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数学活动以学生发展为基点,考虑到数学学科知识基础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数学活动,手脑并用,获得直接经验,扩大视野,增长才干,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认识数学活动的价值所在
1、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各种感知器管协同活动,丰富和拓宽已有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学会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数学能力,发展创造才能。根据内容的需要,可以进行数学游戏、讲座、数学故事会、数学游艺会等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更多的学生喜欢数学,爱好数学,乐于动脑,促进了数学的课堂教学
2、以景激趣,以情寓情,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师生、同学之间),体会合作与交流以及取得成功的愉悦,从而达到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目的。
3、在活动过程中,能以科学的方法有序地、规范化地进行操作和活动,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形成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技巧。进行德育、智育、情感和技能操作培育等方面的教育,达到激发兴趣,拓宽视野,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的目的。,使学生的数学兴趣、数学素养得到普遍的提高。
二、反思我们的数学活动
1、认识上的偏差
严格地说,学科活动是学科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学科课教学而设计的预备性、补充性活动。从内容看,它具有学科的知识特点;从功能上看,它完全服从和服务于学科课堂教学,或加深加宽知识、或归纳演绎知识,或巩固骄正知识,当然也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一旦加强了操作实践活动,又忽略了思维能力的提高;加强了思维能力的提高,又担心变成了数学学科课。
2、实施上的偏差
主要体现在师生间的相互关系与地位问题。一些人认为,由于数学活动课主要是以学生独立获取直接经验为主,因此,学生应占绝对的主导地位,教师不应过多干涉;另一些人认为,由于学生自制力差,在活动中,学生更要严格地按照老师的布置和安排去活动,教师理所当然应处于支配的地位,不然,数学活动课便成为了学生的自由课,达不到教育目标。这两种观点都失之偏颇。
3、评价上的偏差
由于传统的思维定势以及以考试为中心的办学思想,使得在活动课程的评价上仍未走出学科课程评价中重结果、轻过程的误区。许多教师往往就学生的最后达成行为来鉴定其好坏优劣。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在起点上的差异,忽视了学生在活动课程中的投入程度。
三、提高有效数学活动的做法
真正有效的活动应是带有一定目的性、指向结果的,并又能达成一定“过程性目标”的探究活动。
1、挖掘教材中的“活动”素材。先抓住书本上的“数学活动课”,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活动”进行加工,只要有可能,都要设计操作实践活动,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指导、优化,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操作材料的选择、组织和利用。对于数学思维方面的内容,则要挖掘教材中观察、对比、推理、猜测、争论、概括、总结等思维能力。
2、充实内容,设置活动空间。教材中有的课时由于篇幅的限制,没有提供详尽的教学材料,或与学校实际情况不符的教学材料,要求教师根据实情补充、代替教学材料,以达到指定的教学目标。
3、重组拓展教材,探究活动途径。
教材的内容、结构是根据学科的知识体系编排的,有的不一定符合本班、本年级、本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进行科学重组。
我们说:“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认为好的数学活动应该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总结方法,提示数学的本质,使思维更加灵动、活跃。
一、认识数学活动的价值所在
1、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各种感知器管协同活动,丰富和拓宽已有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学会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数学能力,发展创造才能。根据内容的需要,可以进行数学游戏、讲座、数学故事会、数学游艺会等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更多的学生喜欢数学,爱好数学,乐于动脑,促进了数学的课堂教学
2、以景激趣,以情寓情,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师生、同学之间),体会合作与交流以及取得成功的愉悦,从而达到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目的。
3、在活动过程中,能以科学的方法有序地、规范化地进行操作和活动,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形成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技巧。进行德育、智育、情感和技能操作培育等方面的教育,达到激发兴趣,拓宽视野,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的目的。,使学生的数学兴趣、数学素养得到普遍的提高。
二、反思我们的数学活动
1、认识上的偏差
严格地说,学科活动是学科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学科课教学而设计的预备性、补充性活动。从内容看,它具有学科的知识特点;从功能上看,它完全服从和服务于学科课堂教学,或加深加宽知识、或归纳演绎知识,或巩固骄正知识,当然也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一旦加强了操作实践活动,又忽略了思维能力的提高;加强了思维能力的提高,又担心变成了数学学科课。
2、实施上的偏差
主要体现在师生间的相互关系与地位问题。一些人认为,由于数学活动课主要是以学生独立获取直接经验为主,因此,学生应占绝对的主导地位,教师不应过多干涉;另一些人认为,由于学生自制力差,在活动中,学生更要严格地按照老师的布置和安排去活动,教师理所当然应处于支配的地位,不然,数学活动课便成为了学生的自由课,达不到教育目标。这两种观点都失之偏颇。
3、评价上的偏差
由于传统的思维定势以及以考试为中心的办学思想,使得在活动课程的评价上仍未走出学科课程评价中重结果、轻过程的误区。许多教师往往就学生的最后达成行为来鉴定其好坏优劣。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在起点上的差异,忽视了学生在活动课程中的投入程度。
三、提高有效数学活动的做法
真正有效的活动应是带有一定目的性、指向结果的,并又能达成一定“过程性目标”的探究活动。
1、挖掘教材中的“活动”素材。先抓住书本上的“数学活动课”,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活动”进行加工,只要有可能,都要设计操作实践活动,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指导、优化,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操作材料的选择、组织和利用。对于数学思维方面的内容,则要挖掘教材中观察、对比、推理、猜测、争论、概括、总结等思维能力。
2、充实内容,设置活动空间。教材中有的课时由于篇幅的限制,没有提供详尽的教学材料,或与学校实际情况不符的教学材料,要求教师根据实情补充、代替教学材料,以达到指定的教学目标。
3、重组拓展教材,探究活动途径。
教材的内容、结构是根据学科的知识体系编排的,有的不一定符合本班、本年级、本学校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进行科学重组。
我们说:“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认为好的数学活动应该是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总结方法,提示数学的本质,使思维更加灵动、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