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火敲光,虚舟长任风(外一篇)

来源 :青海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j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闲居自题
  [唐] 白居易
  门前有流水,墙上多高树。竹径绕荷池,萦回百余步。
  波闲戏鱼鳖,风静下鸥鹭。寂无城市喧,渺有江湖趣。
  吾庐在其上,偃卧朝复暮。洛下安一居,山中亦慵去。
  时逢过客爱,问是谁家住。此是白家翁,闭门终老处。
   我从云南带来的小青柑早已喝完了,所剩不多的,还有普洱,普洱味道浓烈、颜色奔放,从小饼上撕下一块儿来,喝一下午都能看见杯中跳动的棕黄色。这次去买茶时,相中了白茶和太平猴魁。在悠闲的午后,给家中花草浇完水,习惯泡一杯太平猴魁。这茶与自己妖冶张扬的长相一点儿也不相符,放入好几根也是清甜的味道,通常喝了几杯才会回过神来,齿间留的竟是它的香味。
   喝太平猴魁,我一定会挑个特别安静的时期,手里乱翻的也会是文风比较平和的书。西北的宁静各有各的特点,拉萨的佛神情凝重,一种强有力的约束和信仰不曾打破这座城市的神圣;敦煌的风一眼飘过,于阗的金银玉饰发出丁零丁零的响声;兰州的黄河依旧朝着固定的方向流走;而青海,在自己一成不变的生活里。居住的久了,甚至能背下来每条街道的广告牌、清楚夜晚的霓虹从何时替代夕陽,因为工作的缘由,每当在凌晨和这座城市碰面的时候,总觉得故乡在我眼前飘飘荡荡、摇摇晃晃,一种索求内心安宁的想法也会戛然而止。所以,我喜欢关注长安的一切,那里“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也或许白雪教人白头。
   在长安的时候,志趣相投的朋友聚在一起,说的最多的就是诗人,可我们极少提白居易,大家都不说破。读过白居易野史的人,心里都看不起他“招妓买马”的勾当,故而每回读他的诗,总是下意识地去寻求一些“风花雪月”的证据。直到今天,我耐着性子想再了解他一番,几乎要被这位“老可爱”所打动了,他在自己的一生中,竟写下了15首自题诗。
   据说唐朝官方认可的诗仙,就是白居易。后人却把这个名号冠给了李白。李白喜欢直言,痛苦、浪漫、奢靡、繁华这些极端的意象总能在自己的作品里任意发挥、拿捏,后人读着他的诗,往往会有一种直击穴位的快感。李白一生的心事都在自己的诗里,没什么秘密,爱什么不爱什么、想要怎么过他都交代得一清二楚。相比之下,白居易的大部分作品,是掩盖了自我情绪的、低调的、含蓄的。抛开《长恨歌》《琵琶行》不谈,这位诗人,居然也有诗只写给自己、留给自己。
   “老宜官冷静,贫赖俸优饶。热月无堆案,寒天不趁朝。”从翰林学士到江州司马,再到刑部侍郎,宦海沉浮,这条路上的风霜雪雨和酸甜苦辣,都是他的冷暖自知。有多少个夜晚里,他都是徒对盈樽酒,无堆案、不趁朝这样的事,在旁人看来“应寂寞”,自己却觉得逍遥自在。
   “野鹤一辞笼,虚舟长任风。送愁还闹处,移老入闲中。”没有什么事情比这更加让人感到幸福,老天将富我这个老头,我这个老头何处富有呢?——酒库不曾空。幸福的人总是唠叨又可爱的,微风深树里,斜日小楼前,诗人总爱携酒出游,坐着小船、脱下官服,摒除身外物,畅快地做自己。甚至把“渠口添新石,篱根写乱泉”也要当做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记录下来。在某种程度上,白居易也和李白一样,在不断地寻找入仕和出仕的平衡点。
   他审视自己风雨飘零的一生:“功名宿昔人多许,宠辱斯须自不知。”努力地劝慰自己,笑对得意失意。“马头觅角生何日,石火敲光住几时。”写出最经典的一句来识破人生虚妄,前事是身俱若此,空门不去欲何之。句句触目惊心,读来甚是心疼这位“战战兢兢”的老人。许是觉得他代表了很多“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的人,这类人无法从真正意义上甩开所有痛快归隐,只能用一生的时光寻找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平衡点。当时的人们这才尊称他为“诗仙”,这种与浓烈繁华的长安格格不入的“清新”文风,让人觉得舒适又接地气。
   由此看来,白居易并不是只有“招妓买马”、写写《长恨歌》的功夫,他可以坐下来,勇敢地面对自我、看见自我,加在身上的年龄筹码,只是时光的分量,自己依旧是想在平淡中过自己真正的生活。脱去官服后的诗酒人生,闲适中看清局势的他,早已勘破、自在。
   “遥闻旅宿梦兄弟,应为邮亭名棣华。名作棣华来早晚,自题诗后属杨家。”
   千年之前,白居易在长安农耕,自由自在,我一觉醒转,他一定在彼岸喝一壶茶,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
   抬眼向窗外望去,山上的灰尘又落了些,这座小镇依旧在夜以继日地运转,清洁工一遍遍扫去烟火炮仗抖落的空壳,仿佛在扫掉某种虚无的热闹。雪也不再下,茶早就喝败了。在这世俗中陷得最深的人,却也是最早惊觉的人。
  万顷风涛不记苏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王安石写过的诗不多,除了记住他笔下“为有暗香来”的梅花,我深深记着这句他写给孟子的诗。
   除了他,每个人面对穿越千年的知己,见诗如已晤面,在他留下的故事、字迹里,早已写着你想要的某些答案,早已经历过感同身受的事情,相似的灵魂隔空互相渲染,这才使自己有了一种勇敢继续的勇气和动力。人生不同的阶段,会和不同的古人成为知己,读词的心情也骤然不同。
   吾亦有旧友,名叫苏东坡。
   那年苏21岁,他的文章震惊世人,独步天下。世界比想象中的温柔美好,皇宫的阳光刺眼又温暖,苏在朝堂上刚睁开眼,如同千万意气风发的少年,对官场的阴暗和君臣之间各自拥有的难处一无所知,他以为凭着一腔热血和笔杆子就能把生活改变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哪怕周围有个“天命不足畏”、一心想要变法的王安石,他的内心从没有迎合过背道而驰的人或事。
   当自己的政见、立场跟不合时宜的朝廷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他自请出京,调任湖州知州。一句“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锒铛入狱,被贬黄州。这年,苏43岁。在那片荒凉无人的土地上,名震四海的文豪放下了最后一丝的清高骄傲,食不果腹,整天为薪米发愁,却还要劝自己“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哪怕门前能向西的流水,陡然变成了生活的鼓励和安慰,给予自己“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勇气。日子平淡失意却又被他过得有滋有味,不久,曾在“乌台诗案”中被自己牵连的好友王巩,被贬后北归过黄州,携柔奴前来看他。苏欢喜地迎接二人走进自己不大的房子,看着眉目娟丽的柔奴,肤莹玉,鬓梳蝉,明眸皓齿,一开口唱歌,没有绣阁幽恨,只有雪飞炎海变清凉的镇定气场,这个世住京师,没有去过任何地方的娇女子,以此动人的歌喉和美貌,定能在京师寻得更好的归宿,居然那么有魄力地在陌生的远方,陪伴着被贬谪的王巩,细心呵护着这个失意的男人。她究竟有没有怨过,有没有后悔过呢?    苏若有所思地盯着眼前“万里归来年愈少”的柔奴,柔奴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顿时感觉她微笑时都带有大庚岭梅花的香气。苏再也忍不住疑惑,从她的歌声中回神,清了清嗓子,试探道:“远方的岭南,偏僻荒凉,地处赣、粤交界处,跟随定国在赣生活的这几年,应该很辛苦吧?岭南应不好吧?”
   苏给予了柔奴充分思考的时间,柔奴却看了王巩一眼,不假思索地回答苏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好像被击中了一般,得到了自己最想要的答案。俩人走后,苏一夜难眠,抬头看去,黄州的黑夜崭新得就像从未见过,从前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的心境不再有,如今这苍茫夜色是那么的完整、宁静。人生就像一场梦一样,被贬北归的王巩还能如今日一样站在自己的面前,柔奴亦不虚此行,实在是“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白天到底是在问柔奴,还是在问自己呢?苏一直在试着跟自己和解、敞开心扉。
   旧欢新怨,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波诡云谲、风云变幻的官场,乌台凄惨的鸦声已经在记忆中逐渐远去了,人生底事,来往如梭。曾恨命运:归去来兮,吾归何处。想来还是浪费了时间。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柔奴之岭南,苏之黄州,不过就是一场随时会醒的梦。重要的是,需要自己心安,心安才能豁达。与其把生命浪费在抱怨和悔恨上,与其“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倒不如早些“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于是苏真的做到了,他安于清粥小菜、与高僧下棋悟道的生活,写文章练字,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不再患得患失。有了黄州的被贬生涯,哪怕早已人到中年,他才在真正意义上焕然新生,迅速成长为一个真正内心强大的人。
   他甚至像柔奴一样,从未把黄州当做自己一生的窘,“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永远在任何记忆和成就之前。
   这个暑假每次读苏,我总能想起令我心安的长安,生活了四年的长安。从长安出发,又回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丈?究竟需要多長时间才能逐渐化解这种离开长安的不适感?当我每次投稿,都忍不住在个人简介里,像往常一样写一句: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那一刻,感觉自己仿佛还没有从这句话中醒过来,更不想删掉它,不想让它从此就这样轻飘飘成为一段人生阅历,那座诗意万分的城市,总是把我重重敲醒。
   是的,我离开了。
   长安,长安。但长久离开,吾心难安。
   我怀念终南山余脉对面不大凌乱的506室,每日烹茶看宋词,面对窗外绿景从未觉得居室逼仄。怀念在白鹿原吃过的油泼面,带着那份厚实迅速走过兆鹏、白灵的一生,望着不大的县城、黄土、朴实的当地人民,感慨自己珍贵的闲暇人生,亦怀念在曲江散步、看画展、喝咖啡的安宁。
   毕业不久前,我跟友人穿过不夜城,看着这座城市在黑夜中顾不得我的视线,逐渐在灯火中模糊的那一刻,竟然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就像小时候走丢了,晚上见到远处妈妈的身影。已经找到了,所以心安,所以幸福,所以,它早已是我灵魂的故乡。
   现如今,当我无比抗拒着这座我已离开七年的小城,心心念念地想着长安,不禁害怕起来:我是不是正在与理想背道而驰,只是我不知道罢了?
   转念想起老苏,逐渐与这种执念和解。不知是谁跟我说过,眼下的人生,才是如梦初醒。阻碍个人理想的,始终也是自己一人。
   与其在30岁的年纪里恍然大悟,不如提前懂得,提前明白,乐观积极地取悦自己的生活。
   那就不要老是回头看那些经历、故事了罢。
   秋天来了,合上苏词,想起老苏“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催檐泻竹声”的那场雪,便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回长安终南山看雪。
其他文献
1979年,头戴荆冠的诗人昌耀经历了21年的流放生涯重新回到了古都青唐。停滞了20年的诗歌写作也如初融的冰河渐次叮冬作响。以《大山的囚徒》为序笔,次年《慈航》《山旅》接踵脱稿,它们与1982年写就的《雪。土伯特女人和她的男人及三个孩子之歌》被评论家称为“流放四部曲”。自此一个用生命描摹青藏高原形体和经脉的诗人在中国诗坛上逐渐显现。然而几乎就在《慈航》《山旅》写作的同时,一首《南曲》也在轻唱低吟: 
期刊
霞之戀
期刊
一  青藏高原,这个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着约270万平方公里(包括帕米尔高原),与南极、北极一样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广阔的原野,不仅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更是我国和亚洲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和淡水的供给地,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生活着众多民族的人们,这里,也是高原动植物多样性的宝库。  《第三极的馈赠——一位博物家的荒野手记》是乔治·夏勒博士的一本重要著作。本书以追寻青藏高原藏羚羊
期刊
时至今日,写诗已近二十年。   过去的西藏诗歌高度抒情性、音乐性很强,适合朗诵。今天,那样的写作方式不足以完整地表達个人情绪。   直到2007年我完成《无题》系列之前,还有一个问题有形无形地困扰着我:是做一个空洞乏味的主观抒情诗人,还是注重事实感受的智性写作取向的先锋诗人?   更多前世往生的愿力,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作为一个诗人要看得见万物,听得见万物,而且跟现代的言说方式相接。由此,若对未来西
期刊
它的来龙,它的去脉   都裸露伤口,命运曾把刀斧的力量带给森林   在那不可放弃的顶端  ——题 记   这两年嘎代才让的诗歌再次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表面上看来,青年时候的尖锐、抵抗和敢于发声开始转变为柔和、冷静和默默呈现,但这种表征并不准确,锐气和先锋姿态并未完全褪去,他依然在眷恋祖地感叹那些疼痛的消逝,在《轮回域》《及物》这些大体量的诗作中,他的疼痛从一种深情的诉说转变为一种隐身的深刻。于是,我
期刊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得以生存和繁衍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影响人类品格及文化形成的因素之一。《管子·水地篇》云:“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也,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中国古人的言论实质上强调自然地理环境所产生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其影响程度,列宁认为:“地理环境的特性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着经济关系的以及随在经济关系后面的所有其他社会关系的
期刊
新千年之初,网络文学比较火,作为诗歌的忠实拥趸,我也常流连于各大诗歌论坛。有次在网络“冲浪”,看到一则新闻——嘎代才让获得“全国十大少数民族诗人”称号,他的组诗《有关瞬间的一些长短句》在某诗歌大赛中获一等奖,新闻照片上的他一头长发,头戴棒球帽站在赭红色的鞭麻墙下。于是我在网络搜索他的诗歌,正如我所期待的,他的诗歌是我喜欢的风格和写作方式。当时他还创办了诗歌论坛——“草原部落”,入驻诗人多是当时耳熟
期刊
柳村乡政府驻地在紧挨着柳村北边的公路上。从柳村出来,经过收购站,再往西路过农机站、木器厂,紧挨着的就是乡政府了。乡政府的水泥门柱和院子里的老房子一样,在1983年初冬下午的阳光下毫不领情地黯淡着。只有门柱上新换的牌子白晃晃的,衬托得“柳村乡人民政府”几个红字端端正正、喜气洋洋的。   咋不叫柳村公社了?光武听见明理大惊小怪地咦了一声,紧接着就蹦出了这句莫名其妙的話。他把身上的黑布棉袄裹了裹,脖子往
期刊
公獒发情的时节一般是秋末冬初,那时它们会离开自家的窝追逐母狗们在野外群居,母狗们到哪儿它们就跟到哪儿,享受欢愉时刻。这里的人们管这叫“母狗出窝”,母狗们回家产仔叫“母狗回窝”。   多布旦发现自家的“母狗出窝”是在某天下午他放羊时。不远处的一块平地上一群公獒围住他家的母狗在调情,一些强势的公獒轮番将前腿搭在母狗的屁股上偷欢,偶尔母狗受不了公獒的重负发出一两声叫唤逃离,但那些强悍的公獒们依然紧随其
期刊
作为新千年我省崭露头角的短篇小说作者,张强(笔名央北)一直保持着稳健上升的创作力。如果省心省力地按照职业去划分,他可以顺溜地划归到石油作家这个当今文学界视为落伍、僻远、狭小、边缘的创作类别里。尽管这种老式的划分可以轻而易举地见出他在某些小说题材上的职业表达偏向——表现石油工人的生活,但它也大大局限了我们对这位80后(几乎临近90后)小说作者在虚构世界中左冲右突的创作潜力的全面考量,甚至障蔽掉他逐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