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我国南方许多省份暴雨成灾,造成溃堤、漫灌、城市进水、泥石流肆虐。据国家防总的统计显示,截止7月21日,洪涝已使27个省份的1.13亿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422多亿元,还造成上千人死亡或失踪。
面对如此巨大的水灾,我们应当冷静思考。中国是个严重缺水的国家,虽然淡水总量不少,排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水量很少,仅为世界人均的1/4,排到100多位。全国600多座城市,有400多座闹水荒。华北与西北更是十年九旱,以至草原荒漠化,沙尘暴频发。即使南方多雨,但雨季集中,受季风影响,变幻无常。这次闹水灾的省份,有许多两个月前还在闹水荒、抗大旱。土地龟裂,禾苗干枯,人畜饮水困难。温总理亲临现场,调动一切力量,为群众提供饮水。这次干旱水荒影响了6100万人的生活。
旱情惨状,尚历历在目,但久盼之“甘霖”却又暴雨成灾。无雨即旱,一雨成灾。这不应全归咎于我国的季风型气候,或全球气候反常,还要从自身寻找原因。中国是严重缺水国家,只嫌水少闹水荒,岂有水多成灾之理?正如我国历来粮食紧张,因粮荒曾饿死上千万人。十多年前,一度也出现过粮食多得几乎成灾,其实是粮食库容不够所造成的假象。后来扩修了国家粮库,粮食依然是紧缺物资。
水也一样。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中国只会闹水荒,岂会闹水灾?南方许多省之所以洪水成灾,主要原因是对水资源不够重视。北京人均年占水量,同干旱国以色列相等。北京市就十分重视节水,防止各种“跑冒滴漏”。北京修有许多水库,但蓄水量多少年来不到库容的一半。过去“七下八上”的大雨季节,马路上也积水成河。但自从前些年修了规模巨大的排水系统,再无雨水横流了,而且全市将雨水栏蓄,尽量不流至大海。在许多小区和建筑物中,皆建有各种雨水收集装置。北京远郊山区,一方面造林涵养水源,一方面在山溪上建立多道橡胶坝,层层栏水。
这次南方的洪涝水量,报上有人估计可供北京用水100年。以南水北调每吨3元计,约价值6000亿元。身处旱城,看到南方水资源如此大规模的“跑冒滴漏”,真感到万分惋惜。其实南方闹水灾的地方,如果回想两个月前,滴水难寻,水贵如油,靠瓶装水度命的艰难时日,眼下如此排涝、分洪,不也是一种奢侈的浪费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南方城市建设、交通建设日新月异,但水利工程仍显得徘徊不前。许多城市只重视地上建筑,高楼林立,广场秀美, 但下水道系统,落后失修,更谈不上雨水收集系统。这次大雨中,惟江西赣州市区没有积水,靠的是宋代兴建的城市下水道。这还是1000多年前的城市排水系统。可见,那些马路积水的城市,其下水道连宋朝都不如。北方干旱区,农户皆兴建地下水窖,尽量收集雨水。南方除地面水塘外,很少有地下贮水设施。其实,我国岩溶地区达365万平方公里。那些无雨即旱,一雨成灾的南方诸省,大多处于岩溶地区。地陷形成的“天坑”,也大多分布在这些地方。这里有许多地下溶洞与暗河,但我们只关注地表的河流湖泊,修建地上水库,对地下溶洞及抽地下水后形成的大漏斗等,知之甚少。应当尽快投资,进行全面探测,弄清其分布范围、贮水容量、变化规律等。然后努力开挖回流井,将大量洪水,贮在山里与地下的溶洞、暗河中,到干旱时,再从中抽出救急。这既能减少蒸发,又能防止地面沉降。
南水北调工程,部分解决了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我们还应兴建“夏水春调”工程,解决春夏水资源的不平衡,把夏季雨水收集、贮存起来,供春旱时用。我国每年用于高速公路、高铁的投资约上万亿元,但在水利工程上,除南水北调外,投资甚少。对“夏水春调”工程,应尽快排上议事日程。
中国自古将“洪水”与“猛兽”并列,皆为人之大敌。如今要转变观念,“猛兽”是国家保护对象,不得狩猎;“洪水”也是宝贵财富,要贮集备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几千年的治水观念也要与时俱进、有所改变。应从过去只注重地表水,要转向进一步关注天上水、地下水、海中水这三个新领域。
天上水。最大的水库在天上,水是可再生的资源。我国陆地上空,每年拥有来自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及陆地蒸发的水汽,累积量约20万亿吨。其中仅6万亿吨形成雨雪等降水,落在国土上,再除去蒸发后,约有2.7万亿吨形成江河湖泊等径流。这就是我们每年可再生的水资源,除人类使用外,余皆流归大海。如果通过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使降水增加10%,每年就可多增水资源6000亿吨。笔者在2000年底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曾提出建议,“重视开发天上水”,引起有关部门重视,拨款加强人工干预气象的研发。如今北京,每降6滴雨水,就有一滴是人工增雨所致。由于大多数发达国家,不像我国如此缺水,因此对云雾成雨理论与人工增雨技术,不是很重视。我们应从国情出发,重点加强这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地下水。随着深井技术的发展,我国开采地下水很多,甚至形成大漏斗,但对补水不重视。地下水应同天上水、地表水相平衡。采多少就应补多少。光采不补,是掠夺式开采,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还造成地面沉降。因此,如何补水尤其利用岩溶地形,将南方多余雨水,引藏于地下,构建大量地下水库、水窖,应引起重视。
海中水。是运用海水淡化技术,或加热蒸馏,或加压通过半渗透膜析盐。这种技术西方较重视,美国用于航母补水,以色列更以此为主要水源,他们到2013年,将有80%的人靠此水生活。我国沿海缺水城市,也应加紧开发,进一步降低成本。
缺水的中国,确实要更新有关治水的观念了。
(作者为十届全国人大常委、十届北京市政协副主席)
面对如此巨大的水灾,我们应当冷静思考。中国是个严重缺水的国家,虽然淡水总量不少,排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水量很少,仅为世界人均的1/4,排到100多位。全国600多座城市,有400多座闹水荒。华北与西北更是十年九旱,以至草原荒漠化,沙尘暴频发。即使南方多雨,但雨季集中,受季风影响,变幻无常。这次闹水灾的省份,有许多两个月前还在闹水荒、抗大旱。土地龟裂,禾苗干枯,人畜饮水困难。温总理亲临现场,调动一切力量,为群众提供饮水。这次干旱水荒影响了6100万人的生活。
旱情惨状,尚历历在目,但久盼之“甘霖”却又暴雨成灾。无雨即旱,一雨成灾。这不应全归咎于我国的季风型气候,或全球气候反常,还要从自身寻找原因。中国是严重缺水国家,只嫌水少闹水荒,岂有水多成灾之理?正如我国历来粮食紧张,因粮荒曾饿死上千万人。十多年前,一度也出现过粮食多得几乎成灾,其实是粮食库容不够所造成的假象。后来扩修了国家粮库,粮食依然是紧缺物资。
水也一样。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中国只会闹水荒,岂会闹水灾?南方许多省之所以洪水成灾,主要原因是对水资源不够重视。北京人均年占水量,同干旱国以色列相等。北京市就十分重视节水,防止各种“跑冒滴漏”。北京修有许多水库,但蓄水量多少年来不到库容的一半。过去“七下八上”的大雨季节,马路上也积水成河。但自从前些年修了规模巨大的排水系统,再无雨水横流了,而且全市将雨水栏蓄,尽量不流至大海。在许多小区和建筑物中,皆建有各种雨水收集装置。北京远郊山区,一方面造林涵养水源,一方面在山溪上建立多道橡胶坝,层层栏水。
这次南方的洪涝水量,报上有人估计可供北京用水100年。以南水北调每吨3元计,约价值6000亿元。身处旱城,看到南方水资源如此大规模的“跑冒滴漏”,真感到万分惋惜。其实南方闹水灾的地方,如果回想两个月前,滴水难寻,水贵如油,靠瓶装水度命的艰难时日,眼下如此排涝、分洪,不也是一种奢侈的浪费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南方城市建设、交通建设日新月异,但水利工程仍显得徘徊不前。许多城市只重视地上建筑,高楼林立,广场秀美, 但下水道系统,落后失修,更谈不上雨水收集系统。这次大雨中,惟江西赣州市区没有积水,靠的是宋代兴建的城市下水道。这还是1000多年前的城市排水系统。可见,那些马路积水的城市,其下水道连宋朝都不如。北方干旱区,农户皆兴建地下水窖,尽量收集雨水。南方除地面水塘外,很少有地下贮水设施。其实,我国岩溶地区达365万平方公里。那些无雨即旱,一雨成灾的南方诸省,大多处于岩溶地区。地陷形成的“天坑”,也大多分布在这些地方。这里有许多地下溶洞与暗河,但我们只关注地表的河流湖泊,修建地上水库,对地下溶洞及抽地下水后形成的大漏斗等,知之甚少。应当尽快投资,进行全面探测,弄清其分布范围、贮水容量、变化规律等。然后努力开挖回流井,将大量洪水,贮在山里与地下的溶洞、暗河中,到干旱时,再从中抽出救急。这既能减少蒸发,又能防止地面沉降。
南水北调工程,部分解决了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我们还应兴建“夏水春调”工程,解决春夏水资源的不平衡,把夏季雨水收集、贮存起来,供春旱时用。我国每年用于高速公路、高铁的投资约上万亿元,但在水利工程上,除南水北调外,投资甚少。对“夏水春调”工程,应尽快排上议事日程。
中国自古将“洪水”与“猛兽”并列,皆为人之大敌。如今要转变观念,“猛兽”是国家保护对象,不得狩猎;“洪水”也是宝贵财富,要贮集备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几千年的治水观念也要与时俱进、有所改变。应从过去只注重地表水,要转向进一步关注天上水、地下水、海中水这三个新领域。
天上水。最大的水库在天上,水是可再生的资源。我国陆地上空,每年拥有来自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及陆地蒸发的水汽,累积量约20万亿吨。其中仅6万亿吨形成雨雪等降水,落在国土上,再除去蒸发后,约有2.7万亿吨形成江河湖泊等径流。这就是我们每年可再生的水资源,除人类使用外,余皆流归大海。如果通过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使降水增加10%,每年就可多增水资源6000亿吨。笔者在2000年底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曾提出建议,“重视开发天上水”,引起有关部门重视,拨款加强人工干预气象的研发。如今北京,每降6滴雨水,就有一滴是人工增雨所致。由于大多数发达国家,不像我国如此缺水,因此对云雾成雨理论与人工增雨技术,不是很重视。我们应从国情出发,重点加强这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地下水。随着深井技术的发展,我国开采地下水很多,甚至形成大漏斗,但对补水不重视。地下水应同天上水、地表水相平衡。采多少就应补多少。光采不补,是掠夺式开采,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还造成地面沉降。因此,如何补水尤其利用岩溶地形,将南方多余雨水,引藏于地下,构建大量地下水库、水窖,应引起重视。
海中水。是运用海水淡化技术,或加热蒸馏,或加压通过半渗透膜析盐。这种技术西方较重视,美国用于航母补水,以色列更以此为主要水源,他们到2013年,将有80%的人靠此水生活。我国沿海缺水城市,也应加紧开发,进一步降低成本。
缺水的中国,确实要更新有关治水的观念了。
(作者为十届全国人大常委、十届北京市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