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川江流域6条支流的船工号子进行田野调查,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不仅仅是歌谱和节目表演的川江号子。作为川江航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川江号子”是地地道道的俗文化,其原因在于它直接地起源于下层人民的劳动。与其它号子相比,“川江号子”具有自己显著的地域特征。
关键词:川江号子;文化遗产;传承;音乐
一、川江号子的遗传价值分析
(一)川江号子——中国历史上较早的多声音乐雏形之一
川江号子是三峡地区船工们拉纤、摇槽时唱的号子。它的形成与三峡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三峡人能歌舞的习俗与直率豪爽的性格有关。川江号子由平水号子、见滩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和下滩号子等组成。如果说川江号子最早产生于春秋时期的理论成立的话,那么号子的演唱形式就是中国民间音乐史上最早的合唱雏形,并且至今仍广泛地运用于音乐表演中。
(二)川江号子丰富了其流传区城内民间音乐的节奏形式
川江号子的节奏是其音乐元素中的关键因素,它控制着整个行船速度、劳动频率及强度,根据水文气象的变化和船工的劳动强度的大小,号子头会即兴改变号子的节奏及唱词,于是形成了号子混合型节奏的典型音乐特征。在平静的江面唱的号子,舒缓悠扬,注重于抒情性,音乐性很强;而在闯滩或者遇险滩大浪时,号子声紧凑高昂,节奏急促,这时唱的“拼命号子”紧张到了极致,船工常用根本没有实词的狂喊来与风浪一比高下,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惊天地、泣鬼神的磅礴气势;而随着水况、天气的变化,船工们的情绪也会随之而变,他们有时会唱几句“山歌调”,有时又会喊几声“川剧高腔”。
(三)川江号子的唱词是研究川江流城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的重要史料
四川省水码头要数重庆,开九门闭八门时十七道门,朝天门大码头迎官接圣,千厮门花包子雪白如银,临江门卖木材树齐整,通远门锣鼓响抬埋死人南纪门莱篮子涌进涌出,金紫门周冰颖:川江号子的文化价位及其保护传承问舰研究对着那镇台衍门,储奇门卖药材医人病症,太平门卖的是海味山珍,东水门有一口四方古井,对若那镇武山立跳龙门。这段唱词中,船工们把当时重庆的地理环境、购物地点分布以及各个码头的状况描述得淋演尽致,仿佛这道趁的景象正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石门潜窄水更流,九十叙上瓷器户,飞浪于观音收。哪怕你三道鸡冠,路难走,脱了稗儿拉扁滩头……”
“四川有滩不算滩,湖北有滩不算雄,前面有个南津关,滩险水急打烂船,来往行人心胆寒,抬头望见南津关,两眼泪不干,乡亲们啊,想要回四川,难啊难啊。”
這两段唱词对于水路状况的降滩带示也描写得非常形象而生动。这对于研究长江流域的水文情况也是宝贵的参考资料。
二、川江号子发展状况与保护措施
(一)川江号子的现状
根据实地考察,本文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川江号子作为重要的音乐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实际境况不容乐观。首先是濒临失传的威胁。随着时代变迁,川江段的木船早已被机动铁船所代替,昔日里川江上那几人、几十人划船,十人乃至上百人合力拉纤,号子声震撼河谷的场面已经看不见了,甚至连昔日的号工也余下无几。目前重庆市主城区能喊原汁原味川江号子的只有8人,最高年龄有九十多、平均年龄75岁;其次,随着环境的改变,在川汀上,川江号子正随着三峡大坝的落成,水位上涨而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峡谷、急弯,险滩的消失,川江号子所依赖的生存环境已经逐渐消失;第三则是川江号子的舞台化。虽说演唱者有着娴熟的演唱技巧,但由于缺乏生活积累已经逐步使川江号子失去了它原有质朴的味道和充满野性的特质,其艺术原真性也正逐渐丢。
(二)保护川江号子的几点建议
川江号子这一民族音乐形式经历千年枪桑流传至今,可以说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针对当前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不仅需要从音乐及诗歌的不同角度挖掘其所包含的原生文化与艺术内涵,更需要政府部门及时制定对这类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措施。笔者尝试提出如下的几点建议:
(1)积极申请进人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网,川江号子完全有条件向上申报,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制定申报计划,争取将川江号子这一优秀的地域民族音乐文化纳人到世界遗产的保护范畴,这必将极大地推动民族音乐文化在我国的保护和发展。
(2)加强川江号子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申请进人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录,是解决川江号子民族音乐保护与发展的动力之一,但并不意味着社会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矛盾的化解。对此笔者认为要传承保护好“川江号子”,应采用如下几种具体措施:
第一,筹建“川江号子文化遗产数据库”。为目前尚健在能演唱川江号子的船工进行全方位的录音、录像、乐谱收集以及动漫设计等。对其演唱的号子唱腔以及各种号子演唱技巧进行录音采样、声像分析、归类整理。若干年后,即使目前能演唱原汁原味的船工都不健在了,我们还能通过数据库的资料“复制”出川江号子的原风貌。
第二,借用旅游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川江号子。以三峡旅游为平台,有选择地在部分游轮上和巫山重要风景点,以原生态的形式,例如木船、号子手船工演唱号子、教唱号子等等来展示川江号子的独特魅力。通过这种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川江号子、学习川江号子并最终传承川江号子。
三、总结
而今,在川江上,机动船早已代替了人力驱动的木船,连绞滩机也正随着三峡大坝的落成,水位上涨而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昔日里川江上那几人、几十人划船,十几人乃至上百人合力拉纤,号子声震撼河谷的场面已经看不见了,甚至连昔日的号工也余下无几。但是“川江号子”作为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已经深深地融进了川江流域广袤的大地中,让我们爱护它、保护它如同珍惜中华民族的每一项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廖宗杨.重庆内河航运志[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52).
[2]李良品.川江号子的形成、内容与文化精神[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2).
作者简介:伊琳琳(1994—),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关键词:川江号子;文化遗产;传承;音乐
一、川江号子的遗传价值分析
(一)川江号子——中国历史上较早的多声音乐雏形之一
川江号子是三峡地区船工们拉纤、摇槽时唱的号子。它的形成与三峡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三峡人能歌舞的习俗与直率豪爽的性格有关。川江号子由平水号子、见滩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和下滩号子等组成。如果说川江号子最早产生于春秋时期的理论成立的话,那么号子的演唱形式就是中国民间音乐史上最早的合唱雏形,并且至今仍广泛地运用于音乐表演中。
(二)川江号子丰富了其流传区城内民间音乐的节奏形式
川江号子的节奏是其音乐元素中的关键因素,它控制着整个行船速度、劳动频率及强度,根据水文气象的变化和船工的劳动强度的大小,号子头会即兴改变号子的节奏及唱词,于是形成了号子混合型节奏的典型音乐特征。在平静的江面唱的号子,舒缓悠扬,注重于抒情性,音乐性很强;而在闯滩或者遇险滩大浪时,号子声紧凑高昂,节奏急促,这时唱的“拼命号子”紧张到了极致,船工常用根本没有实词的狂喊来与风浪一比高下,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惊天地、泣鬼神的磅礴气势;而随着水况、天气的变化,船工们的情绪也会随之而变,他们有时会唱几句“山歌调”,有时又会喊几声“川剧高腔”。
(三)川江号子的唱词是研究川江流城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的重要史料
四川省水码头要数重庆,开九门闭八门时十七道门,朝天门大码头迎官接圣,千厮门花包子雪白如银,临江门卖木材树齐整,通远门锣鼓响抬埋死人南纪门莱篮子涌进涌出,金紫门周冰颖:川江号子的文化价位及其保护传承问舰研究对着那镇台衍门,储奇门卖药材医人病症,太平门卖的是海味山珍,东水门有一口四方古井,对若那镇武山立跳龙门。这段唱词中,船工们把当时重庆的地理环境、购物地点分布以及各个码头的状况描述得淋演尽致,仿佛这道趁的景象正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石门潜窄水更流,九十叙上瓷器户,飞浪于观音收。哪怕你三道鸡冠,路难走,脱了稗儿拉扁滩头……”
“四川有滩不算滩,湖北有滩不算雄,前面有个南津关,滩险水急打烂船,来往行人心胆寒,抬头望见南津关,两眼泪不干,乡亲们啊,想要回四川,难啊难啊。”
這两段唱词对于水路状况的降滩带示也描写得非常形象而生动。这对于研究长江流域的水文情况也是宝贵的参考资料。
二、川江号子发展状况与保护措施
(一)川江号子的现状
根据实地考察,本文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川江号子作为重要的音乐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实际境况不容乐观。首先是濒临失传的威胁。随着时代变迁,川江段的木船早已被机动铁船所代替,昔日里川江上那几人、几十人划船,十人乃至上百人合力拉纤,号子声震撼河谷的场面已经看不见了,甚至连昔日的号工也余下无几。目前重庆市主城区能喊原汁原味川江号子的只有8人,最高年龄有九十多、平均年龄75岁;其次,随着环境的改变,在川汀上,川江号子正随着三峡大坝的落成,水位上涨而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峡谷、急弯,险滩的消失,川江号子所依赖的生存环境已经逐渐消失;第三则是川江号子的舞台化。虽说演唱者有着娴熟的演唱技巧,但由于缺乏生活积累已经逐步使川江号子失去了它原有质朴的味道和充满野性的特质,其艺术原真性也正逐渐丢。
(二)保护川江号子的几点建议
川江号子这一民族音乐形式经历千年枪桑流传至今,可以说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针对当前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不仅需要从音乐及诗歌的不同角度挖掘其所包含的原生文化与艺术内涵,更需要政府部门及时制定对这类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措施。笔者尝试提出如下的几点建议:
(1)积极申请进人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网,川江号子完全有条件向上申报,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制定申报计划,争取将川江号子这一优秀的地域民族音乐文化纳人到世界遗产的保护范畴,这必将极大地推动民族音乐文化在我国的保护和发展。
(2)加强川江号子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申请进人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录,是解决川江号子民族音乐保护与发展的动力之一,但并不意味着社会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矛盾的化解。对此笔者认为要传承保护好“川江号子”,应采用如下几种具体措施:
第一,筹建“川江号子文化遗产数据库”。为目前尚健在能演唱川江号子的船工进行全方位的录音、录像、乐谱收集以及动漫设计等。对其演唱的号子唱腔以及各种号子演唱技巧进行录音采样、声像分析、归类整理。若干年后,即使目前能演唱原汁原味的船工都不健在了,我们还能通过数据库的资料“复制”出川江号子的原风貌。
第二,借用旅游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川江号子。以三峡旅游为平台,有选择地在部分游轮上和巫山重要风景点,以原生态的形式,例如木船、号子手船工演唱号子、教唱号子等等来展示川江号子的独特魅力。通过这种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川江号子、学习川江号子并最终传承川江号子。
三、总结
而今,在川江上,机动船早已代替了人力驱动的木船,连绞滩机也正随着三峡大坝的落成,水位上涨而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昔日里川江上那几人、几十人划船,十几人乃至上百人合力拉纤,号子声震撼河谷的场面已经看不见了,甚至连昔日的号工也余下无几。但是“川江号子”作为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已经深深地融进了川江流域广袤的大地中,让我们爱护它、保护它如同珍惜中华民族的每一项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廖宗杨.重庆内河航运志[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52).
[2]李良品.川江号子的形成、内容与文化精神[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2).
作者简介:伊琳琳(1994—),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