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人性伦理思想研究述评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lee1234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直以来,人们对《韩非子》的伦理思想和法治理论褒贬不一,尤其是儒法之间(礼法)争议不断,本文通过综述各家有关韩非子人性自利自为思想,并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旨在对传统法家思想(以韩非自利自为思想为代表)以伦理学视角进行哲学的反思,思考其带给我们可值得借鉴的“无知之幕”,探析当代社会市场经济体系的理性规范和价值观念。
  【关键词】韩非 自为 理性 引导
  【中图分类号】B8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033-02
  近几十年来研究韩非子的著作和论文有很多,但是综合研究韩非子自为人性伦理思想的论文还相对较少,所以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整理和分析有关韩非人性论,试图对《韩非子》的自利自为思想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釋,以及探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们逐利之心日盛,启迪我们制定什么样的法律(良法或好人法),从外部的约束力来抑制我们人性善的对立面,从而保卫人性善的一面。
  一、关于韩非人性论引起的争议
  在韩非的法家思想中,人性论是其完整学说的理论基础。对韩非子人性论的探讨,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人性恶
  近代首先提此观点的是蔡元培先生,他在《中国伦理学史》第十三章“韩非子”,其中“性恶论”一节说:“荀子言性恶,而商君之观察人性也,亦然。韩非子承荀、商之说,而以历史之事实证明之。”[1]由此可见这可能是最早认为韩非是性恶论者的著作,并且认为韩非子继承了荀子和商鞅的思想。更在“威势”一节说:“人之自利也,循物竞争存之运会而发展,其势力之盛,无与敌者。同情诚道德之根本,而人群进化,未臻至善,欲恃道德以为成立社会之要素,辄不免为自利之风潮所摧荡。韩非子有见于此,故公言道德之无效,而以威势代之。”[2]其意思是,韩非子否认道德的教化在当世是不合时宜的,在自利人性论的基础上承认威势的作用,由此人们认为韩非子是非道德主义者。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第十三章专门介绍了韩非及其他法家,在第八小节性恶中,开篇第一句就是“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盖人之性惟知趋利避害,故惟利害可以驱使之。法家多以为人之性恶。韩非为荀子弟子,对于此观点,犹有明显之主张。”[3]并且进一步在经济方面,说韩非以为人既各“挟自为心”,即宜听其“自为”,使自由竞争。在政治方面反对孟子的天赋‘性善’论以及儒家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政治观点。该章节笼统地从这几个方面说韩非子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论,这一说法使后人很容易理解成为韩非子是性恶论者。但是这毕竟只是一家之言,对于更加深入准确地理解韩非人性论是不够的。
  熊十力先生在《韩非子评论》中说:“韩非子以为人之性,本无有善。凡人皆挟自为心,只知有利而已矣。韩非受学荀卿,卿言性恶,韩非之人性论,实绍承荀卿性恶说,此无可讳言也。”[4]由上面三位先生所言,认为韩非为性恶论者的依据主要有两条:一是他曾经师从荀子,荀子主张人性恶,韩非或多或少会受到老师的影响。二是韩非主张人性好利恶害,所以认为他也是主张人性恶论。
  2.人性自私
  朱伯崑在《先秦伦理学概论》中提出:“齐国法家提出‘人心悍’的观点,荀况发展为人性恶的理论。韩非依据荀况的性恶论,又提出人性自私说。”[5]并且进一步说,这种私心说仍旧是抽象人性论的一种形式,即将人的欲望的满足归之为个人生理上的需要,从而引出人性自私的理论。
  陈少峰先生的《中国伦理学史》,“韩非子似乎特别注重帝王的处身术数以及执法之臣,包括富国强兵也是为了实现君王的价值和权力作用。……他对于人性的见解,比荀子更为尖刻、犀利。在他看来,人的性情中并不包容有仁爱、同情、自制的。他所理解、观察、洞明的是一片对于利害的计较和贪竞之心。他无时不在想,人情都喜贵恶贱,人性都恶劳而乐;他无处不在说,人没有不是好利恶害的。”[6]在韩非看来,“人的情性是一样的,那就是一方面求为自己的满足,他方面又惧怕惩罚与伤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以利害计较的支配原则为动力的。”
  朱贻庭先生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第二章十二节中指出,人皆‘自为’、人各‘利异’的人性论。[8]随后引援大量资料,指出韩非从人性“自为”这一根本观点出发,认为“利之所在”就是人们思想行为的唯一动机、目的和内容。在韩非的眼里,人与人的关系无非就是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韩非举例在对待子女的观点上,“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记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其含义是生男相贺,生女则杀之,是因为女孩子长大出嫁,对父母来说是无利可图的,父母是以私心私利来考虑的。同样就君臣关系上,“君臣异心,……害身而利国,臣弗为也,害国而利臣,君不为也。臣之情害身无利,君之情害国无情,君臣也者,以计合者也。”君臣都各从自己的私利出发来考虑问题,因此,君臣关系如同买卖一样,无利不成交。韩非更进一步扩及范围,认为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以利害之心相待,医善允人之伤、王良爱马其目的一样,都是出于利益考虑的。
  综上三位先生所言,人各‘利异’,不是相互利用、买卖交换,就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冷酷、残忍、贪婪、无耻的自私性。虽然人性自私论的理论是片面的,但在封建社会形成和确立时期,为新兴地主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理论上的造势,从史实记载秦始皇采用法家治国伦理思想统一中国,结束战国纷争的局面可见,其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和地位是无法取代的。
  3.人性自然
  在1979和1989年张申先后发表了《韩非是性恶论者吗?》和《再论韩非的伦理思想不是非道德主义》两篇文章,他首先反驳了韩非为性恶论者的观点,他指出,韩从来没有说过‘自为’的人性是恶的。如果认为这就是性恶论,那么可以反问:“这是韩非的观点,还是我们根据某种观点对韩非的观点所作的评论?”[9]同时,他又反驳了认为韩非主张人性自私的观点,他指出,虽然韩非认为人人都是“自为”即利己的,但这是一种合理的利己主义,并不是极端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10]在反驳上述两种观点的基础上,他提出,韩非的人性论既不是性善论,也不是性恶论,而是无善无恶的自然人性论。这种人性觀是韩非继承和发展前期法家慎到和商鞅等关于人性“自为”、好利恶害的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二、韩非人性自为自利简析
  韩非思想产生在一个特殊的历史环境背景下,礼乐崩坏,诸侯征伐不断。怎样使自己的国家富强,各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方略,在学术上呈现了我国第一个思想文化开放的时代—“百家争鸣”。韩非的学说就是在这样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乃至人类整体生存状态下形成的。众所周知韩非出生韩国贵族,师从荀子(儒家学派)。荀韩人性论既有相似的逻辑起点,在内容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是人们在研究韩非人性思想的时候,總是认为韩非师从荀子,荀子主张人性恶,韩非也必主张人性恶,从而将韩非的人性论打上人性恶的标签。这看起来似乎有道理且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同,但是本文却认为这不符合韩非人性思想的本意,曲解了韩非对人性的态度。
  本文认为韩非子是一个人性无善无恶论者,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人性自利自为论者而且这种特性是不可改变的。首先,在韩非的著作中没有一处对人性善恶的评价,他只是客观地描述人性,对产男产女、君臣的关系、王良爱马等社会现实的揭示,并没有对人性作出道德判断。再者,人性不仅具有自然性,而且社会性也是人的基本特征。在韩非的学说中,更多的是说人社会性丑陋的一面。他并没有探求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人性善恶产生的原因以及善恶的内在关系,而是巧妙的把人性客观地描述为自利自为,其旨在表明孔孟的仁义之道在大争之世是不合时宜,从而为其法治学说奠定理论基础,这才是韩非人性论含义的意义所在。
  三、自为人性论的现代启示
  人性不应仅仅包含有自然性的一面,且人性绝不是仅仅限于对物质的满足,在看到人性利己的同时亦应重视人之精神性(更高层次的道德境界)追求,我们在社会中扮演两种角色即经济人和道德人。这就告诉我们,对于人性的思考绝不是简单的善或恶或自私的判断,也许存在某种协调和统一。如何正确地看待“人”自身,人的行为的动机是什么?怎样判断动机是非善恶?从而怎样构建一个充满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这些一直是哲学反思的问题和伦理道德探索的范畴。
  在性善论基础上建立的社会规则体系中,一直说的是个人怎样修养道德和立身治世(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强调行为主体的自律为核心,因为人之本性是为善的且向善的,因此要相信人是可以通过道德教化和道德自律来约束自身行为的。韩非讲的是人性自利自为观,刑法严酷且缺乏仁义之道,但按着黑格尔存在即合理的逻辑推理,韩非的法并不一定是恶法,体现了一种外在的强制约束和引导人们的行为,从而构建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消弭战乱,统一中国。韩非思想是一个时代的见证和人类文明遗留的一笔精神财富,对于当时社会而言是具有承前启后的进步作用,同样对于我们当今社会如何构建规则(法治社会)无疑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怎样建立一个外部良序及内在和谐的社会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2]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熊十力.韩非子评论[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78
  [5]朱伯崑.先秦伦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6]陈少峰.中国伦理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7]陈少峰.中国伦理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8]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
  [9]张申.韩非是性恶论者吗?[J].吉林师大学报,1979,(3).
  [10]张申.再论韩非的伦理思想不是非道德主義[J].中国哲学史研究,1989,(2).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270-01  一、案例背景  乐乐,男,11岁,因父母离异,孩子长期跟父亲生活,父亲工作较忙,无法给予孩子身心上的关心,因此,孩子顽皮,且不服管教,常靠违反纪律获得师生关注,同学关系紧张,老师对其软硬兼施也无济于事。我对乐乐一直很关注,也采取了很多方法,乐乐逐渐愿意与我交流,但还是状况不断,效果不很理想
【摘 要】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讲,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他们原本在学习中就是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的,那么,对于他们学习兴趣的激发就更加重要。只有让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加强烈,他们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增强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好。通过一些相关的策略,让学生们对学习更有兴趣,在学习中也变得更加优秀。本文希望能通过对相关策略的研究,让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有所参考。 
摘要:金沙江“11.3”白格堰塞体溃决造成下游河道数百千米内的超常规洪水过程,对其进行准确模拟是洪水预报和制定应对措施的基础。采用MIKE11和笔者开发的一维溃坝洪水模型(DBFM)对坝下洪水演进进行了对比模拟,两个模型均为求解圣维南方程组,其中MIKE11采用Abbott六点隐式差分方法,DBFM模型采用基于有限体积的HLL+MUSCL界面插值方法显式求解。结果表明:与实测数据相比,两个模型模拟
为系统识别危险废物填埋场项目建设可能对区域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结合黄土丘陵区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特征,建立基于包气带污染物垂向迁移模拟的数值模型方法。从拟建危险废
【摘 要】现在小学语文学习的课文数量比较多,一些文章的内容和格式也存在相似之处,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增加阅读数量,可谓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提倡小学生进行多种类文章的阅读,从而能够大大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提升。本文就此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