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文字 运用语言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za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北京的春节》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2主题单元“过年”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本文少有浓墨重彩的大力渲染,处处点到为止,体现了老舍先生的写作特点。新课标强调,学生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下面,笔者将以《老北京的春节》一课的两个片段教学为例,略谈自己的点滴做法与大家商榷。
  片段一:学习第2自然段(课文: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到年底,蒜就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
  师:请个同学来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看着书,边听边想,人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在你找到的习俗上标上三角号。(生读)
  师:腊八这天,人们怎么过?
  生: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
  师:对这两个习俗,你们有什么想了解的?
  生1:什么是腊八粥?
  生2:什么是腊八蒜?
  ……
  师(出示泡腊八蒜的图片):你们看,这就是泡腊八蒜。腊八这天,人们把蒜泡在醋里,要一直泡到年底。到了年底,蒜就泡得色如翡翠。(出示翡翠的图片)翡翠是一种玉石,大多数是翠绿色的。你们看,到了年底这泡好的蒜的颜色,就像翡翠一样绿,这就是“色如翡翠”。同学们,理解了词里每个字的意思,能帮助我们理解整个词。
  师:而醋呢,也有了些辣味。在北方啊,有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到春节的时候,就用饺子蘸着这又酸又辣的醋吃,味道那真是好极了。谁能根据刚才的介绍,说说什么是“色味双美”?
  生:就是说腊八蒜的颜色和味道都美极了。
  师:快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中,读读。(生读)
  师:关于喝腊八粥,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原文里有这样的介绍,请看。〔课件出示:“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熬成的。”及腊八粥的图片〕
  师:通过阅读,你们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腊八粥是用来祭祖祭神的。
  师:是啊,用这样混合了各种米各种豆的粥来祭神祭祖,说明今年的收成不错。希望祖宗啊、神仙啊,能保佑新的一年五谷丰登,所有的粮食都能够有好收成。
  生:我知道腊八粥是用很多种材料熬成的。
  ……
  师:看来,有时借助课外的资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请记住这个学习办法。这混合了这么多种食材的粥吃起来香香的、甜甜的。不但腊八蒜色味双美,就连这腊八粥,那也是“色味双美”。色味双美这个词真好,谁能用这个词来说句话?
  生:妈妈做的红烧排骨真是色味双美。
  ……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滋有味地读读第二自然段吧。
  这个片段的教学,我抓住的语言文字训练点有“腊八粥”“腊八蒜”“色如翡翠”“色味双美”。选择“腊八粥”“腊八蒜”是因为这篇课文老舍重点介绍的就是北京过春节的老规矩,并力图透过这些老规矩传达出老北京过春节那浓浓的年味。由于中国地域广博,不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而“色如翡翠”“色味双美”作为四字好词准确表达了“腊八粥”“腊八蒜”的特点。
  作为中年级的阅读教学,词语教学是最基本的落脚点。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有:“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因此本片段的教学,应把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抓好,如“色如翡翠”这个词通过图片来辅助理解,“腊八粥”这个词则知识链接老舍在《北京的春节》原文中对腊八粥的描述,进而引导学生体会老北京那充满五谷香味的年味,接 着理解“色味双美”。通过这样的细读品味,使学生不但能积累,还能运用。
  片段二:学习第4自然段(课文:到了除夕可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漂亮的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通宵灯火,鞭炮声彻夜不绝。出门在外的人,必定要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
  师:一转眼,除夕到了。这可是老北京春节的重头戏啊。请同桌一起读读第四自然段,找找,除夕这天,人们都做哪些事?别忘了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你找到的老规矩上标上三角号。(同桌学习)
  师:除夕这天都有哪些老规矩?
  生: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通宵灯火、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师:这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除夕的这么多老规矩,那都是围绕着哪句话写的?
  生:到了除夕可真热闹。
  师:围绕这一句话的哪个词?
  生:热闹。
  师:带上热闹的感受读一读。(生读)
  师:真不错!你“真”字读重音,热闹的味道全出来了!全班来读。
  师:老舍先生紧紧围绕“到了除夕可真热闹”展开写。你看,老师也紧紧围绕“到了除夕可真热闹”把老舍先生写的习俗串成了一段话,你们放声读读怎样?〔出示:到了除夕可真热闹。我们要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通宵灯火,放鞭炮,还要吃团圆饭和守岁。〕(生放声读)
  师:再看老舍大作家的原文,你觉得哪一段读起来更热闹?
  生:原文读起来更热闹些。
  师:同学们说得对,那我们就热热闹闹地放声读给自己听,想想老舍先生为什么能写得让你感受到热闹?在读中,你的眼前看到了哪些热闹的画面,耳边听到了什么声音。(生再放声读)
  交流:生透过“家家”“到处”“男女老少都”“哪一家都”“彻夜不绝”“必定”等谈感受,师相机引导学生朗读。
  师:同学们,围绕着“到了除夕可真热闹。”这个中心句,老舍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一系列老北京过除夕的老规矩,让我们仿佛置身在除夕欢闹的场景中。我们也来学一学老舍先生的这个方法,说一说我们泉州的除夕吧。
  师出示“包压岁钱”“放烟花”“跳火群”“看春节联欢晚会”的图片,并把“家家、到处、男女老少都、哪一家都、彻夜不绝、必定”这些词放在图片下方供学生自主选择,让学习小组的四名同学自主选择一幅图说一句话,再以“我们泉州的除夕也很热闹”为总起句进行串联。
  语段教学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又一落脚点。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谈到:“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通过该文本的阅读,如何让学生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进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笔者进行了尝试。
  首先,笔者仔细揣摩文本,发现老舍先生用词简洁、通俗、贴切,如“家家”“到处”“漂亮的新衣”“红红的对联”等词;而“通宵灯火”“彻夜不绝”“必定”等词又不失文雅,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其次,笔者让学生围绕着“想想老舍先生为什么能写得让你感受到热闹?在读中,你的眼前看到了哪些热闹的画面,耳边听到了什么声音。”这个问题去细读文本,品味语言。最后,读中习文,通过仿写,让学生尝试运用本节课积累的好词。
  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师就应该认真阅读文本,进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从文字本身去体会、感悟祖国的语言文字,在学的基础上去悟,在悟的基础上才能学会运用。
其他文献
从哲学的角度上看,事物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阅读教学亦然。观如今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专注于文字的识记与文段的背诵,学生之于阅读却是走马观花,不知其美,不知所学,转身即忘。要改善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层级阅读教学是剂“良方”!如果把文章阅读比作高山的话,那么层级阅读教学便是上山的台阶,拾级而上,便能由表及里,领略别样美丽。本文以苏教版课文《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为例,分析如何逐层递进,实现阅读层
习作内容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值得敬佩的人。他可能是每天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外语的妈妈,也可能是苦练书法的小伙伴;可能是不畏寒暑、默默工作的清洁工人,也可能是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的叔叔、阿姨……选择其中的一位,通过具体事例,夸夸他们执著追求的精神。如果你觉得还有其他的品质令你敬佩,也可以说一说。要把事情说清楚,表达出自己的敬佩之情。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篇习作,要把自己所写的人的精神表现出来。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学生能写出内容新颖、构思精巧的文章,是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并注意观察。因此,教师要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就要做个有心人,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积累生活中的习作素材。  一、自由度——让学生的思维驰骋  在指导学生描写一处家乡的景点时,在描写枫树湾这一处时,学生写出了精彩:“微风一吹,树上的枫叶有的沙沙作响,像在演奏欢迎曲;有的缓缓落下,像翩翩起舞的蝴蝶。无数片枫叶落下
苏教版第十二册《孔子游春》一文,描述了孔子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游春的情景,通过对赏春、论水、言志这三个场景的描写,表现了泗水河畔盎然的春意和师生间浓浓的情谊。文章语言优美,说理透彻,师生的深情如同清泉缓缓流淌在字里行间。教学中,我以教材为载体,以走进语文的广阔天地,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一、搜集、处理信息,构建展示自我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前不久,在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建成“自问自探”教学模式研讨会上,著名特级教师杨献荣为我们执教了《图书馆里的小镜头》(沪教版)一文。课堂上,明了的三次阅读(初读——再读——三读),简单的三个板块(粗知内容——体悟情感——学习表达),递进的三层问题(课始发问——以问追问——以问教问),真正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一个来回,帮助学生明白了文本“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问题。杨老师的这节课为我们撩起了阅读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使这种交流更加顺利、通畅。除此之外,最有效的增进师生双向互动的方法就是课堂提问。课堂提问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对疑点进行讨论,对学生的状态即时评价反馈,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起到关键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纵观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低效的课堂提问似乎依然“枝繁叶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课文将作者浓厚的感情在字里行间表达得淋漓尽致。当我们通过朗读、体悟和回忆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时,他们才能回想起自己生活中那感动一瞬的细节,而那一刻,再将这种感情凝固于笔端,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笔者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次抱母亲》为例来讲述。  一、读课文  课文中,作者回忆与母亲生活几十年时是这么说的:“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拉着我的手,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
区“领航杯”教学大赛,均为骨干竞技,课题为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鸟语》。文章语言生动,富有童趣,结构清晰,重点突出,应该不难教,但很多老师一开始就不知道究竟应该教什么。于是,我和老师们共读、共教、共研,度过了充实而美好的时光。如果说“聊读中解码文字,追忆里品味真情”是此课的境界,那么追本溯源,应是备课过程中的磨砺。  一、语文被品德化的教学现状  我曾听一位老师上这节课,他设计的主要问题是:文中哪些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在小学语文学习的道路上,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块“处女地”。不同的观察视角,不同的生活体验,使得他们的语文思维呈现出了多样性、灵动性、发散性等特征,因此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有一番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性和学生语文思维的流动性使得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随机应变”。让语文课堂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同时再具有“张力”和“弹性”,让学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是,要全面发展学生语文基本技能,培养基本素养。但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连基本的语文能力都不能达到,常常游走在课堂阅读的边缘,制约了教师在课堂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引导。如何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是笔者一直努力探索的方向。现从自己在《船长》的课堂阅读教学实践入手,来谈谈关于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初读悟体验,抓好基础内容  《船长》这篇文章设计非常独特,堪称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