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庭是每个人最基础的成长环境,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利用家庭环境的改变,打造一个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环境,形成一种良好的情感氛围,会使学生受益匪浅。换句话说,通过改变家庭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家庭教育;行为品质;家庭环境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其名著《安娜·卡列尼娜》里的第一句话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优良的家庭环境,正如孔子提及的“芝兰之家”。学生的第一任教师是父母,承担着他们的启蒙教育。家庭是父母与学生共同生活的地方,家庭环境也是人生最初始和最基础的教育环境。根据实践得知,家庭环境对于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培养他们优秀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三观”,最关键是要从改变家庭环境做起。下面,笔者从具体例子中谈一谈改变家庭环境对学生养成良好品质的重要性。
一、家长以身作则,在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班杜拉认为,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任何有机体观察学习的过程都是在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相互作用下发生的,行为和环境是可以通过特定的组织而加以改变的,三者对于儿童行为塑造产生的影响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会加以认可并内化成自己的一种行为方式。
例如,小佳是一名一年级学生,平常喜欢用武力解决事情,衣服不整洁、随口会说粗言秽语,同学都不太喜欢和他做朋友。班主任已经多次教育他,也与他妈妈进行多次面谈,可是小佳依然没多大改变。小佳的妈妈是一个衣衫整洁、说话温柔有礼貌的人。后来在一次家长会,笔者见到小佳的爸爸,顿时明白小佳的行为。那时是夏天,在与小佳爸爸的沟通中,发现他会把衣服拉起到肚腩处,裤脚卷起,踩着一双运动鞋。在面对小佳时会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在小佳的思维里是这样认为的“爸爸是这样,我为什么不行?”看来,都是爸爸“教”的。经过这样一次面谈,笔者明白小佳的不良习惯大部分来自他的爸爸。在后期,班科任教师对小佳进行家访,并主动邀请他爸爸参加学校家长沙龙,把相关家庭教育书籍分享给家长看,让他从心中明白“以身作则”的作用。
良好的习惯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将成就学生的终生。在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形成之前,父母的一言一行将深深烙印在他们的脑袋当中。因此,作为父母一定不可忽视任何一个会影响学生的细节。
二、家庭成员须达成共识,谨防学生利用“护短”心理
“421”家庭模式(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开始呈现出主流倾向。“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衍生出现实的问题。隔代难教育,由于父母与子女在教育下一代方面存在着一些观念差异,导致出隔代教育难的局面。例如,小乐是家里唯一的男孙,享受着很多“特权”和“利益”。渐渐地,小乐的“爱做就做,不爱做就不做”的不良习惯已经表露出来,作业随随便便、偷工减料,还顶嘴反驳教师。首先,笔者约见了他妈妈。他妈妈也满是苦恼地向笔者大吐苦水说:“每天第一时间就要求他先完成作业。不过他的爷爷总是说不要那么辛苦,先轻松一下。当我阻止时又被爷爷说我给压力给他,骂也不许、打也不许。所以,每次我批评他时,他都知道有爷爷撑腰。”从妈妈的反馈中得知,父母是严格要求的,但是,由于祖辈的溺爱和迁就,小乐变得越来越“放肆”。
溺爱,让学生失去形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家里不统一的教育观点,有严格与宽松,就会使学生更多地靠近对自己有利的一方,甚至以祖辈来威胁父母作出妥协。以此说明,家庭成员须达成共识,谨防学生利用“护短”心理。
三、避免语言伤害,多了解和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一家人吃饭时是争论还是谈话,是称赞还是训斥,是一个很好的测量计,它可以看出这个家庭是疏远分离,还是越来越亲近。”许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无意的一句话会让学生记住一切的消极。
例如,小甘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是班级重点关注对象,可以说见家长成为“常规”。记得有一次,与小甘家长约谈,反馈其最近表现以及分析成绩下降原因。说到成绩下降原因,小甘妈妈说:“我发现他脑筋不好使。”小甘马上回了一句:“是呀,我是死脑筋,妈妈在家也是这样说我的。”笔者留意了一下,小甘说出这句话时给笔者感觉就是有点不忿但是又无力反驳。面谈过后,笔者留下了小甘,问了他一句:“小甘,妈妈在家经常说你死脑筋,你开心吗?”小甘有点失落,摇了摇头,说:“妈妈也从来没有表扬我啊!她认为我死脑筋,学习就是這么差的。”过后,笔者把这件事告诉给小甘妈妈听,她觉得很惊讶:“啊,我小时候也经常这样被父母说,所以我也认为这没什么的。”
家庭教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不好的经历往往是相似的。就因为一句“以为这没什么”,刚好就刺中学生最脆弱的心灵部分,学生因此受到伤害,消极的思绪挥之不去。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所以,从小就让学生觉得自己被尊重,学生的心理才不会委屈,被父母理解的想法也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
四、父母“心”不和,但对学生的“爱”不缺不变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家庭离异形成的不良环境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一是形成异常的心理,如沉默寡言、自卑等;二是异常的行为表现,如对抗情绪、脾气暴躁等。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如果需要的爱与安全感不足,其内在的能量就会减弱,甚至造成人格上的不健全。
例如,小城是三年级的学生。笔者在任教前就知道,他的成绩比较差,人也比较娇气。后来接手班级以后,他成了笔者的重点关注对象。不过笔者渐渐发现,他的问题不仅限于上述所讲的。他这学期的脾气很暴躁,主动挑衅生事,每一个教师的话都不听。经了解,原来这学期他的父母正在闹离婚,爸爸妈妈最近都不理他和姐姐……在这个天真浪漫的年纪,他承受着不该承受的压力,心中的负面情绪不知道如何发泄。知道此事以后,笔者主动找他妈妈反馈了小城的表现以及把小城的心事告诉她。虽然知道“清官难断家务事”,不过笔者依然给出了建议:“发生了这事以后,孩子所受伤害最大,夫妻双方即使不和但对孩子的爱与关注都不能少,不要让他们成为‘牺牲品’。与小城爸爸沟通一下,为了孩子暂时把事情放一放,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父母要抱有对孩子的负责态度去养育他,要始终爱护孩子、疼爱孩子。”之后,小城父母之间的事情,作为教师的笔者没有再过多地去问,不过笔者发现,小城现在会和笔者沟通,也不打架了。
总之,家庭教育是塑造学生性格的重要一环。作为家长,当好学生成长的陪伴者,本着对学生的终生负责的态度,要注重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行。
参考文献:
[1]李程.浅谈家庭环境的改变对学生良好行为品质形成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3(3):190.
[2]蔺晨.改变,从父母开始——例谈改变家庭环境,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23):42-44.
[3]陈德冰.浅谈家庭环境与孩子良好行为品质的培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2):45-46.
责任编辑
【关键词】家庭教育;行为品质;家庭环境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其名著《安娜·卡列尼娜》里的第一句话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优良的家庭环境,正如孔子提及的“芝兰之家”。学生的第一任教师是父母,承担着他们的启蒙教育。家庭是父母与学生共同生活的地方,家庭环境也是人生最初始和最基础的教育环境。根据实践得知,家庭环境对于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培养他们优秀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三观”,最关键是要从改变家庭环境做起。下面,笔者从具体例子中谈一谈改变家庭环境对学生养成良好品质的重要性。
一、家长以身作则,在细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班杜拉认为,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任何有机体观察学习的过程都是在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相互作用下发生的,行为和环境是可以通过特定的组织而加以改变的,三者对于儿童行为塑造产生的影响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在家庭环境中,父母的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会加以认可并内化成自己的一种行为方式。
例如,小佳是一名一年级学生,平常喜欢用武力解决事情,衣服不整洁、随口会说粗言秽语,同学都不太喜欢和他做朋友。班主任已经多次教育他,也与他妈妈进行多次面谈,可是小佳依然没多大改变。小佳的妈妈是一个衣衫整洁、说话温柔有礼貌的人。后来在一次家长会,笔者见到小佳的爸爸,顿时明白小佳的行为。那时是夏天,在与小佳爸爸的沟通中,发现他会把衣服拉起到肚腩处,裤脚卷起,踩着一双运动鞋。在面对小佳时会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在小佳的思维里是这样认为的“爸爸是这样,我为什么不行?”看来,都是爸爸“教”的。经过这样一次面谈,笔者明白小佳的不良习惯大部分来自他的爸爸。在后期,班科任教师对小佳进行家访,并主动邀请他爸爸参加学校家长沙龙,把相关家庭教育书籍分享给家长看,让他从心中明白“以身作则”的作用。
良好的习惯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将成就学生的终生。在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形成之前,父母的一言一行将深深烙印在他们的脑袋当中。因此,作为父母一定不可忽视任何一个会影响学生的细节。
二、家庭成员须达成共识,谨防学生利用“护短”心理
“421”家庭模式(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开始呈现出主流倾向。“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衍生出现实的问题。隔代难教育,由于父母与子女在教育下一代方面存在着一些观念差异,导致出隔代教育难的局面。例如,小乐是家里唯一的男孙,享受着很多“特权”和“利益”。渐渐地,小乐的“爱做就做,不爱做就不做”的不良习惯已经表露出来,作业随随便便、偷工减料,还顶嘴反驳教师。首先,笔者约见了他妈妈。他妈妈也满是苦恼地向笔者大吐苦水说:“每天第一时间就要求他先完成作业。不过他的爷爷总是说不要那么辛苦,先轻松一下。当我阻止时又被爷爷说我给压力给他,骂也不许、打也不许。所以,每次我批评他时,他都知道有爷爷撑腰。”从妈妈的反馈中得知,父母是严格要求的,但是,由于祖辈的溺爱和迁就,小乐变得越来越“放肆”。
溺爱,让学生失去形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家里不统一的教育观点,有严格与宽松,就会使学生更多地靠近对自己有利的一方,甚至以祖辈来威胁父母作出妥协。以此说明,家庭成员须达成共识,谨防学生利用“护短”心理。
三、避免语言伤害,多了解和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一家人吃饭时是争论还是谈话,是称赞还是训斥,是一个很好的测量计,它可以看出这个家庭是疏远分离,还是越来越亲近。”许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自己无意的一句话会让学生记住一切的消极。
例如,小甘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是班级重点关注对象,可以说见家长成为“常规”。记得有一次,与小甘家长约谈,反馈其最近表现以及分析成绩下降原因。说到成绩下降原因,小甘妈妈说:“我发现他脑筋不好使。”小甘马上回了一句:“是呀,我是死脑筋,妈妈在家也是这样说我的。”笔者留意了一下,小甘说出这句话时给笔者感觉就是有点不忿但是又无力反驳。面谈过后,笔者留下了小甘,问了他一句:“小甘,妈妈在家经常说你死脑筋,你开心吗?”小甘有点失落,摇了摇头,说:“妈妈也从来没有表扬我啊!她认为我死脑筋,学习就是這么差的。”过后,笔者把这件事告诉给小甘妈妈听,她觉得很惊讶:“啊,我小时候也经常这样被父母说,所以我也认为这没什么的。”
家庭教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不好的经历往往是相似的。就因为一句“以为这没什么”,刚好就刺中学生最脆弱的心灵部分,学生因此受到伤害,消极的思绪挥之不去。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所以,从小就让学生觉得自己被尊重,学生的心理才不会委屈,被父母理解的想法也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
四、父母“心”不和,但对学生的“爱”不缺不变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家庭离异形成的不良环境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一是形成异常的心理,如沉默寡言、自卑等;二是异常的行为表现,如对抗情绪、脾气暴躁等。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如果需要的爱与安全感不足,其内在的能量就会减弱,甚至造成人格上的不健全。
例如,小城是三年级的学生。笔者在任教前就知道,他的成绩比较差,人也比较娇气。后来接手班级以后,他成了笔者的重点关注对象。不过笔者渐渐发现,他的问题不仅限于上述所讲的。他这学期的脾气很暴躁,主动挑衅生事,每一个教师的话都不听。经了解,原来这学期他的父母正在闹离婚,爸爸妈妈最近都不理他和姐姐……在这个天真浪漫的年纪,他承受着不该承受的压力,心中的负面情绪不知道如何发泄。知道此事以后,笔者主动找他妈妈反馈了小城的表现以及把小城的心事告诉她。虽然知道“清官难断家务事”,不过笔者依然给出了建议:“发生了这事以后,孩子所受伤害最大,夫妻双方即使不和但对孩子的爱与关注都不能少,不要让他们成为‘牺牲品’。与小城爸爸沟通一下,为了孩子暂时把事情放一放,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父母要抱有对孩子的负责态度去养育他,要始终爱护孩子、疼爱孩子。”之后,小城父母之间的事情,作为教师的笔者没有再过多地去问,不过笔者发现,小城现在会和笔者沟通,也不打架了。
总之,家庭教育是塑造学生性格的重要一环。作为家长,当好学生成长的陪伴者,本着对学生的终生负责的态度,要注重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行。
参考文献:
[1]李程.浅谈家庭环境的改变对学生良好行为品质形成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3(3):190.
[2]蔺晨.改变,从父母开始——例谈改变家庭环境,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23):42-44.
[3]陈德冰.浅谈家庭环境与孩子良好行为品质的培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2):45-46.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