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鸿门宴》一文谈高职文言文的学习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w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4年至2009年,文言文阅读题在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语文考试中所占分数在18至21分之间。今年,文言文部分的分数稍有降低(共16分,选择题3题9分,主要考多义词、活用词、文言句式、通假字、内容理解;文段翻译1题7分),与往年相比,减少了“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方面的考查。尽管如此,文言文阅读在高职考试中仍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语文考试大纲规定: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考试内容包括:理解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要想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除了熟读、背诵考试大纲规定的篇目,大量地阅读课外文言文外,明确考试大纲要求,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
  《鸿门宴》选自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的《史记》,它生动地记叙了刘邦和项羽这两个集团在宴会上勾心斗角、剑拔弩张、惊心动魄的斗争经过。故事情节完整,结构谨严。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能欣赏到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几乎包含了各种文言语法现象,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典范之作。下面我以《鸿门宴》为例,谈谈如何学习高职文言文。
  
  一、理解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词是语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词是句子的组成部分,不理解词的含义,就谈不上理解句子的意思,更谈不上把握段落篇章。理解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
  
  (一)词的古今异义
  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数量比现在少得多。上古时代字少的原因并非古时概念少,而是由于有些字“兼职”多,即代表的意义多。后人就根据这些字的某些“兼职”又创造了新的形体字。人们就把后来创造的新形体字称为今字,原来的形体字称古字。在《鸿门宴》中,古今异义词不少。如:“约为婚姻”的“婚姻”这里指儿女亲家,现在指结婚的事。“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非常”,这里指意外的变故,现在是表程度极高的副词。“沛公居山东时”的“山东”这里指崤山以东,现在指山东省。“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的“河北、河南”这里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现在指河北、河南两省。
  
  (二)一词多义
  我们读文言文,往往碰到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有不同意义的情况。学习文言文要熟悉、掌握一些词(特别是实词)的多个意义。要注重积累,记住“一词多义”的情况,这样才能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某词的确切意义。在《鸿门宴》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特别多,如下列加点的词都是多义词:
  1、言:①曹无伤言于项羽日:说,动词。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
  2、说:①范增说项羽日:劝说,动词。②而听细说:话,谗言,名词。
  3、幸:①妇女无所幸:宠幸,动词。②故幸来告良:幸而,副词。
  4、善:①不如因善遇之:好,形容词。②积善成德:善行,好事,名词。
  5、去:①亡去不义:离开,动词。②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
  6、故:①故听之:所以,连词。②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名词。
  7、如:①沛公起如厕:去,住,动词。②固不如也:及,赶得上,动词。
  8、意:①然不自意:料想,动词。②其意常在沛公也:用意,名词。
  9、辞:①未辞也:告辞。动词。②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动词。③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动词。
  10、目:①数目项王:使眼色,动词。②且视项王:眼睛,名词。
  
  (三)通假字
  通假是指文言文中有一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情况。“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就是借助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原来的字(即甲通乙,而不能反之)。借用的字叫做“通假字”,被代替的字叫“本字”。为降低学习难度,一般把古今字放在通假字的范畴中。
  《鸿门宴》一文,通假字主要有如下几个:
  1、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都,读ju。
  2、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读ju;“内”通“纳”,接纳,读na。
  3、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读yao。
  4、愿伯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读bei。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读zao。
  6、令将军与臣有欲:“欲”通“隙”,隔阂,嫌怨,读xi。
  7、樊哙复其盾于地:“复”通“覆”,翻过来,读fu。
  8、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读zuo。下文“置之坐上”的“坐”同此。
  
  (四)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意思是某个实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暂时改变词性,变成另一个意义的词。其原因是古代语言没有现代语言词汇丰富,而用法又比现代语言灵活。《鸿门宴》中三种词类活用的情况都有:
  1、名词活用。如: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名词作状语,当夜,当晚。
  ②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③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④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⑤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
  ⑥道芷阳间行:“道”名词用作动词,取道;“问”,读jian,名词作状语,抄小路。
  ⑦秦地可尽王也:“王”,名词用作动词,读wang,称王。
  ⑧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用作动词,使眼色。
  ⑨若人前为寿:“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⑩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王”,读wang,名词使动用法,使……称王。
  2、形容词活用。如:
  ①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友好。
  ②秋毫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近、沾染。
  ③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举”、“胜”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刑”名词用作动词,惩罚。
  ④君安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用作名词,交情。
  ⑤大行不顾细谨:“细谨”,形容词用作名词,细枝末节。
  ⑥樊哙侧其盾以撞;“侧”,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侧过来。
  3、动词活用。如: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②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骑”,动词用作名词,一人一马。
  ③拔剑撞而破之:“破”,动词使动用法,使……破碎。
  
  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示判断。如: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亚父者。范增也,夺项王天下者, 必沛公也。
  2、用“……者,……也”表示原因判断,“者”表示原因。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其他强盗出人与非常也。
  3、用“……也”格式表示判断。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此天子气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4、直接把主谓语放在一起表示判断。如: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二)被动句
  用“……为所……”或“为”表示被动。“为”相当于“被”。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厝属今为之虏矣。
  
  (三)省略句
  1、省略介词“于”。“于”相当“在”。如:沛公军( )霸上,沛公欲王( )关中,沛公居( )山东时,将军战( )河北,臣战( )河南胚军( )霸上,置之( )地。
  2、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向”。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省略介词“以”。“以”相当于“把”。如:赐之( )卮肩。
  4、省略介词的宾语“之”。如:欲呼张良与( )俱去,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 )饮/毋从( )俱死也,沛公奉卮酒为( )寿。
  5、省略宾语“之”。如:具告( )以事。
  6、省略介宾短语“于其”。如:加卮肩( )上。
  4、倒装句
  ①籍何以至此,今日之事何如/客何为者/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以上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②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介宾短语“于财货”译时作状语,“于”相当于“对于”。
  ③具告以事:“以事”作补语,译时作状语,“以”相当于“把”。长于臣:“于臣”作补语,译时作状语,“以”相当于“比”。
  ④得复见将军于此,因击沛公于坐,樊哙复其盾于地:以上三句由“于”字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译时作状语。“于”相当于“在”。
  
  三、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翻译文言句子,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如果不能准确地翻译文中句子,考试大纲中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就不可能实现。从高职高考情况来看,许多考生做题不得要领,丢分现象比较严重。那么,如何做好高考试题中的“文言文翻译”呢?
  
  (一)明白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归结起来就一句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意译相结合。
  1、直译
  直译其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句子中的每一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落实到位,对号入座,并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翻译时,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转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如:“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应直译为“沛公驻军霸上,没有和项羽见面”。
  2、意译
  意译是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有些词语不好照字面直译,或直译以后会改变原句意义),从原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如:“沛公不胜杯杓”如果直译为“沛公禁不起酒杯”会使人觉得别扭,译为“沛公喝酒醉了”比较好。
  3、直译、意译相结合
  在文言文翻译中,从词语到句子结构,能对译的就对号入座,直接翻译。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既要忠实原文,又不要过分拘泥字面的意思,要有所变通,这是我们翻译文言文应掌握的一条原则。
  
  (二)掌握翻译的技法
  文言文翻译的常见技法可总结为6个字:释、留、删、替、补、调。
  1 释。一般来说,一个词语该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这种方法,在文言文翻译中用得最多。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单音节词占多数。所以,学生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应尽量把原文中的单音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如“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今”变成“现在”,“亡”,变成“逃跑”,“去”变成“离开”,“义”变成“仁义”,这个句子应译为“沛公现在有急事(处于危急中),逃跑离开不仁义”。
  2 留。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如:“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楚”是国名,“左尹”是官名,“项伯”是人名,都不用翻译。
  3 删。文言文中常有一些这样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的虚词。这些词包括:发语词、音节助词、主谓之间的虚词、结构倒装的标志词、加强语气的词、表句中停顿的词、表恭敬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尽管它们在原文中必不可少,但这些词语在翻译的时候,因为没有相应的词语可以用来表示,因此必须删去。如:“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没有实际意义,不要翻译。
  4 替。即替换。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含义现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需要将其换成与之相应的说法。如“约为婚姻”中的“婚姻”是“儿女亲家”,“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中的“河北”,“河南”是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这些词语都不能望文生义、片面理解。
  5 补。文言文中往往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的时候,必须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这样翻译出来的句子才能够完整、通顺、明确。如:“沛公军(于)霸上”、“沛公居(于)山东时”、“欲呼张良与(之)俱去”、“若入前为(之)寿”。
  6 调。由于语言的演变,有的文言句型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这就是特殊句式,其中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等。对于这些特殊句式,翻译时,必须接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加以调整。如:“大王来何操?”应是“大王来操何?”“白璧一双”应是“一双白璧”。
  
  (三)抓住翻译的关键
  文言文翻译需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二是特殊句。
  1、抓关键词
  在文言文翻译试题中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文言句子中的关键词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多义实词、常见虚词(尤其是多种意义用法的虚词)。翻译的时候,考生只要找出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并准确翻译,就能得分。
  2、抓特殊句
  特殊旬式(包括固定句式)的翻译,也往往是考题设置的关键得分点之一。考生如果不能识别某个特殊句式,不知道它的特殊顺序、固定译法,那么就不能准确翻译这个文言句子。如:“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一定要翻译为“……是……”,否则就不准确。
  翻译文言文既有规律可循,又要体现一定的灵活性,关键要多读多思、领悟全文,将所学的有关知识融入翻译文言文的过程中,为了准确、生动、形象地将原文翻译出来,我们不妨牢记下面的顺口溜:
  文言翻译重直译,联系全文斟词句。名字称谓不必译,单音词语双音替。
  倒装语句调语序,其他特殊一般译。碰见虚词因句译,能删能替看语气。
  总之,要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在高职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靠平时多读、多背。同时要了解考纲要求,有针对性地多练。当然,掌握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只要肯下苦工夫,学好文言文并不是一件难事。
  
  参考资料:
  1、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考试复习教材语文,李春有,蔡秀主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音乐,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课堂教学的本身就是艺术教学,而艺术教学讲究的是教学的艺术性,以此表现出教与学的美,表现出艺术形式的美。在音
在新课程标准不断贯彻实施的背景下,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而“沉默”现象的发生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生成与能力的提升.对此,本文从高中英语课堂“沉默”现象发
期刊
三遍麦子锄过去,麦黄就给她的麦子淌了头水.麦子地里的水淹过了麦苗根部的第二片叶子,麦黄就堵了渠口断了淌进麦田里的水源.麦黄扛了锹把挽着裤管回家歇息了,吃了午饭到太阳
“良好习惯三年养成,不好习惯三天形成”一点不假.当前英语教学中,很多学生的不良习惯不在少数,特别是缺少主动性,以完成学习任务为己任的被动应付学习习惯使得学生产生了惰
期刊
他病了,而且病得不轻,眼看着一天天地消瘦下去,可医院却查不出任何病因.他心里知道,自己确实病了,每天吃不下睡不着的,全都因为脑子里有一种叫声.那会是个什么样的叫声呢?rn
诞生在衣袖上的世界名曲rn有一次,约翰·施特劳斯昼夜未归,回家时换下一件污脏的衬衣.杰蒂发现这件衬衣的衣袖上写满了乐曲五线谱.她受过音乐训练的眼睛注意到开头的几行,低
思维地图是Hyerle在1988年开发的语言学习工具,它是用来构架知识、发散思维、提高学习能力的可视化思维工具.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运用思维地图,可以获取和巩固知识
期刊
一栋很漂亮的大楼里,住着各种各样的人.rn有一天,一个独脚的乞丐来到楼下.他拄着拐杖,像黄瓜架子一样歪斜地站在大门口,谁出来就向谁乞讨.rn首先出来的是一位小伙子.乞丐伸手
大多数资格深厚的文学评论家视之为装腔作势、夸大其词而不屑一顾,而富有创造力的作家们又往往将其作为笑谈.但将近150年来,我们所有的人——作家、读者、文化潮流观察家——
在课堂教学中,音乐常常与其他学科,如语文、美术、舞蹈、历史、地理等结合在一起,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提倡学科综合”。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注意把音乐与相