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10·7云南景谷6.6级地震”为例,通过对四家媒体微博包括微博云南(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以下简称微云)、云南日报(云南日报官方微博,以下简称云报)、云视新闻(云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官方微博,以下简称云视)、云南网(云南省重点新闻网站,以下简称云网)关于景谷地震报道文本进行内容统计和报道内容分析,发现媒体微博在突发事件中存在着信息报道不全面、反思与舆论角色缺失、沦为商业炒作工具等问题,进而从四方面对媒体微博对突发事件中的报道策略。
关键词 突发事件;媒体微博;报道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5)02-0039-02
近年来,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已经成为常态。媒体为了获得话语权,抢夺“第一消息”,越来越多的媒体通过微博进行信息传播。随着全球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大众对“碎片化”信息的追求,掌握话语权的传统媒体也通过媒体加入到突发事件信息传播中。论文以2014年“10·7云南景谷6.6级地震”报道为例,通过对微云、云报、云视、云网四家媒体微博报道文本进内容分析统计、呈现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来考察地方媒体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报道如何,探讨媒体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报道策略。
1 地方官方微博在“10·7景谷地震”突发事件中的报道文本分析
本文选取了四家媒体微博,为了体现官方媒体微博在报道中的作用及其优势,本文着重选了2014年10月7日-10月9日3天内这四家媒体微博发布的有关地震和救灾内容作为内容分析样本。本文对四家媒体微博的内容进行全部收集,共找到样本(微博数量)354篇,微云52篇,云报41篇,云视168篇,云网93篇。
1.1 报道内容分析
1)报道速度及时,充分发挥微博转发功能。2014年10月7日21时49分,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北纬23.4度,东经100.5度)发生了6.6级地震。22点整,云南政府@微博云南对@中国地震台网速报上述内容进行了转发,并附上评论“愿一切平安!”@云南日报、@云视新闻、@云南网也陆续对@中国地震台网速报进行了转发,尽可能在最快时间传递景谷地震的消息。
从时间上来看,地震发生后第二天(10月8日)是四家官方媒体微博报道的集中时间(61.5%、58.5%、70.2%、69.9%),共计239篇,占据整个样本量的67.5%。从报道体裁来看,“消息”占据体裁方面的半壁江山,总计335篇(94.6%)。通讯类13篇(3.7%),其他体裁的比例微乎其微。
2)报道内容大多为“政府行为”类信息。本文将报道内容分为“定义事件框架”、“人情味框架”、“政府形象框架”、“科普知识框架”、“现存问题框架”、“其他”六大类共31小类信息。从信息分类的总数来看,由报道数量多到少的顺利排列分别是:“政府形象框架”(161篇,45.5%)、“定义事件框架”(144篇,40.6%)、“人情味框架”(24篇,6.8%)、“其他”(17篇,4.8%)、“科普知识框架”(8篇,2.3%)、“现存问题框架”(0篇,0.0%)。
3)内容以原创性内容为主。媒体微博在内容上可以从原创微博与转发微博。通过对地震3天内的数据统计发现,原创微博共计206篇(58.2%),转发型微博148篇,占样本总量的41.8%。另外,转发型微博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纯转发其他微博,另外一种评论转发微博。其中第一种有105篇(29.7%,70.9%),第二种情况有43篇(12.1%,29.1%)。
1.2 消息来源使用分析
1)消息来源。研究发现,在地震报道消息源的选择上,体现出了宏观平衡与微观偏向的特点。一方面,从宏观来看,虽然各消息来源的比例大小不一,但整体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其中,位居前三位的是“政府”(154篇,43.5%)、“企事业单位”(71篇,20.1%)、“记者采写”(60篇,16.9%)
2)新闻来源。在数据统计上,“本媒体记者采写”占其最大的比例,(248篇,70.1%),其次分别是“转发其他官方媒体”(66篇,18.6%)、“微博网友”(30篇,8.5%)
1.3 报道主题构建
1)媒体表现形式。从四家官方微博统计数据来看,按照由多到少的顺利,依次是“有文有图”(173篇,48.9%)、“文字”(161篇,45.5%)、“图片”(20篇,5.6%)。虽然微博尤其独特的优势,包括发布时间及时,尤其是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官方媒体的微博能在第一时间对事件发展的情况等进行报道、说明。并且还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大众对事件的最新情况及其事态发展进行跟踪式报道。
2)视觉主体与情节表现。在图片的分析中,图片视觉主体占据前三位的分别是“救援安置与重建人员”(77篇,21.8%,39.9%)、“灾难破坏和影响的客观物”(51篇,14.4%,26.4%)、“灾后生活现状”(26篇,7.3%,13.5%),图片视觉细节中“支持与救灾”(70篇,19.8%,36.2%)、“灾情展示”(55篇,15.5%,28.5%)、“受灾者状况与感受”(31篇,8.8%,16.1%)为其报道最多的内容。
2 官方媒体微博在突发事件中表现
2.1 官方微博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1)报道内容不够全面。突发事件后,媒体微博大多数以正面信息如救灾取得重大突破等内容报道、转发为主,负面消息较少。其中还侧重对“政府行为”类的信息为主要报道报道内容,从前面数据来看,“政府行为”类信息的比例45.5%,位居第一位。此外在媒体微博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报喜不报忧”的传统新闻报道理念。
2)信息告知者为主,反思与监督角色空缺。微博让“自媒体人”也越来越多,极易造成突发性事件的信息过剩,为虚假信息和谣言的滋生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大量“有毒”信息的出现,对微博的正常秩序以及安全构成了威胁。在报道中,媒体微博往往以传递突发事件信息为主,而其反思与舆论监督者的角色则发挥能力有限,出现了空缺的现象。 3)沦为商业炒作的工具。四家报纸中也转发了部分明星对灾情的关注与关心,但是,媒体微博对此类的信息缺乏正确、积极的引导。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如果媒体微博只是单纯对明星、企业的微博进行转发,这样的做法的价值并不大,同时还很有可能让企业微博为企业、明星做了“嫁衣”,不仅不能将突发事件的最新消息传递给受众,还很有很能降低受众对事件关心,让事件“娱乐化”。因此在这方面,媒体微博要坚定报道立场,正确引导受众对事件的关心,防止成为商业炒作的工具。
2.2 媒体微博如何加强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传播策略
充分发挥媒体微博在突发事件信息传播中的媒介优势,提高信息传播的技巧。
1)重视信息的权威性,合理利用政府资源。突发事件中,政府往往占据着重要的消息资源,一方面,政府应要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基本方针。在突发性事件中,要遵循“黄金4小时”原则,遵循第一时间发现舆论苗头、第一时间落实处理方案、第一时间发布准确的消息、第一时间在网上开展舆论引导和应对作用,“攻占”信息流动的制高点。第二,媒体微博应合理利用政府消息资源,让公众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信息,让微博称为公众了解政府行为、政策的第一发现地,增强媒体微博信息的权威性。
2)综合利用各种传播符号。微博虽然快速、简便,但是也受到字符的限制,140字符的限制要求信息发布者可以充分发挥语言功底,在语言组织上要讲究技巧,将最核心的信息提炼出来并在第一时间进行推送,紧接着对于事件相关联的重要内容逐一编写发布;适当利用配图和利用网络媒体的视听模式,提高消息的可看性、可视性、可听性;再者链接相关网站,媒体微博通过运用相关链接满足部分受众对信息的阅读需求。
3)合理利用媒体,加强媒体融合。①直接衬托传统媒体发布。尤其是报纸媒体,由于突发性发生时间突然,报纸媒体微博可以在时效性弥补母媒内容的延迟性。②关注突发性事件,注重微博的原创性。信息的质量和信息传播的效率,是决定网络生态和谐与平衡的关键一环。③谨记记者责任,积极更新内容。记者作为网络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因子之一,在新闻报道中起着重要作用,应该利用微博传播做好突发性事件专业报道,让公众正确认识、评价突发性事件,防止谣言传播。另外记者的积极态度在确保微博质量上具有一定影响。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引导正确舆论方向。
4)增强互动沟通,转变话语方式。媒体微博需要通过报道激发受众参与,让受众感受到媒体的人情味报道方式,拉近报道者与受众的“距离”。在微博上进行互动,采用对话的方式,让媒体更加亲民,充分调动微博上粉丝的积极性,通过粉丝的互动增强受众的粘性。另外,转变话语方式,尤其是在突发事件此类的“敏感”事件中,媒体微博注意话语方式的亲切表达和对受灾者的朋友式的安慰报道,从而有利于摆脱媒体报道的“官方式”语言,也让受众对媒体的刻板印象有所改变。
3 结论
微博保障话语权的同时,也带来话语权的滥用情况,特别是突发事件之后,一不小心,就会对社会秩序造成影响。我们要认识到媒体微博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所存在的问题,报道内容不够全面、信息告知者为主,反思与监督角色空缺、商业炒作的工具等,在问题中突发事件报道的“机会”,从资源的利用、有效利用多种传播符号、加强媒体的融合性和互动等方面总结出媒体微博的报道策略作为新的报道载体,在关键时刻,尤其是突发事件中,应该主动站出来发布信息、揭露谣言,承担社会责任和分担社会风险,为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尽责。
参考文献
[1]孟令俊.突发事件中的微博传播与舆论引导[D].2011.
[2]邵培仁.媒介生态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3]许海.突发事件中的信息污染与媒介责任[J].中国记者,2010(11).
[4]梁涛.从“危机抢盐”看微博与谣言传播[J].今传媒,2011(7).
关键词 突发事件;媒体微博;报道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5)02-0039-02
近年来,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已经成为常态。媒体为了获得话语权,抢夺“第一消息”,越来越多的媒体通过微博进行信息传播。随着全球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大众对“碎片化”信息的追求,掌握话语权的传统媒体也通过媒体加入到突发事件信息传播中。论文以2014年“10·7云南景谷6.6级地震”报道为例,通过对微云、云报、云视、云网四家媒体微博报道文本进内容分析统计、呈现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来考察地方媒体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报道如何,探讨媒体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报道策略。
1 地方官方微博在“10·7景谷地震”突发事件中的报道文本分析
本文选取了四家媒体微博,为了体现官方媒体微博在报道中的作用及其优势,本文着重选了2014年10月7日-10月9日3天内这四家媒体微博发布的有关地震和救灾内容作为内容分析样本。本文对四家媒体微博的内容进行全部收集,共找到样本(微博数量)354篇,微云52篇,云报41篇,云视168篇,云网93篇。
1.1 报道内容分析
1)报道速度及时,充分发挥微博转发功能。2014年10月7日21时49分,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北纬23.4度,东经100.5度)发生了6.6级地震。22点整,云南政府@微博云南对@中国地震台网速报上述内容进行了转发,并附上评论“愿一切平安!”@云南日报、@云视新闻、@云南网也陆续对@中国地震台网速报进行了转发,尽可能在最快时间传递景谷地震的消息。
从时间上来看,地震发生后第二天(10月8日)是四家官方媒体微博报道的集中时间(61.5%、58.5%、70.2%、69.9%),共计239篇,占据整个样本量的67.5%。从报道体裁来看,“消息”占据体裁方面的半壁江山,总计335篇(94.6%)。通讯类13篇(3.7%),其他体裁的比例微乎其微。
2)报道内容大多为“政府行为”类信息。本文将报道内容分为“定义事件框架”、“人情味框架”、“政府形象框架”、“科普知识框架”、“现存问题框架”、“其他”六大类共31小类信息。从信息分类的总数来看,由报道数量多到少的顺利排列分别是:“政府形象框架”(161篇,45.5%)、“定义事件框架”(144篇,40.6%)、“人情味框架”(24篇,6.8%)、“其他”(17篇,4.8%)、“科普知识框架”(8篇,2.3%)、“现存问题框架”(0篇,0.0%)。
3)内容以原创性内容为主。媒体微博在内容上可以从原创微博与转发微博。通过对地震3天内的数据统计发现,原创微博共计206篇(58.2%),转发型微博148篇,占样本总量的41.8%。另外,转发型微博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纯转发其他微博,另外一种评论转发微博。其中第一种有105篇(29.7%,70.9%),第二种情况有43篇(12.1%,29.1%)。
1.2 消息来源使用分析
1)消息来源。研究发现,在地震报道消息源的选择上,体现出了宏观平衡与微观偏向的特点。一方面,从宏观来看,虽然各消息来源的比例大小不一,但整体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其中,位居前三位的是“政府”(154篇,43.5%)、“企事业单位”(71篇,20.1%)、“记者采写”(60篇,16.9%)
2)新闻来源。在数据统计上,“本媒体记者采写”占其最大的比例,(248篇,70.1%),其次分别是“转发其他官方媒体”(66篇,18.6%)、“微博网友”(30篇,8.5%)
1.3 报道主题构建
1)媒体表现形式。从四家官方微博统计数据来看,按照由多到少的顺利,依次是“有文有图”(173篇,48.9%)、“文字”(161篇,45.5%)、“图片”(20篇,5.6%)。虽然微博尤其独特的优势,包括发布时间及时,尤其是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官方媒体的微博能在第一时间对事件发展的情况等进行报道、说明。并且还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大众对事件的最新情况及其事态发展进行跟踪式报道。
2)视觉主体与情节表现。在图片的分析中,图片视觉主体占据前三位的分别是“救援安置与重建人员”(77篇,21.8%,39.9%)、“灾难破坏和影响的客观物”(51篇,14.4%,26.4%)、“灾后生活现状”(26篇,7.3%,13.5%),图片视觉细节中“支持与救灾”(70篇,19.8%,36.2%)、“灾情展示”(55篇,15.5%,28.5%)、“受灾者状况与感受”(31篇,8.8%,16.1%)为其报道最多的内容。
2 官方媒体微博在突发事件中表现
2.1 官方微博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1)报道内容不够全面。突发事件后,媒体微博大多数以正面信息如救灾取得重大突破等内容报道、转发为主,负面消息较少。其中还侧重对“政府行为”类的信息为主要报道报道内容,从前面数据来看,“政府行为”类信息的比例45.5%,位居第一位。此外在媒体微博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报喜不报忧”的传统新闻报道理念。
2)信息告知者为主,反思与监督角色空缺。微博让“自媒体人”也越来越多,极易造成突发性事件的信息过剩,为虚假信息和谣言的滋生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大量“有毒”信息的出现,对微博的正常秩序以及安全构成了威胁。在报道中,媒体微博往往以传递突发事件信息为主,而其反思与舆论监督者的角色则发挥能力有限,出现了空缺的现象。 3)沦为商业炒作的工具。四家报纸中也转发了部分明星对灾情的关注与关心,但是,媒体微博对此类的信息缺乏正确、积极的引导。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如果媒体微博只是单纯对明星、企业的微博进行转发,这样的做法的价值并不大,同时还很有可能让企业微博为企业、明星做了“嫁衣”,不仅不能将突发事件的最新消息传递给受众,还很有很能降低受众对事件关心,让事件“娱乐化”。因此在这方面,媒体微博要坚定报道立场,正确引导受众对事件的关心,防止成为商业炒作的工具。
2.2 媒体微博如何加强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传播策略
充分发挥媒体微博在突发事件信息传播中的媒介优势,提高信息传播的技巧。
1)重视信息的权威性,合理利用政府资源。突发事件中,政府往往占据着重要的消息资源,一方面,政府应要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基本方针。在突发性事件中,要遵循“黄金4小时”原则,遵循第一时间发现舆论苗头、第一时间落实处理方案、第一时间发布准确的消息、第一时间在网上开展舆论引导和应对作用,“攻占”信息流动的制高点。第二,媒体微博应合理利用政府消息资源,让公众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信息,让微博称为公众了解政府行为、政策的第一发现地,增强媒体微博信息的权威性。
2)综合利用各种传播符号。微博虽然快速、简便,但是也受到字符的限制,140字符的限制要求信息发布者可以充分发挥语言功底,在语言组织上要讲究技巧,将最核心的信息提炼出来并在第一时间进行推送,紧接着对于事件相关联的重要内容逐一编写发布;适当利用配图和利用网络媒体的视听模式,提高消息的可看性、可视性、可听性;再者链接相关网站,媒体微博通过运用相关链接满足部分受众对信息的阅读需求。
3)合理利用媒体,加强媒体融合。①直接衬托传统媒体发布。尤其是报纸媒体,由于突发性发生时间突然,报纸媒体微博可以在时效性弥补母媒内容的延迟性。②关注突发性事件,注重微博的原创性。信息的质量和信息传播的效率,是决定网络生态和谐与平衡的关键一环。③谨记记者责任,积极更新内容。记者作为网络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因子之一,在新闻报道中起着重要作用,应该利用微博传播做好突发性事件专业报道,让公众正确认识、评价突发性事件,防止谣言传播。另外记者的积极态度在确保微博质量上具有一定影响。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引导正确舆论方向。
4)增强互动沟通,转变话语方式。媒体微博需要通过报道激发受众参与,让受众感受到媒体的人情味报道方式,拉近报道者与受众的“距离”。在微博上进行互动,采用对话的方式,让媒体更加亲民,充分调动微博上粉丝的积极性,通过粉丝的互动增强受众的粘性。另外,转变话语方式,尤其是在突发事件此类的“敏感”事件中,媒体微博注意话语方式的亲切表达和对受灾者的朋友式的安慰报道,从而有利于摆脱媒体报道的“官方式”语言,也让受众对媒体的刻板印象有所改变。
3 结论
微博保障话语权的同时,也带来话语权的滥用情况,特别是突发事件之后,一不小心,就会对社会秩序造成影响。我们要认识到媒体微博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所存在的问题,报道内容不够全面、信息告知者为主,反思与监督角色空缺、商业炒作的工具等,在问题中突发事件报道的“机会”,从资源的利用、有效利用多种传播符号、加强媒体的融合性和互动等方面总结出媒体微博的报道策略作为新的报道载体,在关键时刻,尤其是突发事件中,应该主动站出来发布信息、揭露谣言,承担社会责任和分担社会风险,为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尽责。
参考文献
[1]孟令俊.突发事件中的微博传播与舆论引导[D].2011.
[2]邵培仁.媒介生态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3]许海.突发事件中的信息污染与媒介责任[J].中国记者,2010(11).
[4]梁涛.从“危机抢盐”看微博与谣言传播[J].今传媒,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