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拓展教材 构建开放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l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第十二册《孔子游春》一文,描述了孔子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畔游春的情景,通过对赏春、论水、言志这三个场景的描写,表现了泗水河畔盎然的春意和师生间浓浓的情谊。文章语言优美,说理透彻,师生的深情如同清泉缓缓流淌在字里行间。教学中,我以教材为载体,以走进语文的广阔天地,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一、搜集、处理信息,构建展示自我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学校只能学习和掌握有限的知识,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终身学习、个性发展打下基础。
  《孔子游春》讲述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十分遥远,学生若不对课文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是无法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的。因此,为了让学生对课文的背景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我特意向学生推荐了介绍孔子的相关网站,并要求学生到这些网站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再自行筛选整理,互相交流。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生平事迹都有了大概的了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到辅导、协助的作用,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向学生作出解答。这样的教学方式,正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二、挖掘教材资源,构建情智共生的课堂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人文素养。在教学《孔子游春》时,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了泗水河畔的浓浓春意?在课文中划出相关的句子,在空白处写上你的体会。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静心研读课文,与文本对话,与文中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在组织交流时,我注意挖掘了两处教学资源,启迪学生的思维。
  1.孔子论水。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让学生理解孔子对水的看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孔子看来,水不仅有志向,善施教化,而且有情义和德行。这在学生看来是难以理解的,因为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思维还停留在表面上,看不到更深一层。因此,这也就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启发学生联系自己学过的课文以及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水,抓住其中的一两点想想这是为什么。在组织全班交流时,学生的感悟很独特,有的说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水就像母亲一样,无私地哺育着自己的儿女,它的品德是高尚的;有的想到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文章,小小的水滴认准了目标,终于滴穿了岩石,这是因为它能持之以恒;还有的说水能洗净被弄脏的物品,就像我们的老师,当我们犯错误的时候,老师总是耐心地教导我们,让我们知错能改,所以说,水能教育、感化人……我向学生展示了平静的湖面、宽广的大海、奔腾的瀑布以及川流不息的江河的图片,让他们从中受到启发,领悟水的博大、平和、永不停息的品质。学生明白了这些之后,我又对《泗水观澜》这篇文章作了简要的讲解。学生在我的讲解中逐渐明白了孔子的精神,感受到了孔子的“君子梦”,领悟到了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2.弟子言志。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写孔子和弟子们谈论志向。对于子路,学生们都能从他的话中感受到,他把与朋友有福同享、乐善好施当做自己的志向,有如水的哺育众生、慷慨无私。但颜回的志向又表现在哪里呢?颜回是个谦逊、沉稳、善于思考的人,文中写了他的一句话“我要成为一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这难道不是他的志向吗?我让学生再读一读孔子对水的论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生们马上联想到,水奔流不息,哺育一切生灵,和顺温柔,而颜回就是这样的人。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在大屏幕上展示颜回的《志向歌》:“有利剑兮匿于鞘中,有美玉兮泥上深藏。虎落平壤兮反不如犬,凤凰落地兮被鸡啄伤。生不逢时兮玉石不辨,不遇明主兮骥锁厩房。用之则行兮闪闪发光,舍之则藏兮不卑不亢。”我说:“颜回在这篇歌赋中以利剑、凤凰等事物来自比,其实是要向人们自荐,告诉人们他胸怀大志,有一身本领,能保家卫国,建立一番大事业,只可惜报国无门。但是颜回心态很好,不卑不亢,正如歌赋中的最后一句说的那样。”学生们被颜回的志向所感动,明白了孔子手舞足蹈的原因,也领悟到了孔子和颜回深厚的师生情谊。
  三、设计练习,构建和谐开放的课堂
  轻松自由、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教学活动自主化的必要条件。在课程的最后,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故意问道:“学习了孔圣人的事迹和言行之后,想必大家都有不少收获和感悟吧。下课之后,你们会给自己布置怎样的作业呢?”我将布置作业的权力下放,这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一听我这么说,纷纷站起来说两句。有的说想去新华书店买本《论语》读读,还要背背孔子的名言;有的说想学子路写自己的《志向歌》……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完成作业。这样的做法,不仅立足于课文,有利于学生进一步领悟课文的内涵,还超越了课文,提升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局限在课本上,应多开拓课外的资源,保证学生能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成长发展。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站,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学生在识字断句上已经没有太大的问题。但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乐观,因为进了初中或高中,他们会承受更大的应试压力,到那个时候语文已经不完全是语文了,人文性也有可能变成工具性。因此,我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教益。  《爱之链》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取材于外国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乔依帮助一位老妇人,而老妇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感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受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感悟,把感悟真正落到实处呢?本文以《草船借箭》为例,撰文如下。  一、悟之准备——创设情境  感悟,是基于某种特定情境的,离开了具体的情境,感悟也就不成其为感悟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能保障有效阅读的良好契机与氛围,披情入文,使学生自觉、有效地感知阅读客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疑”是开山的斧,“问”是深耕的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可见,“有效质疑”是现代小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技能,是他们必备的语文素养之一。然而在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比比皆是。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把课前精心设计的各种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仅有大米,没有善于烹饪的巧妇,同样难得美食。没有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课堂也难呈现出精彩。精彩的教学设计是执教者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智慧的结晶。笔者就以《小露珠》一课的多次教学设计为例,简单阐述实现教学设计生长的策略。  一、精选内容,教学设计准确而本位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过: “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好教材。只有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可见
低年级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一、二年级学生要能够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该学段的认字量占到了小学阶段识字量的50%。这个数字足以证明低年段识字任务的艰巨。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完成听说训练的同时完成识字任务,显然是个矛盾点。陶行知为此提出了要关注生活,从生活入手,识字生活化的观点。  那么如何弥补课堂识字的不足呢?笔者认为,要找准生活识字的根,架起识字的桥,在学以致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有效互动”。文本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凭借。它是编者根据一定的目标,用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形成语文素养的文字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一个语文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指导学生阅读,但常常收不到理想的效果。歌德曾说过:“文字人人都认得,关键是发现文字背后的秘密。”作为一名教师,寻找文本的突破口,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文本,从而实现
作文内容  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真神奇。比如孙悟空,他会七十二变。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呢?这次习作,就给你一次“变”的机会,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编一个故事。在故事里,你可以变成任何人、任何物。写好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根据他们的意见认真改一改。    设计理念  儿童是最富有想象力的。让儿童保持想象力,并有效发展儿童的想象力,这不仅对儿童现实的学习、生活有利,而且对儿童今后的学习、生活都将产
从哲学的角度上看,事物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阅读教学亦然。观如今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专注于文字的识记与文段的背诵,学生之于阅读却是走马观花,不知其美,不知所学,转身即忘。要改善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层级阅读教学是剂“良方”!如果把文章阅读比作高山的话,那么层级阅读教学便是上山的台阶,拾级而上,便能由表及里,领略别样美丽。本文以苏教版课文《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为例,分析如何逐层递进,实现阅读层
习作内容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值得敬佩的人。他可能是每天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外语的妈妈,也可能是苦练书法的小伙伴;可能是不畏寒暑、默默工作的清洁工人,也可能是自强不息、努力拼搏的叔叔、阿姨……选择其中的一位,通过具体事例,夸夸他们执著追求的精神。如果你觉得还有其他的品质令你敬佩,也可以说一说。要把事情说清楚,表达出自己的敬佩之情。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写一篇习作,要把自己所写的人的精神表现出来。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发现,学生能写出内容新颖、构思精巧的文章,是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并注意观察。因此,教师要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就要做个有心人,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积累生活中的习作素材。  一、自由度——让学生的思维驰骋  在指导学生描写一处家乡的景点时,在描写枫树湾这一处时,学生写出了精彩:“微风一吹,树上的枫叶有的沙沙作响,像在演奏欢迎曲;有的缓缓落下,像翩翩起舞的蝴蝶。无数片枫叶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