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北京的春节》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2主题单元“过年”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本文少有浓墨重彩的大力渲染,处处点到为止,体现了老舍先生的写作特点。新课标强调,学生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下面,笔者将以《老北京的春节》一课的两个片段教学为例,略谈自己的点滴做法与大家商榷。
片段一:学习第2自然段(课文: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到年底,蒜就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
师:请个同学来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看着书,边听边想,人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在你找到的习俗上标上三角号。(生读)
师:腊八这天,人们怎么过?
生: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
师:对这两个习俗,你们有什么想了解的?
生1:什么是腊八粥?
生2:什么是腊八蒜?
……
师(出示泡腊八蒜的图片):你们看,这就是泡腊八蒜。腊八这天,人们把蒜泡在醋里,要一直泡到年底。到了年底,蒜就泡得色如翡翠。(出示翡翠的图片)翡翠是一种玉石,大多数是翠绿色的。你们看,到了年底这泡好的蒜的颜色,就像翡翠一样绿,这就是“色如翡翠”。同学们,理解了词里每个字的意思,能帮助我们理解整个词。
师:而醋呢,也有了些辣味。在北方啊,有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到春节的时候,就用饺子蘸着这又酸又辣的醋吃,味道那真是好极了。谁能根据刚才的介绍,说说什么是“色味双美”?
生:就是说腊八蒜的颜色和味道都美极了。
师:快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中,读读。(生读)
师:关于喝腊八粥,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原文里有这样的介绍,请看。〔课件出示:“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熬成的。”及腊八粥的图片〕
师:通过阅读,你们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腊八粥是用来祭祖祭神的。
师:是啊,用这样混合了各种米各种豆的粥来祭神祭祖,说明今年的收成不错。希望祖宗啊、神仙啊,能保佑新的一年五谷丰登,所有的粮食都能够有好收成。
生:我知道腊八粥是用很多种材料熬成的。
……
师:看来,有时借助课外的资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请记住这个学习办法。这混合了这么多种食材的粥吃起来香香的、甜甜的。不但腊八蒜色味双美,就连这腊八粥,那也是“色味双美”。色味双美这个词真好,谁能用这个词来说句话?
生:妈妈做的红烧排骨真是色味双美。
……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滋有味地读读第二自然段吧。
这个片段的教学,我抓住的语言文字训练点有“腊八粥”“腊八蒜”“色如翡翠”“色味双美”。选择“腊八粥”“腊八蒜”是因为这篇课文老舍重点介绍的就是北京过春节的老规矩,并力图透过这些老规矩传达出老北京过春节那浓浓的年味。由于中国地域广博,不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而“色如翡翠”“色味双美”作为四字好词准确表达了“腊八粥”“腊八蒜”的特点。
作为中年级的阅读教学,词语教学是最基本的落脚点。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有:“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因此本片段的教学,应把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抓好,如“色如翡翠”这个词通过图片来辅助理解,“腊八粥”这个词则知识链接老舍在《北京的春节》原文中对腊八粥的描述,进而引导学生体会老北京那充满五谷香味的年味,接 着理解“色味双美”。通过这样的细读品味,使学生不但能积累,还能运用。
片段二:学习第4自然段(课文:到了除夕可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漂亮的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通宵灯火,鞭炮声彻夜不绝。出门在外的人,必定要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
师:一转眼,除夕到了。这可是老北京春节的重头戏啊。请同桌一起读读第四自然段,找找,除夕这天,人们都做哪些事?别忘了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你找到的老规矩上标上三角号。(同桌学习)
师:除夕这天都有哪些老规矩?
生: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通宵灯火、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师:这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除夕的这么多老规矩,那都是围绕着哪句话写的?
生:到了除夕可真热闹。
师:围绕这一句话的哪个词?
生:热闹。
师:带上热闹的感受读一读。(生读)
师:真不错!你“真”字读重音,热闹的味道全出来了!全班来读。
师:老舍先生紧紧围绕“到了除夕可真热闹”展开写。你看,老师也紧紧围绕“到了除夕可真热闹”把老舍先生写的习俗串成了一段话,你们放声读读怎样?〔出示:到了除夕可真热闹。我们要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通宵灯火,放鞭炮,还要吃团圆饭和守岁。〕(生放声读)
师:再看老舍大作家的原文,你觉得哪一段读起来更热闹?
生:原文读起来更热闹些。
师:同学们说得对,那我们就热热闹闹地放声读给自己听,想想老舍先生为什么能写得让你感受到热闹?在读中,你的眼前看到了哪些热闹的画面,耳边听到了什么声音。(生再放声读)
交流:生透过“家家”“到处”“男女老少都”“哪一家都”“彻夜不绝”“必定”等谈感受,师相机引导学生朗读。
师:同学们,围绕着“到了除夕可真热闹。”这个中心句,老舍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一系列老北京过除夕的老规矩,让我们仿佛置身在除夕欢闹的场景中。我们也来学一学老舍先生的这个方法,说一说我们泉州的除夕吧。
师出示“包压岁钱”“放烟花”“跳火群”“看春节联欢晚会”的图片,并把“家家、到处、男女老少都、哪一家都、彻夜不绝、必定”这些词放在图片下方供学生自主选择,让学习小组的四名同学自主选择一幅图说一句话,再以“我们泉州的除夕也很热闹”为总起句进行串联。
语段教学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又一落脚点。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谈到:“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通过该文本的阅读,如何让学生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进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笔者进行了尝试。
首先,笔者仔细揣摩文本,发现老舍先生用词简洁、通俗、贴切,如“家家”“到处”“漂亮的新衣”“红红的对联”等词;而“通宵灯火”“彻夜不绝”“必定”等词又不失文雅,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其次,笔者让学生围绕着“想想老舍先生为什么能写得让你感受到热闹?在读中,你的眼前看到了哪些热闹的画面,耳边听到了什么声音。”这个问题去细读文本,品味语言。最后,读中习文,通过仿写,让学生尝试运用本节课积累的好词。
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师就应该认真阅读文本,进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从文字本身去体会、感悟祖国的语言文字,在学的基础上去悟,在悟的基础上才能学会运用。
片段一:学习第2自然段(课文: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到年底,蒜就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
师:请个同学来读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看着书,边听边想,人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在你找到的习俗上标上三角号。(生读)
师:腊八这天,人们怎么过?
生: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
师:对这两个习俗,你们有什么想了解的?
生1:什么是腊八粥?
生2:什么是腊八蒜?
……
师(出示泡腊八蒜的图片):你们看,这就是泡腊八蒜。腊八这天,人们把蒜泡在醋里,要一直泡到年底。到了年底,蒜就泡得色如翡翠。(出示翡翠的图片)翡翠是一种玉石,大多数是翠绿色的。你们看,到了年底这泡好的蒜的颜色,就像翡翠一样绿,这就是“色如翡翠”。同学们,理解了词里每个字的意思,能帮助我们理解整个词。
师:而醋呢,也有了些辣味。在北方啊,有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到春节的时候,就用饺子蘸着这又酸又辣的醋吃,味道那真是好极了。谁能根据刚才的介绍,说说什么是“色味双美”?
生:就是说腊八蒜的颜色和味道都美极了。
师:快把你的感受送到句子中,读读。(生读)
师:关于喝腊八粥,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原文里有这样的介绍,请看。〔课件出示:“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熬成的。”及腊八粥的图片〕
师:通过阅读,你们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腊八粥是用来祭祖祭神的。
师:是啊,用这样混合了各种米各种豆的粥来祭神祭祖,说明今年的收成不错。希望祖宗啊、神仙啊,能保佑新的一年五谷丰登,所有的粮食都能够有好收成。
生:我知道腊八粥是用很多种材料熬成的。
……
师:看来,有时借助课外的资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请记住这个学习办法。这混合了这么多种食材的粥吃起来香香的、甜甜的。不但腊八蒜色味双美,就连这腊八粥,那也是“色味双美”。色味双美这个词真好,谁能用这个词来说句话?
生:妈妈做的红烧排骨真是色味双美。
……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滋有味地读读第二自然段吧。
这个片段的教学,我抓住的语言文字训练点有“腊八粥”“腊八蒜”“色如翡翠”“色味双美”。选择“腊八粥”“腊八蒜”是因为这篇课文老舍重点介绍的就是北京过春节的老规矩,并力图透过这些老规矩传达出老北京过春节那浓浓的年味。由于中国地域广博,不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而“色如翡翠”“色味双美”作为四字好词准确表达了“腊八粥”“腊八蒜”的特点。
作为中年级的阅读教学,词语教学是最基本的落脚点。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有:“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因此本片段的教学,应把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抓好,如“色如翡翠”这个词通过图片来辅助理解,“腊八粥”这个词则知识链接老舍在《北京的春节》原文中对腊八粥的描述,进而引导学生体会老北京那充满五谷香味的年味,接 着理解“色味双美”。通过这样的细读品味,使学生不但能积累,还能运用。
片段二:学习第4自然段(课文:到了除夕可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漂亮的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通宵灯火,鞭炮声彻夜不绝。出门在外的人,必定要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
师:一转眼,除夕到了。这可是老北京春节的重头戏啊。请同桌一起读读第四自然段,找找,除夕这天,人们都做哪些事?别忘了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你找到的老规矩上标上三角号。(同桌学习)
师:除夕这天都有哪些老规矩?
生: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通宵灯火、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师:这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除夕的这么多老规矩,那都是围绕着哪句话写的?
生:到了除夕可真热闹。
师:围绕这一句话的哪个词?
生:热闹。
师:带上热闹的感受读一读。(生读)
师:真不错!你“真”字读重音,热闹的味道全出来了!全班来读。
师:老舍先生紧紧围绕“到了除夕可真热闹”展开写。你看,老师也紧紧围绕“到了除夕可真热闹”把老舍先生写的习俗串成了一段话,你们放声读读怎样?〔出示:到了除夕可真热闹。我们要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通宵灯火,放鞭炮,还要吃团圆饭和守岁。〕(生放声读)
师:再看老舍大作家的原文,你觉得哪一段读起来更热闹?
生:原文读起来更热闹些。
师:同学们说得对,那我们就热热闹闹地放声读给自己听,想想老舍先生为什么能写得让你感受到热闹?在读中,你的眼前看到了哪些热闹的画面,耳边听到了什么声音。(生再放声读)
交流:生透过“家家”“到处”“男女老少都”“哪一家都”“彻夜不绝”“必定”等谈感受,师相机引导学生朗读。
师:同学们,围绕着“到了除夕可真热闹。”这个中心句,老舍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一系列老北京过除夕的老规矩,让我们仿佛置身在除夕欢闹的场景中。我们也来学一学老舍先生的这个方法,说一说我们泉州的除夕吧。
师出示“包压岁钱”“放烟花”“跳火群”“看春节联欢晚会”的图片,并把“家家、到处、男女老少都、哪一家都、彻夜不绝、必定”这些词放在图片下方供学生自主选择,让学习小组的四名同学自主选择一幅图说一句话,再以“我们泉州的除夕也很热闹”为总起句进行串联。
语段教学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又一落脚点。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谈到:“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通过该文本的阅读,如何让学生感悟作者的语言风格,进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笔者进行了尝试。
首先,笔者仔细揣摩文本,发现老舍先生用词简洁、通俗、贴切,如“家家”“到处”“漂亮的新衣”“红红的对联”等词;而“通宵灯火”“彻夜不绝”“必定”等词又不失文雅,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其次,笔者让学生围绕着“想想老舍先生为什么能写得让你感受到热闹?在读中,你的眼前看到了哪些热闹的画面,耳边听到了什么声音。”这个问题去细读文本,品味语言。最后,读中习文,通过仿写,让学生尝试运用本节课积累的好词。
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教师就应该认真阅读文本,进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从文字本身去体会、感悟祖国的语言文字,在学的基础上去悟,在悟的基础上才能学会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