子妈妈笑了》,可让学生三个为一组,分别扮演小燕子.燕子妈妈和叙述者。扮演“小燕子”的要读出天真的语气,扮演“妈妈”的要读出妈妈语重心长帮助小燕子的语气,扮演“叙述者”的则要读出心平气和和叙述者的语气。学生边读边想怎样进行适当的表演,这样,学生在表演中不断的强化朗读训练,渲染了课堂气氛,培养了阅读兴趣,同时也达到了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4.引导联想和想象
指导学生朗读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因为:首先一边朗读,一边想象,学生会感到读起课文特别有意思。在教学课文《特别的作业》第二段时,我运用了这样的方法。首先,由我范读二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画面,读完后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我看到了红的桃花”“我看到了细细的柳枝”.“我看到了好多的花草”等等。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边读边想。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提高了阅读水平,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其次“背诵课文时我按照自己的想象做了一些动作,大家都夸我背诵得好。”
在教学《燕子妈妈笑了》时,我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的同时再加上一些自己喜欢的动作。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高了,一个个背的高高兴兴,声情并茂。后来,只要一叫他们背这篇课文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加上动作,一边背,一边表演。
二.注重感悟,传授技巧
一年级学生的朗读技巧比较薄弱,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朗读技巧,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注意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错误,并注重范读、领读和提示性的引读。要让朗读溶“导”、“练”于一炉,而不是“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请同学们读出高兴的语气”这样毫无落实性的指导。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学生的不同程度,采用范读、领读或提示性引读等不同的导。如教学《美丽的小路》这课时,我通过教师范读“美丽的小路不见了。”“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我一定要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这三个句子让学生注意听,比较带有问号、句号、感叹号的句子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再自由练读,体会,比较。这样,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朗读技巧。此外,教师 领着学生朗读,也非常适用于低年级,特别是对于一些较长的、学生容易读错的句子。这时,教师就可以领着学生多次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读的次数多了,读成了破句的现象自然消失了。
其次,教师还可以进行提示性引读。如朗读《大熊猫》第一自然段时,师“大熊猫的身子——”学生接“胖乎乎的”,师读“尾巴——”生接“很短”师读“它的头上长着一对——”,生接“毛茸茸的耳朵"…通过这样的引读,学生很容易就将新课读熟了。总之,教师要注重不同形式的导,让学生在导中不断地练读,从而掌握朗读技巧。
三、抓住关键,品读精要
抓关键词句进行品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读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所以,在朗读训练时,应该引导学生采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进行朗读。如教学《池塘边的叫声》这一课时,就可引导学生抓住体现小青蛙帮助小鱼的几个句子进行品读。“青蛙的眼睛转了一下,说:那好办,你趴在我的背上,我背着你去看看”、“青蛙的眼睛转了两下,说:有办法了,每天傍晚,我到池塘边来,给你讲讲岸上的故事”读这两句时,可抓住“转了一下”、“转了两下”“那好办、“有办法了!”进行品读体会,让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遣词的精练,体会到青蛙热心帮助小鱼的意思,由此,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四、注重多读,规范指导
为了使学生将一篇课文读懂读透,教师一定要保证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来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首先要读准字音。刚入学时,学生经常会用手指着字一字一顿地读,常常将词语割裂开来读,难以读出完整的句子,常常出现读错字、添字和漏字达到情况。对此,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帮助他们掌握生字、生词,重视和加强具体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语言环境,选择最佳的方法,潜移默化,多方配合。同时,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的朗读代替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代替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真正做到课堂上“书声琅琅”。此外,还应注意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读读练练,以使其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还要留下读后的评议时间,让学生说说哪里读得好,哪里还有待加强,应该怎样读,等等,以此强化朗读的评价激励功能,让学生在倾听、评价中进一步提高朗读水平。
总之,“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尤其对于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爱读书,也要教会他们读书,让学生觉得朗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感到语言的学习是一件容易的事;真正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让学生因为自己对朗读的喜欢而喜欢语文,喜欢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积累和经验少。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教师要避免单调枯燥的就朗读而朗读的指导。要联系他们的生活,把他们带入生活情境中去实践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教学活动中,我常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帮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学习的东西如果和学习者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积累,但总体上还很少,需要老师帮助积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我在教学《特别的作业》一课第二段时,联系春游,让学生补充省略号的内容,,学生特别兴奋,眉飞色舞,讲了很多他们的所见所闻。我便及时指导他们感受当时的心情,并要求用声音表现出来。那一堂课上的很成功。
2、请学生给画面配音
在学生朗读时,播放相应的背景音乐;所以我在《大熊猫》这课教学时,主动出示生动的图画,让学生试着为图画配音,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这课的内容比较简单,所以我在学生配完音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当导游介绍大熊猫的样子和习性,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投入到阅读中。
3.还可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等等
低年级学生对各种活动都充满了兴趣,他们表演能力很强,而且特别喜欢表演。因此,教师在教学童话.寓言等贴近儿童生活.有情节性的课文时,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表演,让他们边演边读,使他们轻松.愉快地理解阅读材料,在更高层次上学习课文,从而强化阅读。如教《燕子妈妈笑了》,可让学生三个为一组,分别扮演小燕子.燕子妈妈和叙述者。扮演“小燕子”的要读出天真的语气,扮演“妈妈”的要读出妈妈语重心长帮助小燕子的语气,扮演“叙述者”的则要读出心平气和和叙述者的语气。学生边读边想怎样进行适当的表演,这样,学生在表演中不断的强化朗读训练,渲染了课堂气氛,培养了阅读兴趣,同时也达到了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4.引导联想和想象
指导学生朗读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因为:首先一边朗读,一边想象,学生会感到读起课文特别有意思。在教学课文《特别的作业》第二段时,我运用了这样的方法。首先,由我范读二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画面,读完后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我看到了红的桃花”“我看到了细细的柳枝”.“我看到了好多的花草”等等。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边读边想。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提高了阅读水平,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其次“背诵课文时我按照自己的想象做了一些动作,大家都夸我背诵得好。”
在教学《燕子妈妈笑了》时,我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的同时再加上一些自己喜欢的动作。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高了,一个个背的高高兴兴,声情并茂。后来,只要一叫他们背这篇课文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加上动作,一边背,一边表演。
二.注重感悟,传授技巧
一年级学生的朗读技巧比较薄弱,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朗读技巧,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注意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错误,并注重范读、领读和提示性的引读。要让朗读溶“导”、“练”于一炉,而不是“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请同学们读出高兴的语气”这样毫无落实性的指导。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学生的不同程度,采用范读、领读或提示性引读等不同的导。如教学《美丽的小路》这课时,我通过教师范读“美丽的小路不见了。”“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我一定要把美丽的小路找回来!”这三个句子让学生注意听,比较带有问号、句号、感叹号的句子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再自由练读,体会,比较。这样,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朗读技巧。此外,教师 领着学生朗读,也非常适用于低年级,特别是对于一些较长的、学生容易读错的句子。这时,教师就可以领着学生多次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读的次数多了,读成了破句的现象自然消失了。
其次,教师还可以进行提示性引读。如朗读《大熊猫》第一自然段时,师“大熊猫的身子——”学生接“胖乎乎的”,师读“尾巴——”生接“很短”师读“它的头上长着一对——”,生接“毛茸茸的耳朵"…通过这样的引读,学生很容易就将新课读熟了。总之,教师要注重不同形式的导,让学生在导中不断地练读,从而掌握朗读技巧。
三、抓住关键,品读精要
抓关键词句进行品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读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所以,在朗读训练时,应该引导学生采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进行朗读。如教学《池塘边的叫声》这一课时,就可引导学生抓住体现小青蛙帮助小鱼的几个句子进行品读。“青蛙的眼睛转了一下,说:那好办,你趴在我的背上,我背着你去看看”、“青蛙的眼睛转了两下,说:有办法了,每天傍晚,我到池塘边来,给你讲讲岸上的故事”读这两句时,可抓住“转了一下”、“转了两下”“那好办、“有办法了!”进行品读体会,让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遣词的精练,体会到青蛙热心帮助小鱼的意思,由此,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四、注重多读,规范指导
为了使学生将一篇课文读懂读透,教师一定要保证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来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首先要读准字音。刚入学时,学生经常会用手指着字一字一顿地读,常常将词语割裂开来读,难以读出完整的句子,常常出现读错字、添字和漏字达到情况。对此,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帮助他们掌握生字、生词,重视和加强具体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语言环境,选择最佳的方法,潜移默化,多方配合。同时,教师还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的朗读代替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代替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真正做到课堂上“书声琅琅”。此外,还应注意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读读练练,以使其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还要留下读后的评议时间,让学生说说哪里读得好,哪里还有待加强,应该怎样读,等等,以此强化朗读的评价激励功能,让学生在倾听、评价中进一步提高朗读水平。
总之,“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尤其对于一年级的语文教学,。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爱读书,也要教会他们读书,让学生觉得朗读是一件快乐的事,感到语言的学习是一件容易的事;真正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让学生因为自己对朗读的喜欢而喜欢语文,喜欢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