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已逝去,王室仅仅是一个象征,这是伯蒂当上国王之后,面临的更深层次的心灵危机:战争迫在眉睫,他没有权力,没有军队,一无所有。他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国王,除了演讲,除了精神上的支持,他不能为自己的民众做更多,甚至连演讲稿也不能也不会亲自撰写。如果国王只能做演讲,那么好吧,你们的国王终会做出一个完美的演讲。
在这个庄严的时刻,也许是我国历史上最生死攸关的时刻,我向每一位民众,不管你们身在何处,传递这样一个消息,对你们的心情,我感同身受,甚至希望能挨家挨户,向你们倾说,我们中大多数人将面临第二次战争,我们已多次寻求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争端,但一切都是徒劳的,我们被迫卷入这场战争,我们必须接受这个挑战,如果希特勒大行其道,甚至文明秩序将毁于一旦,这种信念褪去伪装之后,只是对强权的赤裸裸的追求,为了捍卫我们珍视的一切,我们必须接受这个挑战,为此崇高目的,我呼吁国内的民众以及国外的民众以此为己任,我恳请大家保持冷静和坚定,在考验面前团结起来,考验是严峻的,我们还会面临一段艰难的日子,战争也不只局限于前线,只有心怀正义才能正确行事,我们在此虔诚向上帝祈祷,只要每个人坚定信念,在上帝的帮助下,我们必将胜利!
——乔治六世战时演讲词
回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历史,人们津津乐道的多是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浪漫故事。为迎娶曾有婚史的辛普森夫人,爱德华八世不惜退位,仅执政325天。退位后,他成为温莎公爵,与辛普森夫人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生活。他的继任者,正是从小怯懦、口吃的弟弟艾伯特王子,也就是后来的乔治六世。
电影《国王的演讲》取材于这段历史,故事主角就是乔治六世。由于拥有一个像爱德华王储这样优秀的哥哥,自小害羞、口吃的“伯蒂”(乔治六世的昵称)看起来并没有继承王位的可能。他和妻子伊丽莎白在远离公众的平静生活中逍遥度日,抚养两个女儿。随着老国王身体衰弱,日益增加的公共责任落到了伯蒂身上,也因此,他开始了与口,吃的艰难抗争,并找到了“民间医生”莱纳尔·罗格,两人在治疗的过程中建立了终生友谊。
爱德华逊位后,伯蒂临危受命,成为乔治六世。两年后,二战爆发。在罗格医生的帮助下,乔治六世克服了口吃,通过广播发表了一篇鼓舞人心的圣诞节演讲,号召英国人反抗法西斯,成为二战中激励英国人斗志的重要因素。
脆弱的王子
身为政治人物,最重要的能力便是演讲。政客欲征服民众,只消一副好口才。一条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雄师,可拨动万众心弦,可不战而屈人之兵,可驱懦夫昂扬赴死。几乎每位政治家都有彪炳史册的演讲事迹,孔明“骂死王朗”,拿破仑有“蒙特诺特战役演讲”,金博士有“我有一个梦想”,麦克阿瑟之“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另外还有画了一个圈的“南方谈话”等等。身为领袖,“跟他们谈笑风生”是必备技巧。
《国王的演讲》开篇破题,上来就是一场“国王的演讲”。寥寥几笔,将主要人物定格在画板上。在直播间里,专业播音员用矜贵的手势操持精致的器具,漱口、开嗓,踌躇满志如一方之主;真正的尊贵王爷却正瑟缩在妻子身边,惶然四顾,绝望得像个没有温书、自知考试要交白卷的小孩子;贤惠的王妃轻吻丈夫脸颊,无声地在他手臂上捏一捏,主教和工作人员各自道出鼓励话语。但一切鼓励与温情统统作废,公爵张口结舌,演砸了一场原本轻而易举的演讲。
其实,王室的成员不过是些演员。套用某朝代某老演员的广告语:“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国王要做的并不复杂。君主立宪制度之下,他无需直抵前线冒着弹雨鼓舞士气,无需振臂高呼、口若悬河,甚至无需直面千万双灼灼眼目,赖现代科技所赐,他只要在麦克风之前,声情并茂地念完几页幕僚草拟的演讲稿,便可交差大吉。然而就这么点“红领巾广播站”的小学生播音员都能完成的任务,恰是乔治六世的死穴。
他做不到几乎所有人能做到的事:顺畅地侃侃而谈。一应雄心、激情、温柔、愤懑、焦切……都被这痼疾桎梏,牢牢封锁在痉挛的两唇中。胸襟里尽有惊涛拍岸,也全被这无形堤坝拦截。
官家有疾。然,疾不在腠理,而在膏肓之间。正如莱昂纳尔所说:没有先天性的口吃。口吃折射了内心的怯懦,而口舌不便,更加剧了自卑与木讷,恶性循环十数年,无药可救。
绷得过紧的琴弦,是无法奏出任何乐曲的。国王他,其实是个可怜人。
他的眼神总是带着忧伤、胆怯。他不快乐。
片中大部分关于国王的镜头,总是将他委委屈屈地搁在画面下角。这场戏没有反派,国王要打败的是自己。这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斗争。从企鹅到信天翁
在影片开始十分钟后,时为约克郡公爵的伯蒂,穿着黑色燕尾服走进育儿室。父亲虽满心忧烦,对女儿仍温存不减:先是学着企鹅的模样走了几步,然后为两位小郡主讲睡前故事:
“从前有两位小公主:伊丽莎白和玛格丽特,她们的爸爸是一只企鹅,因为他被一个邪恶的巫婆诅咒了。这对他来说太不方便啦,因为他喜欢抱着他的公主们……巫婆让他们去南极,如果不能飞,这可是很长的一段路。他一头钻进水里,只为了能在午饭前赶到,他还让一个过路的摆渡者带他过去,他成功地回到了宫殿里,给了厨师、妈妈一个大惊喜。小女孩们在厨房,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和吻。在那个吻之后,你们猜他变成了什么?”
故事到这里,所有人都会跟伊丽莎白和玛格丽特一起神往地笑着,脱口而出:“他变成了一个帅帅的王子!”
但企鹅公爵给出的答案是:“他变成了一个短尾巴的信天翁。”
在公主们失望地“哦”了一声之后,企鹅爸爸张开双臂,解释说:“这下他有了很大的翅膀,可以抱着他的两个小宝贝了!”
然后,他略显笨拙地膝行到小郡主们面前,紧紧地搂住她们,在公爵夫人的微笑注视下,将慈父的亲吻降落在女孩们金黄的卷发中。
——信天翁是鸟类中翼展最宽的,张开翅膀,可达3米以上。
这个“企鹅变信天翁”的故事,初听来只为烘托王室一家亲的美好氛围,以及伯蒂的外冷内热。终篇之后会发现,此故事提纲挈领地喻意了全片:王子殿下英俊儒雅、仪表堂堂,却偏生有这上不得台面的毛病,真有如天降诅咒;“抱着他的公主们”,亦即守护他的臣民;带挈他前行的“摆渡者”,自然就是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至于“成功回到宫殿里,给了厨师和妈妈一个惊喜”,“惊喜”当指他完成了对他来说最艰难却又最重要的圣诞演讲;厨师,可理解为首相丘吉尔——治大国如烹小鲜嘛。
故事结局最耐人寻味:“惊喜”过后怎样?笨拙企鹅是否就此脱胎换骨,变成完美王子?错!没看电影之前,大概所有人都会认为:最终莱昂纳尔医好了国王的口吃。其实,伯蒂的口吃始终未能治好。但是他完成了“圣诞演说”,并因此化成具有更坚强翅膀的“信天翁”——虽然还是禽类。
希特勒的演讲
伯蒂与妻女观看希特勒演讲一场戏,意味更为深远。 先来看看史料记载:希特勒曾专门在一位精通肢体语言的专家的指导下,设计演讲手势,并常常对着镜子和相机反复排练着,以求达到最震撼人心的效果。当时一个追随者说:“为了取得男女老少的无条件的信任,希特勒使用了符咒。”波兰记者阿克塞尔海斯特回忆:从他的演讲中我们听到了被压抑的激情和爱意,表达这一切的是爱的语言,他的叫喊充满着憎恨和情欲,他的话语充盈着暴力和残忍。所有的语调和声音都受神秘的本能支配;它们如同被压抑太久的邪恶冲动。
希特勒把语言暴力发挥到了极致,不论是敌人还是朋友,他纷纷将他们挑落马下。冯,米勒教授回想起某暴动中希特勒的演讲时说:“在我整整一生中,除了那一次,我再也想不起来,在几分钟或者几秒钟内能让群众态度转变如此神速的情景。”奥匈帝国最后一位皇帝的儿子奥托,冯,哈布斯堡在一次观察后说:“跟他站在一起的共产党人,在开口之前,就被他打动了,他是个有某种磁性的天才。”作为将领的布劳希奇说:“我和这个人争辩的时候,感觉就像是要窒息了,我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埃哈德,米尔希说:“在他面前我就像是做错算术题的小男孩。”凭这样的本事,希特勒不无骄傲的说:“世间有一种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并且获得世人的认识,那就是讲话令人喜悦的能力。”
说回电影:画面中滔滔不绝演讲的那人,就是挑起世界战争的公众之敌。但他的演说技巧与得到的效果,无可挑剔。伯蒂当有且恨且妒的一念闪现,但他目光随即平和坚毅下来:正义与邪恶之分野,不靠口才来划分。有的人也许言辞流利,擅于煽动,但却可能是恶魔;那些羞涩木讷甚至笨拙的人,却可能有一颗善良勇敢的心。老好温莎与莱昂纳尔
爱德华八世对历史的贡献:一则韵事,一只“温莎结”。
有多少女人曾为这位“多情国王”的故事心旌淫曳?尤其值彼江山风雨飘摇之时,国赖明君,这份本应扛起的责任容不得推诿。他对那个女人多情,便是对自己的国家无情。
曾身为乔治六世和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担任私人秘书的拉塞尔斯,对王储爱德华给出这样的评价:“他放肆地追求酒精和女人,而且自私。他以后可能不适合佩戴英国的王冠……他的性格变幻莫测、很不成熟,在精神、道德和美学等方面,停留在一个17岁男孩的水平;他对事情适当或不适当的唯一衡量标准就是:我能逃脱吗?”
秘书所下考语,多半是真。有一种“多情汉”实则是世间极自私的人——杨过就是明例,情之字遮天蔽日,于是他什么也看不见了,宇宙核心只座落在他的爱情上。
电影中的爱德华八世,做为乔治六世的衬托,是位轻率任性的浮华男子。华利斯夫人举筵,伯蒂不得不携妻亮相。在黝暗狭窄的酒容中,弟弟追在兄长身后结结巴巴地探讨国事,而哥哥焦虑的只是找不到情人想要的佳酿。这一场戏剧化得有些过分,不过也完成了对爱德华和华利斯的塑造任务。
而做为软性大不列颠形象宣传片,《国王的演讲》铸起了一尊完美的英伦绅士标本:语言治疗师采昂纳尔。
莱昂纳尔的年纪,当是六十尚不足,五十颇有余。他已经到了永不会觉得尴尬和别扭的年纪,一刘冷静双眸洞悉世事,始终云淡风轻、宠辱不惊,让人对之如坐春风。
莱昂纳尔与伯蒂的交锋,则是贯彻全片的美女少二重奏。两人就像一对反义词:地位一尊一贱,态度一张一弛,情绪一明一晦。然而,尊者常露荏弱之态,贱者并无卑微之心。莱昂纳尔不卑不亢、泰然自若,伯蒂拘谨矜持、暴噪不安。草头郎中对一国之主不谄媚,九五之尊对草头郎中亦不轻蔑。
尴尬的王室
毋庸置疑,《国王的演讲》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就像是无可挑剔的美人:秾纤适中,修短合度,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由国民性决定,英伦影像总有一种克制的情绪,没有欢呼夹杂狂吼,也鲜少眼含热泪地相拥,画面与音乐均委婉而素净,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然而,当我们回顾那段历史,不由得觉得这是个讽刺的笑话:堂堂大英帝国,只能在一个多情种和一个口吃儿中选择自己的国王。而演讲这件看来很简单的事,在影片中却被提到了攸关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当国王的演讲成功结束后,观众们仿佛觉得英国终于打赢了一场大胜仗。然而当电影闭幕,走出影院才幡然意识到:不就是读了篇不是自己写的稿子嘛!适逢伊丽莎白女王登基60周年,无数人也在思考:这如同戏子与戏台般的王与王室,究竟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时代已逝去,王室仅仅是一个象征,这是伯蒂当上国王之后,面临的更深层次的心灵危机:战争迫在眉睫,他没有权力,没有军队,一无所有。他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国王,除了演讲,除了精神上的支持,他不能为自己的民众做更多,甚至连演讲稿也不能也不会亲自撰写。如果国王只能做演讲,那么好吧,你们的国王终会做出一个完美的演讲。
在这个庄严的时刻,也许是我国历史上最生死攸关的时刻,我向每一位民众,不管你们身在何处,传递这样一个消息,对你们的心情,我感同身受,甚至希望能挨家挨户,向你们倾说,我们中大多数人将面临第二次战争,我们已多次寻求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争端,但一切都是徒劳的,我们被迫卷入这场战争,我们必须接受这个挑战,如果希特勒大行其道,甚至文明秩序将毁于一旦,这种信念褪去伪装之后,只是对强权的赤裸裸的追求,为了捍卫我们珍视的一切,我们必须接受这个挑战,为此崇高目的,我呼吁国内的民众以及国外的民众以此为己任,我恳请大家保持冷静和坚定,在考验面前团结起来,考验是严峻的,我们还会面临一段艰难的日子,战争也不只局限于前线,只有心怀正义才能正确行事,我们在此虔诚向上帝祈祷,只要每个人坚定信念,在上帝的帮助下,我们必将胜利!
——乔治六世战时演讲词
回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历史,人们津津乐道的多是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浪漫故事。为迎娶曾有婚史的辛普森夫人,爱德华八世不惜退位,仅执政325天。退位后,他成为温莎公爵,与辛普森夫人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生活。他的继任者,正是从小怯懦、口吃的弟弟艾伯特王子,也就是后来的乔治六世。
电影《国王的演讲》取材于这段历史,故事主角就是乔治六世。由于拥有一个像爱德华王储这样优秀的哥哥,自小害羞、口吃的“伯蒂”(乔治六世的昵称)看起来并没有继承王位的可能。他和妻子伊丽莎白在远离公众的平静生活中逍遥度日,抚养两个女儿。随着老国王身体衰弱,日益增加的公共责任落到了伯蒂身上,也因此,他开始了与口,吃的艰难抗争,并找到了“民间医生”莱纳尔·罗格,两人在治疗的过程中建立了终生友谊。
爱德华逊位后,伯蒂临危受命,成为乔治六世。两年后,二战爆发。在罗格医生的帮助下,乔治六世克服了口吃,通过广播发表了一篇鼓舞人心的圣诞节演讲,号召英国人反抗法西斯,成为二战中激励英国人斗志的重要因素。
脆弱的王子
身为政治人物,最重要的能力便是演讲。政客欲征服民众,只消一副好口才。一条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雄师,可拨动万众心弦,可不战而屈人之兵,可驱懦夫昂扬赴死。几乎每位政治家都有彪炳史册的演讲事迹,孔明“骂死王朗”,拿破仑有“蒙特诺特战役演讲”,金博士有“我有一个梦想”,麦克阿瑟之“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另外还有画了一个圈的“南方谈话”等等。身为领袖,“跟他们谈笑风生”是必备技巧。
《国王的演讲》开篇破题,上来就是一场“国王的演讲”。寥寥几笔,将主要人物定格在画板上。在直播间里,专业播音员用矜贵的手势操持精致的器具,漱口、开嗓,踌躇满志如一方之主;真正的尊贵王爷却正瑟缩在妻子身边,惶然四顾,绝望得像个没有温书、自知考试要交白卷的小孩子;贤惠的王妃轻吻丈夫脸颊,无声地在他手臂上捏一捏,主教和工作人员各自道出鼓励话语。但一切鼓励与温情统统作废,公爵张口结舌,演砸了一场原本轻而易举的演讲。
其实,王室的成员不过是些演员。套用某朝代某老演员的广告语:“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国王要做的并不复杂。君主立宪制度之下,他无需直抵前线冒着弹雨鼓舞士气,无需振臂高呼、口若悬河,甚至无需直面千万双灼灼眼目,赖现代科技所赐,他只要在麦克风之前,声情并茂地念完几页幕僚草拟的演讲稿,便可交差大吉。然而就这么点“红领巾广播站”的小学生播音员都能完成的任务,恰是乔治六世的死穴。
他做不到几乎所有人能做到的事:顺畅地侃侃而谈。一应雄心、激情、温柔、愤懑、焦切……都被这痼疾桎梏,牢牢封锁在痉挛的两唇中。胸襟里尽有惊涛拍岸,也全被这无形堤坝拦截。
官家有疾。然,疾不在腠理,而在膏肓之间。正如莱昂纳尔所说:没有先天性的口吃。口吃折射了内心的怯懦,而口舌不便,更加剧了自卑与木讷,恶性循环十数年,无药可救。
绷得过紧的琴弦,是无法奏出任何乐曲的。国王他,其实是个可怜人。
他的眼神总是带着忧伤、胆怯。他不快乐。
片中大部分关于国王的镜头,总是将他委委屈屈地搁在画面下角。这场戏没有反派,国王要打败的是自己。这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斗争。从企鹅到信天翁
在影片开始十分钟后,时为约克郡公爵的伯蒂,穿着黑色燕尾服走进育儿室。父亲虽满心忧烦,对女儿仍温存不减:先是学着企鹅的模样走了几步,然后为两位小郡主讲睡前故事:
“从前有两位小公主:伊丽莎白和玛格丽特,她们的爸爸是一只企鹅,因为他被一个邪恶的巫婆诅咒了。这对他来说太不方便啦,因为他喜欢抱着他的公主们……巫婆让他们去南极,如果不能飞,这可是很长的一段路。他一头钻进水里,只为了能在午饭前赶到,他还让一个过路的摆渡者带他过去,他成功地回到了宫殿里,给了厨师、妈妈一个大惊喜。小女孩们在厨房,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和吻。在那个吻之后,你们猜他变成了什么?”
故事到这里,所有人都会跟伊丽莎白和玛格丽特一起神往地笑着,脱口而出:“他变成了一个帅帅的王子!”
但企鹅公爵给出的答案是:“他变成了一个短尾巴的信天翁。”
在公主们失望地“哦”了一声之后,企鹅爸爸张开双臂,解释说:“这下他有了很大的翅膀,可以抱着他的两个小宝贝了!”
然后,他略显笨拙地膝行到小郡主们面前,紧紧地搂住她们,在公爵夫人的微笑注视下,将慈父的亲吻降落在女孩们金黄的卷发中。
——信天翁是鸟类中翼展最宽的,张开翅膀,可达3米以上。
这个“企鹅变信天翁”的故事,初听来只为烘托王室一家亲的美好氛围,以及伯蒂的外冷内热。终篇之后会发现,此故事提纲挈领地喻意了全片:王子殿下英俊儒雅、仪表堂堂,却偏生有这上不得台面的毛病,真有如天降诅咒;“抱着他的公主们”,亦即守护他的臣民;带挈他前行的“摆渡者”,自然就是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至于“成功回到宫殿里,给了厨师和妈妈一个惊喜”,“惊喜”当指他完成了对他来说最艰难却又最重要的圣诞演讲;厨师,可理解为首相丘吉尔——治大国如烹小鲜嘛。
故事结局最耐人寻味:“惊喜”过后怎样?笨拙企鹅是否就此脱胎换骨,变成完美王子?错!没看电影之前,大概所有人都会认为:最终莱昂纳尔医好了国王的口吃。其实,伯蒂的口吃始终未能治好。但是他完成了“圣诞演说”,并因此化成具有更坚强翅膀的“信天翁”——虽然还是禽类。
希特勒的演讲
伯蒂与妻女观看希特勒演讲一场戏,意味更为深远。 先来看看史料记载:希特勒曾专门在一位精通肢体语言的专家的指导下,设计演讲手势,并常常对着镜子和相机反复排练着,以求达到最震撼人心的效果。当时一个追随者说:“为了取得男女老少的无条件的信任,希特勒使用了符咒。”波兰记者阿克塞尔海斯特回忆:从他的演讲中我们听到了被压抑的激情和爱意,表达这一切的是爱的语言,他的叫喊充满着憎恨和情欲,他的话语充盈着暴力和残忍。所有的语调和声音都受神秘的本能支配;它们如同被压抑太久的邪恶冲动。
希特勒把语言暴力发挥到了极致,不论是敌人还是朋友,他纷纷将他们挑落马下。冯,米勒教授回想起某暴动中希特勒的演讲时说:“在我整整一生中,除了那一次,我再也想不起来,在几分钟或者几秒钟内能让群众态度转变如此神速的情景。”奥匈帝国最后一位皇帝的儿子奥托,冯,哈布斯堡在一次观察后说:“跟他站在一起的共产党人,在开口之前,就被他打动了,他是个有某种磁性的天才。”作为将领的布劳希奇说:“我和这个人争辩的时候,感觉就像是要窒息了,我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埃哈德,米尔希说:“在他面前我就像是做错算术题的小男孩。”凭这样的本事,希特勒不无骄傲的说:“世间有一种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并且获得世人的认识,那就是讲话令人喜悦的能力。”
说回电影:画面中滔滔不绝演讲的那人,就是挑起世界战争的公众之敌。但他的演说技巧与得到的效果,无可挑剔。伯蒂当有且恨且妒的一念闪现,但他目光随即平和坚毅下来:正义与邪恶之分野,不靠口才来划分。有的人也许言辞流利,擅于煽动,但却可能是恶魔;那些羞涩木讷甚至笨拙的人,却可能有一颗善良勇敢的心。老好温莎与莱昂纳尔
爱德华八世对历史的贡献:一则韵事,一只“温莎结”。
有多少女人曾为这位“多情国王”的故事心旌淫曳?尤其值彼江山风雨飘摇之时,国赖明君,这份本应扛起的责任容不得推诿。他对那个女人多情,便是对自己的国家无情。
曾身为乔治六世和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担任私人秘书的拉塞尔斯,对王储爱德华给出这样的评价:“他放肆地追求酒精和女人,而且自私。他以后可能不适合佩戴英国的王冠……他的性格变幻莫测、很不成熟,在精神、道德和美学等方面,停留在一个17岁男孩的水平;他对事情适当或不适当的唯一衡量标准就是:我能逃脱吗?”
秘书所下考语,多半是真。有一种“多情汉”实则是世间极自私的人——杨过就是明例,情之字遮天蔽日,于是他什么也看不见了,宇宙核心只座落在他的爱情上。
电影中的爱德华八世,做为乔治六世的衬托,是位轻率任性的浮华男子。华利斯夫人举筵,伯蒂不得不携妻亮相。在黝暗狭窄的酒容中,弟弟追在兄长身后结结巴巴地探讨国事,而哥哥焦虑的只是找不到情人想要的佳酿。这一场戏剧化得有些过分,不过也完成了对爱德华和华利斯的塑造任务。
而做为软性大不列颠形象宣传片,《国王的演讲》铸起了一尊完美的英伦绅士标本:语言治疗师采昂纳尔。
莱昂纳尔的年纪,当是六十尚不足,五十颇有余。他已经到了永不会觉得尴尬和别扭的年纪,一刘冷静双眸洞悉世事,始终云淡风轻、宠辱不惊,让人对之如坐春风。
莱昂纳尔与伯蒂的交锋,则是贯彻全片的美女少二重奏。两人就像一对反义词:地位一尊一贱,态度一张一弛,情绪一明一晦。然而,尊者常露荏弱之态,贱者并无卑微之心。莱昂纳尔不卑不亢、泰然自若,伯蒂拘谨矜持、暴噪不安。草头郎中对一国之主不谄媚,九五之尊对草头郎中亦不轻蔑。
尴尬的王室
毋庸置疑,《国王的演讲》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就像是无可挑剔的美人:秾纤适中,修短合度,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由国民性决定,英伦影像总有一种克制的情绪,没有欢呼夹杂狂吼,也鲜少眼含热泪地相拥,画面与音乐均委婉而素净,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然而,当我们回顾那段历史,不由得觉得这是个讽刺的笑话:堂堂大英帝国,只能在一个多情种和一个口吃儿中选择自己的国王。而演讲这件看来很简单的事,在影片中却被提到了攸关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当国王的演讲成功结束后,观众们仿佛觉得英国终于打赢了一场大胜仗。然而当电影闭幕,走出影院才幡然意识到:不就是读了篇不是自己写的稿子嘛!适逢伊丽莎白女王登基60周年,无数人也在思考:这如同戏子与戏台般的王与王室,究竟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时代已逝去,王室仅仅是一个象征,这是伯蒂当上国王之后,面临的更深层次的心灵危机:战争迫在眉睫,他没有权力,没有军队,一无所有。他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国王,除了演讲,除了精神上的支持,他不能为自己的民众做更多,甚至连演讲稿也不能也不会亲自撰写。如果国王只能做演讲,那么好吧,你们的国王终会做出一个完美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